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全面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032714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0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全面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考古全面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古全面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全面名词解释.doc(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空首布空首布是中国早期的金属铸币,有耸肩和平肩两种,大小不一。山西省侯马出土的耸肩尖足空首布,形体较大,这是迄今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平肩空首布一般体形稍小,有的上面铸有地名。金属铸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商业交换的发展,而商业交换的一般发展途径是从实物交换经一般等价物再形成为金属铸币作中介的,故中国这种最初的铸币形式多取自生产工具,空首布就是仿照农业工具的形式。越窑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因在越州境内故名,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五代

2、吴越时越窑瓷器已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入宋以后,贡瓷数量逐渐增加。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饕餮纹青铜器常见纹饰,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故也称兽面纹。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通长的下唇。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宋代的金石学家将青铜器上的动物颜面形象或以动物颜面形象为主的纹饰称之为饕餮纹。北京猿人也称北京直立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1929年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遗址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北京猿人的颧骨较高。脑量较大,身材粗短,腿

3、短臂长,头部前倾。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除狩猎外,其他日常的食物来源也非常丰富。在北京猿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表明北京猿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为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论提供有力证据,同时也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青铜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谓之青铜,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色泽光亮等特点,非常适用于铸造各种器具。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197

4、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百炼钢我国古代将炒钢经反复折叠锻打变形而制成的钢及其工艺。多次反复锻打可排除钢中夹杂物,减少残留夹杂物的尺寸,从而使其成分趋于均匀,组织趋于致密,细化晶粒,改善钢的性能。除“百炼”外,古代还有“五十炼”、“三十炼”、“七十二炼”、“九炼”之说。中国古代许多宝刀、宝剑都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说:“刀剑绝美者以百炼钢包裹其外。”可见百炼钢是质量优良的钢。凭几古时供人们凭倚而用的一种家具,为跪坐扶持之物。有三个蹄形足的特殊家具,几面较窄,几面后部上脑凸起一

5、定的高度,上脑与扶手整体呈圈椅上部的半圆状,与汉榻配合使用,是供人们休息的一种家具。战国两汉墓葬或有出土,画像石上一般可以见到。李柏文书20世纪初以来,我国西北地区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古代竹木简牍和纸帛文书,在书法史上李柏文书就是其中最有价值和代表意义的作品之一。它出土于新疆,共有三张纸,是一封信札的三次草稿,文稿现藏于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根据史书可知,书写者李柏大约生活在东晋,所写的字基本上属于行书。李柏文书的出土,为研究东晋时代的书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石家河文化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年代距今约

6、46004000年。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一般认为,该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瓦解阶段。半坡文化约前5000-前4300年,仰韶文化发源于黄河中游,今陕西西安东滻河东岸半坡村。其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遗址的早期遗存为代表。现发现40余座建筑遗址。据推测,这些或圆或方的建筑,可能是母系氏族成年妇女过配偶生活的住房,住房之间散置许多储藏窖穴。半坡类型的工,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在圆底鉢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不同的刻划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古

7、代文字的渊源之一。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国北方重要文化遗址之一,得名于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遗址。之所以命名为“上层文化”,乃是为了与同样在夏家店垂直出现年代稍早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相区别。夏家店上层文化属晚期青铜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分布范围北至查干沐沦河、乌尔吉沐沦河流域,东南到凌河上游,东北至敖来河、孟克河,西南达承德地区,以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最为密集,系中华民族史上影响较大的北方少数民族东胡族所创造,被史学界称为“东胡文化”。先后出土了多为本土铸造的大量青铜器,融中原和漠北青铜文化于一体,与中原同期青铜文明互相影响、互见短长,工艺精湛,特色鲜明。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国北方的晚期文化。年代相当于公

8、元前1000前3000年。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及辽宁省朝阳地区、河北省承德地区。据,西拉木伦河以北的林西县大井遗址的数据,年代相当于商周之际;而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南的遗存,年代都比较晚。在燕秦长城以南地带发现的遗存,都较燕秦所代表的战国时期的文明为早。该文化最早在内蒙古赤峰的红山后遗址发现,当时称为赤峰第二期文化。1960年在赤峰夏家店遗址发掘时,从所谓赤峰第二期文化中分析出一些不同时代与文化的遗物。为区别于以前的认识,另称之为夏家店上层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国北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最初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夏家店遗址下层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燕山山地和辽西及内蒙古东南

9、部地区。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5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所表现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工具有磨制的石器。饲养家畜。居址多位于沿河两岸的高地上。较大的聚落周围有石砌或夯土筑成的城墙及壕沟,聚落内的房屋从数十至百余座不等。居室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地面房。墓葬的大小、随葬品的种类与数量存在差别,反映出当时居民已有贫富与等级的差异。该文化的青铜器主要是耳环、指环、杖首等小件物品,但已掌握用内外范铸造薄壁铜器的技术。另有金耳环等。居民盛行占卜习俗。陶器上彩绘各种图案,多以白色画出云纹,用红色勾勒填地,有些纹样与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相似。鸟虫书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虫书、鸟书、鸟篆、鱼书。是以篆书为主体的一

10、种美术字体。开始仅在篆书笔画之外连缀一些鸟或虫的形状,后发展到以鸟虫形状代替篆书笔画。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上常用鸟虫书作纹饰。鸟虫书开始只是为了美观,后因其笔画复杂,花样繁多,难于仿造,也用它写证件,亦多用于符信印鉴。鸟虫书的字体结构随意改造,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是一个骈枝。东下冯遗址东下冯遗址位于山西省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青龙河南北两岸的台地上,是夏商时期晋南地区的典型遗址,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东下冯类型时期发现有里外两层沟槽,平面呈回字形,沟壁上发现有窑洞式房子和储藏室等。东下冯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探讨夏时期晋南地区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

11、于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与发展、夏商文化变迁的研究。走马楼孙吴简牍1996年考古工作者于长沙市走马楼发掘了历代古井50余口。在其中一口袋状圆井内,出土了带有三国时期孙吴纪年的简牍约10万片,包括竹简、大木简和木牍、封检和和签牌等。走马楼吴简的内容主要为地方文书档案,包括司法文书、黄簿民籍、名剌、缴纳赋税以及出入仓库的簿籍等种类。简牍的字体介于隶书、楷书、行书之间,还有一些优美的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走马楼孙吴简牍的发现,为研究三国时期吴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及相关典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走马楼简牍走马楼简牍是在长沙市中心的五一广场出土的一批简牍,主要包括三国吴国纪年简牍和西汉简牍。

12、其数量超过历代简牍的总和。1996年长沙在市中心修建平和堂商业广场时,三国吴国简牍在一口井里被发现。总数量高达14万余枚,超过中国历代简牍出土的总和。2003年位于走马楼的湖南省供销社修建综合楼,在新发掘的8号井内再次发现多枚西汉简牍。简牍总数达到1万余枚,主要是汉武帝时期的行政文书。走马楼简牍对研究吴国及西汉历史制度等有重大意义。马王堆汉墓中国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位于湖南长沙东郊。共3座。据墓中出土印章、简文及史记和汉书记载,2号墓墓主是第一代侯利仓,死于汉惠帝二年(前193);3号墓墓主可能是利仓儿子、第二代侯利豨,1号墓墓主应是利仓妻子,其尸体至今保存完好,其墓葬形制

13、及葬式值得研究。三座墓随葬有大量“谴策”竹简、帛书、兵器、乐器、漆器等器物,其中已判明的帛书有28种、计12万余字,分为六艺类、诸子类、兵书类等,是中国考古学史上一次重大发现。这几座墓的发掘,为研究汉初的社会经济及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镇墓兽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怪兽;是为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从考古发现的情况考察,镇墓兽最早见于战国楚墓,在楚国墓葬中已发现数百件用于镇墓辟邪的木雕镇墓兽。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多为单头单身,战国中期的式样与数量最多,为单头单身与双头双身两大类。这一时期,镇墓兽主要以木、骨质为主,陶质极少。及至魏晋隋唐时期,

14、镇墓兽大量流行,主要为陶质和唐三彩,金属和石制品极为少见。五代以后,镇墓兽逐步消失。长沙窑长沙窑创始于唐代,窑址首先发现于今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故而又称铜官窑,晚唐至五代是其盛期,而衰于五代,产品以青釉为主,器物为家用寻常品,壶和罐的造型多样,其突出成就是创烧了釉下彩绘装饰新工艺。早期釉下彩为彩斑装饰,即在瓷坯上用铁或铜料涂上斑块,烧成褐斑或绿斑。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为成熟的釉下彩绘工艺,这种釉下彩绘工艺对今后中国釉下彩瓷器装饰艺术以很大影响,以文字、以诗作为装饰是长沙窑瓷装饰艺术的一大特点。半坡遗址是一处大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仰韶文化类型。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距今6800年630

15、0年。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作坊区、氏族公共墓地三个部分。遗址墓葬区内的墓葬比较集中,按血缘关系呈一定顺序排列,葬式分屈肢葬和仰身直肢葬两种。遗址内出土的彩陶器较多,以红地黑花为主,图案有几何形和动植物形象。陶器上还有至今仍不可识读的标志符号,可能是中国早期文字的雏形。半坡遗址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影青瓷影青瓷也叫映青瓷,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称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

16、白,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窗”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元代的青白瓷产品有的还印有“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冈”铭款。南宋时大量生产,而且“著行海内”,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当时的影青瓷绝大部分为薄剔而成的透明飞凤等花纹。这些花纹由技艺高超的陶瓷艺人在坯体上刻制之后,以透明青釉,高温烧制而成青花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

17、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永乐宫道教宫观,奉祀吕洞宾,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原址在中国山西芮城县永乐镇。最初为吕公祠,或因吕仙传说而建。金代末年,改祠为观,后毁于火灾。元世祖中统三年,马真皇后敕令升观为宫,名大纯阳万寿宫,后又更名永乐宫。永乐宫是现存最早的道教宫观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组元代建筑,宫内保存着举世闻名的元代壁画艺术,三清殿和纯阳殿内的壁画尤为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细石器文化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距今100007000年。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以细小

18、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石器原料主要为石髓、玛瑙、燧石等。有多角锥状石核、细长石片(石叶)、小石片等,已出现复合工具。峙峪文化、许家窑文化均具细石器文化的原始面貌;细石器文化繁盛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可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甚至可以延续到铜石并用的时代。细石器文化传统可能与当时人类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有关。模印拼嵌画像砖墓墓内壁面用模印画像砖拼嵌成大幅砖画的东晋南朝墓葬,分布于南京市及附近的丹阳县等地。其做法是将画像按粉本分别模印在多块砖坯上,入窑烧成砖后,再拼嵌在墓壁上。模印拼嵌砖画,是在1块单砖构成1幅图像的画像砖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到东晋末南朝初出现了由多达数十块到数百块砖构成的大幅

19、画面。这些砖画是研究东晋南朝绘画艺术、服饰制度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里坊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到唐代后期,商业城市中传统的里坊制遭到破坏。坊市结合,不在设坊墙,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演变,此外夜市也逐渐兴盛。石阙中国古代用于标志建筑群入口的建筑物。常建于城池、宫殿、第宅、祠庙和陵墓之前。石阙最初是显示威严、供守望用的建筑,后逐渐演变成显示门第、崇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石阙有正阙

20、和子母阙两种形式,其多为仿木的石砌实体,外表刻出斗栱柱枋形象,阙身上部有人物、走兽、车马、四灵等浮雕。人殉人祭就是用人殉葬及杀人祭祀。人殉的发生同私有制的出现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密切相关,它是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人格化的神灵崇拜的产物,大约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殷商奴隶制国家出现之后人殉人祭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并广泛流行西汉中期以后已被废除。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都推行人殉人祭制度可见人殉人祭在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带有普遍性的。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东南的山中,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据文献记载,麦积山石窟自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

21、、清十多个朝代1500多年的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数以千计的塑像的大小与真人相若,以形传神,神形兼备,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馆”,对研究中国的佛教史、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都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水洞沟文化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水洞沟。水洞沟石器以硅质灰岩、石英岩和燧石为原料,可能是使用先进的间接打击法和修理台面技术生产出薄长而两测大致平行的石叶,再用它们加工成有特色的端刮器、边刮器、尖状器等工具。这些工具与欧洲的莫斯特文化、奥瑞纳文化的同类工具相似,因而受到研究东西文化关系的学者重视。据测定,水洞沟遗址的年代为距今38000年或34000年

22、。从地层上看,可能比萨拉乌苏遗址稍晚。失蜡法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禁。战国以后,失蜡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现代,失蜡法仍用于铸造金属铸件,称熔模铸造。朱然墓中国三国时期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侯朱然的墓,位于安徽马鞍山雨山乡。1984年发掘,为双室砖墓,墓砖上模印篆书吉语及钱文,随葬品绝大部分为漆木器。其中描绘宫庭生活的漆案,道德礼教题材的漆盘等为漆器珍品。还发现“蜀郡乍牢”漆器铭文,可据以推测漆器产

23、地。朱然墓是迄今发掘的吴墓中等级最高的一座,对研究东吴的埋葬制度甚有价值。里耶秦简里耶秦简是2002年在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的一口古井中发掘出来的。总数达3万6千枚,多为木质。这批埋藏了2200多年的秦代简牍,共约有20余万字,字体属古隶,纪年从秦王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记事详细到月、日,十几年连续不断,内容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极大地增添和充实了秦代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对研究秦的统一和秦文化的传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二千年之久。红山文化

24、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形陶器共存,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共存,是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玉雕工艺水平较高,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建屏牛和梁的女神庙和喀左东山嘴的祭坛是其主要遗址。景德镇窑在今江西省景德镇,故称景德镇窑,实际上由数个窑口组成,故又称景德镇窑系。自五代始烧至今,有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是我国烧瓷时间最长的窑址之一。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北宋后期采用复烧法,有“南定”之称;元代时开始烧青花瓷、釉里红,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都;清代时烧瓷技术大大提高,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瑯彩,达

25、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西阴村遗址西阴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夏县西阴村东北俗称灰土岭的高地上,是以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主,兼有半坡上层、西王村三期、庙底沟二期等阶段以及商文化遗存的古文化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26年秋首次发掘,1994年再次发掘,发现史前文化庙底沟类型遗迹壕沟长近百米,为环绕古村落的防御设施,还有陶窑、灰坑、房址等。出土陶器有彩陶盆、彩陶钵、罐、釜形鼎等,还有石器刀、铲、镞、球、棒、骨器锥、镞等,以及猪、羊、鸡等动物骨骼。小河墓地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的罗布沙漠中,墓地整体由数层上下叠压的墓葬及其它遗存构成。在墓地中部和墓地的西端各有一排保存较好的大体上呈

26、南北走向的木栅墙以中部的木栅墙为界可将墓地分为东西两区。出土大量干尸,发现两组重要的祭祀遗存,发掘和采集文物近千件,不少文物举世罕见,整个墓葬充满原始宗教氛围的神秘世界。和林格尔汉壁画墓中国东汉晚期的大型壁画墓,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新店子村西。为带有斜坡墓道的穹窿顶多室砖墓,壁画绘满全部墓壁及墓顶,共46组,总面积百余平方米,是已发现汉墓中壁画最多的。壁画以出行图的形式,表现墓主生平。壁画对研究东汉晚期的社会生活、庄园经济、边疆地区生产、东汉王朝与乌桓等北方民族的关系等有重要意义。湖州镜南宋湖州(今浙江吴兴)铸造的铜镜出现于北宋后期,一直至清代仍有生产。多作葵花形,亦有圆形和方形的。一般

27、都素背,背上铸有商标性质铭记,如“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宋镜)、“湖州薛晋侯造”(清镜)等。当时远销各地,广东、四川、内蒙古等地都有发现。朝鲜、日本也有流传。世说新语中国南北朝时期记述后汉至南朝宋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南朝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峻注。该书原名世说,又名世说新书。全书原8卷,文字质朴而意味隽永,记事记言均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对后世笔记文学有较大影响。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瑶山遗址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浙江余杭下溪湾村。1987年发掘墓葬12座。瑶山为一低矮山丘

28、,良渚时期先民在较平缓的顶部修建了方形祭坛,中央是方形红土台,四周为灰色土围沟,最外部为砾石面,祭坛废弃后用作墓地。墓中随葬品丰富,且玉琮、玉钺等礼器仅见于南列墓内,玉璜、纺轮等仅见于北列墓中,反映出墓主身分地位存在差别。这种埋在祭坛上、用成批玉礼器随葬的大墓,与良渚文化的贫乏小墓形成鲜明对比,属于原始社会向文明时代过渡阶段的社会现象。吴城遗址商代遗址,1973年发掘于中国东部江西省的清江县。属于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11世纪。吴城遗址是中国南方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遗址内发现有陶窑区、冶炼区、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广场等遗迹。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石器等遗物数

29、千件。其中烧造考究的原始青瓷器的发现,证明了这一地区即是青瓷器的发源地之一。许多陶瓷器物上还带有刻划的文字符号。其发现,对于认识长江流域土著青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涂工艺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这种技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关于金汞齐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模型明器所谓模型明器,是指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一整套特点鲜明的随葬器物,主要包括仓、灶、井、风车、碓房、圈厕,院落、楼阁、田地等。模型明器作为汉代新兴的成套随

30、葬品组合。其重要意义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探讨汉文化形成以及汉文化特点的一项重要内容。虞弘墓该墓于1999年发掘于太原市晋源区,墓葬为砖砌单室墓,带斜坡墓道,墓室平面呈弧边方形,石椁呈仿木结构的建筑形式,由椁座、椁壁、椁顶三部分组成。图中人物、服饰、器皿及花鸟等纹饰带有强烈的中亚民族文化色彩。该墓是迄今为止中原发现的唯一经过科学发掘,又有准确纪年的反映中亚文化的考古资料,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对研究北朝、隋代中西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和晋阳城的历史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号墓为陵号墓为陵,是盛唐时期皇室一种极为特殊的埋葬制度。始于唐中宗初期。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把陪葬墓称为陵,而不称墓;二是墓葬和随葬品实

31、际上按帝王等级对待。“号墓为陵”强烈地表现出李氏集团在政治上的复辟,借用迁墓之事,为他们的家人平反昭雪,同时进一步打压武氏集团。因此它的实施极短,但壁画墓规格高于普通的陪葬墓,艺术造诣很高,反映了初唐人物画的水平。水库地震指一地区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地震或只发生过少数微弱地震,但在兴建大型水库后地震频频发生甚至发生强烈的破坏性地震。这是由于少数水库建在活动断裂带上或在活动断裂带的边缘,水库下面地质变动是内因而水库蓄水后增加了负荷只是引起水库区发生地震的条件一种触发因素。沙葬沙葬,新疆沙漠最为盛行。将死者用麻袋装好,投入流沙中,使其慢慢陷进沙子里。由于气候关系,许多尸体进入沙子里面就立即脱水,使得尸

32、体不会腐烂,可以天然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璧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璧、瑗,环3种。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孔的圆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口径的称为环,一般不再用“瑗”这一名称。玉璧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均有大量玉璧出土,兴盛于商周时期,至此以后一直受到历代喜爱。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作,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也为北宋

33、商业、城市等方面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鸡冠壶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亦称“马镫壶”、“皮囊壶”。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而烧制的陶或瓷壶。壶上部有鸡冠状孔鼻,故名。式样大体可分五种:扁身单孔式、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矮身横梁式。其年代早晚,通常以壶身所保留的皮囊容器特点的多少来区分。解谪瓶东汉至魏晋流行,早期道教文物。瓶壁有朱书或白粉书文字,内容多为求福辟邪。陶瓶大致分为两式:陕西出土者,为小折沿束颈折肩斜壁小平底,;河南出土者,形式略同,但比例较小,呈大腹罐形。为研究东汉后期兴起的道教提供重要的资料。开成石经又称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时期,由艾居晦、陈玠等人用楷书分写,约用了

34、七年时间刻成的一部石经,唐代的十二经刻石。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中国清代以前所刻石经很多,唯开成石经保存最为完好,是研究中国经书历史的重要资料。郭店楚简郭店楚简,又称郭店楚墓竹简,是中国湖北省沙洋县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内的竹简,1993年出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装书。郭店楚简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简有726枚,字数有13000余个,全部为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幸免于难,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利簋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又名武王征商簋,为武王时期有司利所作的祭

35、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思院官署名,五代后梁置,旋改乾文院。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复置,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及彩绘装钿等器物,金朝改置文思署,明朝复称文思院,属工部都水司,主管进行舆辇、册宝、法物和各种器服所需金银犀玉、金彩绘素等装饰品之制造和供应事宜,设大使、副使领其事,清废。滇王之印公元前1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

36、,并赐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用纯金铸成,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血,背有鳞纹。汉武帝赐滇王之印后,对云南实行羁縻统治。这是云南隶属中央最早的物证,这表明滇王国同西汉中央王朝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营盘山文化遗址遗址位于于四川茂县营盘山,发现包括房屋基址、墓葬及殉人坑、灰坑、灰沟、窑址及灶坑等大量新石器时代遗迹。营盘山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蚌等类遗物总数近万件。陶器以平底器和小平底器为主。石器可分为打制和磨制两种。玉器则包括环镯形器等装饰品、璧形器等。骨器包括簪、锥、针、削、箭镞等。这些实物资料较为清楚地揭示了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的基本面貌,可以初步建立起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的文化发展序

37、列。钟离城遗址在凤阳县临淮镇东为春秋时代钟离子国故城址。东护城河尚存,城墙由黄土夯筑。史书载,周代在此设方国钟离子国,春秋时位于吴楚之间,被两国反复争夺,最后归楚,直至战国末期。秦汉时在此设郡县,至唐代武德年间移治城西今临淮关。钟离城自建至弃,沿用时间长达1200多年。土偶土偶是人形土制品,日本绳纹时代的代表性遗物。早期即有发现,多数在中期以后。形态近似人形,躯体成板状,表情幼稚。东日本分布尤其密集,种类很多。一般认为土偶是女性形象。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墓葬中亦有发现,如安徽蚌埠双墩1号春秋大墓。镇墓瓶镇墓瓶也叫镇墓罐、斗瓶、五谷瓶,是中国古代墓葬中比较常见的随葬物,流行于东汉中后期,一直沿用到魏

38、晋时期。镇墓瓶多陶质,瓶内一般装有所谓的神药,瓶腹文字多直接书写在腹部,文字的文体和内容一般是死者身份,及一些祈福或一些禁令等。十二辰俑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俑,亦称“十二生肖俑”,多见于隋唐、五代及宋墓中。隋、唐有灰陶、红陶、青釉瓷等制品,俑的形象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人俑带生肖俑,一种是人身生肖俑,另一种是人俑捧生肖,均为圆雕。四川西昌三坡唐代墓出土的陶罐上,模印为浮雕。江西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址遗址位于江西省瑞昌市夏坂镇,铜岭铜矿遗址是近年中国境内发现的一处重要采铜炼铜遗存,其采冶时代从商代中期延至战国早期,所揭示的遗迹有百余处,采矿工具和生活用器数百件,其年代之早、保存之好、内涵之丰富,为

39、古代矿冶遗存所罕见,它是我国冶金考古和青铜文化研究的重大发现与突破。铜绿山矿冶遗址铜绿山遗址是一处西周至汉代时期的铜矿开采与冶炼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的大冶县。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地表积存了大量古代炼铜渣,是一处规模庞大,保存完好,埋藏丰富,延续时间长的古代矿冶基地。铜绿山矿冶遗址的发现,对了解、研究早期古代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古代高超矿冶技术的有力见证。吴城遗址是中国南方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位于江西省的清江县。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遗址内发现有陶窑区、冶炼区、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广场等遗迹。其中烧造考究的原始青瓷器的发现,证明了这一地区即是青瓷器的发源地之一。

40、许多陶瓷器物上还带有刻划的文字符号。吴城遗址的发现,对于认识长江流域土著青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牛城遗址位于浙江新干大洋洲,是商周时期重要遗址,有古城墙长,古城三面以水护城,北面依山筑墙,呈梯形状,在城内城外发现大量的人类居住,生产,生活的遗存,其遗址范围之广,地层堆积之厚,让我们瞩目。牛城遗址对江南考古研究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新干大洋洲出土之大量的研究有巨大的意义。考工记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部分的反映了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考工记全书共七千一百多字,记述了木工、染色、陶瓷等六大类三十个工种的内容。此外还有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考工记将商周以来积累的冶

41、金知识归纳为“金有六齐”,这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合金配置法则,它揭示了青铜机械性能随锡含量变化的规律。辽陈国公主墓陈国公主墓是辽国王室贵族墓葬的代表,位于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是一座公主与驸马合葬的砖室墓。墓葬由墓道、天井、前室、东耳室、西耳室及主室六个部分组成,主室内壁还有木护围墙,这是辽代王室贵族墓的一个重要特点。辽陈国公主墓的发现,为研究辽代契丹族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生活习俗及其与汉文化的交往,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李静训墓李静训墓是隋代一九岁女孩的墓葬,发现于唐长安城西墙梁家庄附近。墓制平面呈甲字形的土坑竖穴墓。墓室中露出了一具完整的石椁和一方墓志。据墓志可知,墓主是一个年仅

42、九岁的女童,名叫李静训。该墓的发掘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批代表短暂隋代的断代标准器。其对研究隋朝丧葬制度等有很大帮助。后母戊鼎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后母戊鼎是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见的,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甲骨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距今已3000多年。殷墟发现的

43、甲骨卜辞约有10万多片,所记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字左右,今已确定2000字左右,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蓝田人蓝田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直立人。分别发现于陕西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两地。头盖骨低平,额部明显倾斜,眉脊骨粗壮,骨壁厚,脑量小,吻部向前突出,表现出较为原始的形态。在蓝田人化石的层位中发现有大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球等石器,加工方法为简单的锤击法。公王岭蓝田人距今大约8075万年,陈家窝蓝田人距今约53万年。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三峡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文化,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0年,包括四川省巫山县瞿塘峡南侧的大溪遗址,以及湖南湖北的1

44、01多处遗址。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普遍涂上红衣,盛行圆形、新月形等戳印纹,纹饰多为红陶黑彩,主要器形有釜、壶、斜沿罐、小口直领罐等。石器中有一种两侧磨刃对称的圭形石凿,非常特别。大溪文化的房屋多为红烧土和竹材制成,大溪居民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遗址中发现大量稻壳标本。徐水南庄头遗址南庄头遗址位于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村东北,是中国北方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105009700年左右。遗址面积约20000平方米,己发现的遗迹有灰沟、灰坑和用火遗迹。出土遗物丰富,种类有石磨盘、石磨棒、骨锥、骨针、种子和少量的夹砂深灰陶、夹砂红褐陶片、石片以及水沟等人类活动的足迹,另外还有动物骨骼,其

45、中部分骨骼有烧烤、切割的痕迹。庙底沟遗址新石器时代典型遗址,年代约公元前3900年公元前2780年。庙底沟类型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陕西关中、山西南部以及河南西部的广大地区,而且影响范围很大,是仰韶文化中最为繁盛的一个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则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后来发展成为河南龙山文化。陶器以红地黑花为特点,其纹饰、造型已显示出礼器的先兆。庙底沟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解决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年代早晚及源流关系。瓦当瓦当是指屋顶筒瓦最下面一块垂下来的部分,有圆形和半圆形。它对建筑起到防护作用,同时又是一种装饰物。其起源于西周时期,完善于春秋晚期,在汉代达到鼎盛并

46、历代沿用。瓦当主要有图案纹和文字纹两种,既有欣赏价值又有文物考古价值,对于社会历史、建筑学、文字学和考古学的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瓦当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对今天的雕刻、美术、金石、书法、文字等工作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干栏住宅建筑形式之一。又称高栏、阁栏、麻栏。分两层,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等从地面砌起来的。屋顶 为人字形,覆盖以树皮、茅草或陶瓦。上层住人,下层用作圈养家畜或置放农具。 此种建筑可防蛇、虫、洪水、湿气等的侵害,主要分布在气候潮湿地区。古代中国 南方盛行干栏式建筑,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木构建筑,是发 现最

47、早的干栏式建筑。封泥中国古代封缄简牍并加盖印章的泥块。当时的公文、书信多写在简牍上,为防止私拆,封发时加一检木,用绳索捆缚,在检木处系结并封以泥块,盖上印文,封发物件时也往往用此办法。其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 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逐渐不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从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磁州窑是我国宋代的重要窑场,是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位于今河北磁县观台镇和彭城镇地区,宋属磁州故名。始于宋元丰年间,终于明代,产品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釉下黑褐色彩绘瓷为主。装饰题材多取于当时普遍流行的生活情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间色彩。磁州窑生产的瓷器主要有瓶、罐、碗、缸、枕等日用品

48、,也产玩具。磁州窑的瓷胎有两种: 一是质地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质地粗松呈红褐色。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为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 分布于该县西南、西北和东北的扇区,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石窟中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龛窟中的三教造像,而以佛教造像所占比例最大。窟内有石刻,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多样的处理手法,并富于地方色彩。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峙峪文化以山西朔州桑干河上游的峙峪遗址而得名,距今约三万至一万年,遗址中除发现晚期智人的一块枕骨外,还发现二万余件石器及大量动物化石。打制规整的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等细小型石器,对研究细小石器的 特征、弓箭的使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穿孔石墨装饰品,骨制尖状器,有刻画 痕迹的骨片,显示出峙峪遗址中的居民已经有了初步的文化审美意识。该文化以细小石制品为主要特征,对明确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存在着细小石器文化系统有重要作用。毛公鼎中国西周晚期宣王时期的青铜器。为贵族毛公所作的祭器。传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造型端庄稳重;颈部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