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2讲、收入分配问题ppt课件.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30565171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2讲、收入分配问题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2讲、收入分配问题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2讲、收入分配问题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原理讲义-第12讲、收入分配问题ppt课件.ppt(2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1第第1212讲、收入分配问题讲、收入分配问题 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原因 基尼系数:分配不平等的度量 收入再分配理论 收入再分配政策阅读教科书第19、20章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2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表表19-1,城城乡乡人人口口收收入入差差距距变变动动(19782000年年份份农农村村人人口口人人均均年年净净收收入入元元)城城镇镇人人口口人人均均年年收收入入(元元)城城乡乡人人均均收收入入比比率率 1978 133.6 343.4 2.57 1980 191.3 477.6

2、2.50 1985 397.6 739.1 1.86 1986 423.8 899.6 2.12 1987 462.6 1002.2 2.17 1988 544.9 1181.4 2.17 1989 601.5 1375.7 2.29 1990 686.3 1510.2 2.20 1991 708.6 1700.6 2.40 1992 784.0 2026.6 2.58 1993 921.6 2577.4 2.80 1994 1221.0 3496.2 2.86 1995 1577.7 4283.0 2.71 1996 1926.1 4838.9 2.51 1997 2090.1 5160.3

3、 2.47 1998 2162.0 5425.1 2.51 1999 2210.3 5854.0 2.65 2000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3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表表19-2, 我我 国国 城城 镇镇 居居 民民 家家 庭庭 收收 入入 分分 配配 (1991,1995,1999) 人人 均均 收收 入入 ( 元元 年年 份份最最 低低1/10最最 低低1/5第第 二二1/5中中 间间1/5第第 四四1/5最最 高高1/5最最 高高1/10 1991 1006.54 1123.10 1439.05 1671.43 1951.29 2619.95

4、 2956.81 1995 2177.72 2278.11 3363.67 4073.88 4958.42 7133.87 8231.31 1999 2646.71 3082.54 4391.58 5543.23 6942.03 10411.35 12147.82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4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造成收入不平等有两类原因: 一,机会不平等:由市场不完善带来。如农村人口没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机会,有的行政垄断行业不准其他企业进入等等。例如,“银行加证保,两电加一草,石油加石化,扫地的拿得也不少”。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

5、“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5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二,结果不平等:拥有要素稀缺度不同,劳动边际生产率不同带来收入差别。与市场机制正常运作相联系导致的结果不平等。 我国市场要素分配机制已经普遍发挥作用,因而分配结果会导致不同程度差距。一方面,年收入达到百万元甚至更高水平的企业家和明星等已经屡见不鲜,另一方面,由于先天秉赋或后天发展条件限制,有人通过市场竞争获得收入的能力很低,象下岗失业工人等社会群体,甚至缺少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的市场收入来源。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6两类收入不平等 观察我国现实情况,机会不平等和结果不平等对于收入分配

6、差距,仍然具有相当影响。因而,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需要积极推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具有平等机会的市场竞争平台。同时应当积极利用再分配手段,调节由于结果不平等带来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 把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主要归结为市场取向的改革造成的,并由此简单地断言应当放慢改革,降低经济效率优先度是不适当的。中国100年来一直有一个现代化的难题,就是受市场经济不发达之苦,甚于受市场经济发达之苦。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7基尼系数(1) 为了更为综合全面地观察一个经济的分配不平等程度,并进行国别之间和跨时期比较,经济学家利用一种特殊设

7、计的图形,来更为直观地显示收入分配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用一个数字表达分配不平等程度。这一图形称为洛伦茨曲线,数字称作基尼系数。由于这一方法直观简约,并且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具有可比性,因而在分析收入分配问题时被广泛采用。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8基尼系数(2)100322562154E20460406080100ABCD横轴表示依据收入高低排列的居民家庭数量累计百分比,纵轴表示国民收入的累计百分比。A点表示收入最低的20%居民获得了4.6%的国民收入;B点则表示40%居民获得了15.4%的国民收入;这两点传达的信息结合在一起,表示收入较低的20%居民

8、得到了10.8%(15.4% 4.6% = 10.8%)的收入。把更多类似A,B,C,D的散点。把这些散点连接起来,得到一条平滑的曲线,就是洛伦茨曲线。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9基尼系数(3) 45度线上的点,表示一定比例家庭数分配得到相同比例国民收入,分配具有平均性质。如果表示实际收入分配状态的散点,与45度线上点重合,则收入分配处于绝对平均状态。因而,洛伦茨曲线与45对角线之间距离高低,或者它们交合而成的面积大小,显示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洛伦茨曲线与45度线之间面积与45度线右下方三角形面积相除的比值,被定义为基尼系数。当洛伦茨曲线与

9、45对角线重合时,上述阴影面积为0,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当洛伦茨曲线为横轴和右边纵轴合成的直角线时,它与45线之间面积与45度线以下三角面积相等,基尼系数值为1,表示一个人占有所有收入。随着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取值增加,收入不平等程度不断增大。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10基尼系数与GNP水平关系010203040506070456789101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自然对数吉尼系数 (图图19-219-2,各国吉尼系数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各国吉尼系数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1

10、1收入再分配理论:支付意愿差异理论收入再分配理论:支付意愿差异理论这一理论从人们对公共产品支付意愿差别入手,说明征收税赋时应对不同人实行差别税率,因而具有收入再分配含义。富人对公共产品支付意愿较高,穷人支付意愿较低。例如,前面关于空气污染的案例说明,富人和穷人虽然对公共产品支付意愿曲线具有相同负斜率,但是富人支付意愿曲线处于比穷人较高的位置,说明富人对清洁环境这一公共品具有较大的支付意愿。又比如,产权和交易规则得到尊重和维护的制度环境,同样具有公共品性质,是经济运行和增长的前提条件。然而,一个亿万富翁与一个贫民相比,前者从制度性公共产品中获得了较大利益,即便从自利动机出发,富人对这类公共产品应

11、当具有较大支付意愿。因而,正确的征税方法,是应当依据支付意愿差别,对富人和穷人实施不同税率。政府采用不同税率征税,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一次分配过程产生的收入差距,具有某种收入再分配效果。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12收入再分配: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收入再分配: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支付意愿差异理论仍依据效率原则进行分析,只是在它结论实施意义上具有再分配含义。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则是直接依据经济学分析原则,正面讨论收入再分配合理性。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富人新增一个单位收入能够带来的边际效用较小,穷人新增一个单位收入能够带来的边际效效用较大。如果人们效用可以相互比

12、较,那么在边际意义上把富人一个单位收入转移给穷人,穷人增加的效用便会大于富人减少的效用,因而收入再分配的结果,会使社会总效用或总福利增加。这一理论具有很强的直观说服力,我们在情理上可能很容易接受这一结论。缺陷在于,它需要假定人们效用可以相互比较和加总。然而,很难对两个同样吃一个苹果的人所获得的效用满足程度,采用同一标准进行衡量和比较,因此难以断定一个新增苹果分配给谁,能够最大限度提高社会福利。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13收入再分配:相对位次差别理论收入再分配:相对位次差别理论企业内部劳动者先天和后天条件不同,劳动边际生产率存在很大差别。他们居于

13、不同职位,获得不同收入;然而,观察发现,他们收入差别与他们边际生产率差别通常不完全可比,即收入差别比例显著小于边际生产率差别比例。经济学家用“相对位次差别补偿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能力较强的劳动者从他们所处的较高相对位次中得到额外满足,而相互比较性则对居于较低位次的劳动者带来负面效用,不同方向的效用差别,需要通过适当缩小收入差距来给以部分补偿。可以此分析社会范围内收入再分配问题。富人不仅能从高收入本身代表的购买力中获得较大满足,而且从特定社会关系格局下的收入相对优势地位中得到额外满足。为了平衡这一潜在利益关系差别,实现大家都愿意成为社会不同部分的共同利益,需要通过适当的收入再分配,为给富人带来

14、额外效用的低收入者提供补偿。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14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无知帐篷无知帐篷”理论之一理论之一Jonn Rawls教授虽是哲学家,但分析思路与经济学原则类似。他设计“无知帐蓬(veil of ignorance)”思想试验探讨这一问题。所有人不了解自己和他人天赋和能力聪明或愚笨,强壮或衰弱,敏捷或迟钝,无人能事先判断那一种收入分配规则对自己特别有利。这一信息屏蔽环境排除了人们通过选择收入分配规则损人利己的可能性,因而得到的规则应当是公正的,通过公正规则得到的结果也应当是公正的。“无知帐篷”下人们选择什么分配规则?还要假设社

15、会收入总量不变。这时人们存在厌恶风险倾向,必然选择平均主义分配规则。因为不平等分配虽使强者得到好处,但弱者得到坏处。由于没有人事先知道自己是强或是弱,因而没有特别动机坚持要求可能给强者带来较多收入的分配规则。这一理论实质在于:由于每个人都有相同可能成为弱者,因而他们会通过选择平均分配规则来消除风险。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15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无知帐篷无知帐篷”理论之二理论之二“无知帐蓬”是一个具有想象力的理论,它通过构造一个特殊的“信息屏蔽”环境,对收入平等规则提出一个别开生面的分析。问题在于收入总量这块蛋糕大小不变的假设不符合现实。

16、实际上,一国经济通常具有成长性,决定增长速度和收入总量的重要因素,包括人们工作努力程度,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等等,而这些因素与收入分配又存在联系。绝对平均的收入分配规则,会消弱人们努力和冒险的动机和积极性,从而使得可分配收入总量远远低于实行收入激励制度下的收入总量,因而对所有人都可能是一种不利选择。罗尔斯意识到这一问题。他的结论是一方面肯定收入再分配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认为人们会接受一定程度分配不平等,从而使收入总量蛋糕更快增大。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16收入再分配:文明和人道原则收入再分配:文明和人道原则一般文明社会价值标准,要求保护社会成员中

17、特殊困难者的基本生存权利,为此需要一定程度的收入再分配;因而收入再分配与广义的文明人道原则是一致的。文明和正常的市场制度发生作用,有一个简单而普遍的前提,是社会成员必须对于自身生存可能性具有基本信心。如果这一基本条件在较大时间空间范围内不能得到满足,基本社会价值标准会被侵犯。好比一群被判死刑的囚犯,允许最后一次自由逛街机会,一定会发生侵犯公认行为准则的行为,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因而,无论是通过什么机制进行的初次分配,如果结果差距过大,足以影响到部分社会成员生存条件,那么从社会整体利益看,保持收入再分配是一个理性选择。这一理性判断和选择在人类漫长历史演变中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成为具有永久文明含义的

18、道德标准。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17政府两类支出(政府两类支出(1) 虽然再分配理论存在各自局限性,从实践上看,现代国家无不实施收入再分配政策。在财政收支上表现出来。我们侧重讨论财政支出体现的再分配目标。 财政支出分两类。第一类是购买性支出,指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商品和劳务,以便向公众提供各种公共品和服务。分三种情况:一是与提供公共产品相关的购买性支出,如提供国防服务,保证公共安全,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等职能所发生的支出。二是为了维持政府系统运行和发挥职能而发生的购买性支出,如行政事业费。三是直接投资的购买性支出。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

19、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18政府两类支出(政府两类支出(2) 第二类是转移性支出,指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所有权无偿转移出去而发生的支出。与购买性支出不同,转移性支出与商品和劳务交易行为没有发生直接联系,而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目的而采取的资金转移措施。转移支出具有无偿性,单向性,它不必得到等价补偿,收益者也不必归还。例如社会保险,社会救济,扶助贫困人口等支出都属于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对收入再分配具有最直接影响。我们分别观察社会保障支出和扶贫支出。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19什么是社会保障?什么是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指政府依据一

20、定法律和规定,通过收入再分配手段,把高收入和现在就业者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退休,失业,丧失劳动能力者和低收入者,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从而发挥社会“安全网(safety net)”的功能。 国际劳工组织1952年制订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了社会保障范围应当覆盖疾病,生育,老年,残疾,死亡,失业,工伤,职业病,家庭等9个方面,从而满足劳动者一生基本生活需要,发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标。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20社会保障历史(社会保障历史(1) 社会保障制度首创于19世纪德国高速工业化时期。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了

21、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规定在工人受伤,病残和退休时,得到一定数额保险金,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早期,英国,法国也先后通过了类似的社会保障立法,1935年美国也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上升。随后兴起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还赋予它宏观经济稳定的意义。这一理论推动了福利国家政策的实施,导致社会保障支出扩大。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21社会保障历史(社会保障历史(2) 20世纪后半期,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失业人口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逐步成为这些国家政府支出最重要项目。例如,下表显示,20

22、世纪80-90年代,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政府支出比例,较低也有近30%,较高的达到一半左右。社会保险和福利功能加强,是现代政府通过收入再分配手段干预经济的最重要表现。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22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支出表表 2 20 0- -2 2,若若干干西西方方国国家家社社会会保保障障支支出出占占中中央央政政府府支支出出比比例例(% %)1981-19901991-1995美国29.928.5加拿大34.740.6澳大利亚27.732.5英国30.030.5法国43.042.9瑞典46.150.120

23、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23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 我国计划经济社会保障制度特点。第一,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比较有效,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则比较弱,城乡差别很大。第二,城镇保障系统也依据就业部门和所有制属性不同,在资金来源,保障标准,管理方式上存在重要差别。 计划经济保障目标主要通过公有制和高度平均主义的一次分配过程来实现;劳动者个人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风险,主要通过社区,单位内部的福利和合作制度来应对,而不是由政府统一实施的社会保障系统来解决。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24我国社会保障

24、制度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改革带来变化:公社组织解体,导致农村旧的集体经济内部安全网功能的弱化。城市经济改革使企业逐步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失业下岗人数增多,依托企业和单位提供保障的模式不再可行。因而需要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思路是建立三道保障防线:下岗工人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和城镇中最低收入保障等三道保障防线。然而,有关改革进行得比较缓慢,建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效运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是新世纪的一项重大课题。2022-8-6经济学原理第12讲“收入分配”卢锋,CCER,2002秋季25我国农村反贫困我国农村反贫困 世界银行把“贫困”被定义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国际上使用两个贫困线标准:1985年PPP价格计算的每人每天1美元和2美元支出消费能力。中国标准是从80年代中期每人每天300元,上升到近年635元。 中国贫困主要集中在农村,与农村贫困比较,城市贫困几乎微不足道。1986-1999年,中国政府支出的扶贫专项资金总额为1300多亿元。1978年以来,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2.5亿下降到1999年的3412万人口,占农村人口比例从30.7%下降到3.7%。用国际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从1990年2.8亿下降到近年的1.24亿,占人口比例从31.3%下降1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