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复习)ppt课件.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30222896 上传时间:2022-08-04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4.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政以德(复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为政以德(复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政以德(复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政以德(复习)ppt课件.ppt(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论语选读选读朱熹朱熹:“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 孔子(前孔子(前551551前前479479),),春秋春秋末期鲁国末期鲁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名丘,字仲尼。鲁国鲁国人。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人。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成年做过成年做过“委吏委吏”(司会计)和(司会计)和“乘乘山山”(管畜牧)等等。五十岁时由鲁(管畜牧)等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整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整理理诗书诗书等古代文献。

2、并把鲁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使官所记国使官所记春秋春秋加以删修,成为加以删修,成为我国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司马迁。司马迁称他为称他为“至圣至圣”。(一)政治主张及实践(一)政治主张及实践一、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一、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二、克己复礼(孔子的礼治主张)二、克己复礼(孔子的礼治主张)三、待贾而沽(孔子积极用世的态度)三、待贾而沽(孔子积极用世的态度)四、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四、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二)修身二)修身五、仁者爱人(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五、仁者爱人(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六、君子之风(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3、和要求)六、君子之风(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七、求诸己(自身努力是修养的关键)七、求诸己(自身努力是修养的关键)八、周而不比(孔子的交往观)八、周而不比(孔子的交往观)九、出辞气远鄙倍(孔子的言语交际观)九、出辞气远鄙倍(孔子的言语交际观)目录所辑文章:目录所辑文章:(三)学习与教育(三)学习与教育十、学以致其道(孔子论学习)十、学以致其道(孔子论学习)十一、诲人不倦(孔子论教育)十一、诲人不倦(孔子论教育)十二、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十二、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十三、沂水春风(即十三、沂水春风(即先进先进侍坐侍坐章,感章,感人的师生关系)人的师生关系)(四)哲学思想(四)哲学思想

4、十四、中庸之道(孔子社会和人生理想的哲十四、中庸之道(孔子社会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学基础)十五、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天道观)十五、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天道观)为为 政政 以以 德德为政以德文言知识整理为政以德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一、通假字(4 4) 1.1.居其所而众星居其所而众星共共之(拱)之(拱) 2. 2.道道之以政(导)之以政(导) 3.3.道道千乘之国(导)千乘之国(导) 4. 4.无乃尔是过无乃尔是过与与(欤)(欤) 二、词类活用(二、词类活用(1010) 1.1.足足食,食,足足兵(使动用法)兵(使动用法) 2.2.富富之(使动用法)之(使动用法) 3.3.于斯三者何于斯

5、三者何先先(形作动)(形作动) 4.4.则修文德以则修文德以来来之、既之、既来来之,则之,则安安之(使动用法)之(使动用法) 5.5.如杀如杀无道无道,以就,以就有道有道(形作名)(形作名) 6.6.君子之德君子之德风风,小人之德,小人之德草草(名作动)(名作动) 7.7.举举善善而教不能(形作名)而教不能(形作名) 三、古今异义(三、古今异义(4 4) 1.1.民免而民免而无耻无耻(没有羞耻心)(没有羞耻心) 2.2.季氏将季氏将有事有事于颛臾(有战事,攻打)于颛臾(有战事,攻打) 3.3.昔者先王昔者先王以为以为东盟主(把东盟主(把当做)当做) 4.4.举善而教举善而教不能不能(能力差的人

6、)(能力差的人) 四、文言句式四、文言句式 (一)特殊句式(一)特殊句式 1.1.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010):): 为政为政 以德以德 道之道之 以政以政 ,齐之,齐之 以刑以刑 季氏将有事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于颛臾 虎兕出虎兕出 于柙于柙 ,龟玉毁,龟玉毁 于椟中于椟中 谋动干戈谋动干戈 于邦内于邦内 季氏富季氏富 于周公于周公 哀公问哀公问 于有若于有若 曰曰 季康子问政季康子问政 于孔子于孔子 南宫适问南宫适问 于孔子于孔子 曰曰 临之临之 以庄以庄 2.2.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5 5):): 又何加焉又何加焉 于斯三者何先于斯三者何先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何以伐

7、为 君孰与不足(君孰与足)君孰与不足(君孰与足) 3.3.主谓倒装句(主谓倒装句(2 2):): 君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 善德哉若人善德哉若人 (二)固定句式(二)固定句式(2 2) 1.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无乃无乃与与 2.2.如之何:如之何:如如何何n众星拱北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n陈力就列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n开柙出虎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

8、,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n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安定下来。“来来”、“安安”都是使动用法。都是使动用法。“之之”指代上文的指代上文的“远人远人”。n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相关成语相关成语n分崩离析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

9、瓦解,不可收拾。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n大动干戈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n祸起萧墙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患。家庭成员中自起患。n鸣鼓而攻之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n风行草偃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10、。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n化若偃草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偃草,草被风吹倒。思考:思考:2.3章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章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 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 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法治、礼治法治、礼治。 孔子认为,孔子认为,刑罚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

11、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 但也应认识到:孔子的但也应认识到:孔子的“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重视了道思想,重视了道德,却忽视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德,却忽视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思考:孔子一方面主张先思考: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富之”,后,后“教教之之”,一方面又宁可去,一方面又宁可去“食食”留留“信信”,二者,二者有没有矛盾?有没有矛盾? 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它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它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

12、主张为政以“德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只有先满足了百姓的物质需生活,满足物质需求,只有先满足了百姓的物质需求,才能进行精神的教化,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先求,才能进行精神的教化,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先“富之富之”。但他。但他又主张治国以又主张治国以“礼礼”,就是要重视,就是要重视“教化教化”。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使百姓能遵守重要的问题。使百姓能遵守“礼礼”,就要重视人的,就要重视人的基本原则,如基本原则,如“信信”、“仁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生命还重要。因此,孔子的去食一说

13、,是在特定的因此,孔子的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思考:如何理解思考:如何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立”这句话?这句话? 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是一个国家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落后就要挨打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稳定、进步而繁荣。但取信于民在三,使社会稳定、进步而繁荣。但取信于民在三者之中最为重要,是立国的根

14、本。如果有一天者之中最为重要,是立国的根本。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思考:孔子说思考:孔子说“均无贫均无贫”,这个,这个“均均”和历史上农民起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等贵贱,均贫富”的的“均均”意思是否相同?意思是否相同?朱熹论语集注把它释为朱熹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 ),你认为有没有道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均无贫均无贫”与与“均贫富均贫富”含义不同

15、。含义不同。“均贫富均贫富”是站是站在穷人即在穷人即“贫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口号口号,而,而“均无贫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富”的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孔子主张。孔子主张“均无均无贫贫”,上下各得其分,这与他,上下各得其分,这与他“君君、臣臣、父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子子”的思想是相一致的。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均贫富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具有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的。这种思想的。 因此朱熹对

16、因此朱熹对“均无贫均无贫”的这个的这个“均均”字的解释应该是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符合孔子原意的。思考:这一章中孔子认为治理国政要采用思考:这一章中孔子认为治理国政要采用什么样方法?什么样方法? 正己、教民。(德政)正己、教民。(德政) 【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评析】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德政”。在上位的。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这里讲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为。那些暴虐的统治者滥行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无道,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对。 成语成语 风行草偃风行草偃:风吹过的

17、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倒伏。 化若偃草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国应以“德德”为重还是以为重还是以“法法”为重?请结合为重?请结合论语论语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不

18、断发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实行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 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

19、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迫人们遵守。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 (1 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法治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外律律”、“他律他律”,其主要

20、功能是,其主要功能是“惩恶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引导作用。“德治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内律”、“自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其主要功能是“扬扬善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

21、境界。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2 2)从具体内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从具体内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执法的内容。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执法的内容。 (3 3)从历史和实际看,我国经过了人治)从历史和实际看,我国经过了人治加强法制加强法制法法治治法治、德治的结合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法治、德治的结合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的道德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提倡德治尤为必要。古代的的道德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提倡德治尤为必要。古代的“德德治治”是建立在是建立在“人治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

22、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的。但它作为“法治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一、本课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

23、主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德治治”或或“礼治礼治”。 二、本课二、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具体的思想内容: 2.1 2.1 以德为政以德为政 2.3 2.3 教民(法治、礼治)教民(法治、礼治) 13.9 13.9 富民、教民富民、教民 12.7 12.7 富民、正己富民、正己 1.51.5、16.1 16.1 正己正己 11.17 11.17 举贤(去恶)举贤(去恶) 12.9 12.9 富民富民 13.6 13.6 正己正己 12.19 12.19 正己,教民正己,教

24、民 2.20 2.20 正己,教民,举贤正己,教民,举贤 14.5 14.5 正己(德治)正己(德治)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意义意义做法做法对百姓:富之、教之、安之对百姓:富之、教之、安之对自己:身正、德行对自己:身正、德行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阅读阅读1 1:2.32.3子曰: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13.9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庶矣哉!”冉有曰:冉有曰:“既庶矣,既庶矣,又何加焉?又何加焉?”曰:曰:“富之。富之。”曰:曰:“既富

25、矣,又何加焉?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曰:“教之。教之。” 1.51.5子曰: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时。” ” 11.17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12.9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有若对曰:“盍彻乎?盍彻乎?”曰: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

26、姓不足,君孰与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百姓观”。 答案:答案:1 1、以德、礼导民;、以德、礼导民;2 2、富而后教、富而后教 ;3 3、节用爱、节用爱人,使民以时;人,使民以时;4 4、反对横征暴敛;、反对横征暴敛;5 5、“足民足民”,藏,藏富于民。富于民。 阅读阅读2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2.12.1子曰: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6.116.1孔子曰: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

27、闻有国有家者,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13.6 13.6 子曰: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28、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2.19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风,必偃。” 2.202.20季康子问: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子曰:“临之以庄,则敬;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孔子对为政

29、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析。 答案答案: 孔子认为,孔子认为,“政者,正也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自身的,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孔子明确提出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行;其身

30、不正,虽令不从 ”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如果这样,就没必。如果这样,就没必要要“杀无道,以就有道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这样,孔子自然反。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主张对武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统,统治者治者自身的榜样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