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纸质书籍的优势.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011912 上传时间:2020-06-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5.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纸质书籍的优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纸质书籍的优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纸质书籍的优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纸质书籍的优势.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纸质书籍的优势第一章 绪 论一、 研究背景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纸质书籍在我们生存的社会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认知世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量的多媒体阅读载体进入读者视线,人们的阅读方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传统的纸质书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消费能力的提高,使人们具有了独立的消费意识,由原来对物质满足的需要过渡到精神满足的需要。而书籍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从来就包含着双重属性,即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并且精神属性才是书籍的

2、本质属性,因此,书籍较其他商品而言就更加注重精神的需要和情感的满足。同时,也因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生活节奏加快,高竞争、高消费的生存压力造成人们心理的过度紧张。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紧张的工作和乏味的生活将我们紧紧包围。心理压力过大,而精神生活又相对的匮乏,致使在今天看来,人们对精神层面放松和愉悦的需求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表现的尤为强烈。基于以上背景,设计师在书籍设计上必须要满足读者对书籍的“心”需求,而纸质书籍正具备这种心神交汇的优势,面对电子阅读带来的冲击,对传统纸质书籍的“心”追求将成为其发展的可行之路。二、 研究目的本文立足于传统纸质书籍的优势,展开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纸质书籍设计与读

3、者心理需求结合的研究,以便提升传统纸质书籍设计水平,开拓更多的设计发展方向,迎合现代读者对书籍功能的新需求。为传统纸质书籍设计理清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理念,使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纸质书籍在新媒体冲击下占据一席之地,使读者为之动容。第二章 从新开始解读新媒体随着数字科技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人们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渠道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媒体”概念开始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新媒体时代也随之到来,它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当然传统纸质书籍也包含其中。在书籍内容上,除原有的文字图片外,又加入了声音、视频等动态信息,超越了书籍原本“图文并茂”的要求,为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试听感受;

4、在阅读方式上,有电脑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mp4、电子词典、电子书类)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存在,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阅读到需求的信息,及其方便快捷;在书籍容量上,一个小小的储存器便可以容纳数百本书籍的内容,减少了传统书籍在重量、体积方面带来的困惑与不便。如今快节奏、高运转的生活方式,人们忙碌地工作之余没有过多的时间静下心来品味生活。这种状态下促生出的速食文化,需要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信息量,新媒体的出现恰好迎合了人们的需求。从严格意义上说,新媒体并非一个科学的概念,因为“新”与“旧”,“现代”与“传统”总是相对而言的,任何事物在诞生之始都是以新面目出现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5、新” “旧”之间的界限便会逐渐模糊,直至消失。媒体作为一种工具,其物质形态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演变的。从最早的口口相传到文字的诞生、印刷术的发明,从书籍的广泛普及到近代新闻报业的崛起、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的壮大,直到当前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一系列新媒体的兴盛,媒介形态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之中。解读新媒体能够如此强势发展之原因,则要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显现的特点说起。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其最大特点是突破了媒体特性的限制,打破了传统媒体固定表达模式的壁垒,消融了媒介之间、地域、行政之间,甚至传播者之间的边界,并以多种方式呈现传播内容。具体来讲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6、选择多从信息接收方式来看,新媒体改变了受众被动接收的地位,由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变成“受众主导型”,再也不是以前的“你播我看”,“你说我听”的传播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受众可以选择多种形式自由接收其所需的任何信息,不必担心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错过精彩内容,用户可以一边看网络电视节目、一边网上购物,同时还可以进行信息的检索。2、互动强从传播方式来看,新媒体的交互性极强,独特的网络介质使得信息传播者与受众者的关系走向平衡。传播形式从单向转向了多向的互动传播,受众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者,而可以在网上发布消息和言论。人们不仅拥有选择权还享有主控权,可以决定接收信息的时间和内容,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制定

7、自己需要的信息,更具个性化。用户还可以随时反馈自己的态度,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传播到网络平台。读者不仅可以通过QQ、MSN等网络聊天工具同新闻记者、其他读者进行交流,而且可以以跟贴的形式对作者的观点直接发表评论,同作者进行在线交流。而那些志趣相投的人也可以通过微博、论坛等形式进行交流,切磋探讨。3、时效性从传播速度来看,新媒体的传播不受时间限制,有高效的特点。新媒体强大的软件技术和网页链接,可以轻松地实现24小时在线,每时每刻更新传播内容。网民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超连接方式随心所欲地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博客、微博等方式自由发表言论。超级链接的方式可以将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

8、综合到一起,从而超越时空限制。3G手机所具有的便携及无线互联的特点,真正具备了无时间、地点的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传递和接收信息。第三章 新媒体对书籍带来的影响一、电子书籍的新兴书籍是人类用来记录各种信息,清楚地表达思想,并且制装成卷册的著作物。对于“书籍”的概念一直没有标准的定义,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书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1世纪之前,人们对于书籍的概念仅仅只是停留在了纸本等印刷品载体的范畴,主要指图书、期刊等纸本文献,还未涉及到数字时代电子书籍的概念 宋晶晶,当代电子书籍与纸质书籍的设计比较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1。而在最近几十年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媒

9、体多样性的发展,产生了新型的书籍形态电子书籍。它的阅读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不受时间、地点、重量等因素的限制,轻松地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传播信息的载体也从纸张扩展到了电子屏上,人们由“读纸时代”进入了“读屏时代”。如果将数字化的电子书籍载体比作纸张,而网络就相当于印刷术的发明。电子书籍的出现带来了一次信息传播载体的革命,预示着书籍将面临一次新的变革。二、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利弊比较分析书籍载体形式的每一次变化,都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文本的变迁带来阅读的转型,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事实。近年来,新的媒体形式仿佛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我们的视线当中,电子书籍迅速的占领市场,

10、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通过对比(表一) 表中统计数据来源于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四年间国民各媒介阅读率的数据消长可以看到,与报纸、期刊和图书阅读方式持续下降的趋势相反,我国国民的数字化阅读方式(调查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却高速攀升。数字媒介出版物阅读率的高速增长现象,说明我国国民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人们开始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电子阅读。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发展中,电子阅读率还将继续走高。那么电子阅读器的出现会不会全然替代传统的纸质书籍,人们是否都能接受这一阅读变革,现在我们就从以

11、下几点通过比较传统阅读与电子阅读的利弊来分析。表一:20082011年国民各种媒介阅读率对比表调查年份综合阅读率报纸阅读率期刊阅读率图书阅读率数字化阅读率200869.7%63.9%50.1%49.3%24.5%200972.0%58.3%45.6%50.1%24.6%201077.1%66.8%46.9%52.3%32.8%201177.6%63.1%41.3%53.9%38.6%1、阅读的系统性 传统阅读讲究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更利于读者思考。其内容往往都是经过专业人员和机构的严格审查之后才出版的,因此在内容的权威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上都比电子阅读要完善的多。传统阅读包含一种极具创造的想象

12、力,更利于人们的抽象思维,是其他脑力活动所不及的。如果传统阅读缺失,人类的很多想象能力也会消失。传统阅读方式尤其适宜于阅读那些包含人类社会思想精华的经典名著,它使我们在阅读时思维更加敏锐和深刻。只有深度思考的阅读,才能将知识系统化地传播下去,使人类文明不断延续其辉煌。相比于传统阅读,电子阅读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则不是太好。电子阅读多层次的超级文本,有扩展性、延伸性和跳跃性,多功能设计容易让人分心。在提供给读者感官刺激的同时,也容易导致读者很难集中精神深入思考某一问题。电子阅读多是一种碎片式的、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阅读方式。研究报告显示,大多数人平均每三分钟就会跳到另一页面做其他事情,比如查看邮件、

13、浏览网志、点击广告等。而在阅读速度上,电子阅读要比在纸本上慢20%30%,需多耗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一般的阅读上差异并不显著而在阅读具有深度难懂的读物时则需要反复翻页,这时纸质书籍便仍占据更大优势。大量学生认为,与直接从纸质书籍获取知识相比,通过电子阅读更难以理解,并且容易破坏人们阅读线性文本时的思维过程和顺序。2、阅读的便利性传统纸质媒介几乎没有阅读条件的限制,它不受设备、电源、网络信号等影响,只要有足够的光线,无论是在车上,还是入睡前的时光,甚至沐浴时,我们都可以随时拿来阅读。它的便利性可以使人们利用起琐碎的时间,使阅读效率更高,但是在支持阅读内容的相关信息检索方面,传统阅读却不及电子阅

14、读。与传统阅读相比,电子阅读不能那么随时随地的进行,要受供电、通信、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它在支持阅读相关内容方面和信息检索方面,却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超链接的内容组织方式使得相关信息链接结合在一起,如:名词解释、参考资料、图片、影视等。从而发挥更大的阅读效应,给单调的文稿中注入丰富的生气。搜索引擎的支持更使得信息的检索变得易如反掌,可以让读者搜寻全书的词汇、内容。这种举手之劳的便利,纸质媒介几乎不可能做到。3、阅读的健康性传统阅读伴随着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延续,虽然阅读内容的介质在不断的变化,但其本质并没有变,依然是以人眼直接看注视纸质的书籍或报纸,其外界影响主要是光线,只要光线比较好

15、,就可以舒服的进行阅读。此外,由于阅读内容一般也都是经过严格审核之后才出版的,因此,传统阅读对于阅读者的身心健康是有保障的。电子阅读相对于传统阅读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主要是通过电子屏幕才能进行阅读。人们长时间注视电子屏幕,不但阅读效率地下,而且对于眼睛的健康有很大影响。如今的年轻人出现了以往年纪更大的人才会遇到的眼部问题,长时间注视屏幕或电子显示屏会使人忘记眨眼,导致干眼症的发生,此症多因使用有背光源的iPad引起,医学专家形象地将之命名为“iPad眼”。而在电子阅读的内容上,其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内容良秀不齐,很多都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的,这就要求阅读者自己要有判断力,大量不良信息的存在,也

16、会对阅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造成极坏的影响。4、阅读的持久性传统书籍的收藏,采用放置方式,看得到摸得着,有一种具象的踏实感。它可以藏于陋室、可以置于案头,也可以放在包里随身携带,还可以置放床头枕边、卫生间等这些完全属于私人的隐秘空间。传统书籍可以被作为收藏品被展示,放在书架上规则的排列,其书脊上的名称、作者及出版社一目了然。视觉上,这种整体的空间感,点线面的排列与不同书脊色彩间的跳跃,仿佛俨然形成一种美丽的图画,空间之内书香四溢,会使人产生成就感。电子书的收藏,以无形化储存的形式,存在于阅读器之中。要想找到自己想看的书,需要打开阅读器,在电子文件中浏览查找。由于电子书信息更新快,搜索收藏

17、的资料估计不会一直被占用虚拟空间保存,不需要就随时可以把它们丢入回收站,相比之下,书籍的持久性难以得到保持。第四章 总结新媒体环境下书籍载体已趋向多元化,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传统纸质书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伴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阅读者的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愉悦的也更加注重,因此对书籍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要求书籍设计不仅要满足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更注重书籍内在的文化意蕴与心理共鸣。而这也正是纸质书籍独特的魅力所在,同时为纸质书籍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设计思路。纸面书籍带来的阅读感受与电子载体全然不同的,它给人以真实

18、的动态阅读过程,它是靠历历可阅的字符,有条不紊的版面,清晰可辨的文脉,沁人心脾的油墨清香,萦绕耳边的摩挲声响由表及里的阅读形态和触人心魄的创造力营造出来。它带给读者快节奏生话下享受轻松惬意的阅读时光,它是读者焦急情绪的一味镇定剂,它是读者心灵的绝妙陪伴。传统书籍的历史已逾千年,茶韵书香,源远流长,要改变读“书”这一千年不变的阅读习惯并非易事,而在历史渊源深厚的纸质书面前,电子书籍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新生物,其发展的前景还是未知。所以那些怀疑纸质书籍将会消亡的谬论是可笑的,纸质书籍将以新的形态继续存在下去,其地位和意义也在改变。每当新技术后来居上,过时的技术就会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一如摄影与绘画,汽

19、车时代的马车漫步,mp3永远代替不了黑胶,数码也代替不了胶片,手工价值也无法被机器代替一样。技术的进步只会让他们更趋于精致化、深度化、艺术化生存。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精装书,受到人们的青睐和追捧,把其当做艺术品来收藏;探索性的概念书籍也在另辟蹊径;而其文献性的地位则是无法代替,不可撼动的。在这纷繁的社会中,选择“清茶一杯、好书一本”陪伴自己,让淡淡书香平复心灵的浮躁,沉静心情、品味经典,以阅读的方式提升自我,传承文明。纸质阅读也必会走向社会前沿,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参考文献1沈水容新媒体新技术下的阅读新变革,人民出版社,2011(17)2董朝峰电子传媒时代的深浅阅读再辨析,图书馆杂

20、志,2011(3) 3谭长海赵瑞军.电子阅读与传统阅读利弊的比较研究,中国科技博览,2010(23)4 陈梦雪浅谈网络时代个体阅读方式的改变,报业新论5 龚小凡平民主义的快乐阅读当代,图文书的阅读特征,文艺评论,20086 赵哲对国民阅读问题的时代性思考,理论学刊,2011(8)7 肖锋电子书:书的终结者?,广州口报,2009(12)8 史蒂文罗杰费希尔著:阅读的历史,商务印书馆20099 法弗雷德里克巴比耶著:书籍的历史,刘阳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杜,200510雨珊全球大投入推广阅读,出版商务周报,2010,4,25,第l版11chy shirky(克莱舍基).互联网会让人变蠢吗?,华尔街日报(中文电子版),2010,6,1112赵德明西班牙文化界质疑电脑巨人:比尔盖茨消灭不了图书,环球时报,2003(03)13陈梦雪浅谈网络时代个体阅读方式的改变,中国报业,2010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