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004946 上传时间:2020-06-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一般说来,使动用法大多表现为客观行为,意动用法大多表现为主观意念。古汉语 中的动词、形容词作使动用法较多,名词作使动用法的较少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大多是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少数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一般不作意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主语所代表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 法,以及数词的使动用法。以下各举一例: 尔欲吾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强本而节用,则不能贫。(荀子天论)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 意动用法,是

2、指谓语动词对于它的宾语含有“认为”,“以为”的意思。这种用法仅限于形容词和某些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它们本不带宾语,带了宾语,并具有“认为”,“以为”意义,即是意动用法。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 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在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例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古文中的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所

3、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侣,友:名词的

4、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例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亲:以为亲 子:以为子(两者都指前者)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例3: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羞: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羞之”,即:“以之为羞”(觉得这件事让人感到羞耻)例4:世果群怪聚骂。(答韦中立论师道

5、书)怪: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怪”后省略“韩愈”即“以韩愈为怪”(认为韩愈这个人很怪异)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

6、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名词做状语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名词作状语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语法现象。一般而言,名词在现代汉语中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主谓短语作主语,或者是放在动词的后面构成动宾短语,作动词谓语的宾语,而状语一般由形容词、副词充当。但在

7、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名词作状语,简称名作状。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1)表比喻 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例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潭西南而望,斗折

8、蛇行。(小石潭记)例中的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例的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那样”。(2)表动作处所 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例中的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例中的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在右边”“在左

9、边”。(3)表动作趋向 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例如: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例中的方位名词“下”作状语,修饰动词“彻”,表示“下”的趋向,译为“向(往)下”。例中的方位名词“西”“前”,分别修饰动词“行”,译为“向(往)西”“向(往)前”。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例如: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论语)例中的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

10、箕畚”。例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习”,译为“按时”。(4)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例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岁赋其二。(捕蛇者说)例中的时间名词“日”修饰动词“扳”,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同样,例中的“岁”表示“赋”的频率,译为“每年”。(5)表对人的态度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邑人)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以宾客之礼相待。”例句中的名词状语“宾客”所表示的是主语“邑人”对宾语“其父”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宾客那样”或“当作

11、宾客一样”。(6)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例中的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同样,例中的“旦”和“暮”表示“往”与“归”的时间。(7)表动作进行方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面”为当面,表“刺”之方式)辨析名词作状语与主谓结构的几条辨析方法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时间名词除外)一般不能直接作状语,而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却很普遍,普通名词作状语时,存在着与主谓结构划界的问题。普通名词作状语,位置在谓词的前面,其结构形式和名词作主语完全相同,两者如不仔细区

12、分,就会产生误解。如:“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倘若把此例中的“狐鸣”当成主谓结构,意思就是“狐狸叫喊”,这样,就歪曲了原来的意思。下面说明辨析名词作状语与主谓结构的几条辨析方法:一要看谓词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名词和谓词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就是主谓结构;若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就是名词作状语。如:“吾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中的“父事丞相”,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意思就是“父亲侍奉丞相”,这显然与原来的句意不同。应该理解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像对待父亲一样地侍奉丞相”。所以,这里的“父”就是名词作状语,而不是主谓结构中的主语。二要看能否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

13、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因为,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都不能作主语,这是无可置疑的。下面,就以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功能类别作简要说明。1.表比喻。如“项伯乃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蔽”就可说成“像翅膀一样掩护”。2.表态度。如“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中的“客待之”可译为“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3.表工具、方式。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其中的“船载”可理解为“以船载”,但不能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以”。因为,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一般不加介词,这是一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法规律。4.表依据。如“失期,法当斩”,其中的“法当斩”可译为“依照法律判斩首之罪”。5.表

14、处所。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其中的“廷叱之”可译为“在朝堂上呵斥他”,但也不能以此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于”。因为,古汉语中表示处所的介宾词组大多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如“战于长勺”、“盘庚迁于殷”。6.表方位。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中的方位名词前也可加介词“于”,如“南取”可理解为“向南取”。由此可见,凡名词作状语的句子,一般都可在名词前加上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这是名词作状语与主谓结构的根本不同之处。三要看句子前面是否另有主语。凡表示有生命事物的名词用在谓词前,则有两种情况,即该名词或者是主语或者是状语。这就需要找句子前面是否另有

15、主语。就一般情况而言,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或上句中还另有主语。如“吾得兄事之”,既然“吾”作全句的主语,“兄”就不可能再是主语(一个句子中不可能有两个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而有时主语承前或蒙后省略了,这就需要往上下句中找主语。如“常以身翼蔽沛公”,本句中并没主语,就需往上句“项伯亦拔剑起舞”中去找,“项伯”便是主语。四要按情理推断。凡按上述三种辨析标准仍难判定谓词前的名词是主语或状语者,则需按情理推断。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倘若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名词“犬”是不是主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按情理推,即可知原句是说“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在(屠户的)前面”1、朝济而夕设版

16、焉(名词“朝”“夕”,分别充当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2、既东封郑(方位名词“东”作动词“封”的状语,表处所: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3、日食饮得无衰乎(时间名词“日”作“食饮”以及省略的谓语“行”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触龙说赵太后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劝学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劝学6、秋水时至(名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秋水7、顺流而东行(

17、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秋水8、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那样,像包裹那样,像口袋那样)过秦论9、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过秦论10、赢粮而景从(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11、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内,对外)过秦论1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名词“夜”充当“驰”“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18、:当夜,当晚)鸿门宴13、日夜望将军至(时间名词“日”“夜”充当动词“望”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每夜)鸿门宴14、吾得兄事之(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那样)鸿门宴15、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名词作状语。名词“间”充当动词“行”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从小路)鸿门宴16、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日”“时”作动词“涉”“矫”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天天;每天)归去来兮辞17、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雾”“星”用作“列”和“驰”的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星一样飞驰)滕王阁序18、下临无地(方位名词“下”,作动词“临”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

19、方向:向下,往下)滕王阁序19、士大夫之族,则群聚而笑之(名词“群”作动词“聚”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情态:成群)师说20、辇来于秦(名词“辇”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来”所用的工具:用车子,乘车)阿房宫赋21、一夫夜呼(名词“夜”作“呼”的状语,表示时间:在夜间)伶官传序22、负而前驱(方们名词“前”作动词“驱”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前面)伶官传序23、仓皇东出(方们名词“东”作“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东)伶官传序2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名词“舟”“目”“耳”分别作动词“行”“见”“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用眼睛,用耳朵)石钟山记25、内外多置小门/使不上漏/雨泽下注/东犬西吠/前辟四窗(方位名词作状语)项脊轩志26、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隶”作动词“使”的状语:当作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27、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墓”由连词“而”与动词“葬”连接,用作动词,修墓)五人墓碑记28、其疾病而死(同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