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02含答案.docx

上传人:侗****源 文档编号:2941479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0.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02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02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02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02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02一、积累与运用(21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A.翱鸣(go)山巅(din)浊流(zhu)呻吟(shn)B.田垄(lng)召唤(zho)磅礴(bng)怪诞(dn)C.辔头(pi)挚痛(zhi)哽住(gng)哺育(p)D.啾啾(ji)机杼(zh)污秽(hu)督学(d)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因此催生了世界大国战略博弈的新格局。B.当前,青少年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了汉语的规范化,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C.“光盘”行动是一家民间组织发起的公益活动,意在发扬人人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D.语文

2、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A.黄河颂是以诗的形式写的“黄河颂歌”。B.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C.“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应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D.木兰诗对从军缘由、辞家、辞官、还乡写得简略,而对军旅生活则写得很详细。4.根据提示填空。(8分)(1)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国的小说家都德。其中“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一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2)

3、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_,是_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3)木兰诗中,表现木兰不贪图荣华富贵的诗句是:“_,_,_,_。”5.综合性学习。(7分)为纪念“九一八事变”85周年,你所在班级将开展一次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品味文化】请写出两个与战争有关的成语。(2分)【了解历史】请写出一个你最崇拜的英雄及其事迹。(2分)【设计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历史,受到更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准备通过活动来纪念“九一八事变”。如果让你负责,你会设计哪些活动形式?请仿照下面的活动形式一,再写三个。(3分)活动形式一:举行文艺会演活动形式二:_活动形

4、式三:_活动形式四:_二、阅读理解(39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15分)怒从黄河来蒋建伟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扶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

5、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风,往风的旋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扶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

6、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7、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控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晕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乘性,中国人的秉性!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

8、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个、第三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

9、血性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选自201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6.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方面的“怒”。(2分)7.阅读第段,简要说说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4分)8.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4分)(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

10、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从词语锤炼的角度)(2)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从修辞手法的角度)9.第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2分)10.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3分)附对应原文: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15分)集中营的课堂程刚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

11、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把到了车上。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

12、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

13、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

14、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11.根据小说

15、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地点情节主要事件学校开端看见沙宁老师被捕集中营门口发展(1)集中营油库高潮(2)1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3分)1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14.“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17题。(9分)东市买骏马,_,_,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幕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

16、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1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原文。(2分)16.下列对语句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写出了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情况。B.“关山度若飞”:跨越关隘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英姿。C.“朔气传金柝”: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17.用现代汉语翻译

17、下列句子。(4分)(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三、写作(40分)18.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从古至今,我们的国家遭遇了许多灾难,从古代被外敌压迫、奴役,到现在被自然灾害侵袭,这些困难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动力,多灾多难成就了祖国今天的辉煌!请以和祖国在一起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要求:中心突出,写出真情实感;格式要规范,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卷面要整洁。第二单元测试答案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答案】D【解析】A项,“啤”应读“ho”;B项,“磅”应读“png”;C项,“哺”应读“b”。2.【答案】B【解析】A项,主语残缺,应

18、删去“随着”“因此”;C项,“发扬良好习惯”搭配不当;D项,“学习素养”搭配不当。3.【答案】D【解析】对从军缘由、辞家、辞官、还乡写得详细,对军旅生活写得很简略。4.【答案】(1)法比喻(2)乐府诗集南北朝(3)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5.【答案】【品味文化】草木皆兵马革裹尸四面楚歌用兵如神声东击西(写两个即可)【了解历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堵枪眼,刘胡兰宁死不屈,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英勇献身等。(写一个即可)【设计活动】举行主题班会举行图片展览举行手抄报展览二、6.【答案】(1)芦花之怒;(2)黄河之怒。7.【答案】“遗憾”是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

19、收获”是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8.【答案】(1)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生动具体地展现了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9.【答案】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做铺垫。10.【答案】略【解析】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作答,分析出其中一点即可11.【答案】(1)手握一枚

20、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2)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12.【答案】(1)例句:“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作用:交代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表现了谢达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2)例句:“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作用:交代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13.【答案】(1)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表现了赛夫对情报员被捕后如何完成任务的担忧。(2)描写了沙宁在集中营看见谢达后的出乎

21、意料、发愣的神情,表明沙宁对谢达来集中营意图的疑惑不解(或沙宁对谢达说“我来上课”的心领神会)。14.【答案】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作用: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集中营”和“课堂”两个场所构成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15.【答案】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16.【答案】C【解析】C项,“朔气传金柝”表现的是军旅生活的艰苦。17.【答案】(1)将军和战士们征战多年,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胜利归来了。(2)天子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三、18.【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