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汇编.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9893389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汇编.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 教育: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2、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3、 广义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4、 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5、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6、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7、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

2、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8、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9、 教育的起源:a、 神话起源说朱熹b、 生物起源说法国 利托尔诺 英国 沛西能c、 心理起源说美国 孟禄 儿童无意识的模仿d、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10、 教育的构成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11、 教育媒介是指构建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12、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13、 教育功能分类:a、 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

3、展功能b、 方向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c、 呈现形式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14、教育的发展历程a、原始社会原始性、局限性,简单的教育活动,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无阶级性b、古代社会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c、古代中国夏代:出现序、校,是学校的萌芽 西周:学在官府,六艺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太学 魏晋南北朝:国子学、九品中正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隋唐:六学、二馆 宋元明清:四书五经、八股文d、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佛教教育、以僧为师、e、 古代埃及:文士学校、宫廷学校、以吏为师f、 古代希腊、罗马:雅典教

4、育、斯巴达教育g、 中世纪西欧:教会教育、骑士教育h、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i、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3、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A、 孔子、论语 有教无类B、 墨子、 兼爱非攻C、 道家 道法自然D、 学记战国末期,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4、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A、 苏格拉底,问答法:讽刺定义助产术B、 柏拉图 理想国C、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教育应遵循自然D、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他是西方教育

5、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5、 培根,首先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6、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思想是:泛智教育,教育适应自然,提出学制系统,班级授课制7、 法国卢梭,性善说,爱弥儿8、 康德,1776年,开讲教育学,是第一人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探究道德的本质,充分肯定人的价值9、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第一个提出教育学心理学化的人,全面和谐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10、 英国 洛克 教育漫画 提出“白板说”11、 德国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之父;18

6、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化教育学的建立,是第一本现代教育著作。12、 杜威 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儿童中心论(学生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 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观点为:教育即思想,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五步探究教学法,“做中学”13、 1939年 凯洛夫 教育学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组作14、 1930年 我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5、 赞科夫 教育与发展 布鲁纳教育过程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 决定受教育权C、 决定教育目的D、 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E、 决定教育体制2、 教

7、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A、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B、 教育通过传播 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C、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3、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B、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C、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D、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E、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B、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5、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A、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B、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8、C、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D、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6、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A、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B、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C、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D、 教育与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7、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B、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C、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8、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A、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C、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D、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9、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 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决定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B、

9、 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C、 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D、 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10、 教育对人口的再生产作用A、 提高人口的数量B、 提高人口的质量C、 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11、 校园文化就是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12、 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1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A、 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B、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14、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A、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B、 人

10、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教育与人的发展1、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2、 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3、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A、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孟子、弗洛伊德观点:强调内在因素,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遗传素质起决定作用孟子: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有备于我B、 外烁论(环境决定论)荀子、洛克、华生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C、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观点: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

11、用的结果4、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5、 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6、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的个体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7、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分。8、 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9、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10、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

12、主导作用的原因:A、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B、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C、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11、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特殊功能)A、 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B、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C、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D、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2、 学校教育(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13、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14、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

13、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15、 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A、 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B、 个体的心理活动C、 社会实践活动16、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17、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布站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18、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A、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B、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C、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D、 个体身心发展

14、的互补性E、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9、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20、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神内心发展的阶段性21、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点分段进行,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22、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2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统

15、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24、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25、 关键期就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26、 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27、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28、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29、 个体差异性的表现:A、 不同儿童统一方面的发

16、展速度和水平不同B、 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C、 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D、 个体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30、 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因材施教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版,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2、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3、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

17、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4、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5、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的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6、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7、 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8、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

18、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10、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A、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B、 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C、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11、 教育目的的四个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2、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13、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14、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15、 确立教

19、育目的的依据:A、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B、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C、 人们的教育理想D、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6、 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泰勒、马斯洛等17、 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孔德、巴格莱等。18、

20、英国、斯宾塞、生活本位论19、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20、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21、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1995年,教育法22、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A、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 坚持全面发展C、 培养独立的个性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E、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23、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a、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b、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c、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24、 贯彻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

21、求A、 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B、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C、 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25、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6、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人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7、 素质教育的三要义: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28、 素质教育的特点:全面性、全体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未来性29、 素质教育的内涵:A、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B、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C、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

22、个性发展的教育D、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30、 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A、 改变教育观念B、 转变学生观C、 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D、 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E、 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F、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31、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32、 教育制度的特征:客观性、强制性、价值性、教育性、历史性33、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34、 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35、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保罗朗格

23、朗提出终身教育36、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37、 1902年,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为“壬寅学制”奏定学堂章程38、 1903年,“葵卯学制”是实行新学制的开端,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39、 1912年,成立中央教育部,蔡元培“壬子葵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40、 1922年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41、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42、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43、

24、 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A、 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B、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C、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D、 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教师与学生1、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2、 1994年颁布教师法3、 教师劳动的特点:A、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B、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C、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D、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E、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4、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A、 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 对待学生:热爱

25、学生C、 对待集体:团结协作D、 对待自己:为人师表5、 教师的职业 素养:A、 政治理论修养B、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C、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D、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E、 丰富实践知识6、 教师的能力素养A、 语言表达能力B、 组织管理能力C、 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D、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7、 职业心理健康A、 高尚的师德B、 愉悦的情感C、 良好的人际关系D、 健康的人格8、 学生的特点A、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B、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C、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9、 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主要观点:A、 学生是发

26、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B、 学生是独特的人C、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0、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 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11、 师生关系的内容A、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B、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C、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12、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A、 教师方面(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4)、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5)、发扬教育民主(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7)、正确处理师生

27、矛盾(8)、提高法制意识(9)、加强师德建设B、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老师C、环境方面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2)、加强学风教育13、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课程1、 课程一词,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西方最早出现在英国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918年美国博比特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2、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3、 课程的意义:a、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b、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c、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d、合理的课程设置

28、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e、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4、 课程类型:a、按照固有属性:学科课程、综合课程;b、按照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c、对学生学习要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d、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或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e、课程任务:基础型、扩展型、研究型f、课程的表现形式:显性课程、隐形课程5、 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代表人物: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6、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

29、兴趣,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代表人物:杜威)7、综合课程:是指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的各种要素及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式。8、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9、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在中心来编制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基本主张:经验论,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主动作业论,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10、学科中心课程理论:a、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

30、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最有价值。b、巴格莱:要素主义课程理论;c、赫钦斯:永恒主义课程理论。11、社会中心理论,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12、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13、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14、课程目标取向的分类:a、普遍性目标取向;b、行为目标取向;c、生成性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15、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A、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C、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16、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

31、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7、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18、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19、义务阶段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点20、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科展开。21、完整的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五个部分组成22、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23、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

32、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24、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25、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个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26、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27、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28、泰勒的目标模式:目标、内容、方法、评价29、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30、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和谐性、明确性、简约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31、

33、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32、课程评价之父是泰勒,目标评价模式3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CIPP评价模式D、CSE评价模式34、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部分。35、课程资源的特点:多样性、潜在性、多质性、动态性36、课程资源的类型:A、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B、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C、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37、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A、进行社会调查B、审查学生活动总

34、结和反思教学经验C、开发实施条件D、研究学生情况E、鉴别利用校外资源38、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教学1、 教学是在一定的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2、 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3、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4、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5、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6、 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主体性、多样化、探究性、民主性、发展性、技术性7、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

35、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8、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育手段9、 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10、教学过程的本质:A、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B、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C、 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11、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12、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它遵循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普遍性规律13、教学的特殊性表现在: A

36、、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B、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C、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D、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E、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14、教学过程不等于发展过程,它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15、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构成,这一理论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1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双边性规律)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17、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18、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

37、教育相统一A、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B、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19、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A、激发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C、巩固知识(必要环节)D、运用知识E、检查知识20、遵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A、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B、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C、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2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A、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B、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C、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2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38、A、两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关系B、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2)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3)采用启发式教学(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 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2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24、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1)、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A、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B、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C、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D、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 水平(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A、重视书本知

39、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B、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C、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第三次学习D、正确处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E、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3)、直观性原则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B、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4)启发性原则A、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B、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D、发扬教学民主(5)循序渐进原则A、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B、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

40、难点C、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D、按照学生的认识循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6)巩固性原则A、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B、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C、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7)因材施教原则A、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B、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C、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8)量力性原则A、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并进行教学B、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25、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生活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26、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27、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并在葵卯学制(1903年)中以法令形式确定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