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高中历史 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课时43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案(学生版).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30268161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5.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 高中历史 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课时43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案(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南 高中历史 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课时43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案(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 高中历史 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课时43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案(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 高中历史 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课时43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案(学生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时4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主干知识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化的奠基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 中华文化的形成奠基时期:先秦时期春秋时期的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 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面对社会大变革,纷纷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出现“ ”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2.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秦朝: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2)汉朝: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 。(3)魏晋:玄学盛行。(4)唐朝: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佛学繁荣,

2、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5)宋元: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 ”,提倡“ ”。(6)明清: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 。(7)近代: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以人为本:(1)周公提出“ ”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倡“仁”,主张“ ”。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

3、的人本思想。2.民本:(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 。(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 ”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3)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 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 ”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 。(3)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的思想。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 为己任的思想。(2)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

4、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 的体现。5.崇德尚贤,天下为公(1)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2)孔子提出“ ”,主张以德治国。他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4)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6.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

5、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7.和而不同(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2)孔子、孟子提出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3)“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1)本土性: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2)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2.价值(1)具体

6、表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 和精神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2)综合认识材料从多元文化建构来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必定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倡导了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培育了积极的人格境界论,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7、被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引以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引自张造群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思考:依据材料,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构建多元文化体系和世界文明新秩序。 。 。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文化的传入(1)过程: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

8、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 ;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2)影响:对中国人的 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但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表现明末意大利人 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影响 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等人主持钦天监的工作,并招揽更多人才来到中国(2)近代西方文化迅速传入,西学传播渠道增加鸦片战争前后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设立 培

9、养外交和翻译人才;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创办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戊戌变法时期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辛亥革命时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1915年新文化运动主张吸收 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1)汉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2)儒学:3

10、-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3)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4)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日本 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5)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2. 传播对欧洲的影响(1)具体表现造纸术:8世纪以后,中国的 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欧洲教育、政治及商业等

11、活动的发展。火药: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 的到来。印刷术: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 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2)综合认识材料以华夏文明为标志的前现代东亚,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给世界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早期的西方思想界。17、18世纪英国和法国都曾经出现“中国热”,华夏文化深深渗入欧洲文明。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经历了世界大战的空前灾难之后,有见识的欧洲

12、学者又一次面向东方,谈论起东方中国传统文化。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思考: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论题: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西方近代社会转型。阐述: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到欧洲,打破了教会对文化的垄断,有利于欧洲人接受文化教育,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和整个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火药传入欧洲,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重要武器。总之,中国古代科技对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图解史:近代前期的“西学东渐”易错陷阱: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指近代西

13、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所谓“西学东渐”,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代:(1)帝国时代。即从明代至清代前期,至多可以叫做“西学东来”,因为那时西学对于中学并未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2)转型的时代。即晚清(或“近代”)以来,西学对中学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热考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世界意义一、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地理方面:中国的四面被有效地切断。2.庞大的人口规模有助于文明的连续性。3.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土地是否适宜耕种确定了中华文明的分布范围。4.汉字为维护政治统一和文明连续提供了重要力量。5.科举制度延续了中华文化。6.儒家思想的深远

14、影响。二、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1.在核心思想理念方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2.在传统美德方面: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三个方面来把握。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3.在人文精神方面:有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处世方法,勤俭节约、和谐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

15、术等。三、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素养提升(2021湖南选择考T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 。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真题体验角度一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考查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2021全国

16、甲卷T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题眼:“失义而后礼”“不学礼,无以立”2.(2019海南高考T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题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2020山东等级考T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

17、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题眼:“无礼义,则上下乱”“义者,君臣上下之事”4.(2019全国卷T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题眼: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角度二从历史解释角度

18、,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5.(2018北京高考T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题眼: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6.(2018天津高考T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题眼:盖国以民为本,社

19、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角度三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7.(2019海南高考T7)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题眼: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新题预测1.周武王先人古公的长子太伯到了江南后,遵从当地荆蛮习俗,“文身断发”,当了荆蛮的首领。其建立的吴国在春秋时被排除在“华夏”之外。这体现了春秋时期()A.诸侯争霸激化民族

20、矛盾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冲击C.文化认同高于血缘认同D.民族交融趋势逐步加强加固训练:秦朝统一后,对原属燕国的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设置郡县、开辟交通等措施,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这些措施的施行意在()A.强化国家文化认同B.建立大一统的国家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D.协调区域经济发展2.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B.中

21、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加固训练:下表为元明清时期福建民间信仰的部分(非妈祖体系)海神简介,由此可知()海神名称简介拿公邵武人,传说为救百姓而吞下井水中毒物,死后被奉为神陈文龙莆田人,蒙古入主中原后起兵勤王,兵败被捕,宁死不屈许仁泉州司马,为官正直,爱民如子,殁而神灵,民祀之施琅晋江人,因统一台湾受封靖海侯,相传殁后为海神者也A.海洋经济地位提升B.家国情怀深入人心C.传统社会开始转型D.中原文化辐射加强3.研究发现,距今大约 5 000 年,人类普遍遭遇洪灾,中外应对策略有所不同。如果我们从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故事中提炼关键词,那么大禹治水

22、可以被概括为治、堵、败、疏、成,而诺亚方舟则可以概括为逃、淘汰、选择、拯救。据此推断最准确的是()A.中国自古崇尚科学精神B.西方自古缺乏进取精神C.中国文化讲究和谐相处D.西方文化崇尚理性法治4.下表是洋务运动初期创办的部分学堂情况表。据此可知,洋务运动()时间名称创办人所设专业1862年京师同文馆奕法文、俄文、德文、日文、格致、医学、机器制造、西洋史地、万国公法等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李鸿章英文、法文、算学、地矿、金属、机械、船炮等1866年福州船政学堂左宗棠制造船舰及相关火炮等军械,兴建船坞及相关海军设施等A.发展军事和学习文化并重B.践行中体西用思想C.有助于推进西学东渐D.正致力于发展经济第 19 页 共 19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