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测量与导线测量.答案ppt课件.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29791157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7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控制测量与导线测量.答案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控制测量与导线测量.答案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控制测量与导线测量.答案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制测量与导线测量.答案ppt课件.ppt(2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项目一 小区域控制测量内容提要:任务一任务一 控制测量基本知识控制测量基本知识 任务二任务二 导线测量导线测量任务三任务三 四等水准测量四等水准测量 任务四任务四 GPS定位及其应用定位及其应用任务一任务一 控制测量基本知识控制测量基本知识 一、控制测量一、控制测量1 1、目的与作用、目的与作用a、为测图或工程建设的测区建立统一的为测图或工程建设的测区建立统一的平面控制网和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高程控制网。b b、控制误差的积累。控制误差的积累。c c、作为进行各种细部测量的基准。作为进行各种细部测量的基准。2 2、有关名词、有关名词a a、小地区(小区域):小地区(小区域):不必考虑地球曲

2、率对水平角和水平不必考虑地球曲率对水平角和水平距距 离影响的范围。离影响的范围。b b、控制点:控制点:具有精确可靠平面坐标或高程的测量基准点。具有精确可靠平面坐标或高程的测量基准点。c c、控制网:控制网:由控制点分布和测量方法决定所组成的图形。由控制点分布和测量方法决定所组成的图形。d d、控制测量:控制测量:为建立控制网所进行的测量工作。为建立控制网所进行的测量工作。二、控制网分类二、控制网分类1 1、国家控制网、国家控制网 包括国家平面控制网和国家高程控制网。包括国家平面控制网和国家高程控制网。 国家平面控制网主要采用三角测量和国家平面控制网主要采用三角测量和GPSGPS精密定位的方精

3、密定位的方法建立,分为一、二、三、四等三角网;国家高程控制网采法建立,分为一、二、三、四等三角网;国家高程控制网采用水准测量和精密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建立,分为一、二、用水准测量和精密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建立,分为一、二、三、四等水准网。三、四等水准网。2 2、城市控制网、城市控制网 为满足为满足1:5001:500 1:20001:2000比例尺地形测图和城市建设施工比例尺地形测图和城市建设施工放样的需要,在国家控制网的控制之下布设的控制网,按精放样的需要,在国家控制网的控制之下布设的控制网,按精度分为二、三、四等三角网或导线网和二、三、四等水准网度分为二、三、四等三角网或导线网和二、三、四等水

4、准网。一般采用城市导线测量或。一般采用城市导线测量或GPSGPS测量的方法布设。测量的方法布设。3 3、工程控制网、工程控制网 为满足施工测量,在国家控制网或城市控制网的控制为满足施工测量,在国家控制网或城市控制网的控制下布设的控制网。下布设的控制网。4 4、小区域控制网、小区域控制网 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尽量与国家或城市控制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尽量与国家或城市控制网连测,特殊情况下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网连测,特殊情况下可采用独立坐标系。5 5、图根控制网、图根控制网 直接用于地形测图的控制网。控制整个测区的为首级直接用于地形测图的控制网。控制整个测区的为首级控制网,图根控制网是最低

5、一级,一般采用导线测量或交控制网,图根控制网是最低一级,一般采用导线测量或交会测量的方法布设。会测量的方法布设。图形图形1 1:国家一、二等平面控制网布置形式:国家一、二等平面控制网布置形式一等三角网一等三角网二等三角网二等三角网任务二任务二 导线测量导线测量 一、定义及分类一、定义及分类1导线的定义:导线的定义: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导线点)连成直线而构成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导线点)连成直线而构成 的折线图形的折线图形。2适用范围:适用范围:主要用于带状地区主要用于带状地区 ( (如:公路、铁路和水利如:公路、铁路和水利) ) 、隐、隐 蔽地区、城建区、地下工程等控制点的测量。蔽地区、城建区、

6、地下工程等控制点的测量。 二、导线布设形式二、导线布设形式 1 1闭合导线闭合导线 多用于面积较宽阔的独立地区。多用于面积较宽阔的独立地区。2 2附合导线附合导线 多用于带状地区及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的勘多用于带状地区及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的勘 测与施工。测与施工。3 3支导线支导线 支导线的点数不宜超过支导线的点数不宜超过2 2个,仅作补点使用。个,仅作补点使用。图形:导线的布设形式图形:导线的布设形式附合导线附合导线闭合导线闭合导线支导线支导线单结点导线(导线网)单结点导线(导线网)三、导线的外业三、导线的外业 1 1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2 2测水平角测水平角转折角转折

7、角( (左角、右角左角、右角) )、连接角、连接角3 3、量水平边长、量水平边长 附合导线外业附合导线外业: :已知数据:已知数据: ABAB,X,XB B,Y,YB B; CDCD,X,XC C,Y,YC C。点点1 1、2 2、3 3、4 4为新建导线点。为新建导线点。D DB1B1D D1212D D2323D D3434D D4C4CA AB B1 12 23 34 4C CD D观测数据观测数据:连接角连接角 B B 、 C C ; 导线转折角导线转折角 1 1, , 2 2, , 3 3 , , 4 4 ; 导线各边长导线各边长D DB1B1,D D1212,D D4C4C。ABC

8、D(X(XB,B,Y YB B) )(X(XC,C,Y YC C) )BC1234附合导线图附合导线图四导线的内业计算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一)几个基本公式(一)几个基本公式1、坐标方位角的推算、坐标方位角的推算180左后前180右后前或:例题:方位角的推算 1 1 2 2 3 3 4 4 5 595951301306565128128122122 1212303012345已知:已知:1212=30=300 0,各观测角各观测角如图,求各边坐标方位角如图,求各边坐标方位角2323、3434、4545、5151。解:解: 23= 1212- -2 21801800 0=80=800 0 34=

9、 23-31800=1950 45=2470 51=3050 12=300(检查)(检查)(三)闭合导线平差计算步骤 1 1、绘制计算草图,在图上填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绘制计算草图,在图上填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2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A A1 12 23 34 4(1 1)计算角度闭合差:)计算角度闭合差: = =测测- -理理 = = 测测-(n-2)-(n-2) 180180。(2 2)计算限差:)计算限差:nf40允115.10100.09108.3294.3867.85X XA A=536.27m=536.27mY YA A=328.74m=32

10、8.74m A1A14848。43431818”A1234112。2224”97。0300”105。1706”101。4624”123。3006”112。2224”97。0300”105。1706”112。2224”97。0300”101。4624”105。1706”112。2224”97。0300”123。3006”101。4624”105。1706”112。2224”97。0300”(3 3)若在限差内,则平均分配原则,计算改正)若在限差内,则平均分配原则,计算改正数:数: nfV Vii115.10100.09108.3294.3867.85X XA A=536.27m=536.27mY

11、 YA A=328.74m=328.74m A1A14848。43431818”A1234112。2224”97。0300”105。1706”101。4624”123。3006”112。2224”97。0300”105。1706”112。2224”97。0300”101。4624”105。1706”112。2224”97。0300”123。3006”101。4624”105。1706”112。2224”97。0300”3 3、按新的角值,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按新的角值,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4 4、按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各边坐标增量。、按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各边坐标增量。5 5、坐标增量闭合差计

12、算与调整。、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与调整。 115.10100.09108.3294.3867.85X XA A=536.27m=536.27mY YA A=328.74m=328.74m A1A14848。43431818”A1234112。2224”97。0300”105。1706”101。4624”123。3006”112。2224”97。0300”105。1706”112。2224”97。0300”101。4624”105。1706”112。2224”97。0300”123。3006”101。4624”105。1706”112。2224”97。0300”(1 1)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

13、坐标增量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 导线全长闭合差导线全长闭合差: : 测理测测理测yyyfxxxfyx22yxfffXXXDfK/1115.10100.09108.3294.3867.85X XA A=536.27m=536.27mY YA A=328.74m=328.74m A1A14848。43431818”A1234112。2224”97。0300”105。1706”101。4624”123。3006”112。2224”97。0300”105。1706”112。2224”97。0300”101。4624”105。1706”112。2224”97。0300”123

14、。3006”101。4624”105。1706”112。2224”97。0300”(2 2)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 若若K1/2000K1/2000(图根级),则将(图根级),则将f fx x、f fy y以相反符号,按以相反符号,按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坐标增量上去。并计算改正后的坐标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坐标增量上去。并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增量。 iyyiixxiDDfVDDfVyiixiiVxyVxx115.10100.09108.32108.3294.3867.8567.85X XA A=536.27m=536.27mY YA A=328.74m=328.74m A1A148

15、48。43431818”123123。30300606”101101。46462424”105105。17170606”112。2224”97。0300”6 6、坐标计算、坐标计算根据起始点的已知坐标和经改正的新的坐标增量,根据起始点的已知坐标和经改正的新的坐标增量,来依次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来依次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12121212yyyxxx115.10100.09108.3294.3867.85X XA A=536.27m=536.27mY YA A=328.74m=328.74m A1A14848。43431818”A1234112。2224”97。0300”105。1706”101

16、。4624”123。3006”112。2224”97。0300”105。1706”112。2224”97。0300”101。4624”105。1706”112。2224”97。0300”123。3006”101。4624”105。1706”112。2224”97。0300”K = = D1400012000例题: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点号转折角 (右) 改正后转折角 方向角 边 长 D(米) 坐 标增量(米)X Y改 正 后增量(米)X Y坐标(米) X Y点号A1234A1 97 03 00105 17 06101 46 24123 30 06112 22 24+12+12 +12+12+124

17、8 43 18 131 40 06 206 22 48 284 36 12 341 05 54 48 43 18 485.47 +0.09 -0.08x = +0.09y =0.08= x + y =0.120 539 59 00理=540。0000f= 测-理=-60f容=405 =89 540 00 0097 03 12105 17 18101 46 36123 30 18112 22 36115.10 100.09 108.32 94.38 67.58+75.93-66.54-97.04+23.80+63.94+86.50+74.77-48.13-91.33-21.89-2-2-2-2-

18、1+2+2+2+1+1612.18545.62448.56472.34415.26490.05441.94350.621234A A536.27536.27328.74328.74A A+75.91-66.56-97.06+23.78+63.93+86.52+74.79-48.11-91.32-21.880 0 任务三 四等水准测量 四等水准测量意义、方法 熟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熟悉闭合水准路线计算表84.979.110090.6BM1BM1TP3TP3TP2TP2TP1TP1(1)每一站的观测顺序 后视水准尺黑面,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读取下、上丝读数,转动微倾螺旋,使管水准气泡居中,读取中

19、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黑面,读取下、上丝读数,转动微倾螺旋,使管水准气泡居中,读取中丝读数。 前视水准尺红面,转动微倾螺旋,使管水准气泡居中,读取中丝读数; 后视水准尺红面,转动微顿螺旋,使管水准气泡居中,读取中丝读数。 这样的观测顺序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其优点是可以大大减弱仪器下沉误差的影响。四等水准测量每站观测顺序可为:“后一后一前一前”。 84.979.110090.6BM1BM1TP3TP3TP2TP2TP1TP1(2) 测站计算与检核 1)视距计算 前、后视距差,不得超过5m。 前、后视距累积差,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10m。 2) 同一水准尺红、黑面中丝读数的检核 同一水准尺红、黑面中丝读数之差,应等于该尺红、黑面的常数差K(4.687或4.787), 不得超过3mm。 3)计算黑面、红面的高差 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5mm。 4)计算平均高差 84.979.110090.6BM1BM1TP3TP3TP2TP2TP1TP1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表6-9 三、四等水准测量测站技术要求 等 级视线长度(m)前、后视 距离差(m)前、后视距离累积差(m)红、黑面读 数 差(mm)红、黑面高差之差(mm)三 等 75 3 5 2 3四 等 100 5 10 3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