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梅龄伤寒症候分类纲目.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012613 上传时间:2020-06-21 格式:DOC 页数:116 大小:14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姚梅龄伤寒症候分类纲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姚梅龄伤寒症候分类纲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姚梅龄伤寒症候分类纲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姚梅龄伤寒症候分类纲目.doc(1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篇 太阳病】太阳病,是指人体太阳经的病变。太阳经,包括两经两腑。两经即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两腑即膀胱腑与小肠腑。太阳经经脉禀天之阳气最足,应天之巨阳而为人身巨阳,故太阳经脉为三阳之经,亦即太阳经具“标阳”之性。膀胱为人体州都之官,为寒水之府,故其性寒,加之其秉承先天之本肾脏的寒水之气,故其生理寒性甚强;小肠为传化物之腑,其秉心火之余气,性亦属火,而能传化物,泌别清浊。两腑之气相较,膀胱之气强于小肠之气;“两经一气”合化的结果,是火从水化,热从寒化,最终形成的太阳本气为“寒气”,故内经会说:“太阳之上,寒气主之”(素问天元纪大论)。由此可见,太阳经的“两经一气”为足经司令。综上

2、所述,太阳经的生理性质,是本寒而标阳。“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太阳经为人身巨阳,自然肩负卫外之功,若要卫外,则又必具统营卫之力,始能固护人身肌肤之表,而太阳经正具此力,故又云太阳统营卫,主皮毛,为人身藩篱而主表。外邪伤人,多首伤太阳,原因即缘于此。伤寒论是为讨论外寒伤人所致各种病变的专书。外寒为阴邪,最易伤阳;加之外寒伤人,必从表入,故伤寒之为病,多首伤太阳经形成太阳病变,故张仲景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第4条),且将“太阳病”列于伤寒论之首。太阳既主表,外邪伤人既多首伤太阳,而外邪又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别,故太阳病中理应包括六淫伤太阳的六大类病证。事实亦复如

3、此,临床确有六淫分别引起的太阳病,为此,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分别载述了除“燥证”以外的风(太阳中风)、寒(太阳伤寒)、暑(太阳中暍)、湿(太阳风湿)、“火”(太阳风温)的太阳病。然因伤寒论系专论外寒致病者,故其只详论太阳伤寒与中风,其余三种太阳病只简单列叙或列为附篇,主要用作与太阳伤寒及太阳中风相鉴别。第一章 太阳主证 “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寒气既为太阳经的生理主气,而外寒伤人又多首犯太阳经,故外寒伤人易产生“同气相求”的效应,促使太阳经寒化太过形成太阳经的寒邪,导致太阳伤寒证。由于太阳伤寒证的病因性质与太阳主气之寒气一致,故太阳伤寒证即为太阳之主证。另外,“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4、,外寒伤人,多挟风邪,合而为风寒中人;加之仲景当年气候温度甚低,寒邪流行,即使是风邪伤人,亦多为挟寒之风,性属寒风,易形成寒风犯太阳之表的太阳中风证,故太阳中风证亦属太阳主证;水之气即为寒,故太阳寒水(饮)之证,亦为太阳主证。有鉴于此,本章的太阳主证,包括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及太阳寒水(饮)三类证候。而其它淫邪(包括风温和暑湿等)所致太阳病变,则列入太阳变证中讨论。第一节 太阳主证表证外感风寒之邪伤人,太阳经首当其冲,而太阳经本身亦有表里之分,然则风寒淫邪多先伤太阳之表还是太阳之里呢?从理论和临床事实来看,风寒外淫多先伤太阳之表。所谓太阳之表,指的是属膀胱的足太阳经脉、属小肠的手太阳经脉、统属于

5、手足太阳经标阳的体表营卫、以及由体表营卫营养和主司的皮毛(有时亦涉及肌肉);所谓太阳之里,指的是膀胱腑与小肠腑、以及运佈于其中的气血阴阳。从理论上讲,外感风寒之邪属外淫,伤人必从表入,伤太阳经亦应首伤太阳之表,形成太阳表证,然后邪气才会“随经”(127条)入里,传为太阳里证,或循经传至其它经形成它经之证。从临床来看,事实即是如此。所以,伤寒论的第一条,即通过列叙太阳风寒表证的共同主症,开始讨论太阳病乃至伤寒病,本书亦首列太阳主证中的伤寒表证,以后才逐次展开太阳经的其它证候以及伤寒论中的各种病证的讨论。(姚梅龄 整理)一伤寒(表实)【相关原文】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1)2

6、.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 3)3. 脉浮,宜以汗解。 (119)4.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 49)5.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 51)6.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35)7. 久病,若发汗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 57)8. 太阳

7、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9.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 95)10.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未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46)11.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 54)12.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燥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 70)13.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58)14.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

8、,发热,汗未出者,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 17)15.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 44)16.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 (173)17.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其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 50)18. 淋家,不可发汗 ( 85)19.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 ( 86)20. 衄家,不可发汗 ( 87)21. 亡血家,不可发汗 ( 88)22.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 84)23.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119)24.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

9、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 23)25.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 47)26.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 9)27.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 8)28.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发于阳者,7日愈以阳数七故也。( 7)29.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 5)30.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 4)【原文解释】1 “脉阴阳俱紧”(见上述【相关原文】2所引伤寒论原文3条):此处脉阴阳分

10、别指脉沉取和浮取。意即此时紧脉不只现于浮部,即使按至沉部,仍然显紧脉。2 “衄”(见上述【相关原文】11所引伤寒论原文54条):此条“衄”指鼻衄,乃因寒闭太阳之表,卫阳被遏渐盛,化为一时性的火热与表寒相争,在热胜寒却之际,可因火热上炎伤及阳络而致鼻衄,且衄后火亦自除,故衄后太阳表寒证可自愈。也正因于此,原文54条的“麻黄汤主之”数字应紧接于“不发汗”之后(汉代书籍常有倒置行文法),即在鼻衄之前就当投以麻黄汤,否则其病自愈后再服麻黄汤,于理于实均不符,更何况麻黄汤中的桂枝本身就有辛温动血之虞。3 “尺中迟”(见上述【相关原文】17所引伤寒论原文50条):指寸口脉一息不足四至,且兼尺部无力之象,多

11、属营阴不足之征。4 “圊便”(见上述【相关原文】24所引伤寒论原文23条):如厕解大便之意。5 “欲再经”(见上述【相关原文】27所引伤寒论原文8条):指病变将传经于阳明。6 “脉若静者”(见上述【相关原文】30所引伤寒论原文4条):“脉静”是指脉既不数,且不弹指。若脉略弹指,或脉数,甚至数疾者,即为“脉不静”。若脉弹指明显,甚至鼓指,则脉不仅是“不静”,而应直接写明“脉弹指”或“脉鼓指”。7 伤寒论原文之中,尚有大量有关太阳伤寒表证失治或误治之后变生他证(包括太阳经与他经的兼证,以及其他五经的证候)的条文,不能说与本证无关,但由于一则条文太多,二则变化之后的证候已不属本证或不属单纯的太阳伤寒

12、表证,故此处均舍去未列。此后各证的【相关原文】均仿此例。【临床现症】患者在患病之前,往往有感受外风外寒的病史,且往往是感受外寒的第一二日即发病。主症:恶风寒,发热,头痛,骨节疼痛,无汗,脉浮。或现症:项强、身疼腰痛;不欲食、呕逆;咳喘,或胸满;或初病之日患者暂时未发热而仅恶寒(其实此时量体温多半有发热),半日后或第二日即感到发热而恶寒也;脉浮兼紧,或脉浮数,或但浮而不弱;舌质多正红,舌苔一般为薄白苔。【病因病机】太阳经统营卫而主肌肤,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伤人,太阳必首当其冲。而太阳经以寒为本气,即所谓“太阳之上,寒气主之”(素问天元纪大论),风寒客邪复从外犯,以寒引寒,内外相引,导致太阳经本气

13、寒化太过,形成太阳表寒,遂成太阳伤寒表证。寒郁肌肤,卫阳被遏,故“必恶寒”,此为太阳伤寒表证必具之主症。患者虽厚衣覆被,亦觉寒冷难忍。寒邪闭表,营卫被郁,则卫阳必奋起以驱阴寒,以行营气,正邪相争,以致发热。所谓“或未发热”,乃属初起恶寒显著,患者暂时没有感到发热,原因是寒风闭表,卫阳被压抑过甚,一时不得伸张而暂时无法与寒邪剧争所致,其实此时往往会现尺肤热,体温表亦可发现体温已升高。但本证属邪实正盛,寒闭愈甚,则卫阳与之相争也就愈烈,因而,临床常表现为恶寒愈甚,发热愈甚。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应有现象。太阳经脉从头下项,挟脊抵腰,行人身之表,寒邪凝闭,太阳经气郁阻,营气亦因之阻滞不行,不通则痛,

14、故见“头痛”、“项强”、“身体疼痛”、“骨节疼痛”、“腰痛”;且因寒性收引凝敛,其疼痛的特点是多为紧束牵强感。卫气闭遏,毛窍则阖而不开,故身虽有发热却无汗,甚至“不能得小汗出”(23条)。寒邪在表,卫气起而抗争于表,其脉当浮;紧脉之形成,缘于寒邪外束有力,卫气与之抗争,而现左右弹指有力之象;症现发热,则可脉数,可表现为脉浮紧而躁动,当属躁动弹指之象。本证正气尚实,故脉必不弱。太阳主卫气、主皮毛,肺亦主卫气、主皮毛,肺司呼吸,寒邪闭表遏卫,既可使太阳经气失常,亦可致肺气失宣,进而壅阻失降,太阳经病变与肺之病变相互干扰也就不足为怪了,故太阳表寒证亦可见咳喘,甚至兼现轻度胸满。呕逆是因表寒闭阻肌肤,

15、而肌肉又为胃所主,肌表之气被闭可间接影响胃气不舒,失去正常受纳顺降之功,故可致不欲食而呕逆。综上所述,本证属太阳主证表证,伤寒表实之证。【鉴别诊断】1诊断主要依据是恶寒发热同现、脉浮、头痛、项强、无汗。2确诊依据:(1)凡临床表现符合上述“诊断主要依据”者,即可确诊为本证。(2)若发病的第一日,患者只觉恶寒而未觉发热,因第二日必发热故可视同发热恶寒同现;若无明显项强,只须具备身疼腰痛、骨节疼,亦可诊断本证;若仅微出汗,即属汗出不彻,亦属寒闭太阳之表;同时,“阳明少阳证不见者”(第5条)亦可助太阳表寒证的确诊。3鉴别诊断要点:(1)与太阳中风(表虚)证鉴别。本证无汗,中风证时自汗;本证脉不虚,不

16、弱,不软,甚至脉紧,而中风证常“脉缓”,且伤寒论中的太阳中风桂枝汤证的所谓的“脉缓者”(第2条),有脉软之意。(2)与太阳风温表证鉴别。本证恶寒无汗,而风温表证多汗出不恶寒(即使初起微恶风也会很快自行消失);本证多无口渴,而风温表证多口渴。(3)与太阳风湿表证鉴别。本证多为身紧痛而不重,风湿表证多为身痠疼而重。(4)与少阴伤寒表证鉴别。本证脉常浮而不沉,少阴伤寒表证脉必沉。【治疗方法】1. 治法:辛温发表取微汗。2. 方药:麻黄汤:麻黄10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10g。用水适量,服一剂后若汗不出,当日可继服一剂。关于伤寒论中有关麻黄先煎去上沫,以及麻黄煎药时间较长的问题,本书作者不懂,

17、不敢妄加评判。3. 宜忌:(1)服药后的注意点:药后避风,静卧温覆取微汗。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荤油厚腻、奶酪、腐败恶臭之类食品。(2)凡阴血亏虚、阳虚之体者,如淋家(湿热伤阴小便淋疼者)、疮家(身生疮毒久而伤血)、衄家(营血虚而有热所致的常衄血者)、亡血家、阴虚内热之体而现咽喉干燥者、以及营虚血少而现脉尺中迟者等,即使兼有太阳表证,皆禁用麻黄汤辛温峻汗发表,以免更伤阴血和阳气而变生他证。(3)太阳病,八九日不解,风寒闭表,无汗恶寒、发热、脉浮紧仍具,仍当服麻黄汤发其汗。(4)本证禁用桂枝汤。因本证属风寒闭表,而桂枝汤不具宣发之力,不足以去寒闭;同时本证属表实,卫阳振奋,而桂枝汤中桂、姜、枣、

18、草合用以助卫阳,略具补性,故服之易助阳化热,以致热盛而寒未除,症状出现寒热反剧,甚至衄血咽肿等等,变成坏病。(5)本证不可用下法,因下法逆宣发之机,可造成邪气内病情加重的恶果。(6)禁白虎汤,忌寒凉清热(如板兰根)。寒凉之品善清里热,若误用于表寒证,一则损伤卫阳而伤正;二则助寒闭表,常使病程迁延。(7)禁冰敷、冷敷、酒精擦浴。本证虽常有高热一证,但不宜用冰敷等物理降温法。理由是:本证为风寒闭表之证,且多为感受外寒所致,若用冰敷等法治疗,是以寒治寒,助邪闭表。从临床事实来看,无论是何种疾病,当其处于风寒闭遏太阳之表的阶段,若采用此种物理降温法,虽有部分患者在阳气尚盛的基础上侥幸渐愈,但就多数患者

19、而言,其后果轻则促发热难退,延长病程;重则促邪内陷,变生他病;甚至有的老人或小儿,因用此种疗法造成多种严重合併症。【预后转归】1. 本证邪实正盛,邪浅在表,只要服药如法,每可一剂知,二剂已。2. 临床上,亦有部分患者服药后,会出现一时性的烦热欲去衣被的现象,且往往伴随热多寒少,体温升高(甚至超过40),这是正邪相搏,卫阳借药力欲一鼓驱散风寒的正常现象,继则汗出寒除,热减而向愈。这与张仲景在119条中所说的“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解”是一个道理。此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仍须让患者温覆以取汗;第二不能将一时性的体温的升高看成病情加重,更不能用冰敷、酒精擦浴、抗炎退热等方法,否则可反复高热(体质

20、好者)或渐转低热难退(体质稍差者),终致病程迁延。3. 在临床上,因寒邪闭表进而闭肺引起咳喘的患者,在服麻黄汤等辛温剂后,在一两天内可出现咳反频繁的转归,只需闻其咳声由紧而松,痰易咳出,则属病情趋好,咳必渐平,因咳为身体欲使肺气宣畅的反应,麻黄宣肺助身体之力可促其咳畅。4. 此证患者大多在近中午时刻体温开始明显升高,因“巳(9时)至未上(13时)”是太阳经经气旺时,此时营卫之气亦旺于体表而与寒邪相搏较剧,故恶寒、发热等症均较显著。若正能胜邪,也往往是在此段时间内,继症状高峰之后随即汗出寒除热减乃至痊愈。所以伤寒论中9条云:“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另外,也正因此时正邪相搏较剧,若正气尚不

21、能一鼓而胜邪,则症状反而更为显著,故又可出现病得经气旺时而反剧的现象。表现在太阳表证方面,则中午前后开始高热伴随恶寒身痛加剧。5. 临床上有些体质不虚的患者,如不传经,虽不治疗,亦可六、七日自愈。若未愈,可针阳明经足三里穴,使邪不传里即可向愈。6. 太阳伤寒表证,虽恶寒发热均较甚,若脉静,加之第二第三日阳明少阳证未见者,为邪不传里;若出现颇欲吐、或烦燥,脉数急而不静者,是邪欲传里。7. 临床上每有因用寒凉药、化学解热剂或冰敷之法强行退热,以致热暂退而恶寒不除者,则发热必再起。若热暂退而脉不静者,其后亦必发热。8. 太阳病多日不解而“嗜卧”者,可有如下几种转归:(1) 若脉由浮而有力变为浮细弱而

22、不躁动,且安然嗜卧,是外邪已解除、正邪同退的现象,可以不必服药,只须糜粥自养而愈。(2) 若脉浮细弦而嗜卧,且胸满胁痛,默默而“嗜卧”者,为病已传至少阳,当与小柴胡汤。这正如伤寒论37条所云:“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3) 若脉但浮而不细弱,仍恶寒发热无汗,在发热较高之时,也往往嗜卧,虽历时达十日,仍可用麻黄汤以发其汗。9. 此证服麻黄汤后寒除热退,却“大汗出,胃中干,烦燥不得眠,欲得饮水”(70条)者,为汗多伤津,一时不能自复,可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10. 此证得一、二日,或延至数日而未传经,出现自鼻衄者,多能寒除热退而自愈;此证服麻黄汤后亦可现鼻衄,衄

23、后亦多能向愈。此乃因患者素体阳气偏盛,阳胜寒却之际可出现一过性热象,加之汗血同源,故“衄乃解”(46条)。11. 若此证失治,或经误治后,可传变为他经之病,亦可兼他经为病。具体内容有待后面章节论述。【方药加减】麻黄汤临床加减运用如三拗汤(麻黄、杏仁、炙甘草),麻黄加术汤(小剂量麻黄汤加白术)等,可参考方剂与金匮要略。【整理备注】姚老在为研究生讲授本证时,曾提出“太阳伤寒表证的确诊依据为:第一发热恶寒同现;第二无汗;第三脉浮;第四头痛、项强、身痛、骨节疼痛。临床上,患者的现症只须符合前三条,同时出现第四条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症状者,即可确诊为本证。”我们的理解是,姚老这是在作一种探索和尝试,试图找出

24、一种辨证诊断的方法和规范形式。由于姚老在此后各证的诊断中,并未坚持此种形式,所以我们在整理时未将此段话收进【鉴别诊断】之中,而只在此项【整理备注】中列叙,以供同道了解姚老的学术思想时作参考。我们在【鉴别诊断】项中所阐述的本证诊断依据,是根据姚老在论述本证与后述各证时,以及姚老的其他论著和临床诊疗时的观点,综合写成的,也是力求符合姚老本意的。太阳中风表虚症本证属伤寒论中的“太阳中风”,为太阳病表证中的一种病证;同时,“中风”为伤寒论中以病因命名的一个病名。中,去声,读为“众”,中伤的意思。风性善行数变,从外侵犯人身时,如矢石中人,所以论名为中风,其实即后世所谓“伤风”的一种,与金匮所载的“中风”

25、属于卒中经络脏腑及“类中风”的属于肝风内动者不同。 【相关原文】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2) 3.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

26、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12) 4.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 13) 5.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 42) 6.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 96) 7. 太阳中风,若脉微弱,汗出恶风, ( 38) 8.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 45) 9. 伤寒差已后

27、,更发热脉浮者,以汗解之, (393) 10.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 44) 11.吐利止而身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386) 12.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名霍乱又利止,复更发热也。(381) 1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 15) 14.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 17) 15.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18) 16.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 84) 17.淋家,不可发汗, ( 85)

28、 18.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 ( 86) 19.衄家,不可发汗 ( 87) 20.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 37) 2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 23) 22.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 10) 23.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 9) 2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原文词解】 1.阳浮而阴弱(12条):阳与阴在此处分别代表脉之浮取与沉取,原文12条的所谓脉“阳浮而阴弱”,即脉浮取搏动明显,且有一定力度,而沉取

29、则脉搏力度显著减弱,指下觉软,属张仲景对太阳中风证“脉浮缓”的具体描述和解释。由此可见,中风证的缓脉,不宜完全理解为缓慢之缓,而应理解为驰缓软弱之缓,正好与太阳伤寒表证的”脉阴阳俱紧”相反。 2.翕翕发热(12条):翕翕为难开难合之貌,此处形容患者发热时高时低,时有时无的自觉症状。反映在临床上,汗收时患者觉发热或发热升高,自汗出时又觉不发热或发热降低。 3.鼻鸣(12条):患者呼吸时鼻中发出的鸣响声音。鼻鸣为寒风上犯清窍,呼吸之机为之不利的后果。凭此症可知外犯与上犯并不能分割,非若温病学家所强调,只有温邪才可以上受。 4.漐漐(12条):原意为小雨貌。“漐漐微似有汗”意即身体微汗出,触之如小雨

30、淋于身而后用手触皮肤的感觉。 5.小促役期间(12条):是指服第二次桂枝汤(即一剂药的第二次)后仍不出汗,可敦促患者进行轻微劳动以促彼汗出,然后再服第三次药(一剂药的最后一次)。 6.其气上冲(15条):此为自觉症状,即患者自觉气上冲胸。因太阳之气出入于心胸,若其气并未因误下内陷而成为结胸,亦未形成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之证,反而出现气上冲正说明气机仍欲上行外达,治法即当以桂枝汤导邪外出。广而言之,“其气上冲”还包括咳、喘、胸满、干呕,以及郁冒(阵作头眩冒)、头痛不已、脉促,亦属患者身体气机趋于向上向外之势。 【临床现症】 主症:头项强痛,恶风寒,发热,自汗出而不彻,身体痠疼,脉浮缓。 或

31、现症:鼻鸣,干呕,流清涕,喷嚏,四肢痠疼,腰痠疼,脉浮弱或浮数,舌苔薄白。 【病因病机】 本证由感受风寒,侵犯太阳经所致。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而风主疏泄、寒性凝敛,风邪挟寒束表故仍可压迫经脉而头痛项强;肌表感受外邪,毛窍仍欲闭拒而啬啬恶寒;欲闭而不能自充、藩蓠空疏而淅淅恶风;此难开难合形成翕翕发热,开则营弱汗出,而热势暂低,合则汗不得出卫阳浮于表与寒邪相争则热势复高;同时,也就造成患者一时自汗出,一时又欲汗出而不得汗出,即所谓自汗出而不彻的症象;毛窍开合不利,鼻亦难独任呼吸,壅塞不通而或鼻鸣;肌肉受邪,影响脾胃升降失常而干呕。邪正相争于表,卫阳较强,故脉浮;营阴偏弱,稍按又觉

32、驰缓无力,故脉又现缓弱之象;邪犯通体之卫气,营血因之阻滞,故而身体四肢及腰痠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证与太阳伤寒表证在病因病机方面主要有三点明显区别:第一本证的病因是挟有寒邪的风邪,与伤寒表证的病因是挟有风邪的寒邪相较,主因有偏风与偏寒的不同;第二导致本证的风邪,其性主动,主疏泄,所以即使是挟寒的风邪,也没有寒邪凝闭压抑卫气的作用强,故本证与太阳伤寒表证无汗不同,时而能自汗;第三正因为本证无寒闭卫气较甚的机理,故卫气奋起与邪争之力亦不强,卫气盛实的程度亦较表寒证稍逊,加之本证尚具营弱之机,则相对表寒的麻黄汤证而言,常被伤寒注家称为表虚证,然就其实质而言,本证乃属以寒风之邪偏盛为主,卫营不足

33、为次的偏实证候。 【鉴别诊断】1. 与伤寒表实证鉴别:本证有汗,伤寒表实证无汗;本证脉浮缓或浮弱而不紧,伤寒表实证脉浮而紧,不至于浮而弱;本证因卫气与邪争之力不强,加之时自汗出,故本证所现之寒热与肢体疼痛一般均较伤寒表实证为轻。2. 与风湿鉴别:太阳风湿表证常现头身疼痛且沉重,或首如裹;同时一般风湿证汗出不能下达,甚至无汗,且寒热都不太显著,只是不欲去衣被,手足温温发热而不能自觉;但风湿过重突发而且体壮实者,亦有振寒壮热、头痛身痛呻吟不已者。此类现症特征,太阳中风证均不具备,故二证不难鉴别。 【治疗方法】1治法:辛温疏风散寒,和营解肌。2方药:桂枝汤: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8g 生姜

34、10g 大枣6g(擘)。 注意此方煎煮宜微火。 3宜忌: (1)服药后宜饮热粥以助药力;避风寒,增加衣被。在饮食方面应忌生冷。其它有关伤寒论桂枝汤方后记载的饮食禁忌,作者研究不够,只是一般叮嘱此类患者饮食宜清淡,尽量少食荤油、过腥、粘腻、酒酪等食物,不吃腐败恶臭之品。 (2)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恶寒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服之。素喜饮酒者即使患本病亦不可与桂枝汤,因为喜饮酒者往往湿邪内蕴,不喜甘味,服桂枝汤易呕。素体阴虚者应慎用桂枝汤,因为桂枝辛温,易伤阴助热动血。 (3)本证忌物理降温,理由详见麻黄汤证“宜忌”。 【预后转归】 太阳中风表证,可于六七天左右自愈;有少数患者在症状减轻后,延

35、至十二天左右方自愈者;有的患者于患病数天后,转现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如疟状而不呕,二便正常,脉微微现弱象者,为欲愈。 临床上太阳中风证患者服桂枝汤后,有的先烦而后汗解,先烦之时患者欲去衣被,此属正常现象;服桂枝汤后战慄而汗解者,作者平生仅遇过一例。 【病案举例】 胡某某,女,32岁,1983年6月2日初诊。(伍炳彩经治) 患者发热5天,体温波动在3838.5之间,伴头痛,身体疼痛,口不渴,用西药治疗发热不退,乃请我出诊。就诊时患者发热有汗,问其恶风否?矢口否认,但房间窗户全关闭,嘱其丈夫开窗,患者诉说怕风,视其舌苔白、质淡,切其脉浮数而弱,诊断为表虚受风,用桂枝汤治疗。 桂枝10g 白芍1

36、0g 生姜3片 炙甘草6g 大枣6枚(擘)。 二剂,每日一剂。 嘱:服药期间避风,不食滑腻之物。 患者服一剂热退恶风除,再剂诸症皆平。 【整理备注】1、关于太阳中风表证“脉浮缓”的问题,姚荷生教授在讲课和临床带教中有多次的阐述,前面【原文词解】第一条对“阳浮而阴弱”的解释,只是其对“脉浮缓”中的一种情况的解释。也就是说由于临床上“脉浮缓”的强弱力度尚有多种不同情况,所以伤寒论中就有“脉缓”(第2条)、“脉浮弱”(第42条)和“阳浮而阴弱”(第12条)的不同记载与描述,姚老也因此有多种解释。从总体来说,姚老认为太阳中风表证的“脉浮缓”,在临床多数情况下,指下的感觉为其脉位为浮,且无论其浮取还是沉

37、取均有弛缓软弱之感。2、伤寒论中有关桂枝汤加减及化裁方治疗各种证候,姚荷生教授在为研究生讲课时列举不少,由于内容庞杂,且与后面内容不少重复,故整理者未予整理叙述。然而,内中有一处属姚老独创,对读者亦颇有裨益,整理者不忍删除,故列于此以供同道参考,即:姚老身处江南,遇湿热阴虚素体者不少;姚老认为,即使此类体质之人患有“太阳中风表证”,亦当慎用甘温助阳的桂枝汤,尤其当患者症状兼现舌尖边微红、脉略细数者,更须注意其虽有表风,然由于其偏营阴不足,此时姚老则主张用“简易桂枝汤”(姚老语整理者注)秦艽10g、炒白芍10g、炙甘草10g。整理者遵姚老此方法用于临床,屡用屡效。【寒风郁阳 正邪相争】【相关原文

38、】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及双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23)2服桂枝汤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

39、,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25)3脉浮数者,法当汗出愈( 49)【原文词解】1 第25条的“日再发”,指一天发作两次。2 第23条的“如疟状”与第25条“形如疟”,是指发热恶寒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呈阵发性,非疟疾之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临床现症】发热恶寒,时作时止,一日发作二次或数次而不定时;无汗,或服药发汗而不彻;面红,身痒,不呕,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病因病机】本证的病因病机寒风郁阳,正邪相争,势均力敌。寒风郁遏卫阳,正邪相争,本当恶寒发热;今恶寒发热时作时止,如疟之发作(即第23、25条所谓“如疟状”、“形如疟”,“一日二三度发”、“日再发”之类),提示卫阳与

40、表寒相争而时有进退;加之其症又现无汗、面赤(面色反有热色)、身痒,又提示本证很难顺利地自解,因面赤、身痒,是阳气怫郁在表,寒风欲透而不得透之现象(郁阳上冲则面赤,汗郁皮下、风寒不得外泄则痒)。故本证病机,是寒风郁阳,正邪相争于表,治宜从速因势利导,发表宣郁,使体表之风寒得以宣散,郁闭于体表之卫阳得以宣通,由此邪去正安,邪正相争之势亦自然得息,其病则愈。【鉴别诊断】1. 本证表现为发热恶寒阵作“如疟状”,因此有必要与疟疾鉴别。其主要鉴别点有以下几点:(1) 伤寒病属外感风寒致病,患者多有明显的感受风寒史;疟病为感受时疫之气所致,患者多无感受风寒史。(2) 疟病多为邪犯少阳,其症多有往来寒热,即恶

41、寒与发热二症交替出现;而本证恶寒发热同作,其一日数次阵发寒热,属寒热同作同止,此后又同作,复同止。故二者不同。(3) 疟病多数热发有定时;本证寒热发无定时。(4) 疟病不少先寒后热,继而汗出热退,然过一二日又作;本证汗出透彻热退之后,若不复感风寒,即不再发病。(5) 疟病脉多弦;本证脉浮。2. 太阳风寒闭表证与本证,均有风寒郁遏卫阳、卫阳奋起与风寒相争的机理存在;若卫阳被郁过久或过甚,甚至卫阳奋起过亢、阳复太过,又反可化热,进而形成表寒闭热证(下一节变证的第一个证候即为“表寒闭热”证);加之本证与表寒闭热证(例如“大青龙汤”证)均属太阳表证,其现症均有脉浮、恶寒、发热、无汗(常为“不能得小汗出

42、”),甚至二者均可出现“面红赤”。然本证的病因病机仅为风寒郁阳,并无内热,其面赤身痒,乃属阳气怫郁欲发越而不得之故。治疗仍须辛温助阳(故须用桂枝汤辛甘温助表阳)散寒(又须同时用麻黄汤发散表寒),而不能用寒凉之品(如石膏、芩、连)压抑和克伐阳气,这就与大青龙汤必须加生石膏以清邪热有本质区别。因此,必须将本证与表寒闭热的大青龙汤证进行鉴别。鉴别要点如下:(1) 表寒闭热证因有热邪内扰,一般均会出现心烦一症,尤其是表寒闭热的重证大青龙汤证,其心烦甚至使患者明显烦躁不安;而本证属表寒郁阳,并无热邪内扰,故无心烦一症,仅有部分患者在阳欲胜寒、汗欲出的短暂时间内,乍觉体表烦热欲去衣被而已。(2) 正因本证

43、无热邪,所以不会出现表寒闭热证因热所致的诸如咽痛、口干渴、小便黄、苔黄等症状。(3) 若症现发热恶寒,日二三度发如疟状,然脉微而恶寒较重(寒多热少)者(参考23条),则属少阴太阳俱虚,不属“寒风郁阳、正邪相争”的实证,不能采用麻桂合方的发散之剂,而当用桂加附子汤主之。【治疗方法】1. 治法:助卫达表,小发其汗。2. 方药:(1) 已经发汗者,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3-9g 白芍3-9g 生姜3-6g 炙甘草3g 麻黄0.6-1g 大枣5g 杏仁5g每日一剂,以水适量,日煎服二次。(2) 未曾发汗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3-6g 白芍3-6g 生姜3-6g 炙甘草3g 麻黄3-5g 大枣4g

44、杏仁6g每日一剂,以水适量,日煎服二次。按:桂麻各半汤与桂二麻一汤,形式上好象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合方而力量更大,其实均属轻剂,走表更捷,良以邪虽不盛,解之却应从速,势使然也。两方所不同者,桂二麻一汤属已用汗法之后,故麻黄更轻,而桂芍则较重耳。3. 宜忌:(1) 药后静卧取汗,避风。(2) 禁冰敷、冷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疗法,以免闭遏或损伤卫阳,更助寒郁表。(3) 禁下。正如44条所说:“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4) 忌苦寒清热。理同麻黄汤禁忌。【预后转归】本证若不经上述治疗,可有以下转归: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若脉微缓者,是正胜邪却,为欲愈也。此时,亦可用

45、桂枝汤小和之。【病案举例】李某某,女,35岁,1987年4月5日初诊。(伍炳彩治验案)患者怕冷一周余,伴身痒,但色不甚红,面色红赤,口不渴,曾用中药疗效不显,又用西药抗过敏无效。乃来求治。来诊时仍见身痒,面红,口不渴,纳可,大便日一次,小便清,月经正常,苔薄白,舌淡,脉浮。用桂麻各半汤。桂枝6g 麻黄5g 白芍10g 生姜3片 炙甘草6g 大枣5枚 杏仁10g服1剂,诸症均减,服完2剂,诸症消失。【整理备注】1. 本篇在原书中是作为【附】篇的,之所以如此处理,是因姚老讲课稿中原无此篇,此篇文字乃属根据姚老症状鉴别诊断学(条文类录)中的相关内容整理而成;篇中的理论阐述,亦属整理者参照姚老平时的讲

46、课、论文及论著草稿中的见解汇辑而成。故将本篇作为【附】篇,供同道参考。2. 关于“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药物用量,以及中药用量的问题,姚老在串解(草稿)“23条重点申述”中有一段话:“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之用量,宋林亿虽用算法校订(见宋本伤寒论),其算法标准并不统一,算法结果与各味用量亦不相符;据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注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可见仲景所用皆古方,其用量并非亲手用统一标准订定;后世记载方药多不定量,又可见中医药量并非“标准量”,而为各医临证随证按习用量斟酌。因此,总意对三方用量,可遵庞安时意大致定为“各半者,两方各取一半;二一者,两方各取二份与一份”之法。事实如何?待定”。我们载录姚老原话,除了如实交代姚老对桂麻合方药味用量的原意以外,尚有两个目的:第一通过此段文字,我们可以窥见姚老严谨治学之一斑;第二对照现代医学严格规范药物用量,我们固然能发现规范中药用量(包括单味药、复方各药的定量、甚至包括将来中药中成药有效成份的标准含量的标定等)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从大量的临床事实来看,患者病变的程度、对药物的耐受度、体质偏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