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读书记录材料.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010721 上传时间:2020-06-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读书记录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读书记录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读书记录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读书记录材料.doc(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3级汉语言文字学 王昆 20130589漢語俗字研究讀書筆記摘要漢語言文字學包括兩個大的研究領域:古文字學和近代文字學,二者以小篆為分界線。古文字包括秦統一六國之前所使用的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以及秦統一六國后的小篆。近代文字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指漢代隸書及以後的近代漢字。古文字學的研究,自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誕生以來,蓬勃發展,歷久不衰。相比之下,隸書以後的近代漢字研究略顯不足。五四運動以後,這種情況出現了好轉,尤其是八十年代以來,近代漢字研究領域也取得了豐碩成果,張涌泉先生的漢語俗字研究一書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本。全書十一章,三十萬余字,內容涉及漢語俗字的類型、特點、性質等方面,填補了這一

2、領域的空白。裘錫圭先生在本書序言中評價道:“本書是第一部俗文字學的概論性著作,它的出版無疑會有力的推動漢語俗字和漢字學的發展”。關鍵字:漢語俗字 俗字研究一 作者簡介 張涌泉,男,1956年10月10日出生,浙江省义乌人。1992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师从项楚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10月提前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和敦煌学。在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语文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百余万字;出版汉语俗字丛考、汉语俗字研究、敦煌俗字研究等著作十余种,四百万余字。二 讀書筆記第1章 俗字和俗字研究1、 俗字釋名所謂俗字,是區別于正字而言的一種通俗字體。唐代顏元

3、孫的干祿字書把漢字分為俗、通、正三體;隨初顏之推作顏氏家訓,便提到了“俗字”的概念;比“俗字”更早一些,漢代人還有所謂“別字”的說法;除了“俗字”、“別字”以外,前人還經常提到“近字”、“俗體”、“俗書”、“偽體”、“別體”、“或體”等一類的名稱。2、 俗字和正字正字和俗字是相輔相成的。俗字相對於正字而言,沒有正字也就無所謂俗字。在一定的文字系統中,正字總是佔據著主要的、主導的地位,俗字則處於從屬的、次要的地位;正字是文字系統的骨幹,俗字則是正字系統的補充和後備力量。正俗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髮生變化。1.就不同的書體來說,舊文字與新文字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正字與俗

4、字的關係。我國文字由商周古文字到小篆,由小篆到隸書,由隸書到真書,每一種新文字都可以說是舊文字的簡俗字。2.就具體的、單個的字來說,其正俗關係也會隨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如“策”字,說文從竹、朿聲,到了六朝前後,產生了“筞”“筴”兩個俗字。但到了唐朝,“筞”字便和“策”並列上昇成了正字。干祿字書云:“筴筞策:上俗,下中正。”是其證。然而到了晚唐五代以後,“筞”字似乎又重新淪為俗字(遼釋行均龍龕手鏡.竹部以“筞”為俗字)。三、俗字的範圍凡是區別于正字的異體字,都可以認為是俗字。俗字可以是簡化字,也可以是繁化字;可以是後起字,也可以是古體字。正俗的界限隨 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1. 俗字與誤字的聯

5、繫與區別:誤字包括形誤字和音誤字,是指因形近或音近而誤讀誤書的字。古人亦統稱為“別字”。這種別字是讀者或書者無意致誤,具有很大偶然性,俗字研究不把這一類的“別字”(誤字)包括在內。2. 俗字與同音或近音通用字的聯繫與區別(1) 大多數同音通用字不宜看作俗字,這種同音通用字的使用或是根據傳統用法,或是筆者倉卒為之,借字與正字之間純粹是同音或近音的假借關係。(2) 如果同音通用字的使用是出於書寫習慣或者為了達到簡化字形及區別字義的目的,不妨把這種同音通用字看作俗字。4、 俗字研究在文字學中的地位俗字研究赤貧如洗狀況的原因:1. 重正輕俗的傳統概念。2. 俗文字資料匱乏。第2章 古今俗字大觀1、 古

6、文字階段的俗字俗字是伴隨著文字的產生而產生的,漢字字體的演變可以分為古文字階段和隸楷階段。前一階段起自商代終於秦代;後一階段起自漢代,一直延續到現代。古文字階段按時代先後和形體上的特點又可以一分為四:(1) 商代文字中的俗字(2) 西周春秋文字中的俗字(3) 六國文字中的俗字(4) 秦系文字中的俗字2、 隸楷階段的俗字隸書的應用,徹底掃除了漢字的象形意味,使漢字的面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漢字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 漢代的俗字俗訛別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和流延開來。原因有:1. 隸變的影響。2. 各種書體交互作用。(2) 魏晉南北朝的俗字這一時期,俗字的運用達到了一個高峰,其顯著特點是

7、簡體字增多,如乱(亂)、属(屬)、寻(尋)等。(3) 隋唐五代的俗字隋朝 六朝以來俗字氾濫的情況並沒有得到改變。唐初 俗字紛繁的狀況依然故我。盛唐、中唐 俗字使用的數量和範圍相對減少。晚唐、五代 俗字紛繁的另一個高峰。(4) 宋元以後的俗字宋元以後俗字較為集中的是以下兩種材料:1. 坊間俗文學作品刻本。2.碑刻文字。3、 當今社會流行的俗字俬(私)、凖(準)、芸(藝)等。4、 台灣和新加坡、日本、朝鮮、等地的俗字1. 台灣: 才(歲)、妳(你)2. 新加坡:込(進)、覚(覺)、3. 日本:仏(佛)、国(國)4. 朝鮮越南:戜(國)、属(屬)裘錫圭先生曾指出,“第二章中把古代的鳥蟲書之類的美術字

8、以及存在於小篆階段的古文、籀文也都看作俗體,似乎把俗體的範圍劃的太寬了。”第3章 俗字的類型1、 增加意符增加意符是漢字分化的常見方法,也是俗子產生最有效的途徑。(1) 給本不需要意符的字加上意符中華大字典“碠”字下云:“碠,見篇海。正字通云:按草、木、石雖別,通謂之亭。今因石亭旁加石,木亭當從木作楟,草亭當從草作葶,迂泥甚,從亭為正。”(2) 給本有意符的字加上意符有的字本已有表意的偏旁,但因隸定、楷化等原因,原有的意符不夠顯豁,俗書便再加上一個表意的偏旁,形成床上疊床、屋上架屋的現象。如“湶”為泉的增旁俗字。2、 省略意符省略意符往往是省略一部分意符。因為有的字本身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符

9、組成的,俗書或省略其一,形成俗字。如據說文,“圖”從囗從啚會意,俗寫作“啚”,是省旁俗字。3、 改換意符(1) 意符意近換用1. 漢字的意符是表意的,但許多意符所表的“意”是相近的。這種意近的偏旁俗書往往可以換用,從而形成俗字。如“窂”是牢的俗字。2. 有時兩個意符的意也許並不相近,但由於人們觀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樣,或者所反映的事物質地發生了變化,於是人們便改用不同的意符來表示相同的意。如“塟”是葬的換旁俗字。(2) 意符形近換用有的意符,相互之間在意義上並無相通之處,但由於形體相近,俗書也往往換用。如“歭”之作“峙”,便是此類俗字。(3) 改旁便寫有的意符,相互之間形既有異,意亦不同,但為了書

10、寫方便,俗書也常常換用。如竹字頭隸變以後,俗體往往寫作草字頭,“節”俗作“莭”。(4) 改意符為聲符1. 會意字大抵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符構成的,俗書或改其中一個意符為聲符,從而變會意字為形聲字。如“媍”是“婦”的俗書。2. 改形旁為聲旁的情況有時也發生在形聲字上。如“耻”是“恥”的俗書。4、 改換聲符(1) 改成與字音更為接近的聲符隨著語音的變化,有的形聲字的聲符不能反映實際語音,這時俗書往往用更換聲符的方式令造新字,以求與字音相一致。如“脹”是“腸”的俗書。(2) 改換成形體較為簡單的聲符有些形聲字的聲符形體較為複雜,既不便於據形辨讀,又不便於書寫,因而俗書往往用簡單的聲符來代替,如“怜

11、”是“憐”的後起俗字,以“令”代“粦”,筆畫簡省得多。(3) 聲符同音或近音替換有些通過改換聲符的方式產生的俗字是聲符同音或近音替換的結果,如“婑”字俗字或作“餵”。(4) 改形聲為會意“豔”,俗或作“艶”。5、 類化人們書寫的時候,因受上下文或其他因素的影響,給本沒有偏旁的字加上偏旁,或將偏旁變成與上下文或其他字一致,這就是文字學上所謂的類化。(1) 受上下文影響的類化1. 類化變換偏旁 如“石榴”類化作“石磂”。2. 類化增加偏旁 如“排比”類化作“排批”。3. 受上下文影響的類化並不限於詞的內部,有時一個詞組,甚至一個句子中也會發生類化的現象。如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婦人聽得說,捽住

12、那漢,叫聲啒,不知高低。”“叫聲啒”即“叫聲屈”。(2) 受潛意識影響的類化由於受習語或相關因素的影響,人們在寫甲字時卻會受到乙字的類化,儘管乙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並沒有出現。元陸友仁研北雜志卷上“嘗與其徒月夜登閣聼江。”“聼”即“聽”字。“聽”左半本是“耳”下“壬”,但由於受到“敢”字多的影響,俗書因或作“聼”。(3) 字的內部類化6、 簡省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為了便捷有效地記錄語言以利交際,字形的簡省成了古今文字演變的主流。在漢字形體不斷簡化的同時,許多簡省的俗字也湧現出來。形體簡省的俗字,除“省略意符”和“改換聲符”中的“改成形體較為簡單的聲符”外,還包括:(1) 用簡筆代替繁筆 即

13、用簡單的筆畫代替複雜的筆畫,例如“豐”俗作“豊”。(2) 符號代替 如【厶】煌寫本中“佛”字多寫作“仏”。(3) 省略某些不重要的部分 如“聀”即“職”的俗字。(4) 合併相同或相近的部分 如“蠺,俗作蚕”。(5) 據草書楷化 草書楷化是俗字滋生的主要來源之一。“尽”即“盡”的草書楷化俗字。7、 增繁文字是語言的輔助工具,為便於識認,要求音義明確,又有繁化的趨勢。(1) 繁化以區別形近的字 如“土”字與“士”字僅底下一橫畫長短稍異,為了把這兩個字區別開來,俗書便於“土”字增點作“圡”。(2) 把罕見的、生僻的偏旁改成常見的偏旁 如“鐵”的俗字將聲旁改作“截”。(3) 出於書寫習慣或字形的整體協

14、調 如“代”俗作“伐”。(4) 據俗體偏旁繁化 如“碯”俗作“碙”。8、 音近更代 音近更代實際上包括同音更代和近音更代兩個方面。(1) 直接借用同音字 如“娘”俗作“孃”。(2) 借用同音字而又加以改造 宋元以後“舊”字俗或書作“旧”。(3) 借用俗字的聲旁 宋元以來俗字“靈”或作“灵”。(4) 在假借字的基礎上加注或變換形旁 搽抹之“搽”古本作“塗”。9、 變換結構俗寫文字對字形結構不甚講究,偏旁易位的情況時有可見。許多俗字就是通過變換結構的方式形成的,如“吞”字亦作“吴”。10、 異形借用不管一個字原來的音義,只借用它字形的用字現象,稱為“異形借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 字形變化所

15、致 由於字體演變、簡化、繁化、訛變等原因,造成甲字的形體與乙字相同。【狠(yn)狠(hn)狠(mo)】(2) 造字角度不同所致 由於造字角度不同,造成甲字的俗體與乙字相同。【掉(dio)掉(di)】裘錫圭先生曾指出,“第三章第十莭把字形變化所引起的兩個以上不同的字混而無別的現象以及某個字的俗體恰好跟另一個字相同的現象以及某個字的俗體恰巧造的跟另一個字相同的現象稱為異形借用。實際上這是一種異字同形的現象,跟字形的借用是不同性質的。”11、 書寫變易漢字由甲骨文發展到楷書,字形不斷變化。在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中,由於人們對於筆勢和字形結構的不同理解和安排,同一結構的字會產生不同的書寫形式。俗諺云:“書

16、三寫,魚成魯,帝成虎。”12、 全體創造完全拋開正字,另起爐灶,用全新的構件創製新字。如【明王為聖】【自反為歸】。13、 合文民間俗書利用合文的形式,把兩個或幾個字拼合在一起,又加以簡省或符號化,形式上就成了一個真正的“字”,代表著語言的兩個或幾個音節。【卄、廿】為二十的合文。第14章 俗字的特點1、 通俗性俗字的通俗性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字體淺近;二是主要流行于民間的通俗文書。字體淺近,主要與俗字簡省的特點有關。大多數俗字都比正字簡單,構形簡潔明了,易學易記。俗字以其淺近通俗,因而為廣大的“凡夫俗子”所樂用,大量流行於民間的賬單、契約、案卷、藥方以及俗文學作品的寫本或刻本中。2、 任意性(1

17、) 同形異字 “釰”既可以充當“劍”的俗字,又可以充當“刃”和“紐”的俗字。(2) 異形同字 “叉”的俗字有“义”“又”“乂”三種寫法。(3) 正俗並用 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家家禁火花含火,處處藏煙柳吐烟。”“烟”為“煙”的或體。(4) 主觀色彩 有些俗字是人為因素造成對的,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3、 時代性 俗字具有時代性,往往因時而異。(1) 正俗關係因時而異 如“策”與“筞”的正俗關係發生變化。(2) 形旁或聲旁的變換與時代因素有關 火炮之“炮”古本作“礮”。(3) 同一字形在不同時代可用作不同漢字的俗體 “厘”字唐以前多用作“廛”的俗字,宋代開始又用作“釐”的俗字。4、 區別性許

18、多俗字的產生最初是與區別字形或字義相關的。如“土”字加點以區別于“士”。5、 方域性 俗字在流延之初,總是在較小的範圍內被使用,帶有一定程度的區域特征。有的在較小範圍內使用的俗字,由於種種原因,使用範圍不斷擴大,有些甚至達到全國通用的程度,如“乱”、“甦”等。也有相當一部分的俗體字的流延始終局限在某一區域的範圍之內。第5章 俗字研究與古籍整理1、 關於石本文獻的校理石刻文字,以保守見稱。然石文既非出於一人一時,字形之歧異變遷,亦正勢所必然。八寶室金石補正卷四七唐“.又創置五十二賢聖禎像.”,“禎”是“幀”的異體字。2、 關於寫本文獻的校理全唐詩外編第二編敦煌唐人詩集殘卷.馬云奇“.世窮途運榮,

19、戰苦不成功。”“榮”是“策”的俗書。3、 關於刻本文獻的校理唐蘇鶚蘇氏演義卷上云“只如田夫民為農,百念為憂.文字為學,如此之字,皆後魏流俗所撰,學者之所不用。”“斈”為“學”的俗書。第6章 俗字研究與大型字典編纂大型字典是以收字數量多為顯著特點的。那些“多”于中小型字典的字其實絕大多數就是俗字。所以,收錄、辨析俗字的情況如何,是檢驗一部大型字典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俗字研究對大型字典編纂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 匡糾辨析之誤 正確辨析字形字義是對一部字典的基本要求。大型字典收字繁富,其中俗字佔了很大比例,因而發生辨析錯誤的可能性也就相對高了一些。以漢語大詞典為例,在俗字辨析方面便存在

20、著不少的錯誤。【袨】zh同“祇”。這是錯誤的。“袨”應是“祗”字俗訛。2、 提供適當例證字典辭書,舉例很重要。對那些俗字僻字,由於主觀或客觀方面的原因,往往缺少適當例證或者根本不舉例證。【斈】漢語大字典云同“學”,既無書證,亦無例證。3、 增補漏收俗字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個,精裝八巨冊,理應兼收並蓄,但以一些常見的俗字檢核之,結果卻往往令人失望。4、 探明源流演變作為一部大型字典必須揭示字與字之間的內在聯繫,推本溯源,得其會通。對一個具體的俗字來說,要推求俗字與正字之間的演變軌跡,找出它的正字來。5、 考辨疑難俗字大型字典是俗字研究成果的直接體現者。康熙字典是收錄俗字較多的一部字典,其間對

21、歷代俗字頗下了一番鉤稽考討的功夫。但它也收羅了許多“無可考據”的俗體別字,有待後人去繼續考索。第7章 俗字研究與文字學1、 有助於建立完整的漢語文字學體系漢語文字學大體可以分為兩個大的方面:1.古文字學,研究小篆及其以前的古文字;2.近代文字學,研究隸篆以下的近代文字。只有將近代文字(尤其是俗文字)研究透了,纔能勾勒出漢字從甲骨文到簡化字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建立一個完整的漢語文字學體系。2、 有助於對漢字簡化的正確認識漢字簡化已有很長的歷史,通過歷代俗字的研究,既可以為漢字簡化提供理論依據,又可以為它提供實踐的借鑒。從理論上來說,通過歷代俗字的研究,可以使人們加深對漢字簡化意義的認識。從實踐上

22、說,俗字研究可以為今天的漢字簡化提供參考和借鑒。今天通行的簡化字,其實許多都可以在歷代俗字中找到依據,諸如乱、辞、趋等。3、 有助於漢字的規範俗字是人民群眾創造的。由於造字者的時代、區域、文化素質等方面的差異,不同的造字者會用不同的形體來表示同一個“字”,或者用同樣的形體來表示不同的“字”,造成異形同字、同形異字等紛繁錯亂的現象。這種現象當然不利於記錄語言和交換思想的需要,於是就需要正字的工作,選擇那些有群眾基礎的俗體加以接受,加以規範,加以認定;同時淘汰那些純屬冥想臆造而缺乏社會基礎的別體俗字。第8章 考辨俗字的方法1、 偏旁分析漢字屬於表意文字體系,其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偏旁組成的合體字佔

23、了絕大多數。根據這一特點,運用偏旁分析的方法,因形求義。俗字的構成,往往與偏旁的增減、變換有關,如有增加意符的,省略意符的,有改換意符的,有改換聲符的,有類化偏旁的;就改換意符來說,又有意符近義換用的,有意符形近換用的,有改旁便寫的,有改意符為聲符的,等等。所以對通俗文字的考辨來說,偏旁分析法也就有了更為重要的意義。2、 異文比堪傳世古籍往往有不同的寫本或刻本流傳於世。由於抄手或篆刻者時代和他因素的影響,這些不同的寫本、刻本的文字、內容都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校勘學上稱異文。通過這種異文的比堪,一些原本欲識無由的疑難俗字往往可以得到滿意的解釋。如燕子春秋.問下:“昧旦不顯,後世猶怠,況日不悛

24、,其竜久乎!”“竜”是“龍”的俗字。但從文義來看,“龍”字說不通,當是“能”字形訛。左傳昭公三年引作“其能久乎”,是矣。3、 歸納類比有許多俗字,在單文隻字的情況下尋求確解通常是比較困難的。只有歸納了大量同一類型的俗字材料,然後加以比較推勘,纔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如俗字竹字頭多寫作草字頭。4、 字書佐證古代的字典辭書以及其他一些文獻資料,記錄或保存著漢語俗字資料,值得我們珍視並充分利用。敦煌寫本斯3872號維摩詰經講經文:“戒身心,少嫉姤,逡速時光早已暮。”遼釋行均的龍龕手鏡說:“姤,俗;妒,通;妬,正。”5、 審查文義上述四種方法,都離不開上下文義的探求。在缺乏字書佐證,又無異文比堪,偏旁分析

25、又用不上的情況下,歸納相關的用例,審查文義便成了考辨俗字的主要手段。第9章 研究俗字應當具備的一些基本條件1、 識文字俗書須先識字,研究俗字則須先識古字。俗字研究要求研究者以辨識文字為先務,對漢字在各階段的淵源流變有一個總體的把握。2、 明訓詁俗詞語指古代的方言、口語之類,它們大多“字面普通而義別”或“字面生澀而義晦”,含義較難把握。這就要求讀者在通曉俗字之外,還必須明了當時的方俗詞語。敦煌變文集卷一伍子胥變文“.兒家不慣長欲別”。“長欲”實為“長頭”,猶言長時、長久。3、 辨聲韻聲韻與文字、訓詁的關係置為密切。不辨聲韻,很難做好俗字研究的工作。漢書.肖望之傳:“今將軍規橅,云若管晏而休。”顏

26、師古注:“橅讀曰模。”“橅”即“模”的異體俗字。4、 熟典章古籍中往往牽涉到歷史人名地名、典章制度及詩文典故之屬,而俗字有時又是和它們一起出現的,要求研究者對這方面的知識有一個初淺的掌握。敦煌歌辭總編一六九首取性遊“林中鳴,種種有,更有醍酤沽美酒。”“醍酤”就是“提葫蘆”。第10章 歷代俗字及俗字研究要籍書評1、 魏晉南北朝時期(1) 衛宏古文官書(2) 服虔通俗文(3) 張揖古今字詁(4) 呂忱字林(5) 葛洪要用字苑(6) 江式古今文字(7) 顧野王玉篇(8) 顏之推顏氏家訓2、 隋唐五代時期(1) 陸德明經典釋文(2) 顏師古匡謬正俗(3) 杜延業群書新定字樣(4) 郎知本正明要録(5)

27、 玄應、慧琳一切經音義(6) 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7) 顏元孫干祿字書(8) 張參五經文字(9) 唐玄度九經字樣(10) 敦煌本字寶3、 宋元明清時期(1) 郭忠恕佩觿(2) 張有復古編(3) 釋行均龍龕手鏡(4) 李文仲字鑑(5) 陳彭年等廣韻(6) 丁度等集韻(7) 張玉書等康熙字典(8) 顧藹吉隸辨(9) 王昶金石萃編和陸增祥八寶室金石補正(10) 孫奕示兒編第11章 “五四”以後的俗字研究及今後的展望1、 簡化字運動的歷史回顧清代後期,隨著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增繁,觀念更新,人們對俗字的看法有所改變。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改革漢字的呼聲高漲。許多報刊雜誌紛紛發表文章,主張採用簡體俗字。三十

28、年代,有人提倡大眾語運動。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漢字字形簡化的工作,於1955年12月和1956年1月先後頒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和漢字簡化方案。2、 五四以後的俗字研究1930年出版了劉復、李家瑞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譜。1935年,唐蘭的古文字學導論出版。1936年,黎錦熙的辭海序發表。新中國成立後,出版了簡體字原、簡化漢字字體說明等書。1978年,潘重規的敦煌俗字譜出版。1983年,周祖謨的唐五代韻書集存出版。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秦公輯的碑別字新編。198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李榮先生著文字問題。1988年,贈榮汾推出了新作字樣學研究。1986到1990年,徐中舒先生主編的漢語大字典陸續出版。3、 俗字研究的展望俗字研究今後應特別致力的幾個方面:1. 歷代俗字的輯錄。2. 歷代俗字書的整理。3. 蘇子辨析考證。4. 俗字整理探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