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政务云行业研究报告.pdf

上传人:恋****泡 文档编号:2994403 上传时间:2020-06-18 格式:PDF 页数:64 大小:2.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中国政务云行业研究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中国政务云行业研究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中国政务云行业研究报告.pdf(6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迈向云上政务时代 中国政务云行业研究报告 2020年 2 2020.6 iResearch Inc. 开篇摘要 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驱动因素: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驱动政务信息化向政务云演进的内在动因。以云计算产业的发展 进步为基石,各项国家政策对政务云起到直接推动作用。基于数字中国建设的大背景,转变职能 中心的理念,围绕数字化公民打造数字政府将是政务云发展的长期愿景。 整体规模:2019年中国政务云市场规模为527.7亿元,目前处在由底层基础设施建设向信息共 享、数据融合过渡的阶段,IaaS、PaaS层投入占比约八成。受新冠疫情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影 响,预计政务云增长将出现放缓,

2、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14.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20.6%。 市场细分:与“十二金”时期聚焦垂直部门信息化不同,现阶段各地方政府着力推动一体化政务 服务平台。2019年综合政务云占中国政务云整体市场的比例为25.9%,在统建共建的原则引导 下,2023年综合政务云的占比预计将提升至31.8%。地方综合政务云市场中,地级行政单位总体 投资规模占比过半,随着大量的地市从“上云”走向“云上”,未来地级政务云市场空间广阔。 产业格局:政务云的建设运营方包括对项目进行总体把控的总集成商,以及专注提供软硬件产品 及服务的各细分领域厂商。不同类型厂商间竞争与合作并存,形成复杂的政务云产业生态。从

3、利 润最大化的逻辑出发,未来政务云厂商将逐渐回归自身核心能力,在“产品+技术”和“集成+ 运营”两个维度展开竞争。 应用成果:评价政务云应用成果不仅应关注云平台本身,还应关注其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 的实际促进。从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指标看,政务云建设应用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 局面,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表现最为突出。 影响因素:总结各地政务云实践,除经济水平、产业基础等客观条件外,“一把手工程”往往执 行力度更强,可以有效推动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应用成效显著。当前信息化水平处于腰部的 地市没有历史包袱,如能把握数字经济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将有望成为未来政务云的发展高地。 3 2020

4、.6 iResearch Inc. 政务云的概念及类型 面向政府机构,运用云计算技术提供的综合性电子政务服务 政务云是云服务在政府领域的应用,具体而言,是指运用云计算技术,面向政府机构提供的基础设施、支撑软件、应用功 能、信息资源、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综合性电子政务服务,其目的在于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 中国政府采取矩阵式的管理模式,即地方政府和垂直行业部门同时具有管理权限。根据牵头单位的不同,政务云可划分为 综合政务云和行业政务云两类。综合政务云由地方政府(通常为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用于承载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 行业政务云由公安、税务、海关、人社等行业主管部门投资建设,具有

5、明显的行业属性,为满足各委办局进行社会管理的 办公需求。综合政务云与行业政务云之间并非是独立的关系,由于两者之间的数据存在交叉互通,为避免重复建设,存在 由综合政务云统筹当地委办局需求的情况。 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政务云的概念及类型 两 者 间 存 在 交 叉 面向客户 政府机构 服务内容 基础设施 支撑软件 应用功能 信息资源 运行保障 信息安全 政 务 云 综合政务云行业政务云 牵头单位 - 公安、税务、海关、人社 等行业主管部门 - 国家委办局、地方委办局 承载需求 社会管理 牵头单位 - 各地方政府 - 省级、市级、县级 承载需求 公共服务 云 计 算 电 子 政 务

6、 4 中国政务云行业发展背景1 中国政务云行业发展特征:采纳阶段2 中国政务云行业发展特征:建设阶段3 中国政务云行业发展特征:应用阶段4 中国政务云行业未来趋势展望5 5 2020.6 iResearch Inc. 建设模式的变迁 中国政务信息化发展历程 “十二金”基本结束,政务云成为实现电子政务的核心手段 中国的政务信息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三金工程”的基础上,2002年我国重新规划了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重点,初 步确立了“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基本框架。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云计算服务优先”模式,鼓 励政务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向云计算服务模式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迁移,拉开

7、了中国政务云建设的序幕。 随着云计算的快速落地应用,为落实“十二五”规划,2013年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出台,同 年工信部确定北京市、海淀区等18个省级地方及59个市(县、区)作为首批试点示范地区,中国政务云行业由此全面启 动,并在一系列云计算产业政策的推动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中国政务信息化发展节点 政务信息化 电子政务 政务云 2006200220132016 2月,基于云计算 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 顶层设计指南出台 9月,首批政务云试 点工作展开 5月,电子政务标 准化指南出台,标 志着电子政务标准化 工作的启动 8月,国家信息化

8、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 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 重新规划电子政务工 作建设的重点即“两 网一站四库十二金” 1984 国务院先后批准经济、金 融、铁道、电力、民航、 统计、财税、海关、气象、 灾害防御等10多个国家级 信息系统的建设 1993年,国民经济信 息化起步工程“三金 工程”启动 1999年,40多部委 信息主管部门联合发 起“政府上网工程” 9月,关于加快推进 “互联网+政务服务” 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 2017年5月,政 务信息系统整合共 享实施方案印 发,旨在解决“各 自为政、条块分 割、烟囱林立、信 息孤岛”的问题 3月,国家电子政务 总体框架从战略高 度明确电子政务发展 的思路、目标和

9、重点 2007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信息公开 条例施行,政 务信息化进入有 法可依的时代 2011年12月,国家电 子政务“十二五”规划 提出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 共平台,并推行“云计算 服务优先”模式 6 2020.6 iResearch Inc. 放 管 服 务 改 革 政务信息化内在动因:政府管理理念 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以公共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 政府管理理念的转变是推动政务信息化不断演进、优化的内在动因,政务信息化反过来促进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 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 服务型政府。“

10、放管服”改革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当“社会是不是需要、人民是不是满意”成为评价政府工作 的标准,政府职能亦由以行政管理为先向平衡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过渡。 从政府组织结构的层面来看,管理型政府层层节制的组织结构消耗了大量的成本,而服务型政府在取消中间层的基础上, 实现了职能交叉部门的合并,使得信息横向、纵向的流通更加高效。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落地,政务信息化 建设加快向“数据共享、业务协同” 的方向升级。 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管理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区别 简政放权 放管结合 优化服务 服务型政府 公民本位 扁平化网络型 高度信息公开 多部门间跨域融合 行政理

11、念 组织结构 管理型政府 政府本位 垂直金字塔型 低度信息公开 各自为政、信息孤岛 数据共享 业务协同 敏感度高、响应迅速敏感度低、响应滞后需求响应 7 2020.6 iResearch Inc. 中国政务云发展驱动因素:需求端 鼓励以云计算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自2013年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印发以来,国家鼓励应用云计算技术持续深化电子政务,推进 政务信息化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在“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的发展蓝图下,“互联网+政务服务” 被视为当前阶 段落实“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12、工作的 指导意见,纷纷推出工作方案共同促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 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2016年以来中国政务信息化重点政策 总体战略 规划 资源共享 信息互通 互联网+ 政务服务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纲要提出持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着力解决信息碎片 化、应用条块化、服务割裂化等问题,以信息化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7年2月,国家发改委“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 工程建设规划要求统筹构建一体整合大平台、共享共 用大数据、协同联动大系统,推进解决互联互通难、信 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的问题。 2015年1月,国务院关于促进

13、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 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鼓励应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各领域 政务信息系统整体部署和共建共用,推动政务信息资源 共享和业务协同。 2017年5月,国务院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 案要求到2018年6月底前,国务院各部门接入国家数 据共享交换平台,各地区结合实际统筹推进本地区政务 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初步实现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 通。 2016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 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底前,实现互联 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 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 体系。 2018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

14、在线政 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放管服”改革 向纵深发展,推进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平台规范化、 标准化、集约化建设和互联互通,形成全国政务服务 “一张网”。 8 2020.6 iResearch Inc. 2020.6 iResearch Inc. 520.5 693.1 1026.3 1612.4 2315.4 3107.8 4100.7 5381.4 32.1%33.2% 48.1% 57.1% 43.6% 34.2% 31.9%31.2% 20162017201820192020e 2021e 2022e 2023e 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亿元)云服务市场增速(%) 有云计算应

15、用 58.6% 没有云计算 应用 41.4% 中国政务云发展驱动因素:供给端 云服务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价值凸显 注释:云服务整体市场包含公有云、私有云、专有云、混合云等各类部署模式下的服务。 来源:根据公开资料、企业访谈,结合艾瑞统计模型核算。 来源:中国信通院混合云白皮书(2019年),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2016-2023年中国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及预测2018年中国企业云计算使用率 近年来云服务市场教育成果显著,云计算被视为数字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2018年中国企业的云计算使用率达到 58.6%,应用私有云和混合云的比例为22.3%;中国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

16、由2016年的520.5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612.4亿 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5.8%,产业内外部生态合作欣欣向荣。考虑到云计算与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相契合,政府正在积 极发挥云服务在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价值。基础云服务在产品功能、模式架构方面的演进,及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 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进一步拉动以政务云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创新。 公有云, 36.4% 私有云, 14.1% 混合云, 8.1% 9 2020.6 iResearch Inc. 政务云核心价值与建设必要性 解决垂直应用的信息孤岛问题,向共享协同的创新应用迈进 传统电子政务架构在性能和安全方面能力有限,各级政府自建政

17、务信息系统导致重复建设,且以职能部门为中心的建设思 路造成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的问题。云计算不仅具有节省经费、弹性伸缩和系统安全的优势,更为 数据的集中、共享和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在政务信息化从垂直应用向共享协同演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 政务云实践过程中,政府部门往往以发展智慧政务、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为导向建设集约化政务云平台,通过整合利用 各类信息资源,融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电子政务相关的创新型应用。 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政务云核心价值与建设必要性 解决传统电 子政务痛点 支撑电子政 务创新应用 数据集中、共享、开放 有利于政务系统基

18、础设施统建共用,从技 术上降低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的难度 节省经费 降低基础设施采购成本,避免重复 建设,由云服务商提供运维服务, 解决政府部门运维力量薄弱的问题 弹性伸缩 自建政务系统资源利用率低,高峰 时期弹性不足,云服务可扩展和可 伸缩的特性能够有效应对突发流量 系统安全 基于多层级安全保障体系和专业服 务团队,政务云安全防御能力更 强,容灾备份机制保障数据持久保 存 智慧政务 整合政务服务资源,提高政府部门 间信息流转效率,建立政府与群众 的沟通渠道,推动最多跑一次 智慧城市 围绕城市进行政务云集约化建设, 实现管理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 化,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决策支 持 数字政府 整合

19、、利用信息资源,改革政府服 务模式,提高行政效率,推动政府 数字化转型与数字经济的协同发展 云+大数据+AI 10 2020.6 iResearch Inc. 采纳建设应用 政务云总览(架构和部署 模式) 是否到了上云的时机?有哪 些影响因素? 政府和企业之间如何合作? 建设前期有哪些关键环节? 政务云如何盈利?市场空间 多大? 涉及哪些类型的厂商?如何 选择? 不同类型厂商间在哪些领域 竞争?哪些领域合作? 典型厂商提供哪些产品和服 务?有何优势? 如何评估政务云的应用成 果? 当前各类政务云应用成果如 何?不同地区有何差异? 影响政务云应用的因素有哪 些? 政务云应用最佳实践 本报告研究逻

20、辑 从信息技术的采纳和吸收模型出发,本报告将政务云抽象为采纳、建设和应用三大阶段,分别从需求(政府)和供 给(厂商)的视角展开分析。 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系统A 建设应用 系统B采纳建设应用 系统C采纳建设 抽 象 逻 辑 需求方(政府机构)重点关注问题供给方(政务云厂商)重点关注问题 实 际 情 况 ( 示 意 ) 采纳建设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上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际情况往往更加复杂,采纳、建设和应用三个阶段通常是交叉 往复的。如下图所示,对于某政府机构而言,一方面不同系统的上云存在先后顺序,另一方面单个系统的建设可能会需要 多期,且前期应用的成果会作用于后期的建

21、设。站在中国市场整体的角度,各综合、行业政务云亦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 11 中国政务云行业发展背景1 中国政务云行业发展特征:采纳阶段2 中国政务云行业发展特征:建设阶段3 中国政务云行业发展特征:应用阶段4 中国政务云行业未来趋势展望5 12 2020.6 iResearch Inc. 政务云总体架构 物理分散、逻辑统一,基于“三横两纵”架构进行拓展优化 典型的政务云架构为“三横两纵”,自下而上分别为基础设施层(IaaS)、平台支撑层(PaaS)和业务应用层 (SaaS),并有安全体系和运维体系提供统一的信息化支撑。基础设施层包括计算、网络和存储等基础设施,平台支撑 层提供标准化的开发、测试

22、和运行环境,建立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共享能力,业务应用层为各类电子政务应用,政府和 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而无需安装独立软件。实际建设过程中,政务云多基于“三横两纵”进行拓展和优化,遵循物理分 散、逻辑的统一的原则,在最大化IT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对外呈现统一的政务云平台。 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政务云总体架构示意图 安 全 体 系 基础设施层 IaaS 平台支撑层 PaaS 业务应用层 SaaS 综合办公系统 物理基础设施 虚拟化层 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网络资源池 云管理平台 数据库中间件搜索引擎开发测试平台 数据交换共享平台业务流程支撑平台身份认证平台 网上政务大厅公用信息服务系

23、统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 OA网盘邮箱 运 维 体 系 服务器存储网络 13 2020.6 iResearch Inc. 政务云的部署模式 平衡安全、灵活等特性综合考虑,专有云、混合云优势突出 考虑到对数据监管和安全可控的需求,政府机构倾向于将云服务部署在管辖范围,针对非敏感、对外频繁交互的系统可以 选择公有云。在行业发展初期,政务云多采用私有云的部署模式,但随着政务系统规模扩大及“互联网+”的快速推进, 私有云在管理复杂性、可靠性和资源利用率等方面的劣势暴露,政府机构正越来越多地采用专有云模式,尤其在面向公众 服务的系统中,通过提高架构的灵活性最大化云计算的价值,加速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混合云允

24、许政府机构同时兼顾多种 云服务的优势,如在私有云上存储关键数据,而在公有云上运行应用程序,但统一化的管理意味着必须在不同云平台间进 行整合、兼容,管理复杂性高。政府机构应当平衡安全性、灵活性、可扩展性、成本效率等各方面因素,选择与业务需求 相匹配的部署模式。 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公有云专有云 混合云 私有云 云端资源向公众开放 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强,无需 单独采购硬件设备,运维管 理方便 物理隔离、专属资源,符合 数据监管和安全可控要求 兼顾公有云在弹性、敏捷等 方面的特性 云端资源由某组织独享 私密性强,安全合规,可进 行深度定制,可利用既有闲 置硬件 同时部署两种或两种以上

25、的云服务,并实现统一化管理 能够结合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优势,使数据和应用程序在不同云服务间平滑流转 以一体化政务 服务平台为 例: 对外提供服务的应用程序运行在公 有云上,以保障用户的访问速度 关键数据存储在专有云或私有云 上,确保数据不离开所在管辖区域 政务云不同部署模式的特点 14 2020.6 iResearch Inc. 影响政务云采纳的关键因素 目前新建政务系统大多直接上云,但存量系统中仍有很大比例没有迁移上云。通常而言,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是影响信 息技术采纳的关键因素。具体到政务云领域,政府对云计算技术的认知作用于政务云的信任程度,信任程度的提高有助于 增加对政务云创新的期望,并减

26、少因不确定性和风险带来的影响。经验丰富的领导层参与、充足的财政预算和技术人员支 持代表了政府本身实施政务云的成熟度,上级部门的政策压力、其他部门的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需求以及公众对政府公共 服务能力的期望将加速政府机构由传统电子政务转向政务云。不同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不同,因 而在政务云的采纳上存在差异,但随着政务云各方面实施条件的成熟,政务上云将是各个政府部门信息化的共同趋势。 来源:参考梁乙凯电子政务云服务采纳、吸收及其价值影响机制研究,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影响政务云采纳的关键因素 感知技术优势 感知技术风险 政务云信任 政 务 云 采 纳 外部压力 上级政府

27、压力 其他政府部门压力 组织就绪度 高层管理支持 组织资源 社会公众期望 对云计算减少IT支出、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优势及安全隐私、数据迁移、供应商依赖 等风险的认知,通过影响政府对政务云信 任程度作用于政务云的采纳 上级部门政策、垂直或同级部门的协同需 求及公众对政府办事效率提高的期望,推 动政府应用政务云实现电子政务 领导层的高度重视能够促进资源配置与内 部部门沟通协调,人力、物力、财力等到 位是促成政务云采纳的必要因素 对云计算的信任程度、外部环境压力和组织自身的成熟度 环境带来的压力侧面反映了 政务云成熟的外部实施条 件,能加速将政府对云计算 的信任转化为采纳 15 2020.6 iRe

28、search Inc. 政府和企业组建合资公司 中国政务云的政企合作模式 中国政务云建设遵循政府主导、企业建设运营的方式,从政府实践来看,有成立合资公司和直接购买服务两种。合资公司 常见于省政府主导的综合政务云项目,如数字广东、云上贵州、湖北省楚天云等。此模式前期准备工作复杂,需要政府和 核心企业达成高度一致,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合资公司为主体来统筹执行,并充分调动核心企业的生态圈。其优势在 于有效保证了政务云运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合资公司容易陷入到组织臃肿、体制僵化、效率低下等国企病中。 政府向企业直接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于甲乙双方的契约关系,对政府前期投入和准备工作的要求较小,可以有效缩

29、短项目 周期,适用范围更广。此模式下政府主导项目,鼓励企业间的充分竞争,但相应的企业话语权有限,难以最大化自身优 势。由于通常没有强有力的顶层设计作为保障,项目在运营稳定性上存在风险,可能受到政府换届等因素影响而造成不连 续。 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中国政务云的两种政企合作模式 政府直接向企业购买服务 政企合资公司常见于省级政务云,直接购买服务适用范围广 按需付费,财政资金压力相对较小 政府主导项目并承担风险,企业间竞争充分, 但话语权有限,往往难以最大化自身资源 前期准备工作简单,从立项到实施的周期短 政务信息化顶层设计方面的延续性、稳定性偏 弱,项目容易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

30、项目建设前期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 企业对项目的控制力度较大,能够有效整合自 身优势资源,但同时企业需要承担商业风险 前期准备工作复杂,政府需制定政策法规 政策延续性强,可以保证较长时间的稳定运 行,但可能因合资公司体制僵化导致效率降低 资金压力 权责分配 权责分配 项目周期 可持续性 16 2020.6 iResearch Inc. 中国政务云建设前期流程 集约化采购盛行,非公开招标更有利于明确需求和价格 在政务系统整合、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的要求下,政务云采购正在由过去各部门独立的分散采购向统一的批量采购过渡, 如以省级信息主管部门作为采购人,省直属单位可直接与中标厂商签署云服务协议,无需单独

31、组织采购。根据政务信息 系统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政务信息系统采购存在公开招标和非公开招标两种采购方式,其中非公开招标允许政府和 厂商进行商务谈判和磋商,可以达到需求明确、价格合理的目标。新建政务云平台往往具有技术复杂、专业性强的特征, 因而采用竞争性磋商的比例有增多的趋势;而在当期服务期满后,特别是扩容阶段,为保证与原有项目的一致性,政府通 常会选择单一来源方式向原厂商进行采购。 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公开招标 非公开招标 政府邀请咨询公司 或设计院进行前期 的调研、规划,并 出具项目概算 由知名系统集成商、产 品和解决方案厂商进行 深度调研,形成详细的 设计方案和预算 前期

32、参与调研的厂商通 常都会参与到项目竞争 中,由政府依据综合评 分法选定中标厂商 政府同厂商高层达 成一致,双方签订 战略框架协议,确 定项目预算 由财政局根据项目资料 进行预算财评,给出拦 标价,对投标价格作出 最高限制 采用单一来源或竞争性 磋商方式,厂商和政府 进行商务谈判、磋商, 确定工作边界和价格 中国政务云项目流程示意图 通常为半年到一年 立 项 中 标 建 设 运 维 通常为一年建设+三年运维 扩容阶段多采用单一来源方式向原厂商采购 17 中国政务云行业发展背景1 中国政务云行业发展特征:采纳阶段2 中国政务云行业发展特征:建设阶段3 中国政务云行业发展特征:应用阶段4 中国政务云

33、行业未来趋势展望5 18 2020.6 iResearch Inc. 中国政务云行业的商业模式 以购代建,具有流量、数据和服务机会的隐形收益 随着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以购买服务代替自主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政务云行业主流的商业模式。整体逻辑上, 基础设施层和平台支撑层的云服务采用按需购买,通常会签订三年或五年的合同,根据各项云服务的年消耗量来进行计 费;业务应用层采用整体购买服务的模式,如智慧交通、应急指挥等项目往往会进行单独招标,但针对部分标准化程度高 的应用,可以采用SaaS模式提供服务,相应的会按照使用人数、功能模块等维度以用量计费。 对于政务云厂商而言,购买服务模式具有前期投入规模

34、大、成本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容易造成现金流的压力。但除了来自 政府客户的显性项目收益外,厂商还可以依靠流量变现、数据运营等方式来实现隐形收益,并通过政务云项目在政府和社 会资源方面的积累,获得后续更多产业互联网方面的服务机会,因而放大了政务云市场对厂商的吸引力。 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业务应用层 平台支撑层 基础设施层 中国政务云行业的商业模式 整体购买服务 多采用项目制形式进行单独 招标;针对标准化程度高的应用, 可采用SaaS的按需付费模式 按需购买服务 根据上层业务应用确定对基 础设施层和平台支撑层各项云服 务的消耗,按照消耗量进行计费 流量变现 利用政务云触达海量的终端用

35、户,为 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获得额外收益 数据运营 对政务云数据进行脱敏,挖掘潜在价 值,面向政企客户提供数据运营服务 如智慧交通、智慧城管、 应急指挥、融媒体中心等 服务机会 与政府机构保持合作关系,积累社会 资源,后续承载更多产业互联网服务 19 2020.6 iResearch Inc. 中国政务云市场规模及预测 政务云规模达到527.7亿元,其中八成为IaaS、PaaS层投入 2016年以来,“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等政策相继出台,由于政务云市场对政策的反馈存在一到两 年的滞后,2017至2019年迎来政策红利期,2019年中国政务云市场规模为527.7亿元,相比201

36、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28.5%。当前政务云处在从底层基础建设向信息共享、数据融合过渡的阶段,IaaS、PaaS层投入占整体市场规模的 80.4%。 受到新冠疫情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2020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预算增速回落,预计政务云市场增长也将出现放缓迹象。 随着中国经济逐步回归到正常水平,政务云市场预期将突破千亿元,到2023年整体市场规模可达到1114.4亿元,未来四年 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0.6%。 来源:综合企业访谈、公开市场信息及艾瑞统计预测模型估算,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199.1 248.8 324.4 413.1 527.7 617.9 732.4 890.0 111

37、4.4 25.0% 30.4% 27.3%27.7% 17.1% 18.5% 21.5% 25.2%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e2021e2022e2023e 中国政务云市场规模(亿元)中国政务云市场规模增长率(%) 2015-2023年中国政务云市场规模及预测 疫情恢复期:CAGR=20.6% IaaS+PaaS:80.4% SaaS:19.6% 政策红利期:CAGR=28.5% 20 2020.6 iResearch Inc. 中国政务云市场结构及预测 统筹共建推动综合政务云占比提升,地级行政单位总投资规 模最高 相比直接购买服务,通常而言由政企合资公司主导的统筹共

38、建模式更有利于垂直部门的职能整合,综合政务云的占比更 高。预计在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原则的推动下,综合政务云的占比将从2019年 的24.6%升至2023年的31.8%。 综合政务云包括中央和地方两类,其中地方政务云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而地方综合政务云又可根据行政区划的不同分 为省级、地级、县级。尽管各省级综合政务云的平均投入更高,但广大的地级市场实际上是综合政务云最主要的投资来 源,地方综合政务云中由地级行政单位出资建设的比例高达54.4%。县级方面,建设综合政务云的比例和平均投入较低, 融媒体中心与“互联网+政务服务”边界交叉融合,逐渐承担起县级综合政务云

39、的角色。 2019&2023年中国政务云市场结构及预测 24.6% 31.8% 75.4% 68.2% 2019 2023e 综合政务云行业政务云 综合政务云=中央综合政务云+地方综合政务云(其中:地级行政单位总投资规模占比过 半) 注释:省级、地级、县级政务云以行政区划为标准进行划分。 来源:综合企业访谈、公开市场信息及艾瑞统计预测模型估算,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32.3% 13.3% 54.4% 省级 地级 县级 21 2020.6 iResearch Inc. 中国政务云产业链结构 总集成商负责整体规划及建设,各分包商聚焦提供产品服务 政务云产业链中的需求方为各地方政府和行业主

40、管部门,他们通常会联合咨询公司或设计院对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地方政 府的政务云建设涉及当地各个委办局,一般会由经信委汇总各委办局提出的信息化需求,进行统一的服务采购和监督管 理。政务云产业链中的核心角色为各类建设运营方,大型项目往往总集成商来负责整体的咨询规划、实施建设等工作,在 分得最大收益的同时需要为项目交付全权兜底。目前,主要有IT基础设施厂商、电信运营商、公有云IaaS厂商和系统集成 商四类厂商参与政务云总集成商的竞争。总集成商以整体解决方案切入市场,在承接项目后自身会提供底层基础设施(及 平台支撑层)的建设,而将其他非优势的服务内容进行分包,交由自己的生态伙伴或政府客户指定的服务商来完

41、成。各分 包商的重点在于提供产品服务,因而对项目的总体把控和综合能力没有过多要求。 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需求方建设运营方使用者 中国政务云产业链结构 地方政府 行业主管部门 负责政务云顶层设计、 服务采购、监督管理 经信委 需求汇总 团体 企业 政 府 机 构 各委办局 咨 询 公 司 / 设 计 院 总集成商 IT基础 设施厂商 电信 运营商 公有云 IaaS厂商 系统 集成商 提供咨询规划、实施建设、 部署迁移、运营维护等服务 提供软件层 产品和服务 IT基础 设施 基础云服务应用软件 运维管理信息安全 云 服 务 商 细 分 领 域 提供服务器、存储和 网络设备等硬件

42、公民 四类 玩家 中小项目 可不通过 总集成商 分包分包 22 2020.6 iResearch Inc. 基础能力 关键能力 附加能力 安全 合规 技术 能力 产品 性能 咨询 规划 项目 管理 资金 实力 服务 经验 云服务总集成 运维 管理 政府 关系 生态 整合 产业支撑 中国政务云厂商竞争要素 从云服务基础能力出发,向生态整合、产业支撑等拓展 对于政务云项 目中的总集成商 角色,政府在考 虑厂商云服务能 力的同时,往往 会进一步考量厂 商的咨询规划、 项目管理和资金 实力,选择具有 行业影响力的厂 商为项目的整体 交付兜底。 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中国政务云厂商竞争要

43、素 云服务是政务云厂商的基础能力,考虑到政府机构对信息安全的高度敏感,厂商应首 先满足等级保护、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审查及电子政务安全等系列标准的要求;在安全 合规的基础之上,厂商需在技术前瞻性、产品性能及定制化能力等方面有突出表现。 政务云项目从规划到实施的流程繁杂,涉及 基础设施、数据整合、业务创新等方方面面, 单一厂商难以支撑政府需求,应充分调动产业 链上下游伙伴资源,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减 低厂商间磨合的成本; 厂商所积累的服务经验代表了其在项目落地 上的方法论支撑,可作为标杆案例背书; 项目建设完成后,厂商还应提供相应的运维 管理服务,以保障政务云持续稳定运行。 1 云计算被视为数字经

44、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 施,厂商如能在建设政务云的同时,通过拉动 地方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政府税收的提 高,将对政府客户更具有吸引力。 4 3 2 23 2020.6 iResearch Inc. 中国政务云产业图谱 2020年中国政务云产业图谱 基础设施层 公有云IaaS厂商 IT基础设施厂商 电信运营商私/专有云厂商 平台支撑层 业务应用层 集成与运营服务 网络安全 法律 服务 城市 治理 其他 应用 协同 办公 政务 门户 财税 管理 媒体 融合 注释:基础设施层厂商基于核心业务和市场认知进行划分,不同类型厂商的实际业务存在一定交叉。 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24 2020.

45、6 iResearch Inc. 中国政务云产业生态 四大类主导厂商布局思路各异,竞争与合作并存 如前所述,政务云市场的主导玩家包括IT基础设施厂商、公有云IaaS厂商、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四大类,这四类厂商 会基于自身优势业务提供相应的产品服务,并联合各细分领域厂商(如税务、人社、交通等行业垂直领域厂商及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商)共同形成政务云生态。 四大类厂商优势各异,政务云布局思路也有所不同,如公有云IaaS厂商以IaaS服务为核心优势,阿里云、腾讯云等背靠互 联网流量,倾向于从应用出发向下适配基础设施资源,并以平台方式输出;浪潮云、华为云等基于硬件设备优势,则优先 建设基础设施,进而向上搭建应用服务;电信运营商因其国有资本背景备受政府客户信赖,整合和运营能力突出;系统集 成商多以咨询规划作为牵引,从平台建设和解决方案切入政务云。针对同类产品和服务,四大类厂商之间存在竞争,但在 优势互补的领域中合作也非常频繁。 来源:艾瑞咨询研究院自主研究及绘制。 细分领域厂商 IT基础设施 厂商 公有云IaaS 厂商 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 基础设施 中国政务云产业生态 平台建设 应用开发 网络资源 基础设施IaaS服务 技术融合 运营服务 客户关系 平台建设 咨询规划项目管理国有资本 实施交付 Ia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