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概论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005511 上传时间:2020-06-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概论复习资料.doc(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农业: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2、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狭义的农业:种植业。3、农业生产的本质: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自然交织。4、农业的基本特征:土地的特殊重要性;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5、农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提供了人类生存最必要的生活资料;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必不可少的劳动力;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必须的原料。6、系统论观点:农业大系统中各业、农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密切联系。第一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农业的起源:人类的祖先 采集、渔猎农耕、畜牧(刀耕火种、撂荒制、连作与轮休)。2、农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各种的作用(1

2、)农业与原始社会:食物增加加快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逐渐定居形成村落;为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农业与前工业社会:传统农业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兴起、国家的兴起,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必要条件。(3)工业革命后的农业:农业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农业时期,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持续下降。(4)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经济作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另外还有对其他产业的贡献以及就业贡献等。 生态环境作用: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控制和治理污染。 社会文化作用:农村社区文化;旅游、观光、休闲。第二章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1、 农业的自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

3、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包括农业环境中植被、杂草、昆虫、病害等。非生物环境:光、温、水、气、土等。2、 环境: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对不同的对象和科学学科来说,环境的内容也不同。对生物学来说,环境是指生物生活周围的气候、生态系统、周围群体和其他种群。对社会科学来说,环境指具体的人生活周围的情况和条件。3、 生态因子:环境中与生物体的生存、分布、生长 及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有密切关系的因子。4、 生活因子:作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因子,如光、温、水、养分和空气(五大因子) 5、 生活因子的综合作用、主导作用。6、 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光照、温度、水分、养分、土壤。7、 自然环

4、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8、 生态系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加上它们生存的环境。9、 农业环境:以农业生物为主体,包括围绕着该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农业自然环境:土壤、水体、大气、能量、物质等)和社会条件(农业社会环境)的总和。10、 农业自然环境:指能满足各种农业生物生长繁殖的各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土壤、水体、大气、能量和物质等。11、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农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11、 自然环境与农业地域的分异规律中国最大的农业地域差异是东西部的地域差异,全国分三大自然区域:东部季风区,为湿润农业区;西北内陆干旱区,占国土面积30%,为

5、干旱牧业区;青藏高原区, 国土面积25%,为高寒牧业区。12、 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地域分异规律:各地区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匹配决定了农业区域的明显差异。如我国农业的地域差异首先是东部和西部的差异,次是南北之间的差异、最后是中、高山地区上下之间的垂直差异。形成差异的最突出因素是水分条件的差异。综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全国可划分为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占国土面积45%;西北内陆干旱区,占国土面积30%、青藏高原区;国土面积25%,为高寒牧业区。13、 气候变化使中国农业面临以下三个问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

6、加。14、 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增加、气温升高,由此带来海平面上升、干旱和洪涝发生频率增高和强度增强、热带气旋风速增强、降水量增多等。15、 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二氧化碳增加可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作物产量;气温升高可扩大作物种植范围、延长生育期提高产量,极端温度频率增加(灾害)对作物生长起抑制作用;降水量增加适当时对作物有利(多数地区缺水),过多对作物不利。海平面上升使低洼耕地和沿海地区的土壤含盐量增加,耕地减少。气候变化改变了生态环境,为保证种植业生产,必须加大投资:水利投资、化肥农药投资、土地生产力建设投资。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的间接影响:对农业生产能源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对农产

7、品市场平衡的影响、对人类消费结构的影响、对人类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6、 气候变化使中国农业面临以下三个问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17、 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增加大气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18、 环境:作用于人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和力量的总和。我国环保法规定: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地、森林、草原、矿藏、野生动植物、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自然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19、 农业环境:以农业生物为主体,包括围绕着该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农业自然环

8、境:土壤、水体、大气、能量、物质等)和社会条件(农业社会环境)的总和。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农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20、 中国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灾害增加;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水质、土壤)。21、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控制人口增加,提高全民族的农业生态环境意识;增加森林、草地、农田作物的绿色覆盖,减少土地裸露;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改革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消除农业自身污染。(减少化肥、农药、农膜、农业废弃物等的影响)第三章 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

9、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和非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2、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分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食物供应;原料供应;市场需求;劳动力转移;资金和其它生产要素的转移;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间接作用:农业与其它产业紧密联系(后向联系、前向联系、总联系);改善生态环境。3、 产业划分: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部门(农业)。农业中包括种植、林、牧、渔四业)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在加工的部门(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第三产业又分为两大部(流通部门、服务部门)、四个层次(流通部门

10、、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4、 国民经济行业的划分: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和邮电业;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旅游;金融和保险;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福利;其它。共十大类。5、 产业部门的划分:第一种,分6个: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和其它服务部门;第二种,分33个; 第三种,分119个。6、 农业与第二产业的关系:农业生产资料的来源;农产品的去向。7、 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互相提供服务。第四章 农业与农村的内部结构1、 农业:农(种植业)、林、牧、渔。1993年以后,统计中取消副业。2、 农业内部各

11、业之间的关系:种植业为畜牧业、渔业提供饲料,畜牧业、渔业为种植业和林业提供肥料。农业和林业既相互竞争(如争地、争资源),又互相促进(如防护林)。林业还为农牧渔业提供制造生产工具的材料。3、 畜牧业所需的饲料分八类:干粗饲料、青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在18%以下,粗蛋白含量在20%以下的糖类饲料、蛋白质补充饲料(粗蛋白含量在20%以上的精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添加剂。4、 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大类。5、 农业产前部门: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加工和供应的部门。6、 农业产后部门: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流通的部门。7、 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之

12、间的相互关系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浓醇非农产业的分化;现代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农业和非农产业对资源的竞争和互补关系:竞争劳动力等资源;互补是指形成完整强大的产业链。8、 农村经济的整体性: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和农户经营的多样性;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统一性。9、 农村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农户家庭功能(生产经营、消费组织、生育、赡养)的整体性;农村社区功能的整体性;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农村社会发展的综合性;10、 社区:社会和区域的共同体,是一定区域内的社会,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区域性质。反应不同地区人口、群体、组织、制度、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等社会要素的差异和特征,是

13、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概念。第五章 世界农业发展史8、 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地区专业化到农场专业化再到作业专业化。 作业专业化是指一个农场专门生产某种中间产品,专门完成产品生产这一过程里的某一项作业。9、现代农业(智能化、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工厂化、无土化、海洋化。第六章 世界农业的地区分布1、 农业资源分种植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业资源、渔业资源。土地和海洋是各种资源的基础。2、 土地按其利用形式的不同分为耕地(1/10)、牧场草地(2/10)和林地(3/10)。3、 农业资源的特征:数量的有限性;一定的再生性(自然、人为)4、 世界气候类型,12个:寒带

14、苔原性气候、温带针叶林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森林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山地气候。5、 牧场草地:也称永久牧场,指野生或人工种植草本牧草达5年以上可供放牧牲畜的土地。人工草场面积是一个国家畜牧业集约化水平的标志。牧场草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用草地载畜量表示。6、 林地:天然生长或人工种植树木的用地。林地分郁闭地(森林资源,郁闭度0.2)、疏林地(郁闭度0.2)、灌木林地.7、 世界水产品产量10%来自内陆淡水域,90%来自海洋渔业。海洋渔获量90%来自近海(200海里以内)水深200米以内。第七章 中国农业

15、资源与农业区划1、 资源: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和一定经济技术水平下,由人们发现的、可被人们利用的有价值的物质。资源分天然的(自然资源)和人为的(社会、经济、技术)。2、 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广义的农业资源:所有农业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所需的社会经济技术资源的总和。狭义的农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所需的社会经济技术资源:劳动、资本及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其它外部条件。3、 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系统性和整体性;地域性;持续性;动态性;数量有限性和潜力无限性;稀缺性和有价值性。4、 农业资源的分类按资源属性,分农业社会资源

16、和农业社会经济资源。按用途,分种植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业资源、渔业资源。按资源存量和需求,分广泛性资源和稀缺性资源。按对农业资源的控制方式,分专有资源和共享资源。5、 我国的自然资源:我国疆域辽阔,南北跨越4915。东部面向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明显,季风气候异常发达,四季分明。多山国家,地形复杂。6、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主要特点:农业气候资源:光热丰富,降水偏少;雨热基本同季,夏季光、热、水共济。热量、降水量年际变化大,自然灾害频繁;非地带性因素强烈,地方性气候明显;光热水匹配不协调,地区差异显著。水资源(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总量多,人均量少;地区分布不匀;泥沙淤积严重。土地资源:土

17、地辽阔,类型多样;土地资源类型结构不合理;后备土地资源中,宜农荒地数量少,质量差。宜林地数量多,质量好。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著;土地退化严重;土地与人口矛盾尖锐,土地资源承载力长期处于临界状态。生物资源(生物圈内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特别丰富。7、 农业社会经济资源:主要包括人口和劳动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城市工业、运输、邮电等发展状况,农业资金条件,农村经济一直和农业经济政策等。8、 中国农业社会经济资源的特点: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力剩余状况严重,文化素质低;大部分地区物质技术基础薄弱,装备水平还是以人畜动力和手工操作为主;城市和工业发展水平低,交通运输条件差

18、,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辐射不够;农村经济体制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目前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9、 农业区划的基础理论有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条件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分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地带性差异即纬度差异,热量、水分等自然条件沿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我国从南向北,依次分为赤道热带、中热带、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根据干燥度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垂直地带性差异表现为由于海拔的升高,引起热量和水分有规律的变化。海拔越高,

19、气温越低,而雨量先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到了一定高度后,又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社会劳动的分工立足于特定的地区的生产进行的。该理论的立论基础是比较利益原理即比较成本学说。通过地区专业化,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使各种农产品安排到生产条件适宜地区,以最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通过地区间的农产品商品交换满足市场的总需求。10 、农业区划的基本原则:市场观点;生产观点;科学态度;长远观点。11、农业区划的步骤:准备工作;室外调查;室内分析;成果应用。12、农业分区方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13、我国农业区划体系:3个自然区域,14个自然带,44个自然区。 3个自然区域:东

20、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 14个自然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边缘热带、中热带、赤道热带、干旱中温带、干旱暖温带、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高原温带。22、 我国十大农业综合区的资源特点和发展状况:东北区:热量不足、水资源丰富、春旱和洪涝威胁大、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交通发达、人口少、劳动生产率高。 发展现状: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甜菜生产基地,一年一熟;畜牧业以舍养为主,发展潜力大;林业地位重要,但采伐量大,森林资源衰退。 发展方向:集约农业内蒙长城沿线区:半干旱,草原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风沙大,土地沙漠化强力。能源资源丰富。偏远闭塞,人口素质低。

21、发展现状:以牧业为主,半农半牧;超载放牧,草场退化;发展方向: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加强草原建设;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加速沙漠化土地的治理,改善生态环境。黄淮海区:温带半湿润、湿润季风气候,光热组合好。土地辽阔,耕地比例高,盐碱土,风沙土比例大;交通便捷,工业基础好,煤、油资源丰富。发展现状: 以灌溉农业为主,土地利用率高。干旱、雨涝、盐碱、贫瘠是本区农业的主要问题。发展方向:加强水利建设,改良地产土壤。黄土高坡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光热资源丰富,干旱威胁大。煤炭资源丰富。发展现状:一旱作农业,一年一熟,经营粗放,广种薄收,生产水平低。发展方向:治理与开发并重。长江流域区:水热资源充沛

22、、光热水的季节配合好。平原多、土壤肥沃,是全国农林牧渔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交通便捷,工业基础好,发展水平高。但发展不平衡,丘陵地区较落后。发展方向:外向型现代化农业西南区:山高坡陡,地势复杂。亚热带气候,水热充沛,垂直地域差异明显,水滴流失严重,耕地质量差。林草资源丰富,但破坏大,产值低。人口多,素质低。发展现状:以种植业为主,“立体农业”景观有特色。发展方向:治理与开发结合。华南区:水热条件局全国之首,是我国唯一热带作物区。山多地少,林地较广,耕地不足,海岸线长,海域宽广。发展现状:以水稻、热带作物经济作物为主,复种指数高,创汇农业比重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外向

23、型农业。甘新区:干旱荒漠、半荒漠地带,光热丰富,降水少,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盐碱地多。地广人稀,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化素质低,交通不便。煤、石油、天然气、金属储量丰富。发展现状:灌溉农业发展方向:农牧并重,以农为主,保护生态环境,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青藏区:地势高、热量不足,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度大。以草原为主,林地少,农地极少。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发展现状:高寒农业发展方向:以牧为主,农牧林综合发展。海洋水产区:海岸线长,渔业资源丰富;沿海及海水水域资源利用过度,外海利用不足,黄、渤海资源破坏严重。发展现状:养殖业发展不平衡,工业污染严重,捕捞过渡。发展方向:控制污染

2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海产商品生产基地。发展远洋渔业。第八章 中国农业的生产与经营1、 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内部各部门(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提供的农产品的比例关系。2、 农业生产组织:构成一个社会农业经济的基础经济组织,受着农业生产特点的制约,并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演变。3、 农业家庭经营:以农民家庭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又称农户。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差异结构的变化:种植业产值比重下降,牧业和渔业比重大幅上升。5、 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为园艺产品和水产品。净进口最大的农产品为林产品。6、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其次是欧盟和美国。7、 中国农产

25、品的进口市场有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8、 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的特征:商品化、企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9、 我国现阶段农户经营的基本特征:社区合作经营组织和农户经营结合;农业经营单位与农民生活单位结合;经营者与劳动者有机结合;农业经营成果与农民收入结合。10、 农业合作经济: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是农民适应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联合起来,发挥协作的优势,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有效组织形式。11、 中国农业合作经济的指导原则:民办、民营、民受益。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坚持“指导不领

26、导、参与不干预、帮办不包办,扶持不主持”的原则。具体原则:家庭承包经营、农民自主自愿、民主管理、以服务为宗旨、合作制分配。12、 农业合作经济的功能:发挥协作优势、优化要素组合、提高竞争能力、减轻自然灾害、提高管理水平。13、 农业合作经济的类型:按合作领域分:生产合作、流通合作、信用合作、其它合作。按合作经济形式分:农业专业合作、社区合作、股份合作。14、 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合作规模继续扩大、合作要素逐渐增多、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成效日益显现。15、 政府在诱导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建立应做的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提供政府援助,对农民进行培训。16、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农业中

27、的作用: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17、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将农业在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将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大生产的组织形式。18、 农业产业化经营又称农业一体化,按其联合方向分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指农业与其产前部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部门)和产后部门(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部门

28、)的联合。通常实行“龙头+基地+农户”。按照龙头企业与农民联合的紧密程度分松散型(农户独立经营和承担风险)、半紧密型(企业和农户均承担一定的风险)、紧密型(企业和农户共同经济管理,承担风险)。19、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组织的变化过程第一阶段19791996年,围绕“三农”,改革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农村保险机构等。第二阶段 1996年至今 四大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非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是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补偿。目前,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党务之急。第十一章 种

29、植业1、 种植业是指进行大田及园艺作物生产、管理的企业。2、 作物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们不断地选择、驯化、利用而长期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产量或其它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3、 作物生产的主要特点:土地是基本生产资料;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作物;生产周期长,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相交织;具有显得季节性的地域性。4、 大田作物的分类:粮食作物(禾谷类、豆类、薯类)工业原料作物(纤维类、油料类、糖料类、嗜好类、特用类)饲料及绿肥作物药用作物5、 世界作物面积依次为小麦、水稻和玉米。印度小麦、水稻面积最大,美国玉米面积最大,大豆的面积以美国和巴西为大。6、 中国的作物种植面积依次是稻谷、小麦、玉米。单产以次是

30、稻谷、玉米、小麦。7、 我国棉花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淮河、黄河流域及新疆等地。8、 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相对一致,而与同一作物的其它群体有所区别。品种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9、 优良品种的主要作用:提高单产;改进品质;保持产量和品质的稳定;扩大种植面积;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10、 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高产、稳产、优质、早熟、适应性强。11、 作物育种方法:常规育种法和现代育种法常规育种法:选择育种:选择优良自然变异并通过比较试验的育种

31、方法。杂交育种:通过杂交将两个或多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于同一个体并育成新品种的方法杂种优势利用:两个性状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性状优于双亲。诱变育种: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在通过选择育成新品种。现代育种法: 花药培养:花药在适合的培养基上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在经染色体加倍获二倍体植株。 原生质体培养和融合:原生质体(去除细胞壁的细胞)在适合的离体培养条件下繁殖、分化、再生完整植株。异源原生质体融合可实现不同物种间体细胞的杂交。 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的杂交,称为远缘杂交。目的是将异种有利遗传物质引入栽培品种。 基因工程:选择并导入有利外源基因,获得性状能够

32、表达的转基因植株的技术。12、 良种繁育:一个新品种经审定被批准推广后,就要不断繁殖,并在繁殖过程中,保持其原有的优良种性,不断地生产出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种子,供大田生产用。13、 种子生产程序分为原原种、原种、良种三个阶段。14、 广义的种子产业化:育种、繁种、加工、销售一体化。 狭义的种子产业化:种子加工产业化。15、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包括作物布局、复种、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轮作、连作等。16、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种类、面积、比例)与配置的总称。15、 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a) 作物种类和品种的生

33、物学特性b) 温度c) 纬度、海拔、地势、地貌、土壤等地理环境条件d) 消费习惯e) 农业经济技术的进步f) 国内外市场和价格17、复种:在同一年内于同一块土地上收获两季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指数:全年收获作物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多熟种植:在同一年内于同一块土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18、间混套作单作:一块田地上一个生长季只种植一种作物的方式。间作:同一块田地上于同一生长季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现象。混作: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方式。套作:于前季作物的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19、轮作与连作轮作:在同一块田地

34、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采用不同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采用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也叫“重茬”复种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换茬(或倒茬):前作物和后作物轮换种植。1、 作物栽培技术模式化栽培技术:根据作物的生育规律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明确各种栽培措施和调控技术的原理,科学、定时定量地分析其效应和应用原则,形成模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栽培调控技术。轻型化栽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减少劳动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作物产量和种植业效益的栽培体系,具有省工、省力、操作过程简单、效益明显的优点。生态化栽培:将生态学和作物

35、栽培学结合,使作物栽培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机械化种植技术:从种到收的全过程采用机器作业。信息化栽培:采用科学高效的数据采集系统,检测土壤、生态环境因素和生产条件变化、相应的生长发育动态变化,研究其定量化的效应原理,应用计算机和信息工程、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和可视化技术,建立作物生育模型。2、 园艺:园艺:种植蔬菜、果树、花卉等的生产技艺。3、 观光园艺:以园艺生产活动为基础,园艺业和旅游也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4、 园艺作物包括果树、蔬菜和观赏作物,广义上还包括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5、 目前园艺学包括五个分支:果树、蔬菜、观赏、种苗、造园。6、 我国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7

36、、 我国是世界蔬菜生产的第一大国。8、 我国花卉业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9、 园艺作物的繁殖技术:有性繁殖(后代分离)、无性繁殖(后代性状不变)种子繁殖:后代性状分离。园艺作物种子的贮藏有干藏、湿藏(湿沙层积)、播种贮藏。嫁接繁殖:将一株植物的芽或枝等器官,接到另一株植物上,使之愈合成一个新的植株。扦插繁殖:切取植物营养器官的一部分,插入基质中,使之生根发芽形成新植株的繁殖方法。压条繁殖:在枝条不与母株分离的情况下,将枝梢部分埋入土中,或包裹在基质中,促进枝梢生根,再与母株分离称为独立的植株。分株和分球繁殖:利用母株的根蘖、匍匐茎或吸芽等,在自然条件下生根后分离栽植。组织培养:利用植物体的器官

37、、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离体培养,使之繁殖、生长、发育,形成完整的植株。10、 植物有害生物:指那些繁殖量大,能对植物造成显著伤害,并给人类造成明显经济损失或环境破坏,造成生物灾害的生物。包括植物病原物、害虫、杂草、害鼠。11、 植物保护技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控制有害生物,避免生物灾害,以提高农林生产效益的使用技术。12、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会促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导致害虫再猖獗和农药残留问题。简称“3R”问题。13、 植物病原生物:能导致植物病害的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以及一些寄生性种子植物和藻类。 植物害虫:主要是植食性昆虫和螨类。14、

38、害虫难于消灭的原因:繁殖力强;适应性强;可通过休眠和滞育等适应不同的环境;不少害虫通过生物型改变来适应抗虫品种;害虫有恒强的感觉器官进行通讯。15、 农田杂草是指农田中非有意识栽培、适应人造环境并违背种植者意愿的植物。杂草生命力合适应性强的原因:多种授粉途径;发育快,成熟早,连续结实且结实多,落粒性强;种子寿命长,出苗时所需条件广,出苗连续不一;多为C4作物,竞争性强;分泌产生特定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16、 植物保护技术:(1)植物生物灾害预测预报: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生长发育状态、环境气象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向有关部门和植保人员提供疫情报告,以科学指导有害生物防治。(2)植

39、物生物灾害防治技术: 植物检疫:通过疫情调查分析,有预见地制定一定的法规和技术措施,由政府强制实施,以防治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 植物抗病虫品种:在同样条件下,具有一定避免受害、耐害或具有很强补偿能力的植物品种。 农业防治:利用栽培技术减轻有害生物危害,如水旱轮作、间作套作、深耕翻土、清洁田园、灌溉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防治技术效率较低,需与其它技术措施配合。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利用天敌捕食或寄生,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物制成农药。 化学防治:利用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有“3R”问题。(3)植物保护的基本策略和发展趋势:建立综合性防治体系: 利用植物检疫技术阻止外来生物入侵; 根

40、据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进行合理的作物布局和轮作换茬; 选择适宜的抗性作物品种,并应避免同一品种的大面积连片种植; 根据苗期有害生物的发生状况,进行适当的种子处理或土壤处理,尽量避免苗期和生长季前期喷洒施药,以便充分利用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 利用有效地农业措施,加强田间管理,阻止病虫害的发生; 根据田间检测,准确预报不同有害生物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在轻重度发生时,尽量使用生物农药和其它非化学防治技术,在大发生时及时使用高效药剂防治。 作物收获后,采用有效措施保护天敌生物,并尽可能清除残余有害生物。17、 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18、 土壤肥力:土壤能够同时而且不断地供应和协

41、调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和其它生物必须条件的能力。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水、肥、气、热。土壤肥力分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根据当季能否表现出来又分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19、 土壤的主要功能: 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生产的主要基质,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是生态系统的缓冲和调节剂,是吸收、容纳、转化与净化环境污染物的重要介质; 是生态系统中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的栖居地,这些土壤生物对生态系统产生重大作用。39、肥料:凡施入土壤中或喷洒于植物的地上部分,能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养分,增加其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或能改良土壤,逐步提高土壤肥力的物质。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世界总产的3031%、单

42、产的5557%来自肥料的使用。 肥料的功能:改善作物的营养状况,提高作物产量、品质、抗性,提高经济效益。40、土壤形成的两个过程:岩石经分化成为母质;母质经成土过程形成土壤。41、土壤的基本组成:固体物质:矿质颗粒、有机质,约占土体50%;水分:约占土体3040%;空气:约占土体1020%。42、根据土壤中各种大小不等的土粒比例,可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砂质土:土粒粗,空隙大,蓄水力差,养分含量低,保肥性差,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和耕性好。这类土壤前劲大而后劲不足,后期易脱肥,适宜种植需肥少、生长期短的块根、块茎类植物。 黏土类:土粒细,空隙小,蓄水力好,养分含量高,保肥性强,昼夜温差小,

43、通透性和耕性差。这类土壤前劲不足而后劲大,常造成作物后期贪青晚熟,适宜种植耐肥、生长期较长的作物。 壤土类:介于砂土和黏土之间,兼优两者的优点,是比较理想的一种土壤。43、土壤有机质分非腐殖质(1015%)和腐殖质(8590%)两类。4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是植物碳素营养和其它矿质营养的源泉;腐殖质是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良好胶合剂;腐殖质可使土壤具有高度的保水性、保肥性和缓冲性;腐殖质具有较强的吸附和配位作用,可活化土壤微量元素,抑制磷素固定,减轻或消除土壤重金属污染。45、土壤质量:是指土壤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和其它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目前土壤普遍出现退化现象。4

44、6、土壤管理的目的是培肥土壤,保持土壤的持续生产力。其核心是运用施肥制度、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和土壤保护制度,保持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46、氮肥有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和长效氮肥。 铵态氮肥的特点和使用:易被土壤胶体吸附;易被硝化细菌氧化为硝态氮;在碱性环境中易挥发;浓度高时易对作物产生高铵毒害;不宜与碱性肥料混合使用,以免产生氨挥发损失;液氨使用时不宜与种子、幼苗和人体皮肤接触,以免灼伤。硝态氮肥的特点和使用:易被作物吸收,但不能被土壤胶体吸收,易随水流失;易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气体损失;易吸湿;易燃易爆。酰胺态氮肥:主要是尿素。含氮量高。施入土壤后在脲酶作用下水解为碳酸铵。长效氮肥

45、:又称缓释肥或控释肥,一次使用可满足一个生长季或多个生长季的需要。47、磷肥分水溶性、弱酸溶性和难溶性三类。磷肥使用时应集中施、分层施、与有机肥料配合使用或作根外追肥。48、复混肥料:复合肥料和混合肥料的总称。指成分中同时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化学肥料。48、测土配方技术: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依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包括测土、配方、配肥、供应和施肥指导五个环节。49、精确施肥技术:又称定位施肥或变量施肥技术,利用“3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

46、统GPS)技术构建土壤养分管理库,结合作物生长模型或专家系统,实时、实地推荐作物需肥量,并以变量施肥机械进行施肥操作。49、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它们积极参与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的合成和各种矿质元素的转化。50、微生物肥料:亦称菌肥、生物肥料,是一类含有活体微生物的特定制品。将菌肥施入土壤中,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促进土壤中的物质转化,改善作物营养,刺激和控制作物生长,防治作物病虫害,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第十二章 林业1、林业:培育管理森林资源,利用森林功能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提供木材等多种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林业资源包括原始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和人

47、工营造的人工林。2、森林包括原始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 森林的标准:郁闭度达0.2以上(含0.2),天然林面积达0.1公顷(即1.5亩),人工林面积达0,067公顷(即1亩)。1、 我国从北到南分布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夏绿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及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等2、 林业对社会课持续发展的作用(林业和森林的服务功能):提供木材和多种林产品;(木材、食物、药物和化工原料)保持生物多样性;(森林是野生动植物繁殖、升息、庇护的重要场所)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大气、调节气候)3、 现代林业与传统林业的主要区别:强调林业的生态功能、突出林业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