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上传人:黄****学 文档编号:2956579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嘉定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上海市嘉定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嘉定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嘉定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测试(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学年第二学期嘉定区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 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列坐其次。(兰亭集序)(3)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是用心专一的缘故。2.按要求选择。(5分)(1)下列选项中最接近下文主旨的一项是( )(2分)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A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B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C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

2、神。(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顺序合理的一项是()。(3分)原来修练邪派内功的人,功力愈增,危机愈大,到了某一关头,;不过,若能冲破此关,武功便可以有登峰造极的希望。(梁羽生冰河洗剑录52回)成了废人重则毙命轻则半身不遂便要遭逢“走火入魔”之劫A. B. C. D. 二 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文学的隐喻林岗文学尤其是叙述性的文学,作者虽然可以天马行空神游九霄,但其所叙述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时空,文学究竟是怎样跨越时空传诸无穷的?或者换句话,那些伟大的文学是怎样跨越社会时空被后世读者喜爱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现象落实到伟大的作品究竟藏有什么

3、秘密?笔者以为,丰富而深刻的隐喻至关重要,它是伟大的文学不可缺少的另一项品质,隐喻性的丰富和深刻程度是衡量文本高下的又一个尺度。人们通常将隐喻作为文学修辞的手法之一,这当然是正确的,然而远远不足够。好的文本都有似乎相反的两面性:一面是具体的、形而下的,另一面是普遍的、形而上的,它们完美无缺地融合于文本。这种两面性,用康德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就越是唤起我们内心的惊奇和崇敬之情。”伟大的文本就是这样。为行文的方便,以孔乙己里面一个细节为例。孔乙己教小跑堂“我”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小跑堂一脸不屑,“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

4、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回字有四样写法”一句,极其贴切孔乙己的身份、教养、学识,甚至性格,非孔乙己不能说出。这个便是文本的具体、形而下一面。然而又正是这个具体和形而下的细节,传出了所有不能与时俱进、悖逆潮流,甚至冥顽不化者的神韵。而这后一面又是普遍的、形而上的文本面相。因为不能与时俱进者、冥顽不化者无代无之,尤其处于社会急速变迁的世代,于是读者可以从中照见他人,照见自己。孔乙己发表于 1919 年,至今将近百年。那个科举时代造就的具体的孔乙己是死了,然而那个属于一切时代不能与时俱进者的孔乙己还没死。说实话,每当笔者在讲堂口若悬河叨念着晚清文学如何如何

5、变迁的陈年旧账,对着的却是一片呆若木鸡或刷屏玩微信的莘莘学子,我就怀疑自己讲的是不是当代版的“回字有四样写法”。台下的学生眼大无神,他们不正是当年那位咸亨酒店小跑堂的传人么?无心向学,一心等着将来做掌柜。而我念念不忘那些乏人问津的“学术”,不正是隔代的孔乙己么?不同的是我只差腿没有打断而已。上述讲法或者聊搏一笑,问题是好的文本里具体的、形而下的一面是怎样和普遍的、形而上的一面联通的?笔者以为,途径就是隐喻。这是一种广义的隐喻,也许作者并没有明确地运用作为修辞手法的隐喻,但我们可以把文本里的这两层之间的联通,称作隐喻,意在取隐喻由一物通达另一物的修辞关系。叙述性的文本讲的都是具体的故事,具体的人

6、物,大部分都只有娱乐的价值或文献的价值而不能长久传世,原因即在于这些文本不能建立这两个叙述层面的隐喻关系,或者两层之间的隐喻关系是生硬的、不高明的。天才的作家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在文本的具体的、形而下层与普遍的、形而上层之间搭建了绝妙的隐喻关系。我们知道,塞万提斯死于1616 年,而他的不朽之作堂吉诃德完成于 1615 年,至今恰好四百年。四个世纪过去了,应该说里面很多西班牙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细节,已经不是我们文学阅读的兴趣所在,甚至故事里流露的价值观念也与现今大有出入。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是位乡村小绅士,然而他善良,有点追求,被同时代的骑士小说迷了心窍,于是向往起闯荡世界,一心想做名垂千古的

7、游侠骑士。堂吉诃德异想天开,永远分不清幻想与现实的真实距离。故所闯下的行迹,所行的侠义,所表现的勇武,滑稽可笑,荒唐不可理喻。他伤痕累累而归,最终在对一生受惑于骑士小说的幡然觉悟中无声无息地死了。可是我读着读着一个接一个失败得头破血流的故事,忽然有了一种新认识:这写的不就是我自己么?我的人生,不多多少少都有堂吉诃德“发疯”的影子么?出身也不算高贵,受教育的时候,不知被什么东西蛊惑,也许是另一种版本的“骑士小说”,也许就是那位自己意中的“杜尔西内娅”,要立一番功业,然后接着就是滑稽、荒唐、失败。我自问没有做过和堂吉诃德一样滑稽的事儿么?做过。不要以为西班牙在中国万里之外,又过了整整四个世纪,就不

8、会有堂吉诃德式的荒唐了。未必。最能体现塞万提斯将隐喻意味用心的,笔者以为是那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杜尔西内娅”。他所以百折不挠屡败屡战,就是一心为了获取这位他见也没见过、甚至一丁点儿具体信息也没有的美人的芳心。随着情节的推进,“杜尔西内娅”含义丰富了、改变了,她甚至不是一个人物形象,而成了堂吉诃德血脉、精神、灵魂化身的代称。由于“杜尔西内娅”的照耀,堂吉诃德的滑稽荒唐在娱情悦意之外,充盈着形而上的意味,被嵌入了隐喻的含义。作为文学形象,堂吉诃德之所以不是“杂牌货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塞万提斯天才之笔所创造的这位“美人”。这部不朽的小说就这样穿越了时空,其中的秘密就在于故事的高度隐喻性,塞万提斯的

9、天才,让一个十六、十七世纪游侠骑士的滑稽生涯,成为所有不甘就此埋没一生,为了理想为了信念而历尽荒唐和坎坷的生命的写照。节选自什么是伟大的文学 有删改3.对第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这几句话以连续发问的形式强调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困惑。B这三个问句能引起读者兴趣并随作者一起思考该文学问题。C这三个问句呈现作者研究伟大文学的秘密包含的两层思路。D这几句话开篇以自问自答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和阐述内容。4.根据文意,第段中的“隐喻”在文中具体指。(2分)5.依据文意做出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3分)A.非叙述性的文学所叙述的可以离开具体社会时空。B.衡量文学文本的高下除隐喻性

10、之外还有其他尺度。C.文学作品的隐喻能够唤起我们内心的惊奇和崇敬。D.不朽的小说穿越时空的秘密就在于高度的隐喻性。6.如果用其他文学作品替换文中的堂吉诃德,最合适的一项是( )(3分)A.变形记B.套中人C.老人与海D.阿Q正传7.文中画浪线部分是“我”与文学作品中人物产生对应联系共鸣的事例,前后出现两次,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咆哮赶海的黄河风疾浪高,黄涛怒卷。此番到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口东津渡,我看到了咆哮的黄河。本来我们正行驶在一条前无车辆、后亦无车辆的公路上。公路崭新,光滑得如同一块蜿蜒的玻璃板,伸向无垠的天边。车窗外,右手边是低

11、下去丈高的绿野,茁壮着大片大片即将丰收的玉米,一眼望不到边;左手边低下处则是浓密得遮住了阳光的行道树,季节正好,每片叶子都绿得像一幅油画,神采飞扬地展示着北国初秋那敞亮无邪的坦荡。我随口夸了一句“这公路真漂亮啊”,马上即有人纠正说“这不是公路,咱们这是行驶在黄河大堤上呢”。愕然,还没回过神来,突然间,没一点儿思想准备,咆哮的黄河就出现在眼前!但见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就像成群结队的士兵一样,一排紧接着一排,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排涌涌,密密匝匝,脚尖踢着脚后跟,急急忙忙地向前滚动着,一个劲儿地往前抢,向前冲,仿佛去抢占生命攸关的阵地。一边冲锋,一边还在呐喊,射击,有时候不小心跌倒了,打一个旋儿,抹

12、一把血,随即立刻急骤快跑跟上队伍,继续怒吼,继续咆哮,继续冲锋,奔腾着向前,向前!有时候碰到了什么障碍物,“哗”地炸起一大瀑浪花,发出一声撕天裂地的吼叫,然后顾不上回头看一眼,就又边打边冲,向前,向前!不由人不联想起草原上掠过的马队,踢踢腾腾,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别说我这远方来客没见过这阵势,就是当地的作家们,也在发出一声声惊呼。对,完全是野马脱缰,而且是一群、又一群;是前赴后继,就像要战死沙场似的,那疯狂劲道,真让人目瞪口呆。此前,我曾在刘家峡看过清澈翠玉、湜湜静水的黄河;在万家灯火的兰州城里,看过宽阔雄壮的大场面黄河;在天设地造的壶口,看过慷慨激昂的瀑布黄河但近多年来,一直有声音在嚷嚷:“

13、黄河断流了”“黄河没水了”,所以给我的印象,黄河已是极度衰弱了,没有了精气神儿,行路已踽踽,全然失去了出发时那冲天烈火般的激情。特别是行将入海的黄河,应该更是温厚,从容,恬淡,怡然,心态平和,步履缓慢然而,然而,真是万万没想到,依然是大河东去,壮怀激烈的奔马群!两千年前的公元11年,这群奔马来过一次,可惜那是一群狂乱的野马,东奔西突,左冲右撞,致使千里沃野一忽儿就变了色,高山为岸,深谷为陵,等它们发够了飙,已经过去了59个春夏秋冬。有一位叫王景的好官站出来治黄,率百姓修筑了千里长堤,将害水束缚,东引至今天利津城南的千乘河口,算是写下了一篇“人能胜天”的佳作。无数流民投奔而来,在黄河泥沙托举出来

14、的冲积平原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筚路蓝缕,开垦家园,一代承接一代,终于争来了“千年安流”的光耀,在一片哀鸿遍野的黄泛地之上,建起了一派安居乐业的古代黄河三角洲。然而,“天意从来高难问”。正应了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历史的前进,从来也无鲜花铺地、雨露接风的笔直。1854年,一群野马又残暴地闯荡来了,不按规矩出牌,不听法律警告,不顾百姓哭嚎,不解东风意愿,只一味蛮野横行,“黄流直下铁门关,水浅泥深解容颜”,沿海的大部分滩池被洗劫一空,“千年安流”的古黄河三角洲毁于一旦,东津渡码头的繁盛不再,黄土地上的丰收不再,千帆竞发的胜景不再,渔浦盐业的福祉不再,一切完败了,曾号称“小天津”、“小济南”的繁华码头,

15、彻底倒退回芦苇萋萋的蛮荒状态黄河其实是很难接近的。它把奔进大海怀抱的入口处,隐藏得很深,很深。我们的汽车开了几个小时,眼睛都看累了,还只是大片大片的白碱地,除了芦苇,还是芦苇,满目皆是秋黄色的苍凉。我想起前年在青岛海水稻研发基地,看到亿万人尊敬的袁隆平老院士,正争分夺秒率领团队研发海水稻,如果最终取得大面积成功,这大片大片的白碱芦苇地,不就都可以变成造福人间的风水宝地了吗我祈祷!黄河的代名词就是“不屈”,就是“刚烈”,就是“奔腾向前”,就是“百折不挠”。我傍着咆哮的黄河,进入了高台村。桀骜不驯的黄河时不时地就会闹上一顿脾气,1855年的大河决之后,洪水肆虐,溃口林立, 一年数决,民不聊生,反反

16、复复折腾,过七八年就来一次,直到2013年,暴躁的黄河还又一次放出几匹野马,把高台村的房屋毁塌了大半。按照利津县政府的思路,干脆把堤外的村庄全部搬进堤内吧,百姓就安全了。故土难离,不愿抛家别舍迁走的乡亲们,把房地基加高、再加高,用石头垒严实、再严实,并在房屋周围留出低矮的泄洪道。于是,村庄里就又呈现出“春在溪头荠菜花”的祥和景象。我信步走进一个庄户院子,非常原始的三间大瓦房,这是中国北方农村最平凡的房子。不过在这个庄户院里,还是看到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元素:一辆蓝色皮卡已经是辆旧车了,上面溅满了泥点子,显然对家庭的贡献不小。还有一辆红色轿车,像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一样,飞入了这个寻常农户家。(

17、11)今年台风频仍,第17号台风是一匹叫 “利奇”的野马,从遥远的浙江温岭一路北上,铁蹄踏踏,风嘶雷吼,刚刚掠过此地抬望眼,透过日影斑驳的树荫,可隐隐约约看到高高的黄河大堤,像长城一样稳稳地安卧在头顶上,蜿蜒成一条巨龙。侧耳听,隐隐传来黄河的涛声。 “黄河之水天上来”,然而如此大气磅礴的黄河的确有着它的千万张面孔和万千种姿势,认准目标不回头,奔腾到海力不休,于排浪中听惊雷,雄震广宇四海愁,这亦是相当震撼的傲世独绝。(12)2019年金秋,我心心念念来看黄河入海,风高浪快,黄水桀骜,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咆哮赶海的黄河,大开了胸襟。选自文汇笔会 有删改8.第段与第段都是描写黄河,写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

18、容比较赏析。(4分) 9.第段在全文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4分)10.有人认为第段画线句联想牵强,建议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3分)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意义。(4分)(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晓行巴峡唐王维际晓投巴峡, 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 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释:树杪:树梢。井:即市井,村落;万井指千家万户。12.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三联 B.四联 C.五联 D.六联13.关于本诗以下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19、2分)A. 词句清丽 B景象开阔 C情理交融 D体物精细14.扣住尾联“山水趣”赏析诗歌二至五联的妙处。(5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

20、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

21、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注释:储:指皇储,继承皇位的人。雄州:北宋时期宋与契丹边境接壤的边关重镇。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 习知朝廷台阁典宪( ) (2) 寻加户部尚书(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 比劫禁物法( ) A.并列 B.接近 C.比照 D.等同 (2)帝不豫( )A.快乐 B.安适 C.预先 D.同“与”参与17. 用“/”为第段画线部分断句,

22、合理的一项是( )(3分)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18.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

23、与之者。19.分析第段画线部分描述“吏”的作用。(3分)20.联系全文,分析结尾第段的写作意图。(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庐山草堂记唐 白居易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 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

24、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堄,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销永日。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

25、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其四傍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覙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稳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来佐江郡。

26、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时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二林寺长老凑公、朗满、晦、坚等凡二十二人,具斋施茶果以落之,因为草堂记。(选自白氏长庆集) 注释:覙缕:语言委曲详尽而有条理,这里指“概括”。永、远、宗、雷:指东晋高僧慧永、慧远兄弟和著名隐士宗炳、雷次宗等人。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被贬江州司马。岁秩

27、:规定的任职年限,犹任期。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因 B.而 C.其 D.则22.第段画线句数量词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23.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段以空间方位转换交代了草堂由来、位置、南北东西的环境景物。B.第段细致铺叙描写了方池平台、山竹野卉、飞泉悬瀑、杂木异草等。C.第段生动展示草堂景色四季早晚阴晴显晦变化,声色兼具气象万千。D.第段用“故云甲庐山者”收束写景,转入议论,表达迷恋不返之情。24. 庐山草堂记与琵琶行都创作于作者贬官期间,但是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耐人寻味。联系全文及作者经历,对此加以比较分析。(5分)三 写作 70分

28、25.作文: 村里有个放羊娃想捉弄大家,对着山下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农夫们放下手中农活,冲上山救他,发现受骗了,都很生气;放羊娃捉弄大家两次以后,农夫们都不相信他了。有一天,狼真的来了,放羊娃大喊“狼真的来了!救命啊!”没有人相信,最后,放羊娃的许多羊被狼咬死了。 这个古老的故事对今天的人们辨别事情真伪有很多启发。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解析版一、1.【解析】故答案为:(1)吴宫花草埋幽径(重点字:幽)(2)引以为流觞曲水 王羲之(重点字:觞)(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重点字:埃)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29、。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劝学理解性默写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强调君

30、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1) 【答案】B【解析】本题可根据选项表达的意旨与余光中青青边愁的意旨是否相同进行判断,“时间,你带得走歌者不走歌”,强调了优秀的作品可以千古流芳,提示本段文字的中心是诗歌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A“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我怜惜的并不是歌者内心的苦楚,而是能够听懂歌者内心苦楚的人太少了。两句诗发出了知音难觅的感叹。不符合题意。B“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当初楚王的楼阁亭台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而屈原的诗词却如日月高悬,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表达了“精神不灭,物质易朽”的主旨。C“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可以激

31、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这是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不符合题意。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称赞李白的才华,表达了对他的深厚友谊,也流露出对统治者不公平对待李白这样一位奇才的不满。不符合题意。故选:B。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结合诗中的关键句。对于诗歌情感内容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

32、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考生可以结合诗歌的作者以及诗歌的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表现情感的方式。(2)【答案】C【解析】该段文字介绍修练邪派内功的人的利弊。通读句子可知,是总写,分别介绍“轻重情况”。故此排除A、B选项。其中说的是“重”,说的是“轻”,所以排在一起,排除D选项。故选:C。该题考查排序,高考能力层级为:E排序题可以先把握基本

33、内容,然后初步分层归类,再进行连缀排序,最后检查调整,确定顺序,排除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办法。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二(一)【解析】3.A“强调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困惑”错误,结合下文“

34、笔者以为,丰富而深刻的隐喻至关重要,它是伟大的文学不可缺少的另一项品质,隐喻性的丰富和深刻程度是衡量文本高下的又一个尺度”可知作者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答案。4.“隐喻”在文中的含义可以结合“问题是好的文本里具体的、形而下的一面是怎样和普遍的、形而上的一面联通的”概括得出。5.A“可以离开具体社会时空”错误,原文为“但其所叙述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时空”。C“唤起我们内心的惊奇和崇敬”是有条件的,原文为“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就越是唤起我们内心的惊奇和崇敬之情”。D“就在于高度的隐喻性”表述明显绝对化。故选:B。6.文中列举堂吉诃德的例子,讲述了“发疯”的堂吉诃德的闯下的行迹,与老人与海

35、中拥有“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的圣地亚哥相类似。故选:C。7.第三段划线句子讲述了“我”自我感觉与孔乙己有相似之处,突出了“读者可以从中照见他人,照见自己”,突出了优秀作品可以跨越时代的特点。第五段表达了“我”在读堂吉诃德时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其实也是在失败中前行。从而证明了作者“天才的作家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在文本的具体的、形而下层与普遍的、形而上层之间搭建了绝妙的隐喻关系”的观点。答案:3.A4.叙述性文学作品中具体的形而下的故事或形象与它指向的普遍的形而上的意义之间的联通(关系)5.B6.C7.第3段画线部分,以“我”从孔乙己中照见自己,证明“孔乙己”愚顽不化,不

36、能与时俱进的形象具有跨越时代形而上的普遍意义。第5段以“我”对应唐吉诃德的人生,证明天才作家不经意间能让人物形象跨越时间、空间、地域文化,唐吉坷德隐喻普通人普遍的荒唐失败的人生状态。两处事例都证明了优秀的文学能在文本具体的、形而下层与普遍的、形而上层之间搭建绝妙的隐喻关系。两个例子都是作者的切身体会,代入有亲切感,深入浅出,便于读者理解领会作者观点及核心概念。3.本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题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运用排除法加以判断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

37、境意义。5.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得出正确结论。7.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答案】8.第段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黄河的颜色“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形态“就像成群结队的士兵一样,一排紧接着一

38、排,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排涌涌,密密匝匝”,动作“一个劲儿地往前抢,向前冲”,声音“一边冲锋,一边还在呐喊,射击”“,继续怒吼,继续咆哮”“发出一声撕天裂地的吼叫”,多感官综合描写,写出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并通过士兵、马队的比喻和拟人生发,展现出黄河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不屈形象;第段重在侧面烘托,以“当地的作家们,也在发出一声声惊呼”“让人目瞪口呆”的人物反应衬托黄河激烈壮观带来的震撼;对比手法,“我曾在刘家峡看过清澈翠玉、湜湜静水的黄河;在万家灯火的兰州城里,看过宽阔雄壮的大场面黄河;在天设地造的壶口,看过慷慨激昂的瀑布黄河”,联想起从前看到的黄河景象,以及自己想象中“黄河已是极度衰弱了,没有了

39、精气神儿,行路已踽踽,全然失去了出发时那冲天烈火般的激情”,用以衬托眼前的黄河“依然是大河东去,壮怀激烈的奔马群”的情景。两段视角变化,从全方位不同角度描写了黄河,且符合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9.第六段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两千年前的公元11年,这群奔马来过一次,可惜那是一群狂乱的野马”承接上文作者看到的黄河入海时宛如“壮怀激烈的奔马群”的描写;引起下文“可惜那是一群狂乱的野马,东奔西突,左冲右撞,致使千里沃野一忽儿就变了色,高山为岸,深谷为陵”以及后文黄河“1854年,一群野马又残暴地闯荡来了,不按规矩出牌,不听法律警告,不顾百姓哭嚎,不解东风意愿,只一味蛮野横行”“桀骜不驯的黄河时不时地就会闹

40、上一顿脾气,1855年的大河决之后,洪水肆虐,溃口林立,一年数决,民不聊生,反反复复折腾,过七八年就来一次,直到2013年,暴躁的黄河还又一次放出几匹野马,把高台村的房屋毁塌了大半”在历史上多次泛滥的事实,从而为后文描写人们治理黄河成功,过着幸福的生活作铺垫;同时从描写角度来说,从眼前真实的黄河过渡到对历史上黄河以及人们为治理黄河而付出的种种努力,写出人们与黄河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抗争的关系,引出主旨。10.本题开放式作答,可任选其中一个观点作答。一般来说最好遵循原作思路,认为合理,作者面对黄河的野性狂暴和历史上人们一次次与黄河抗争的事实,联想起袁隆平研究海水稻,其实也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抗争,符

41、合情理;如认为不合理,则分析对袁隆平的这段描写与文章主题关联性不足,即可。11.文中描写了“咆哮的黄河”,如“一群狂乱的野马”的黄河,以及黄河在历史上既哺育了我们文明,又曾给我们带来多次灾难的事实,赞美了黄河不屈的精神,也赞美了人民始终与黄河相处共生,始终不曾放弃家园的精神;最后三段描写农家小院的幸福生活,更是表达了作者对黄河沿岸百姓如今生活幸福的喜悦欣慰之情。通过人们治理黄河的种种经验,也启示我们面对自然要有不屈的抗争精神和用科技来战胜自然,安居乐业的智慧。答案:8.第段调动多种感官正面描写眼前黄河,运用比喻、比拟,士兵、马队形象统摄全段,突出黄河浪涛汹涌、气势恢弘,赋予黄河以激烈不屈的人格形象。第段以黄河奔腾激烈给观者带来的强烈震撼,以及以刘家峡、兰州、壶口各地黄河以及黄河断流、入海口想像等,侧面表现黄河;两段描写视角变化自然,符合事物认知的过程规律。9.全文围绕黄河的野性、泛滥与治理的历史与现状展开构思。第六段内容承接前几段野马般奔腾咆哮的黄河,引出下文黄河历史上多次泛滥、三角洲毁于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