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论文:小学英语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docx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9912664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英语论文:小学英语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英语论文:小学英语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英语论文:小学英语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英语论文:小学英语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英语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百度百科,2013)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的重要特征: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而情境创设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场景和氛围,调动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理解、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过程。它契合了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同样,新课程也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教育部,2012)。情境创设因此成为

2、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 但是,由于英语教师对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情境创设往往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本文结合几个典型案例,分析研究情境创设的低效现象,并提出解决对策。 误区一:缺乏情意,有“境”无“情” 情境一在讲授小学英语(北师大版)四年级的一节英语课上,某教师在教学“tall”和“short”,“fat”和“thin”等表示相对的形容词时,分别请了两对男生和女生上来,借助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外表特征进行教学。他先请一位高个男生上台,借此教学“tall”一词,然后再请班里另外一位个子最小的男生Tom站在高个男生旁边。也许Tom知道将要扮演的

3、角色,他很不情愿地挪步到讲台前。老师指着他问全班学生:“Is he tall?”学生齐整整大声回答:“No.”于是,老师导入新词教学:“He is short. Short, short, he is short.”因为两位男生个子反差较大,学生边读边笑。而台上的Tom则嗫嚅着,显得很不自在,最后,几乎是在同学顽皮的笑声中跑回了座位。随后,老师又邀请一对女生上来,一位又高又胖,另一位又小又瘦,不难猜出,她们又是老师教学的最佳“道具”,帮助全班同学直观地理解了“fat”和“thin”,两位女生都涨红了脸,不知所措。 情境二在讲授新标准英语五年级“I wore warm clothes”一课时,任

4、课老师为了呈现“fall over”,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先后有两位学生都勇敢地、重重地摔在地上,传来两声刺耳的“嘭”、“嘭”声,让几位听课老师惊诧莫名,最后在全场的注视下这两位学生脸红耳赤地回到座位。 案例分析情境教学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情”,包括情趣、情感、情意;另一个是“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不可否认,这两位老师都深谙情境创设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创设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tall” “short” “fall over”等单词词组的含义。可以肯定的是,前一位老师能够灵活利用源于学生自身体征的课堂教学资源。不足的是,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忽视了认知主体的感受。在情境一中,两对同学

5、体貌特征反差较大,使得外表处于劣势的同学感到局促不安,而老师一次次“short” “fat”的领读,无异是一种侮辱。那两位同学在其他同学无意的笑声里,感受的是紧张、害羞、不安,或许还有自卑,根本无法体会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在情境二中,“fall over”的演示更多地显示了学生的勇敢和老师的“无情”。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充当了没有得到尊重的教学道具。须知,情境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上述情境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指导意义的,但是教师却以一种“无情”的方式来展示它,其结果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的那样:“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

6、,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转引自朱慕菊,2002:20)。 其实,在情境一中,呈现单词完全可以借助师生的身高差异,帮助学生理解“tall”和“short”。在随后的操练中,则可以通过“A is tall. B is short.” “B is tall. C is short.”等的句型操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tall”和“short”两个词的含义。即便不易找到对等的实体作为教学道具或不适合在学生面前进行直观展示的,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片、简笔画、图景进行展示,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情感伤害或人身伤害。 误区二:偏离目标

7、,重“境”轻“效” 情境三某老师在讲授小学英语(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Unit 4 “How many?”一课时,创设了“Mockys birthday party”的情境。教师借助生日蛋糕上面蜡烛的数量、参加的人数、收到的礼物等呈现相关的数字。下图是单词“four”的呈现形式:四张蜡烛图片逐一呈现。第一根蜡烛和字母“f”同时出现,第二根带出“o”,第三根打出“u”,第四根带出“r”。不难看出,老师的意图是让学生借助这个情境学习单词“four”。 情境四随后,教师让学生听一段录音,并根据录音中祝贺生日的不同口吻,来判断参加party的人数,进而引出单词“five”。然而,由于录音效果不好,老师不

8、得不放了三遍。在讲授单词“six”和“seven”时,教师也采用了上述教学方式(如右图)。 案例分析情境创设是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在情境三中,任课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是“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recognize the numbers from one to ten.”应该说,这个目标的设定是合理的。那么,教师所创没的教学情境是否促进了目标达成呢? 我认为,在情境三中,教师利用蜡烛呈现“four”这个单词,由于四个字母之间相距太大,破坏了学生对这个单词的整体感受。俗话说,“先入为主”。对学生来说,接触新

9、知识的第一感知非常重要。如果教师 把一种似是而非的单词结构呈现在学生面前,它可能会干扰学生对单词的正确认识。另外,单词“four”的呈现过程也无法帮助学生借助生日蜡烛正确理解它的意思。所以,当最后一个字母出现时,老师问:“How many?”学生回答:“r”,而老师此时期待的答案显然是“four”。 情境四似乎很有“境”!播放录音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认真倾听、辨别,而且时不时因为读音效果的迥异而大笑。但是,如果仔细一琢磨,不难发现教师创设的听音情境与教学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因为无非是让学生根据说话者不同口吻来判断人数。结果听了三遍录音,最后确定参加生日party的人数有五个,从而引出了“

10、five”这个单词。我认为,在呈现一个简单的单词时,根本没有必要人为地弄得如此复杂,不仅干扰了教学,而且浪费了教学时间。随着第六个和第七个礼物的依次出现,教师依次打出不同的数字单词,这样的呈现形式只会增加学生的困惑:这些单词是表示不同的礼物,还是表示礼物的数量? 其实,数字单词的呈现和理解是比较容易的,之所以产生与教学目标相悖的后果,归根结底在于教师在情境创设时,一方面过于注重表面形式,没有直接指向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仅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就应该这样理解,无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基础。说到底,教师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觉得,在情境三中,当四根蜡烛依次打出时,老师可以引

11、导学生一起依次说“one, two, three, four”,而在第四根蜡烛出现时,单词“four”才呈现出来,这样的设置使得学生对“four”在读音、词形和意义的理解上会更为深刻。在情境四中,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人物图片让学生非常直观地学习、理解单词“five”,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单词“six”和“seven”。 误区三:故弄玄虚,有“境”无“实” 情境五在一节英语课上,执教老师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孩子们,猜一猜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到哪儿去?”教室里出现一阵兴奋的骚动。稍停片刻,有学生试探地问:“带我们到多媒体教室上课?”“不对,再猜猜!”有几位学生开始翻起了课本,这似乎提醒了大家,于是急急忙忙

12、翻到即将学习的新课“At the restaurant”,看了看插图,几乎不约而同地说:“到饭店去?”老师煽情:“想不想去?”“想去!”“OK, today well go to the restaurant together. Now lets go.”然后,执教老师请学生打开课本 案例分析类似的“导入情境”并不鲜见。譬如,在讲授“The concert”一课时,执教老师“带着学生去听音乐会”;在讲授“Childrens day”一课时,执教老师宣布“Well have a party today.”;在讲授“What will you take?”一课时,执教老师承诺“Next week

13、we will go to have a picnic.”,据说,一位不明就里的男生下课后大胆问老师:“下周是不是真的要去野炊?”看来,他已信以为真,满怀期待。 其实,当执教老师每每抖出如此诱人的“包袱”之后,再要求学生打开书本回归课堂,难免令人大失所望!老师为了所谓“导入自然”或“贴近生活”,自以为是地信口开河,很不把学生的感受当回事!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老师的忽悠,也不会把老师的话当回事!那么,哪来的学习热情?谈何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应该强调“诱发性原则”。也就是说,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

14、至兴高采烈,这是学习的最佳精神状态。此外,还要强调“真实性原则”,使学生“眼见为实”,在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然而,课堂上的体验是非常有限的。那么,如何借助各种媒介,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别人的故事中感受自己的快乐,则是老师应该具备的智慧。其中,最重要的是,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 其实,在情境五中,执教老师完全可以借助图片、课件等直接导入“restaurant”。在饭店用餐是学生熟悉并喜欢的体验,他们一定有话可说。而后,执教老师可以适时地呈现后续故事,告诉孩子们,老朋友Ann、Ken和Mocky正在饭店用餐,大家一起去看看“他们喜欢什么菜肴”“口味是不是跟我们一样”,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故事、学故事这种自然、真实的情境,能又一次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总而言之,创设一个高效的、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认知平台和脚手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失为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