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补充部分).doc

上传人:fz****2 文档编号:2992945 上传时间:2020-06-17 格式:DOC 页数:97 大小:6.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补充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补充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补充部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补充部分).doc(9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补充部分) DL 5006-92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补充部分)(DL500692) 主编单位:成都勘测设计院 批准单位:能源部水利部编写说明第二章 岩石试验工作基本要求(G20092)第三章 岩块试验(G30092) 第一节 含水量试验(G31092) 第二节 膨胀性试验(G31192) 第三节 耐崩解试验(G31292) 第四节 冻融试验(G31392) 第五节 点荷载试验(G31492) 第六节 岩石声波速度试验(G31592) 第七节 容重试验(高分子树脂胶涂料法)(G30292) 第八节 变形试验(弹性常数测定仪法)(G305 92)第四章 岩体变形试验

2、(G40092) 第一节 岩体声波速度试验(G40692) 第二节 钻孔岩体变形试验(G40792) 第三节 柔性承压板中心孔法试验(G40892)第五章 岩体强度试验(G50092) 第一节 岩体三轴试验(G50592) 第二节 岩体沿软弱结构面直剪蠕变试验(G50692) 第三节 岩体沿软弱结构面限胀直剪试验(G50292)第六章 岩体应力测试(G60092) 第一节 孔径应变测试(压磁应力计法)(G60392) 第二节 孔壁应变测试(水下深孔孔壁应变测试)(G60192)第八章 岩体原位观测(G80092) 第一节 洞室收敛观测(G80192) 第二节 钻孔岩体轴向位移观测(G80291

3、) 第三节 钻孔岩体横向位移观测(测斜仪法)(G80392) 第四节 钻孔岩体横向位移观测(挠度计法)(G80492) 第五节 岩体应变观测(G80592) 第六节 岩体压力观测(液压应力计法)(G80692) 第七节 岩体锚固荷载观测(G80792)附加说明说明书编写说明 DLJ20481,SLJ281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自颁发试行以来,在统一试验方法,提高成果质量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需要增加和补充一些新的项目。为此,能源部、水利部委托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组织成都勘测设计院、黄委规划勘测设计院、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科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昆明勘测设计院

4、、东北勘测设计院等单位进行DL500692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补充部分)的编写工作。 DL500692规程(补充部分)的编写工作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曾就增补哪些项目召开过讨论会,还召开过专题讨论会、初稿讨论会和统稿审校会。初稿寄发全国有关单位广泛征求过意见。 本规程是 DLJ20481, SLJ281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的补充或说明。所补充的新项目分属在相应章中,凡没有补充新项目或内容的章未列出。为便于使用和相互对照,本规程的编写格式与DLJ20481, SLJ281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相一致。 本规程的内容包括:原有项目新发展的试验方法,近年新发展的、并经生产实践验证是

5、可行的项目共有23项。 为了保证DL500692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补充部分)编写工作的质量,成立了技术组,对有关的技术内容全面负责。技术组组长为傅冰骏,组员有袁澄文、杜佩莹、李迪、陈扬辉、王永年。最后由杜佩莹负责完成统稿工作。 本规程的编写工作是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领导下完成的,并得到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支持,提供了资料和意见,谨致谢意。 本规程中一些项目是近年新发展的,我们的实践经验不多,如有缺点和不足之处,敬请及时指正。 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补充部分)编写组 一九八九年四月 第二章 岩石试验工作基本要求(G20092) 第1条 岩体原位观测布置的一般原则 一、选择有代表性或特殊部

6、位,如岩体性态变化最大或岩体稳定条件最不利的部位设观测断面,其数量取决于被测工程要求和研究的目的。 二、由于岩体的复杂性,对重要断面或测点,仪器布置应适当重复,以便平行观测及校核。布置时要合理、互相配合、注意时空关系,使成果有利于综合分析。 第2条 原位观测各测试项目应由专人负责进行仪器造型,并绘制仪器安装及埋设施工图。仪器埋设部位应便于观测和检修,仪器及电缆应有保护措施,以免受损。 第三章 岩块试验、(G30092)第一节 含水量试验(G31092) 第1条 概述 岩石含水量是指试样在105110下烘至恒重时失去的水分重与达到恒重时试样干重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本规程采用烘干法测定粘土质岩

7、石在天然状态下的含水量。对于含有结晶水矿物组成的岩石,烘烤温度宜控制在405下进行测定。 第2条 试样制备 一、试样必须保持天然含水量,不得用爆破或湿钻取样。在取样、运输、储存和试样制备过程中,含水量的损失不应超过1。 二、单独测定天然含水量的试样,应直接在现场采取,密封后送到室内测定。 三、进行力学性试验时,如需测定天然含水量,应在试样制备时从试样的两端采取。 四、试样的尺寸,应大于组成岩石最大矿物颗粒的10倍,每组试块的数量不少于10块,或4060g。 第3条 试样描述 一、岩石名称、颜色、结构、矿物成分、颗粒大小、胶结物特性、风化情况等。 二、安装。在膨胀仪的金属套环内壁涂上一层凡士林,

8、金属套环底部放一块金属透水板及一张滤纸,其上安装试样。在试样上边再放一张滤纸及一块金属透水板,最后将组装好的上压板、传感器装上,并装上中心杠杆千分表。 三、试验及稳定标准。 (一)在轴向施加约30N力于试样上,测记应变仪读数,每10min读数一次,三次读数不变,重新调好中心杠杆千分表,记录千分表和应变仪读数,作为试验的起始读数。 (二)向容器内缓慢注入蒸馏水,直到淹没上部透水板,观测中心杠杆千分表的变形。根据千分表的变形(最大变形不超过0.001mm),调节所施加的压力,使试样膨胀变形始终保持为零,记录应变仪读数。开始每隔10min读数一次,连续三次读数之差小于3个微应变、可改为由读数一次;再

9、连续三次读数之差小于3个微应变,可延长到2h读数一次、继续观测到总时间约4860h,一般可以结束试验。若观测总时间内没有稳定,应继续观测到稳定。 四、试验过程应测记室温、水温,温差变化不宜超过2。 五、试验结束后应详细描述试样泥化或软化等现象。 乙 径向约束轴向加载膨胀率试验 一、试验准备。检查千分表的灵敏度。 二、安装。在金属套环内壁涂上凡士林,金属套环容器底部放一块金属透水板及一张滤纸,放上试样,其上再放一张滤纸一块金属透水板,最后放上固定载荷金属块并安装垂直千分表。 三、试验及稳定标准。读记手分表读数,每10min读数1次,3次读数不变,缓慢向容器内注入蒸馏水至全部淹没上部透水板为止,立

10、即读记千分表读数。在第1h内每隔10min该记一次,超过1h,可改为1h观测一次,直到读数稳定为止。最后二次读数不变,可视为稳定。 四、试验过程应测记室温、水温,温差变化不宜超过2。 五、试验结束后,应详细描述试样泯化或软化等现象。 丙 自由膨胀率试验 一、试验准备。检查千分表灵敏度。 二、安装。在自由膨胀仪底部放一块透水板,放上试样,试样上边再放一块透水板,然后放一块金属板,装上一只轴向千分表及相互垂直的四只径向千分表(径向千分表与试样接触处放一块0.2mm厚的薄铜片)。 三、试验及稳定标准。以轴向千分表的变形作为稳定控制标准,按本条乙、径向约束轴向加载膨胀率试验三、试验及稳定标准进行。 四

11、、试验结束后应详细描述试样缺角、掉块、表面泥化或软化现象,并测定其含水量及容重。 第6条 成果整理和计算 甲 体积不变条件下的膨胀压力试验 一、根据应变仪读数,查对应变仪读数与压力的关系曲线,换算成每个时间的轴向力。 膨胀压力计放公式: 第 页 共 页 五、对于耐崩解性较高的岩石,可按二的作法重复35个循环,每次循环后均要对残按上述公式可对每个循环的耐崩解指数进行计算。第六节 岩石声波速度试验(G315 92) 第1条 概述 岩石声波速度试验是采用脉冲超声波法或共振法,测读声波在岩样中传播的时间或共振频率,利用公式计算岩石声波速度和动弹性参数的一种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各种岩石试样的波速测定。

12、第2条 试样制备 一、共振法试样的高与直径之比必须大于3。 二、其它要求见1981年规程(G30481)第2条。 三、试样数量,一组试样一般35个。 第3条 试样描述 见 1981年规程(G30481)第 3条。 第4条 主要仪器设备 一、脉冲超声波浩仪器各部分组成见图3-6-1。 超声波仪器各部分主要参数如下: (一)脉冲发射系统。 1脉冲发射输出形式,宽度为0.510s连续可调的方波或尖顶波。 2脉冲发射输出幅度,一般为1001000V。 (二)接收放大系统。 1总增益,一般为100110dB,连续可调。 2频带宽度,10kHz2MHz。 3输入阻抗,应大于2k。 4噪声,输入端短路时折合

13、到输入端噪声有效值不大于2V。 5. 输入端,一般分挡衰减,误差小于2。 (三)示波、计时系统。 1应同时具有波形显示和计时装置。 2示波荧光屏不小于6cm9cm,波形显示14线。 3扫描速度在荧光屏上应达到O.51s/cm,有扫描延时装置。 4. 计时数码显示一般为34位,最小计时为0.1s。 (四)同步控制系统。 同步频率一般为50200Hz。 (五)换能器。 1应配备 50kHz1MHz的各种规格换能器,以供不同尺寸的试样及不同测试方法之用。 2为保证测试结果准确,收、发换能器的振动模式、结构型式必须相同,频率范围应相近。 全部计算过程与1981年规程G30581第6条相同。 岩石变形试

14、验记录格式如表38所示。第四章 岩体变形试验(G40092)第一节 岩体声波速度试验(G40692) 第1条 概述 岩体声波速度试验是测定岩体的纵波速度、横波速度等运动学参数的一种方法。 本方法是在钻孔、平洞、地表露头等部位,按工程需要布置测线,以电脉冲、撞击、电火花等方式激发声波,测定声波的传播时间,计算岩体的声波速度和动弹性参数。 本规程适用于各类岩体。 第2条 试验布置原则 一、区段选择。 (一)除特殊需要外,一般应选择在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岩体部位。 (二)测试区段应尽量靠近现场静力试验和室内物理力学试验的取样部位,以便比较分析。 二、测线选择。 (一)应尽量利用已有平洞、钻孔及地表露头布

15、置试验测线。 (二)应尽量减少施工、钻探等对试验的干扰。 (三)一般两测点间岩体的岩性应一致,耦合条件良好。 (四)对于动静弹模对比试验,须在同一岩体,同一受力方向上进行。 (五)对于爆破影响测试及灌浆效果检查,须在同一孔内进行爆破前后及灌浆前后对比。 三、测距选择。 (一)地表、洞壁等岩体表面测试。 1采用换能器发射声波时,测距为0.53m。 2采用锤击激发声波时,最小测试距离不小于3m。 (二)孔中测试。 1单孔测试。当孔径D130mm时,一般源距为05m,间距为020.5m。 2. 跨孔穿透测试。压电换能器发射时,测距一般大于1m;电火花发射时,一般大于15m。 3跨孔测试的两换能器,应

16、在同一水平面内,以便减少测距的计算工作量。 第3条 地质描述 地质描述工作参见1981年规程附录二。 第4条 主要仪器设备 一、声波仪。 (一)脉冲发射系统。 1方波发射,脉冲宽度一般为5100S连续可调,输出电压为3001000V。 2尖顶波发射,输出电压一般大于600V。 3间谐正弦波发射,输出电压一般大于500V,发射频率为530kHz,连续可调。 (二)接收放大系统。 1频带宽度,一般为500HZ200kHz。 2. 总增益,一般为100110dB,并可调。 3噪声,输入端短路时,折合到输入端的噪声小于或等于2V。 (三)示波与计时显示系统。 1应同时具有波形和计时显示装置。 2. 波

17、形显示为14线。 3. 扫描宽度应分为300、600、1000、3000、10000S诸档。 4. 扫描延时时间为020Ms,连续可调。 5. 计时数码显示为34位,最小计时单位为0.1S。 (四)供电电源应具有交流和直流两用。交流时,应备稳压电源。 二、声波激发装置。 (一)压电换能器。 1发射扳能器应有较高的电声转换效率和大的发射功率。 2接收换能器应有较高的声电转换效率,频率响应一致。 3接收换能器、发射换能器的频率特性应相近。 4测孔用换能器,应具有类似点振源形式,并有优良的防水密封性能。 (二)锤击振源。 (三)电火花振源,电压输出一般为68kV,储能电容容量一般大于 4f。 (四)

18、专用干孔测试设备。 三、试验工具、用具及用品。 (一)兆欧表、万用电表。 (二)剥线钳、尖嘴钳、电工刀、试电笔、螺丝刀、,电铬铁等。 (三)皮尺、钢卷尺、地质罗盘仪。 (四)备用高频接线插头。 (五)深孔测井时,应配轻便小型转线架和测绳。 (六)测井用换能器扶位器一付。 (七)单孔和双孔用换能器撑杆若干米。 (八)不等长度有机玻璃棒一组。 (九)镍镉电池12组,电源接线板。声波,用单片弯曲式换能器作接收。 2按图4-1-1中直达波法(a-1)、平透法(a2),(a3)布置接收、发射换能器。 3架设仪器,检查接线是否正确。将工作方式置于内同步状态,开机检查仪器、换能器等设备工作是否正常。仪器开机

19、并预热10min后开始工作。 4. 擦净换能器,涂抹25mm厚的黄油(或凡士林),利用不等长标准有机玻璃棒测读仪器与换能器的滞后延时t0 值,或者压紧收、发换能器直接测读。 5将换能器安放在测点上并压紧,调整输入衰减和放大器增益,使收到的声讯号清晰出现在荧光屏上。调整扫描延时,测读纵波传播时间tP 。和横波传播时间ts。 6. 量测两换能器中点间的距离L,量测的相对误差应小于百分之一。 7锤击激发声波时,声波仪需置于外触发工作状态,加大示波的辉度。锤击的间隔时间以 23S一次为宜,锤击用力应均匀。 8. 为了减少干扰,测试时应尽量保持现场处于安静状态。地表测试时,应用太阳伞遮挡太阳或雨;洞内测

20、试时,必须配安全员,查看洞内危石,监视过往的车辆等。 (二)单孔、平透折射波法孔中测试。 1一般为一发二收。一发一收和二发二收较少使用。换能器按图4-11(b-1)、(b-2)、(b3)布置。 2将钻孔注满水。 3装上换能器扶位器,对浅孔一般用换能器撑杆提升或送进换能器。 4. 将仪器置于内同步状态,检查接线是否正确,开机预热10min后开始工作。 5从孔口(或孔底)每次将换能器放下(或提升)一个固定的长度时,应测读出S1、S2两接收换能器的相应传播时间t1、t2。 6有特殊要求时,使用干孔测试设备。 (三)双孔、多孔穿透直达波法孔中测试。 1当岩体比较完整,或两测孔间距较小时,一般发射、接收

21、均采用增压式换能器(或圆管式换能器)。当岩体破碎或两测孔间距很大时,可采用电火花发射,用增压式换能器(或圆管式换能器)接收。 2按图4-11(C-1)、(C2)布置换能器。测试时两换能器同步移动;也可固定一个,移动另一个,同时量测相应的测距。 3架设仪器,检查接线是否正确。将工作方式置于内同步状态,开机检查仪器、换能器等设备工作是否正常。仪器开机预热10min后开始工作。 4在水中利用作时距曲线法或者压紧收、发换能器直接测读仪器换能器的滞后延时t0值。 5钻孔注满水后,将换能器放人孔中,自上而下(或相反)进行测试。 6对顶板或边墙朝上的孔,应采用有效的止水设备或干孔设备进行测试。 7使用电火花

22、激发声波时,应注意安全。声波仪置于外触发工作状态,加大示波的辉度。 (四)对出现异常的测段和测点,必须反复测读三次以上,并查明原因。测试完毕应抽查1020的测点,检查测试质量。公式,求得岩体的弹性(或变形)模量。 本规程适用于软弱岩石或中等坚硬的岩石。 第2条 试验孔的准备及试点的确定 一、试验孔的位置应位于建筑物所在部位,也可在具有工程地质代表性的岩体内进行。 二、试验孔应使用金刚石钻头钻孔,孔径根据仪器要求的直径确定,孔壁应平直光滑。对于破碎段应进行处理,以保证钻孔成型和光滑。 三、孔内试点应根据钻孔柱状图和工程的要求,布置在地质上有代表性的部位。在有地质分界、断层、破碎带及变质等情况下,

23、应仔细掌握其分布情况。在钻孔径向周围4倍钻孔直径范围内,岩性应相同,不应有突变或大的构造间隔。 两个加压段之间,加压段与孔的顶部和底部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距。一般情况下,两加压段边缘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一倍加压段长;钻孔最上部的加压段距孔口距离不应小于1倍加压段长;最下部加压段距孔底距离不应小于0.5倍加压段长。 第3条 地质描述 地质描述工作。除参照1981年规程附录二外,还应做出钻孔柱状图,统计钻孔岩心的RQD值。有条件时还应配合钻孔电视检查或进行钻孔弹性波测试。 第4条 主要仪器设备和安装 一、主要仪器设备。 (一)加压系统。 1手动液压泵(水压或油压)和压力控制板(主要由压力表和阀门组成)

24、。 2高压软管。对于钻孔膨胀仪,用高压软管将液压泵与探头连接,向胶囊充填压力水(油);对于钻孔压力计,高压软管通过T型接头,把液压泵与方向杆相连接。 3方向杆。在钻孔压力计中使用,它与高压软管相接,把压力水(油)传输到探头胶囊,同时起控制测试方向的作用。 4探头。高压水(油)通过胶囊给孔壁施加一均匀的径向荷载,其加压段长不小于6倍探头直径。 (二)测量系统。 1对于钻孔压力计,量测系统主要包括探头上的测量元件和接收信号的数字显示仪,数字显示仪将测量元件传输的信号转换成位移量直接显示出来。 2对于钻孔膨胀计,量测系统主要包括: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压力显示部分、位移显示部分以及量测记录部分。

25、(三)辅助系统。 辅助系统包括三角架、绞车、钢丝绳、电缆及电缆盘、探孔器、扫孔器、瞄准镜、校正仪等。辅助系统的作用主要用来提放探头、检查钻孔、确定测试方向(对钻孔压力计)以及简易校正等。 二、地表的安装与布置。 试验设备地表的安装与布置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试验孔孔口应埋设孔口管。有条件时,可浇筑平台,以防止岩石碎块掉入孔中。 2三角架、加压泵、读数装置、电缆盘及绞车等设备要布置适当,防止操作时互相干扰。 3对于钻孔压力计,探头方向的确定,可通过定向杆利用瞄准镜在地面找一标点直接走向。 4. 加压设备与测读仪器之间距离要靠近(以相互之间不妨碍操作为准)。 5在试验孔附近设置工作台,以便对仪器进行

26、简单率定,校核和放置必要的工具。 第5条 试验程序 一、试验前准备工作。 (一)检查和扫孔。 探头放人孔中之前必须先进行检查与扫孔,如果孔壁严重破碎,应采用水泥加固。扫孔用扫孔器进行,如果孔中水不满,则一边扫孔,一边向孔内注水。一般清扫三次后收集不到破碎岩块,也无卡阻现象即可。 (二)放置探头。 向孔内放置探头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顺序,也可以自下而上。在放置探头前,首先把模拟管放人孔中,一直放至孔底,如畅通无阻,则可放入探头。 对于钻孔膨胀计,探头放入钻孔内时,一般用钻机提放,把探头用杆状异径管连接在钻杆上,同时送入孔内,电缆及高压送水管要用聚氯乙烯绝缘带牢固地固定在异径管上。若孔壁光滑完整时,

27、也可用绞车和钢丝绳提升,电缆及高压送水管也要牢固地固定在绞绳上。把探头放人孔内时,应打开测量仪器开关,监测探头下降时的状态,如果在下降过程中,测量仪器上的显示指示器突然漂移很大,或极不稳定,应立即切断测量仪器开关,把探头提升到地面检查。 对于钻孔压力计,在向测点放置探头过程中,应注意第一根方向杆上的红线对难探头头部的打印标记,随后每根方向杆的红线要互相对准。下放探头一般用三角架和钢丝绳。当探头到达预定的试点时,要固定测试方向,即将瞄准镜安装在方向杆上,并将瞄准镜头与方向杆上的红线对齐,然后轻轻转动方向杆使瞄准镜对准预先确定的标点,立即进行加压,一般压力到达0.5MPa时探头即自行固定。 (三)

28、标定直径。 在进行试验前,一般都要进行直径标定工作。 对于钻孔膨胀计,为保证试验质量,当探头间隔三天不用时,或在孔内连续进行五次以上的测试。都必须在校正钢管中进行Kp值修正和R零点调整,以便消除误差。 对于钻孔压力计,首先在校正钢管中标定出探头测试方向的直径,然后把探头放入钻孔中预定的点,标定出试点部位钻孔的实际直径。 (四)试点深度的计算。 对每一个试点,都要根据探头下降深度计算出试点的实际深度,以便与岩心柱状图等钻孔资料对比,掌握其实际的地质状况。 二、试验。 (一)加载过程。 1最大压力和初始压力。最大压力一般用设计压力的1215倍。在岩体比较坚硬和岩体中存在较高地应力的情况下,最大压力

29、可适当提高。最大压力不应超过仪器设计工作 PPmax -P0,即最大压力与初始压力差,MPa。 四、根据每个试点算出的弹性模量、变形模量,与岩心柱状图对照,给出每个测孔沿孔深的弹性模量、变形模量分布图。 岩孔岩体变形记录格式见表个21。 第三节 柔性承压板中心孔法试验(G40892) 第1条 概述 柔性承压板中心孔法是一种通过柔性承压板施力于半无限空间岩体表面,测量垂直于承压面的中心钻孔内不同深度处的轴向变形,并按均匀、连续、各向同性的半无限弹性体表面受局部均布荷载的布西汉斯克(Boussinesq)公式计算岩体变形特性指标的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各类岩体。 第2条 试点制备 一、试点表面制备同

30、1981年规程G40181第2条规定,顶板范围视承压板面积适当加大。 二、在制备好的试点表面,确定对称中心,通过中心垂直试点表面钻孔。孔径尽可能小,与试验设备和勘探孔系列相配套,孔径一般为42mm、56mm和76mm。孔深不小于6倍承压板直径或最大边长。孔内残留岩心与石渣应打捞干净,孔壁应清洗。孔口应保护,以防石渣掉入。 第3条 地质描述 一、同1981年规程G40181第3条规定。 二、钻中心孔时应取岩心,作完整的记录和描述,绘制柱状图,确定结构面位置和拍摄彩色照片。有条件时可对钻孔作彩色电视录相。 三、对测量钻孔作超声波测井,探测间距一般为200m。有条件时可对钻孔作孔间弹性波穿透测试。

31、第4条 主要仪器设备和安装(图4-3-1) 一、主要仪器设备。 参考1981年规程G40181第4条之一所列各项规定,并作以下补充: (一)钻孔系统。 钻机一台,并配置相应的钻头、钻杆等设备。 (二)加压系统。 1环形枕法环形液压枕一个,面积不小于2500cm2,作承压板,测力枕一个,测量压力用,液压枕或千斤顶一个,加压用。 2. 四枕法 方形枕4个,作承压板(兼作测力用),每个的尺寸、出力、性能等均要求一致,总加压面积不小于 3500cm2;并联的管路一套;另外,液压枕或千斤顶 4个,加压用。 (三)传力系统。 1. 环形枕法 与承压板的大小相同,厚46cm的钢板1块:圆台柱式环形传力箱1

32、2. 测量支架2根,应有足够的刚度和满足边界条件的长度。短测轩,环形枕法至少2根,四枕法至少3根。 3测力系统。对于四枕法,4个枕的测力系统的油路应并联在一起。 二、钻孔多点位移计的安装。 (一)根据中心测量孔的地质描述和声波测试资料,确定测点的位置,测点应避开节理、构造带或岩性变化的地方。 (二)最深一个锚固点的位置,应设在岩体表面以下不小于6倍承压板(面)的直径或边长的深处。 (三)锚固点应能牢固地与孔壁接触。安装方法详见本规程第八章第二节。 (四)根据现场工作条件和多点位移计的安装方法,安装各种设备。 三、传力系统的安装。 (一)参见1981年规程G40181第4条之二。 (二)环形枕法

33、中,在承压板上依次水平地放置一块与承压板大小相同的厚钢板,圆台柱式环形传力箱一个,传力柱与传力箱之间的钢垫板均应叠置成宝塔型,加压枕和测力枕上下都要用34cm厚的钢板隔开。 (三)四枕法中4个承压板(液压枕)对称于中心孔布置,成一正方形的承压面。相邻承压板之间的缝隙尽可能小,以能理设千分表测量标点为宜。4个承压板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传力系统,但加压系统的油路并联为一体。 四、测量系统的布置。 (一)在深度6D(D为承压板直径或宽度)的钻孔中布置测点,深度小于3D范围以内测点应加密,全部测点不少于4个。 (二)在中心孔孔口处安装千分表1个,测量岩体表面的变形(沉陷),并同多点位移计测得的变形相比较

34、。岩体表面其它测表布置见图4-31。 (三)其他参考 1981年规程 G4OI81第4条之三。 第5条 试验程序 一、试验准备。 (一)参照 1981年规程 G4018l第 5条各项规定。 (二)安装前逐个车走多点位移计传感器,绘出率定曲线;根据预期的变形量确定传感器工作范围,计算出率定系数。 (三)试验前对不同锚固深度的传感器编号,接通测量仪器,测读初始值,检查多点位移计的工作是否正常。 二、加压。 同1981年规程G401一81第5条之二规定,即采用逐级一次循环加压。变形稳定标准以表面千分表读数为准。对于四枕法,4个加压枕(千斤顶)必须同步加压。 三、测量与记录。 同1981年规程G401

35、81第5条之三规定。钻孔多点位移计读数、记录与千分表读数、记录同时进行。 四、 调(换)位移计(表)。布于试体侧面上,对方柱体试体要用两台以上千斤顶并联加荷。第二节 岩体沿软弱结构面直剪蠕变试验(G506一92) 第1条 概述 岩体滑软弱结构面的直剪蠕变是指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对软弱结构面进行直剪试验时,在恒定剪应力作用下,剪切位移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一种现象。 本试验的目的在于测定岩体沿软弱结构面的抗剪蠕变强度和位移特性,为验其坝基、坝肩、地下结构围岩、岩质边坡等沿弱面的抗滑稳定提供长期抗剪强度指标和剪应力一变形关系曲线,并研究岩体沿软弱结构面的变形及强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当岩体工程可能

36、沿软弱结构面滑动应考虑其长期工作条件时,适用本规程。通常应用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软弱岩体。 对于夹层上下岩面光滑平整,或充填物较厚的软弱夹层,且由夹层本身的强度对稳定起控制作用时,可以取原状试样,在室内进行直剪蠕变试验,否则应在现场进行试验。 第2条 试验方案选择、试洞开挖及试体制备 一、根据弱面的工程地质条件,设计要求和试验条件,尽量采用方形试体试验方案;对高倾角弱面,当采用上述方案有困难时,可考虑采用楔形体试验方案。 二、试洞开挖按1981年规程附录二进行。为保持洞内温度、湿度不变,应在专门开挖的试验支洞中进行蠕变试验。 三、试体制各按1981年规程G50281第2条进行。对制备好的试体,

37、可以在自然条件下或在垂直荷重施加以后泡水情况下进行剪切,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3条 地质描述 一、同 1981年规程 G50281之第 3条。 二、对剪切带,尤其是主剪切面及影响带宜进行较大比例尺(如15)的专门素描。 第4条主要仪器设备和安装 一、同1981年规程G50281,但对加荷设备,均应附加稳压器,使加于试体上的法向应力及每一级剪应力均保持为常数。 二、所有仪器设备,尤其是位移观测仪表,要保证可以长期在恶劣环境中正常工作。 第5条 试验程序 一、除剪切荷重施加及位移观测外,其余同1981年规程G50281之第5条。 二、剪切荷重的施加及位移观测方法。 (一)按1981年规程G50281

38、所进行的常规试验或按预估的峰值抗剪强度,将其分为10级左右,由小到大,逐级向试体施加剪切荷载。 (二)加完第一级荷重后,立即测记瞬时位移,然后,隔 5min、 10min、 15min、30min、1h、2h、4h、8h、12h、16h、24h测记蠕变位移,24h以后,要求每天定期测读位移一次。应随时调整压力,使其保持为常数。 (三)施加第二级剪切荷重,按同样方法进行位移观测,依此类推,直至在某一级较高荷重作用下岩体发生流变破坏为止。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施加于软弱结构面上的法向应力应一直保持为常数. (二)金钢石或合金钻头(35mm及130mm)。 (三)金刚石或合金磨平钻头(13Omm)。 (

39、四)金刚石或合金锥形钻头(130mm)。 (五)套钻岩,动管: 13Omm,长 500, 700, 1000, 15OO, 2000mm至少各一根。 (六)13Omm的三用接头若干个。 (七)钻杆及岩心打捞工具,应有各种长度规格,数量视孔深而定。 (八)其它工具:管钳、链错、取岩心工具等。 三、压磁应力计安装设备。 (一)送进杆(或用钻杆代替)。 (二)水平、垂直定向器各一套。 (三)万用表等其它工具。 第5条 试验程序 一、选择规格相同符合试验要求的元件组装成应力计,如图611。仔细检查其灵活性,加压系统应可靠,并查对压磁应力计率定曲线及有关资料。 二、选定试点,安装并检查钻机。用130mm

40、钻头开孔,钻至预定部位,取出岩心。 三、用13Omm磨平钻头磨手孔底后,用130mm锥形钻头钻出深约45cm的喇叭口,准确测量钻孔深度。 四、用36mm钻头钻测量孔,深约50cm,并冲洗干净,直至回水不见岩粉为止。 五、如果是垂直测量孔,则先将应力计底座用钻杆送至孔底,并用楔子楔紧固定,取出钻杆,将垂直定向器送入底座凹槽,定出凹槽方向后取出走向器。再用钻杆将应力计送至孔底,将尾部插入底座凹槽内。对应力计施加预应力,预应力大小以加至应力计最大读数范围的1323为宜。退出钻杆。 六、如果是水平测量孔,则用钻杆将压磁应力计和水平定向器送至离测试段 35cm时确定安装方向,用力推进应力计,使应力计锥体

41、与测孔孔口紧密接触固定,并施加预应力,预应力大小同本条四。然后退出钻杆和定向器。 七、准确记录安装方向,将应力计导线从钻具中引出接到应力仪上,同时把钻具送至孔内离预定测试解除段12cm处,然后向孔内冲水。每隔5min读数一次,连续三次读数尾数不超过3即认为稳定。 八、解除开始,缓慢钻进,解除过程中监视仪器读数变化,每解除2cm读数一次,并记录在格式表611中。 九、解除时,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钻,查明原因,予以处理。 十、解除至预定深度后,5min读数一次,若连续三次仪器读数之差不大于3,即可停止钻进,并连续冲水,观察读数变化情况,如已稳定,则解除结束,若解除深度(应变计位置至解除孔底)超

42、过0.5倍解除孔径时,读数继续变化,可再钻进46cm,如仍不稳定,不必再钻进,可分析其原因,决定取舍。 十一、退钻具。取出装有压磁应力计的岩心,放入围压器中,分5一10级进行大循环加压,每级12MPa,一般连续作三个循环。最后一级压力应略大于实测应力。记录各级压力下的仪器读数。 十二、该段试验结束,当需要进行下段测试时,则重复上述步骤。第二节 孔壁应变测试(水下深孔孔壁应变测试)(G60192) 第1条 概述 水下深孔三向岩体应力量测系采用孔壁测试方法,即在孔壁的不同位置上粘贴电阻片应变丛,然后套钻,测量孔壁解除后的应变,由此计算岩体内部某点的三向应力。 本方法适用于完整和较完整的无磁性岩体,要求测孔为铅直向。 第2条 测点布置 测点布置见本章第一节第2条。 第3条 地质描述 地质描述见本章第一节第3条。 第4条 主要仪器设备(图 621)。 一、量测仪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国家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