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中的人物形象.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30268194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8.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中的人物形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中的人物形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中的人物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突破:古诗中的人物形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中的人物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注】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任滁州太守之时。“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刺史时所建,因其曹分司洛阳,建楼以表怀念嵩山、洛阳之意。画角:彩绘的号角,用以报时。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李商隐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日晚鹈泉畔猎,路人遥

2、识郅都鹰。【注】诗题下作者自注:“使君远祖,国初功臣也”契苾通是铁勒族契部落人,贞观六年,契苾通五世祖契何力,率部归顺唐王朝。鹈泉:在今内蒙古五原县。郅都:西汉景帝时人,任雁门太守时,威震匈奴。赵臣瑷于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中评价:“义山撰人,神采奕奕。”此诗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使君形象?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对酒赠少章陈师道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注少章:秦觏,字少章,与诗人交往颇密。未空:事业、生活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除夕之夜,本该合家

3、团聚,但诗人却问“身何托”,首句抑郁不平之情劈空而来。B首联,诗人“身何托”和客人事业、生活“未空”构成鲜明对比,极写客人的踌躇满志。C诗歌第四句的意思是:梦中,抱负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实现;而现实中却一无所有。D颈联对仗工整,写愁催白发、酒助红颜,形象表达了诗人愁情之深、内心之苦。4诗歌中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赠张旭(节选)李颀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注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终生坎坷,穷愁潦倒。太湖精:张旭生长于吴县,故时人称其

4、为“太湖精”。相传他喝得酩酊大醉才开始作书,狂叫奔走,创作状态近于疯狂。丹经:道书。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是全诗的总纲,诗人以酒破题,足见酒在张旭一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B“皓首”句,写出了张旭对书法艺术的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和竭尽终生献身于书法的痴狂。C“太湖精”这一称呼体现出友人之间的融洽无间,也含有对张旭出神入化书法的赞美。D“瞪目”二句从多角度详细描述了张旭酒后的状态,因穷困潦倒而愤世嫉俗,以致自己不知道醉与醒。6张旭身上“豁达无所营”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结合第5-10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客 意元好问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

5、了见归途。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客中忆二女高 启每忆门前两候归,客中长夜梦魂飞。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注】了了:了然,清楚。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两首诗的标题都明白如话,“客意”指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之感与思亲之情,“客中忆二女”指诗人在旅途中思念家中的一双女儿。B元诗首句手法独特,孤身一人,已甚孤寂,偏偏又是雪天客居他乡,一盏青灯相伴,孤枕难眠,用一“孤”字来渲染清冷、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C元诗语言平易、朴素、明白晓畅,优美而不尚浮华;高诗语言明白如话,不用典故,力求通畅,亲切动人。元诗比高诗语言更“平实”。D高诗实写自己在客居他乡的长

6、夜中,常常梦回家乡,想象着一双女儿依偎在母亲身旁,看着他们母亲为“我”缝制衣服。8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柳梢青春感刘辰翁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注)刘辰翁(1233-1297),南宋词人。宋亡以后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以此终老。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题为“春感”,然春景不多。从词中出现的物象,如“银花”“戏鼓”“月明”等

7、推断,该词应是作者在元宵节有感而作。B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此刻毫无生气,处处充满哀愁,C词中“番腔”“戏鼓”与辛词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神鸦社鼓”,都表达出对沦陷之地民众麻木不仁的激愤。D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法结构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一种沉郁苍凉、欲说还休的情致。10本词以三组名词意象作结,看似并列,其实有一组意象起统帅作用,请问是哪一组?为什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题泉州王梅溪先生祠堂戴复古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乾道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人歌黄霸思遗爱,我颂朱云有直声。一瓣清香拜图像,英风凛凛尚如生

8、。【注】原题后尚有“徐竹隐直院谓梅溪古之遗直,渡江以来一人而已”二句。王梅溪:名十朋,号梅溪,南宋大臣。乾道:孝宗年号。黄霸:西汉著名循吏,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行为当时第一。朱云:汉成帝时人,以直臣闻名于世。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的志节,后用衬托手法表现他的名声之大。B颔联意谓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梅溪先生议论国家大事,令帝王惊叹。C颈联用典,意在表达作者对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赞美之情,感情真挚。D尾联点题,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感觉他英风凛凛,一如生前。12在作者的心目中,王梅溪先生是怎样的形象?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

9、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病牛李纲(宋)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骑牛曲陆师(清)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问渠何法牛驯扰【注】,鞭挞无惊刍牧多。【注】驯扰:驯服柔顺。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牛做出了很大贡献,累得筋疲力尽却无人同情。B李诗的后两句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C陆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深得牧牛之法的牧童形象,全诗叙议结合,饶有兴味。D李诗和陆诗都写到了牛,但其中牛的形象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14陆诗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

10、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探春吕本中谩遣儿童扫雪开,却穿篱落看春回。溪山冷落泥三尺,故旧飘零酒一杯。止买芒鞋供踏雪,更携藜杖与寻梅。玉川纵老生涯在注,时有邻僧送米来。注玉川:唐代诗人卢仝,自号玉川子,少有才名,未满20岁便隐居嵩山少室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让儿童打扫积雪,又穿过篱墙去寻春的踪迹,表现了诗人对春的热爱和向往。B路途上冷落泥泞的景象,眼下故旧飘零的孤独境况,强化了诗人寻春的艰难。C玉川子年老,生计只能靠邻僧时常接济,诗人借此典故暗示了自己处境凄凉。D诗人从探春之前的准备写到路上的情景和心情,再联想到玉川子,脉络分明。16诗歌的颈联与苏轼词“

11、竹杖芒鞋轻胜马”在情感表现上有何异同?请简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注】李儋(dn):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韦应物: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中唐著名诗人,本诗是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时的作品。世事茫茫:当时长安尚为叛军朱泚(c)盘踞,皇帝逃难到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17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触景生情,去年花里与友分别,今年花开两地,感慨油然而生。B颔联写诗人不仅心忧国事,还对自己的无所作为和前

12、路茫茫感到忧心。C尾联闻友来访,殷切期盼,然而,友人却又迟迟未至,不免心生埋怨。D全诗起于思念,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情谊,感情真切动人。18颈联两句甚受古人赞誉,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请结合作品加以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亭子言怀张谓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官属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注本诗约作于诗人大历年间任潭州刺史时。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B“玄猿呼郡

13、吏”是人们到西亭子游玩时所看到的情景,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C诗人以看景知高下、闻声知水深,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D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相似。20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郊行刘克庄一雨饯残热,忻然思杖藜。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 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饯”字用得好,活泼传神,写出了雨后暑气消散的情景。B中间两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派静谧旷远的郊野景象,透露出诗人闲适恬淡的心情。C末联

14、诗人倚杖独游,颇有自得之趣,认为没有必要栖栖遑遑,奔走道途。D全诗清新淡雅,既展现了郊野清幽的境界,又透露出诗人潇散的情怀。22这首诗句句扣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寄予着许多感慨。B颔联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涛汹涌,浩茫无际。这一联写景壮阔,技巧精湛,令人玩味不已。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无

15、任何援助,于极闷极狭的诗境中富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与全诗联系不紧。D尾联写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却只能倚窗北望,涕泗交流。“戎马关山北”写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24结合作者的境况,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2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

16、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中的“离人”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岑参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顶上巢新鹊,衣中带旧珠。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注碓(du),春米用具。风炉:一种专用于煮茶的炉子。法华经五百授记品载,穷困的愚夫被富有的朋友赠送宝珠,而愚夫因醉酒不知,仍到处

17、奔波谋生。偶然再遇,才知道自己衣服里藏有贵重的珠宝。旧珠,指佛心和般若智慧。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及事件,其中一个“礼”字点明诗人非常尊敬郑和尚。B首联照应题目,诗句中以“高僧”称郑和尚,是对其高超修行的肯定与赞美。C颔联“藏”“映”两字以动写静,将“岸花”“水碓”“溪竹”“风炉”等山寺景物融为一体。D诗人原想“暂”访就走,与郑和尚谈禅后却不想离开,表达出诗人禅悟的喜悦。27这首诗善于借助侧面描写塑造郑和尚的高僧形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参考答案:1这首诗塑造了诗人虽然仕途受挫、遭弃被贬,但从容潇洒、傲岸坚强的形象。塑造手法:环境衬托(侧面描写)

18、。以霜后“争出”的山峰、凌霜盛开的野菊、暮色中挺立的青松、冬日如玉的群峰衬托出诗人傲岸坚强的性格。动作描写(正面描写)。诗中写自己酒后“解带”“倚栏”的动作,日后“踏雪”看山的想象,既表现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惬意,更展现了诗人面对挫折打击时从容潇洒的气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分析形象,根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带西风”概括诗中人物的形象,注意人物身份。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虽然不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但重重的云烟却也叫人艰于呼吸。“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不禁感慨万端。感慨之后,不由想起和自己有着相

19、似经历和命运的李德裕。颔联写得最妙,秋风瑟瑟,“无边落木萧萧下”,可群山却争相露峥嵘,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谁也扼杀不了的。本句通过写“山争出”“菊正浓”表现了诗人面对政治风雨的态度,表现了诗人的傲岸坚强。颈联写诗人面对凛冽的西风,解带披襟而笑纳之;耳闻悲鸣的画角,却无“城上斜阳画角哀”之凄凉。红日西坠,倚着栏杆,“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可见,本诗塑造了一个身处逆境,却能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的形象。分析诗歌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两个角度。诗歌前两联写景,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气氛凝重;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

20、的菊花,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可见前两联以侧面衬托为主。后两联写人,颈联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踏雪”看山,气势恢宏。可见后两联是正面描写,突出描写人物的动作。2出身于累世勤王之家,是一位忠诚、恪尽职守、功勋卓著的少数民族边防将领。一位作战神勇,行动迅急,强悍威严,令敌人畏惮的战将。一位与其他少数民族和睦相处,深得各部落拥护爱戴的官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义山撰人,神采奕奕”,是写赵臣瑗于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评价李商隐塑造的使君形象“神采奕奕”。从内容上看,一、二句追溯使君家世,三、四

21、句写使君英武,五、六句写使君勋业,七、八句写使君威名。“奕世勤王国史称”,这是朝廷对契苾一门的评价,也表达了诗人的赞誉之情,说明他出身于累世勤王之家,是一位忠诚、恪尽职守、功勋卓著的少数民族边防将领。“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意为契苾家族为国东征西讨,作战勇敢,立有赫赫战功,选择早晨、夜晚两个典型时间,掩旗夜袭和朝飞冰河两个典型场面,着力强调契苾骑兵行动的迅急和作战的神勇,强悍威严。“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此二句意为契苾通所到之处,深受各部族老幼妇女的欢迎。从侧面说明他是一位与其他少数民族和睦相处,深得各部落拥护爱戴的官员。尾联“日晚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借出猎隐指

22、对回鹘作战,“鹰”字双关,既关合上句“猎”字,又喻契苾通正如号称“苍鹰”的郅都,为回鹘所畏惮,明一暗,一喻物一喻人,关合得异常巧妙,表明他是一个既得到各部落爱戴,又令敌人畏惮的出身于少数民族的边防太守形象。结合以上诗句内容的分析,对太守形象进行概括即可。3B4生活凄苦,事业无成。诗人无所依托,虽有抱负,却无从实现,半生忧患,内心愁苦。执着追求理想,虽遭挫折仍保持乐观精神。诗人做梦也希望能够一展生抱负,虽然处境困厄,但仍然用歌声排遣满腹愁绪。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极写客人的踌躇满志”错误,应是运用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不平与愁苦。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23、的能力。从首联“身何托”、颔联“半生忧患”可知,诗人无所依托,饱经忧患,生活凄苦,事业无成;从颔联“一梦有无中”、尾联“我歌”可知,诗人做梦都希望能够施展抱负,虽然“潦倒”,仍然希望通过歌唱排遣愁绪,体现了诗人执着追求理想,虽有挫折依然乐观精神。5D6居住环境的描写:住的是不蔽风雨的屋舍,庭院和内堂里都长满了野草,虽一片荒芜,但不以为意。在一问一答中概述身世:诗人明知友人住处荒凉颓败而故意发问,友人的回答看似解嘲,实则隐含身世,表现出达观知命的生活态度。借日常行为表现:一手拿着蟹螯,一手拿着道书,行为之放诞无忌,正表现了人物心胸淡泊、及时行乐,对于富贵名利的无所谋求。(意思对即可。)解析5本题

24、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D.“多角度详细”表述错误,这两句写其神态,不是“多角度”;“因穷困潦倒而愤世嫉俗”原因分析不当,从诗歌中“豁达无所营”可见,他是豁达之人,并不“愤世嫉俗”;“自己不知道醉与醒”理解错误,应是张旭的那种状态,让别人不知道他醉与醒。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豁达无所营”的意思是性格豁达,拙于钻营。“下舍风萧条”以下六句,是对“豁达无所营”的具体描写。住的是不蔽风雨长满了野草的寒室陋舍,居处如此荒凉颓败,书圣却豁达坦然,不以为意,反映出他的“豁达”;“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诗人故意发问:家中还有什么呢?张旭回答:反正浪迹萍踪四海

25、为家,那就用不着这些。轻描淡写的一句解嘲,虽能体现达观知命的生活态度,深寓其中的却是一种难掩的苦涩。“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是写张旭左手持蟹螯,右手拿着道书消遣,及时行乐的行为,从这狂放不羁的行为举止中,也可看出张旭豁达的心胸,他对于功名利禄并不在意,而是追求道家隐逸思想,淡泊名利,不为名利汲汲钻营。7C8虚实结合。元诗中,实写自己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虚写归途出现在眼前,仿佛见到儿女们在山中眺望等候父亲归来的情景,听到了他们在计算父亲的归期。高诗中,实写自己在客居他乡的长夜中,常常梦回家乡;虚写回忆中两个女儿一齐在门前等候父亲归来和她们在灯下依偎在母亲身旁,看着母亲为“

26、我”缝制衣服的情景。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语言、表现手法的能力。C“元诗比高诗语言更平实”错误。高诗写“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语言平实易懂;元诗写“料应此际犹依母,灯下看缝寄我衣”,语言也是平实易懂,故应该是“两首诗语言都很平实,不相上下”。故选C。8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元诗前一句“雪屋灯青客枕孤”是实写,雪天客居他乡,一盏青灯相伴,孤枕难眠。实写自己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眼中了了见归途。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虚写归途出现在眼前,仿佛见到儿女们在山中眺

27、望等候父亲归来的情景,听到了他们在计算父亲的归期。高诗第二句“客中长夜梦魂飞”是实写,实写自己在客居他乡的长夜中,常常梦回家乡。其他三句是想象,为虚写,从“每忆”“料应”可以看出。虚写回忆中两个女儿一齐在门前等候父亲归来和她们在灯下依偎在母亲身旁,看着母亲为“我”缝制衣服的情景。9C10“海上心情”起统率作用。因为“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包含着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山中岁月”指隐居故山寂寞漫长的岁月,有寂处山中不与异族统治者合作的孤傲;而“海上心情”代表矢志守节,抗击侵略者的志向。归根结蒂,隐居不仕、怀念故国都是“海上心情”民族气节的表现,以“海上心情”作结,点出了“辇下风光”“山中岁

28、月”的实质,而且是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总收束。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C.“民众麻木不仁”是错误的。“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三句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本题要求在结尾三组名词意象中找出起统帅作用的意象并说明原因。首先找到诗歌中的三组名词意象: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再结合注释(海上指爱国志士在福建、广

29、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背景(南宋灭亡之后所作)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借写元宵节以抒发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来分析。“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辇下”忆昔;“山中”述今;“海上”念远。三者中隐居不仕、怀念故国都是“海上心情”民族气节的表现,以“海上心情”作结,点出了“辇下风光”“山中岁月”的实质,所以“海上心情”起统帅作用。这三句思维极为跳跃,内涵极为丰富

30、。全词到此收束,但言有尽而意无穷。11C12王梅溪先生是一位立朝正直、德高望重、赤心为国、深受君主器重的大臣形象。他在朝为官,正直端方,有着远大志节,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深受孝宗赏识,议论国事君主极为重视。去世多年,仁爱还留于后世,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意在之情”错误,颈联赞颂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意在表达对梅溪先生的称颂与赞美。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通过分析诗句内容可知,王梅溪先生应该是一位大臣。“堂堂大节在朝廷,名重当时太华轻”,第一句直接赞美王梅溪先生有着远大志节,第二句用“重”“轻”形

31、成对比,名声之重简直盖过华山,衬托王梅溪先生的名声之大。“乾道君臣千载遇,先生议论九重惊”,结合注释内容“乾道:孝宗年号”分析,这样的君臣际遇是千载难逢的,也就是说王梅溪先生深受孝宗赏识。王梅溪先生关于国家大事的议论、观点等,令帝王惊叹,他的观点深受君王重视。“人歌黄霸思遗爱,我颂朱云有直声”,结合注释分析,用循吏黄霸和直臣朱云的典故,来表达对王梅溪先生的称颂和赞美。“一瓣清香拜图像”,诗人瞻仰拜祭梅溪先生的遗像。最后两联表明百姓仍然歌颂怀念他。结合以上分析可知,王梅溪先生是一位有远大志节,有德行,有见解,忠君爱国,而且深受君王器重的大臣。13B14这首诗先写一位牧童在牛背上悠然放歌,而牛群则

32、非常驯顺地统一行动;然后提出疑问,牧童是用什么方法使牛如此驯顺?以上都是铺垫。最后得出结论:不要过多地去鞭打惊扰牛群,要找那些牧草丰富的地方让牛儿吃个饱。作者借此讽喻统治者不要过分扰民,要关心体贴百姓。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能力。B. “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理解错误。根据诗意,李诗后两句是以牛的口吻写的,意思是只要众生都能吃饱,即使我累得病倒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陆师的这首骑牛曲是一首讽喻诗。诗歌的大意是: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放歌,而牛群则非常驯顺地统

33、一行动,走过山涧,又走过山坡。牧童是用什么方法使牛如此驯顺的?原来是不要过多地去鞭打惊扰牛群,要找那些牧草丰富的地方让牛儿吃个饱。从诗歌的整体构思来看,诗人不仅仅在于描写牧牛这样一件极为普通的小事,而是在于讽喻时政,然后以极为委婉的语气告诉当政者:“鞭挞无惊”牛,就是说不要过分扰民;“刍牧多”则在于讽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真正关心体贴百姓,只有让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才能天下归心,民心顺遂,这正是诗歌的主旨。而这首诗的诗旨是在一系列铺垫之后,在诗末才委婉地显现的,实谓卒章显志。可以说,这首诗言辞简朴但其旨极大,举类浅近而见义深远。15C16同:两诗都以芒鞋竹杖等外在形象表现了诗人洒脱豁达的

34、生活情怀。异:吕诗以踏雪寻梅的细节表现对高雅志趣的向往和追求:苏词则以比较的方式表现对官场荣辱得失的淡然态度。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 “暗示自己处境凄凉”有误,根据上文作者所写内容是踏雪寻梅赏梅的高雅,故此处是借玉川之典表现自己清苦而自得。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止买芒鞋供踏雪,更携藜杖与寻梅”,买来芒鞋是为了踏雪寻梅赏梅;“竹杖芒鞋轻胜马”是苏轼在沙湖道中遇雨后的洒脱;两首诗歌都是借用芒鞋这一意象表现自己虽遇到困难但依然洒脱。吕本中的“止买芒鞋供踏雪”,是表现自己买来芒鞋后去踏雪寻梅赏梅的高雅情趣;而苏轼的“竹杖芒

35、鞋轻胜马”是表现自己在被贬谪黄州之后寄情山水,看淡官场荣辱得失的洒脱。17C18(1)“贤、仁”二字赞誉了韦应物的思想境界。(2)诗人看到“邑有流亡”百姓受苦,自己却无能为力,因而苦闷,这体现了诗人的一颗爱民仁心。(3)诗人因身体多病,想辞官归隐,却又感到愧对俸禄,愧对君王(朝廷)和百姓,因而内心矛盾、痛苦,这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父母官的良知和责任心,颇有“贤臣”之德。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 “友人迟迟未至,不免心生埋怨”的说法没有根据,诗人只是说“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探望我,我就天天盼望着你的到来”,含有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的来访的意思。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评

36、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干中范仲淹的“仁”和朱熹的“贤”,是对诗人的思想境界的高度评价。考生应从思想内容和情感角度分析颈联。颈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意思是“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写诗人看到百姓流离失所,自己作为地方官却无能为力,因而感动内心苦闷,感到愧对这些俸禄,这正体现出人民的“仁”心;因为身体多病因而“思田里”,想要辞官归隐,然而却觉得愧对俸禄,愧对君王(朝廷)和百姓,因而内心矛盾、痛苦,这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父母官的良知和责任心,颇有“贤臣”之德,是为“贤”。这两句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

37、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19C20尾联的意思:不时地带着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形象:诗人是一个平易近人、闲适自在且热爱自然的官员。他身为刺史,却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时时缓步寻景,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错误,诗人突出的不是自己的赏景经验与观察力,而是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

38、力。先看尾联的意思。“官属不令拘礼数”的正常语序应为“不令官属拘礼数”,也就是说不让大小官员受礼数拘束;“时时缓步一相寻”的主语是自己和“官属”,“缓步”是寻赏美景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心情之闲适。合起来是说自己要不时地带着不分尊卑的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再看刻画的人物形象。诗人身为刺史,没有一点官架子,没有高高在上,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一起去缓步寻景,既看出诗人的闲时,诗句中又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由此看出这是一为平易近人、闲适自在且热爱自然的官员。21B22首联写郊行兴起的原因。夏天的阵雨驱走了炎热,雨后清新凉爽的空气唤起了诗人郊游的雅兴;

39、颔联写郊行所见所闻。看见野田里栖息着点点沙鹳,听到参天古木中传来乌鸦的啼叫;颈联承上继写诗人郊外的行踪。途中迷路,幸得樵夫相助;尾联抒发诗人的郊行之趣。结构完整,针线细密。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中间两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派静谧旷远的郊野景象”错误,不是“浓墨重彩”,应该是“不事藻饰,不着颜色,寥寥几笔勾勒”。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的题目是“郊行”,首联“一雨饯残热,忻然思杖藜”是说夏天的阵雨驱走了炎热,内心感动愉快,就想到拄着手杖到郊外游玩。这是写郊行兴起的原因。颔联“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描写到郊外出行看到的和听到的

40、景象,静谧旷远。作者看见野田里栖息着点点沙鹳,听到参天古木中传来乌鸦的啼叫。颈联“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是写在郊外出行遇到的情况,写诗人的行踪。在郊外迷失了道路,遇到了一位樵夫,背着他过了小溪。尾联“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是抒情,是说自己独自游玩十分有趣,何必问孤独与否?在诗人心中,到郊外游玩,一点都不孤独,十分有趣。抒发诗人的郊行之趣。可见诗歌的每一联都和“郊行”有关,郊行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都写到了,结构完整,针线细密。23C24个人境况: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诗句理解:时值战争未平、国家多难,因而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41、。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但从整体看,与全诗联系不紧”错,从全诗来看,此联既紧承上文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又为下文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做铺垫。与全诗内容联系紧密。故选C。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诗的尾联意思是:遥望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一想到这,凭轩遥望的我不禁老泪纵横。结合颈联可知,诗人此时年老多病,亲友没有音信,自己晚境凄凉,只能孤舟相伴,而此时此刻他心中想的仍然是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止,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悲苦。诗人不只是写出了自己的孤苦无依,更体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衰老多病

42、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25文中刻画了一个思家念亲、感慨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而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的孤独寂寞的离人形象。他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远在家里的妻子,又因春天的流逝感慨时光飞逝、人生短促,远离家下乡举目无亲的他此时是孤独寂寞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最后八句写离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一句可以感受到游子对思妇的怜爱和不能陪伴的歉疚。“昨夜闲潭梦落花”“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扁舟子”连

43、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此处体现了他感慨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情感。“皎皎空中孤月轮”,独自一人离家在外,此时的离人是孤独寂寞的,表现了孤独寂寞之情。26C27借助环境侧面烘托郑和尚的情趣。郑和尚所在的寺是盘石寺,却称其“野”“孤”,用盘石寺的脱尘远俗侧面烘托郑和尚修行之高。借助诗人的表现侧面描写。诗人与郑和尚谈禅之后,踟蹰许久不想离开,侧面写出郑和尚对禅的理解非常精妙。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能力。C“以动写静”错误,颔联“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的意思是岸花覆盖着水碓,碧绿的溪竹与煮

44、茶的袅袅青烟相映成趣。显然,这两句只是静景的描写,并不是以动写静。故选C。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这道题重点考的是分析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1)借助环境侧面烘托郑和尚的情趣。由这首诗的标题“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可知,郑和尚所在的寺是盘石寺;“来寻野寺孤”中“野”“孤”是称呼盘石寺的,寺用“野”“孤”来称呼,其脱尘远俗不在话下。所以,此联是通过描写郑和尚居住的盘石寺脱尘远俗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郑和尚修行之高。(2)借助诗人的表现侧面描写。“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写诗人觉悟之后流连忘返的心态。“掇棹”,即停止划船。这就说明诗人已经离开郑和尚上船准备回去了。但为什么又踟蹰不前呢?原来是禅师的一番话使他陡然醒悟,心有所皈,沉浸在禅悟的喜悦之中,而忘了归去了。所以,此联诗人通过自己与郑和尚谈禅后踟蹰许久不想离开的表现,侧面写出郑和尚对禅的理解非常精妙。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