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9935777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 此论文作者#前言: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有较大影响的一大拳系,是将意、气、身融为一体的运动形式。太极一词最初见于周易一书,至宋朝周敦颐以其所画太极图解释宇宙、自然界发展规律及其变化。由于其具有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和动作缓慢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虚实分明、轻灵沉着、刚柔相济的特点,因此,太极拳虽类归武术,却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医学养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引用自王莉,项丽静,太极拳医学与中医理论关系探讨。然而太极拳与中医的关系不仅于此。此文中,我们会从太极拳与中

2、医学的养生之道、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中医经络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四个方面浅谈一下太极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 本部分内容参考自庞军,浅析太极拳运动中体现的中医养生之道,四川中医2007年第25卷第10期。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 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它吸收了古代哲学、医学、武术、导引术、吐纳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医医理的独特健身方法。因太极拳运动的特征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医养生之道, 从而使其在诸多的养生方法中脱颖而出, 成为倍受欢迎的运动项目。 1 太极拳运动道法自然, 平衡阴阳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理论的

3、重要组成部分, 以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又以平衡阴阳为养生的核心内容。素问生气通天论谓: “凡阴阳之要, 阳秘乃固, 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经文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 又是养生论的主旨。太极拳理论法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 所以阴阳之道乃太极拳运动的基础, 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所在。因此, 有太极拳家按阴阳特点将太极拳运动平分阴阳, 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 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这样的划分使阴阳概念、阴阳平衡理念在太极拳运动中更具体化, 更富指导

4、作用。 2 太极拳运动动静结合, 形神兼修中医养生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兼修的养生方式。我国古代著名长寿老人陆游在动静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好, 一生坚持读书三万卷, 写诗万余首, 但仍坚持每天练剑, 终生不懈, 最终享年85 岁 。黄帝内经的养生专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 即所谓“守神全形”、“保形全神”。这说明精神与形体是统一的, 养生必须同时注重形体锻炼和精神修养 。在传统中医养生术中既有以调形为主的五禽戏,又有以调息为主的放松功。而中医学推崇的最高养生方法是形神共养, 太极拳运动恰是一项结合了“导引术”与“吐纳术”发展起来的具有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特点的养生运动。太极

5、拳在外主动而养形,在内主静而养神。其外在的肢体运动讲究手、眼、身、步法的协调配合, 整体动作舒缓大方、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 通过外在的肢体运动能够使练习者全身放松, 经络疏通, 气血流畅。在内则重视精神内敛, 以意导气, 以气导动; 习练过程中要求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 毫无杂念, 通过意识的主导作用进行调息、调身的锻炼。事实上太极拳的动作节节贯穿, 重心的虚实转换、刚柔变化、快慢相间、蓄力发劲等都是在意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总之, 意念不止, 动作不息体现了太极拳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的特点, 从而达到内外合一。 3 太极拳运动调节呼吸, 怡情易性中医理论认为: 七情是致病的因素。素问举

6、痛论篇“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说明情志活动失调, 将会影响五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 在中医的养学中非常注重调摄情志。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到调摄情志的要领: “恬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四部医典中养生论的“空观提倡人们需有“无我”的精神修为, 从而杜绝情欲、嗔怒和荤味病因的产生。太极拳运动对精神情志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首先, 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 可使呼吸变得深、长、匀、细。同时, 太极拳还讲究拳式呼吸,即是把呼吸与动作特点结合起来节节贯穿于运动当中。例如: 凡以出为主导的动作均需呼气, 凡以收为主导的动作则以吸气为

7、主。腹式深、长、细、的呼吸可以平缓人体内心躁动的情绪, 而呼吸与动作特点相结合的拳式呼吸又可将人体潜在的杂念慢慢的转移到动作的变化当中。其次, 练习太极拳主张静心用意, 讲求清净无为、心无杂念、扶持爱心的精神境界以及需要摒弃急功近利等种种不良杂念。唯有如此的思想境界才会使其外在的动作优美流畅,连贯圆活。正是“有诸内必形于诸外”的生动体现。通过这样的意念引导可以阻断不良七情因素对气血的干扰, 防止气血的逆乱, 从而起到身心愉悦, 气定神闲的作用。通过对太极拳的长期练习, 可以改变暴躁, 焦虑, 易怒的性格, 使人心平气和, 乐观向上。 4 太极拳运动健肾固腰中医认为, 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 肾中

8、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壮老已。因此, 健肾固腰在养生中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太极名家武禹襄指出: 太极拳运动必须“主宰于腰”, 即太极拳运动需以腰为轴心。通过腰系的左右抽托, 旋腰转脊带动四肢的屈伸、旋转、收展从而形成的一种以腰为轴的缠绕运动, 会对腰部乃至全身的腧穴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刺激作用。这相当于一种自我按摩,使腰部运转流利, 肾部日益充实, 带脉得到相应的锻炼, 从而达到健肾固腰的效果 。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 本部分内容参考自尹凡,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河南中医学院院报,第19卷,宗地110期。阴阳是我国古代用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变化的一对哲学概念, 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

9、基本概念。以阴阳两种对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说明万物的形成与发展, 含有朴素的辩证观点。医武同源, 因此在太极拳的演练过程中, 阴阳虚实的变化则对太极拳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易经用“阳”象征积极、独立的事物; “阴”象征消极依附的事物。阴阳学说成为中医学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统帅, 同时也成了太极拳理论的基石。清朝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意思是说在一个统一体(太极中),包含着两个互为其根的对立面(阴阳),它们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此消彼长, 彼消此长, 如两鱼游于水中, 互为粘依, 互为走化, 不顶不抗, 不丢不偏, 以此来指导太

10、极拳的修炼和应用。在具体实践中, 太极拳家又以阴阳为纲, 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 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 使之具体化, 更富指导作用。 如果说在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是以“阴阳”为纲,而以刚柔作为技法核心的话,后世太极拳家则更多地以虚实转换来作为太极拳技法之核心。武式太极大家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提出:“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其传人李亦在五字诀中也强调“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表虚实”。虚实不仅成为太极拳的技法特点,也为太极拳练习者所接受,成为太极拳修炼者共同的理论。然而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 最容易出现

11、的弊病往往是虚实不清。怎样来分清虚实? 太极拳之修炼全在用意, 而不尚力, 故虚实所在不能以有力无力作区别。如意在右手, 则右手为实, 左手为虚; 意在左手则左手为实, 右手为虚。两足亦是如此, 不能以两足同时为虚实,造成“双重”之病,此为“一处自有一处之虚实”。太极拳是全身运动, 并非其一部分或某一动作才讲虚实, 而是处处皆有虚实, 各势在运动时, 前后左右上下, 均有虚实重心可循。做到“左重则左虚, 而右已去, 右重则右虚,则左已去, 前者是左虚右实, 后者是右虚左实。”其根在脚, 发于腿, 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在具体运用中, 或腕实而肘虚,或掌虚而臂实, 或先虚后实, 或先实后虚, 意

12、之所向彼响斯应, 时时用意, 节节贯串, 付诸实践, 才能虚实分明, 因势而变。不经长年练习, 不易获得。李亦在五字诀中论述,“劲起于脚跟, 主于腰间, 形于手指, 发于脊骨。”据此可知打拳, 若两脚同时用力, 便是双重, 此为练太极拳之大病。不少太极名家尤为重视虚实转换, 所谓实者, 并非全然站定, 要精神贯注, 虚者并非全然无力, 须气势腾挪。无过不及才能虚实变换灵活。“夫拳名太极者, 阴阳虚实也”太极拳以阴阳为之基础理论, 以虚实变换为之实用, 欲将太极拳演练至炉火纯青,中医的“阴阳虚实”论不可废弃。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本部分内容参考自马海军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社会视窗20

13、09年第9期(下),总第333期。一、整体观念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它强调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认为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同时人体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并且能动地适应自然,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方面,也是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理论依据。事实上,整个传统保健体育的理论和锻炼要求都体现了“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思想。太极拳顺应这一自然规律,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运动路线走弧形、走圆形,以达到气血的运行和经络的流通。要求连绵不断,从起式至收式,中间没有停

14、顿,一式之末乃另一式的开始,全套一气呵成,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尤如涓涓流水,灌养全身。其二松静、柔和、缓慢,其理在于:疏松才能通达,稠密则易引起闭塞,滞留。柔和、缓慢以不伤气血,无害形体。在太极推手中的粘连粘随,不顶不丢,讲求一个化字。柔和与刚强是万事万物的一种属性,柔则弹性强易变形,刚则性脆易折。太极拳在化字上下功夫,以收四两拨千斤之效。对内,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神经系统,得以疏理、通达,在顺应自然中得以完善和发展。从而起到健身、御敌、治病、益寿之功效。二、阴阳五行学说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当时人们用以概括和说明自然界以及人事变化规律的科学。它认为,万事

15、万物都含着阴阳两方面,而阴阳的对立统一活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变化、产生和消亡的根本原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金、水、火、土五种物质所构成。而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互相滋生的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的重要标志之一。它认为“动静合一,气血通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因此,练静功时要“外静内动,静中有动”,练动功时要“外动内静,动中求静”,以便动静互根,阴平阳秘。太极功理首先就运用了这一学说,太极拳预备式要求:“十趾抓地头顶天,舌顶上腭垂两肩,尾闾中正松腰胯,提肛运气扫丹田”。这就是说在练功一开始,首先要根基牢固,因而十趾抓地,并使涌泉穴接地,头顶天使百

16、会穴通天,从而达到天地相应,阴阳结合,精神内守,气运丹田。舌顶上腭以接通任督两脉。脊柱中正身体不俯不仰,松腰胯,沉肩垂肘,达到松;松则通,从而使气血流通,起到阴阳平衡的作用。太极拳全面处理了以上种种阴阳相对的关系,故有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这是对形体的要求,练习时此三者在一垂线上,身体不可前倾后仰。内三合为“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意合”达到精神内守,调节呼吸,导引神气,以张五脏,通经络。练习时动作配合呼吸,气力贯达全身,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太极拳强调虚实分明,上步,后坐,转身在移动重心中注意虚实的变化,进一步推动气血的运行,达到强身健体之功效。

17、三、 “形神合一”理论的应用 形神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对范畴,也是体育哲学人体观的基本范畴。形神,指人的形体和精神;合一,指两者相互统一。在哲学史上不同的学派对形神关系有着不同的解释。南北朝范缜在神灭论一书中提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提出的“形者神之质(实体),神者形之用(作用)”的观点肯定了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形体的产生、存在和变化决定精神的产生、存在和变化,从而坚持了形神合一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形神合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形神合一,就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也可以说是形态和机能的统一。形体包括一切组织器官,神是精神意志活动。中医灵枢说

18、:“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神与气,使神内藏”;“心主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太极拳利用这一理论,要求练习中形神兼备,做动作时要全神贯注。特别强调眼神,要求“眼随手,步随身。运动如抽丝,上步如猫行”。要求动中求静,在运动中神内守,要求调形、调气、调神。在注意姿式形态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意志的引导。同时,“形神合一”理论是整体恒动观,这是中医指导思想的具体展示,是中医理论的基石。众所周知,世界上全知全能只有神。在概念意义上,神是一元的,为“生命之主”。而其展示则是广袤的,既蕴涵生理意义,又包含有心理意义。故此,这一概念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太极拳的本源含义,凸显了形与神的统

19、一,因为二者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本源上说,神生于形、神依附于形;但从作用上说,神又是形的主宰。神与形的对立,是生命运动的基本矛盾;神与形的统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神与形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人体生命这一有机统一的整体。“形神合一”的生命观,是中医学“整体恒动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神合一论”的具体内容,为太极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长期以来有效地指导着太极拳的发展。四、 精、气、神理论的应用 作为易学的理论基石,精、气、神理论指导了易学所有知志的发展。易学将物质分为精、气、神三类,分别对应于炁学的炁粒、炁流、炁体三炁物质。精又名有、形、象、器、质、万物,气又名五行气、

20、五行、五气、行气、炁、风、火,就是水、木、火、土、金这五种物质,神又名道、易、无极、元气、真气、正气、内气,神和气又合称为六气,也简称为气。六气物质就是虚物炁体,又叫做虚、无、无有、风水。易学的精、气、神理论指出:“ 气生精,精生气,精生神。聚津成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无生有,有归无。万物生于无有。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生万物: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事万物”,这些理论又叫做“六道轮回”理论,是关于六道物质(道、一、二、三、万物、行气,即炁体、炁子、量子、原子、分子、能量)的起源和演化规律的学问,其实就是炁学的三炁演化规律的学问:

21、炁体(道、易)炁子(一、太极、冲气)量子(二、两仪)原子(三、八卦)分子(万物,六十四卦),炁子到分子是组成实物的物质,都会产生炁流能量(引力能和斥力能),四象为离子物质(例如:Na+、Cl-、NH4+、OH- 四类离子)。古人以气为手段对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进行了气学分类,形成了易学。易学以阴阳二气阐述一切的科学方法论,同现学以引力和斥力(吸引与排斥、收缩与膨胀、矛盾)阐述一切的科学方法论在科学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 素问说:“积精会神精者,生名本也。”精气足则人的生源充足,生源足则身体强健。太极拳一开始就要求运气扫丹田,丹田中藏有“元精”、“元气”、“元神”,精、气、神是人体三大物质要素,气沉丹

22、田,也就是藏精、藏气、藏神。太极拳练习中,要求调呼吸、藏精神。随动作的特点,运用意志,调理呼吸,练习时凡送出的动作,如上步、出拳、推掌、蹬脚时则呼气,当收拳、收掌、收腿时则吸气。大大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导引术,充分体现出一呼一吸细而长,进呼收吸是要方。精、气、神相辅相成,精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太极拳将传统医学的精、气、神学说吸引到自己的体系中。太极拳的联系要义之一就是,须有虚灵顶劲,气血流通而有自然之意。不然,精神不能提起也。我们知道,太极拳练习讲究呼吸,比较典型的是气沉丹田,要求呼吸深长的腹式呼吸而达到气体交换的最佳状态。此外,在练习中,太极拳要求初学者从形似人手而逐步朝神似发展等等。这些都是

23、对精、气、神理论的具体应用。中医经络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 经络是联系人体内脏与肢体的桥梁, 只有经脉通畅方能行气血、营阴阳。灵枢曰: “经脉者, 所以决生死, 处百病, 调虚实,不可不通”。可见, 疏经通络对养生疗疾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有利于经络的疏通。首先,太极拳的拳势多分左右势配合进行, 有利于疏通及平衡左半身以及右半身的经络系统。其次, 太极拳强调全身心的放松, 其入静状态可以转移七情对五脏的刺激, 使气血不致逆乱而循于经脉之中。第三,练拳时需舌尖轻抵上颚, 从而刺激舌系带金津玉液二穴。头顶则要求虚灵顶劲, 即是百会穴轻轻上提,而呼吸方式又以腹式呼吸

24、为主, 需做到气沉丹田,通过这对对拔的平衡之力, 有益于交通任督二脉。第四, 太极拳以意行气, 以气运身的运动特点是通过意识主导气息, 并以经络作为传递气息的桥梁,最终达到劲贯四肢的作用。在此过程中, 经络系统得到了有意识的锻炼。 引自庞军,浅析太极拳运动中体现的中医养生之道,四川中医2007年第25卷第10期。 中医学认为,“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通者不痛,痛者不通。”认为经络滞塞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太极拳练到一定的时间,一般都会产生腹鸣,指尖酸麻,发胀,针刺等感觉。中医认为这是体内行气的现象是畅通经络的反应。太极拳的“主宰于腰”,“虚瓴顶劲,气沉丹田”,是锻炼任脉

25、、督脉、带脉、冲脉的主要方法。“主宰于腰”是要求在“虚瓴顶劲,气沉丹田”的原则下,腰部松沉直竖、微微旋转来带动上下肢的动作,既锻炼了任、督二脉,又使带脉膨胀,肾部充实,日久能使带脉一圈肌肉丰满,小腹部冲脉有气势旺盛之感觉,这符合中医理论中肾为性命之源,肾壮则精充神清目明的观点。 引自张春晖太极拳运动中的中医养生保健机理,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第11卷第7期。总结: 太极拳之阴阳虚实与中医的阴阳虚实均源于内经的阴阳这一哲学概念。欲将太极拳演练至炉火纯青, 必遵中医之阴阳虚实论。 引自尹凡,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河南中医学院院报,第19卷,宗地110期。根据古代哲学、阴阳学说、形神相因论、经络学说

26、、导引吐纳养生术而发展起来的太极拳运动, 体现了中医养生的要义。此外, 太极拳还具有普遍性、适宜性的特点, 可适合于不同层次,不同年龄, 不同性别的人群练习。因此, 太极拳是一项值得推崇的养生运动。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 太极拳运动将会逐渐成为国内外人士首选的养生手段。同时随着太极拳运动的普遍推广, 也会对中医学的传统养生理论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 引自庞军,浅析太极拳运动中体现的中医养生之道,四川中医2007年第25卷第10期。而且,太极拳符合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便于理解功法的功理,同时便于激发兴趣和潜能,更便于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而有效地提高锻炼效果,增强终生健身意志,减少疾病,实现全民健身。 引自马海军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社会视窗2009年第9期(下),总第333期。毕竟,通过人们多年实践和各种科学实验表明:太极拳是一种合乎人体生理规律的健身运动,具有很强的医疗保健功能。通过长期科学的锻炼,不但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防病治病,延年益寿,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会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引自吕小黎中医经络学在太极拳健身中的应用。【精品文档】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