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教育部组织编写统编、通用、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导学案第三单元.doc

上传人:长*** 文档编号:2940536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教育部组织编写统编、通用、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导学案第三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教育部组织编写统编、通用、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导学案第三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教育部组织编写统编、通用、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导学案第三单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教育部组织编写统编、通用、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导学案第三单元.doc(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单元概述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人生道路上的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本单元课文就是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排的。本单元安排了两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通过细腻委婉的语言,在不断地追问中,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深切情感。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记叙了“我”盼着母亲兑现在星期天带“我”出去玩的承诺,详细刻画了“我”由开始盼望中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过程。既表现了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心灵带来的痛

2、苦,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别了,语文课讲了“我”由开始“厌恶”语文课到后来因全家移民和张先生的教导而对语文课产生了“喜爱”之情,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表达了“我”强烈的爱国之情。阳光的两种用法以“老阳儿”为线索,记叙了“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两件趣事,表现了母亲和毕大妈生活的智慧和温暖的心,说明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人生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3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句段,

3、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4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重点1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人生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2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3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来感悟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同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匆匆2课时那个星期天2课时习作例文2课时习作2课时8匆匆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

4、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发出深沉的感叹。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质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的无奈和惋惜。这是学生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并积累其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

5、达上的特点。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读课文,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对时间匆匆即逝的惋惜之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课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感悟出“要珍惜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有意义的事情”的道理。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3本文运用了排比、设问、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运用修辞手法的好处。【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妙用比喻的写法。【

6、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2通过抓住重点句段,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品析文中优美的语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意识。教师:准备惆怅的音乐、教学课件。学生:搜集朱自清的资料。2课时第一课时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重点: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一、名言欣

7、赏,激情引入1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关于珍惜时间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等。2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90年前一位年轻人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3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4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潸潸、凝然、徘徊。5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6练习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1

8、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它到哪里去了呢?)(学生自由举手回答)2再读课文,按作者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1)学生自由举手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运用一个排比句,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提出了问题。第2自然段:写作者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在无声无息中消失了,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感慨。第3自然段:作者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第4自然段:写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流露出他不甘心虚度此生的思想。第5自然段:照应开头,突出了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2)划分层

9、次,总结层意。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问题。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地写日子的匆匆流逝及作者的反思。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照应开头,再次提出开头的问题。四、自主感悟,初步理解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2画出感悟最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作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不懂的问题。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五、拓展延伸1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说一说,并尝试着用朗读表达出你的理解。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匆匆第二课时1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10、展开联想,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仿写。2感悟作者面对时间流逝的复杂心情,懂得珍惜时间。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妙用比喻的方法,积累语言。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的来去匆匆的,展开联想,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仿写。难点1感悟作者面对时间流逝的复杂心情。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妙用比喻的方法。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呢?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过去的日子你都留下了什么?你现在有何感受?(课件播放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学生谈感受)二、细读探究,品读感悟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指名

11、回答,教师引导品读第12自然段)2重点品读以下内容(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引导学生汇报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学生个性化朗读。a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b师:作者用排比的手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可奈何,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c有感情地齐读本段。(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

12、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读句子,思考:“我”为什么会“头涔涔而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溜去”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3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感受时光匆匆的呢?(1)课件出示相关语段“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2)引导学生抓住“伶伶俐俐”“跨过”“飞走”“溜走”等词语体会时间来去

13、轻、悄、匆忙、稍纵即逝的特点。(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时光还会怎样匆匆流逝?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练说:_的时候,日子从_;_的时候,日子从_;_的时候,日子从_。 4面对这匆匆流逝的时光,作者的心情怎样?文中哪一个词语可以准确地表达作者此时的感受。(叹息。)5作者感受到了时光流逝的匆匆,他又是怎样思考的呢?(1)引导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抓住“我能做什么呢”“又剩些什么呢”“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态度。(2)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谈一谈自己读后的体会。(3)在作者眼中,时间的形象是怎样的?(短暂,无痕。课件出示“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

14、融了”。)你眼中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也运用比喻的形式说一说。(时间像突然来的一阵风,被季节刮走了,不留一点儿痕迹;时间像沙漏,在不知不觉间生活全部填满,又在不知不觉中随风流逝。)6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题。从开头的问与答,到结尾的再次追问,体现了作者对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悄悄流逝的一种怅然若失的情绪。字里行间透漏着作者劝世人要珍惜时间的提醒。7读一读首尾照应句,注意读出自己的感情。(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

15、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2)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三、诵读积累,领悟时光匆匆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1展示交流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2(出示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3小练笔:写读后感受。匆匆时间要珍惜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描写,具体再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最后用“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感

16、慨,引人深思。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仿写这一环节,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相结合的目的。9那个星期天那个星期天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发自内心对孩子的关爱。文章多次运用心理描写,细腻生动,为了写出孩子期待已久而又失望落空的心理过程。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读课文,可以感受到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疏忽,更能够体会到母亲的辛劳。可以让学生多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1朗

17、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2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3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过程与方法】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把握文章中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对孩子的疏忽及关爱,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重点品读关键语句,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心情,感受融情于景的语言魅力。难点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史铁生的相关

18、资料。2课时第一课时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重点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难点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一些有关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是别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课上分享交流。2齐读课题,思考作者为什么以那个星期天作为题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1认读书写生字。重点指导:(1)“叨”与“叼”,“耽”与“眈”字形的区别;(2)“惶”的用法;(3)指导书写“揉、搓、偎”等生字。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

19、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围绕那个星期天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按照早晨、上午、傍晚、黄昏的时间顺序写了“我”在那个星期天里不同的心情。通过讲述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写出了“我”的期待最终变成失落绝望的全过程。)3给课文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大意。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汇报,教师指导归纳: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的第一次盼望。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母亲一再爽约,“我”的

20、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伤心落泪和母亲对“我”的安慰。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1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说一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抓住“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段时光不好挨”“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一派荒凉”等语句体会“我”心情的变化:满怀期待、焦急兴奋、无聊孤独、焦急无奈、伤心失落。)2找出描写“我”内心独白的部分,读一读,体会“我”此时的心理活动。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读给同桌听一听。那个星期天第二课时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深入体会主人公细腻的心理变化。2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

21、重点深入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难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简单说说文中的“我”在期盼什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盼?二、细读课文,品析感悟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6自然段,思考:这部分记叙了母亲几次爽约的事?分别因为什么事而一再爽约?(三次。分别因为买菜、翻箱倒柜忙开了、洗衣服而一再爽约。)2指名学生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我”开始等待时是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我”这时的心情是满怀期待的。从“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等环境、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我”愉快、迫不及待的心情。)3默读第

22、4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主要写“我”百无聊赖地等待着母亲回来。)(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段时光不好挨。)(2)为了表现时光的不好挨,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哪几个情景?你认为哪个情景最能表现“我”的百无聊赖?(作者描绘了跳方砖、跳房子、看天看云彩、拨弄蚁穴及翻看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等场景具体表现了“时光不好挨”。)(3)作者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展示了“我”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表现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忍耐和执着。)有何作用?(让人进一步体会到“我”的脆弱和无可奈何,忍不住对“我”心生怜爱。)4“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此时,“

23、我”是怎样的心情?(焦急无奈。)“我”有何举动?(“我”紧跟在母亲的腿底下念叨着。)5齐读第6自然段,思考:(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这又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焦急、执着。)(2)“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这里,“我”明白了什么?(明白自己出去玩的盼望最终还是落空了。)6“我”意识到不能出去玩后,有什么表现?(不出声地流泪。)母亲为什么“惊惶”?(母亲意识到了因为她的爽约给“我”带来了伤害。)7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我”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启发学生思考:虽然母亲没有兑现承诺,但是“我”并没有怨她,这是为什么?

24、对此你有何感想?(1)母亲虽然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但这并不说明她不是位好母亲。首先,母亲是想带“我”出去的,她很早就允诺过,可能迫于现实条件,没有办法做到,而且那天开始时她都记得自己的承诺。然而,生活压力过大,她必须完成作为母亲该完成的劳作,也许这样的劳作比带“我”出去玩更重要,所以她始终沉浸于繁忙的劳作中,彻底忘记了承诺。“我”流泪后,她惊惶地抱着“我”道歉。(2)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探讨母亲在孩子教育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对孩子的承诺应当兑现;二是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忽略他的感受。(3)引导学生在感受“我”的情感波澜的同时,要体谅母亲,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应该怎么跟父母相处,加

25、深对家庭和社会、责任和爱的感受与理解。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表现“我”的情感的?(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里的动作、语言、内心独白和环境描写的语句。)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表达了“我”的情感?选出你认为写得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汇报,教师指导)(1)“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这句独白展现了“我”焦急又执着的情感。(2)“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借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我”内心的绝望、无奈。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26、我们看到了一个希望母亲带自己出去玩的孩子,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运用了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的写法。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法,在叙述之中真实自然地流露情感。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分别描写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下所见的景物,体会融情于景写法的好处。(走在小巷里、奔跑在田野中、弹琴、钓鱼)这篇课文从孩童的视角出发,描写了“我”的所见所感所悟,语言平实质朴、甚至有点儿絮絮叨叨如儿语,这一特点把握起来比较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让学生在看似简单的叙述语言中,感受和理解“我”的心情和情感。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讲了“我”因全家移民和张先生给“我”一

27、本书后,“我”对语文课的态度由“厌恶”变成“喜爱”,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没有机会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 并决心自修语文的事情。本文把“我”对语文的不舍之情始终贯穿于叙事之中。无论是与父亲的对话,还是老师、同学的留言和送书,都饱含着“我”对祖国、对母语的不舍之情。阳光的两种用法以老阳儿为线索,描写了“母亲用阳光晒被子”“毕大妈用阳光晒水”的“阳光的两种用法”。作者以情带文,写出了阳光带给自己童年的幸福回忆,表达了对阳光的喜爱和对母亲、毕大妈这样人的赞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与本单元类似的体例,且在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对本单元要求掌握的写作方法有所了解,所以,理解起来并不难。重点是

28、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进一步巩固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和直抒胸臆的写法,为后面的习作打下基础。1先让学生总结前面两篇课文运用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哪些,然后快速浏览习作例文,发现习作例文与前面两篇课文的相似之处。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赏析例文的写法。【知识与技能】阅读习作例文,读懂习作例文的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习作例文,结合批注,加深理解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和直抒、间接抒情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陈小允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体会他对祖国、对语文的不舍之情。2感受母亲和毕大妈的生活智慧,体会作者对阳光的喜爱和对母

29、亲、毕大妈这样人的赞美。重点通过阅读习作例文,结合批注,加深理解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和直抒、间接抒情的写法。难点1感受陈小允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体会他对祖国、对语文的不舍之情。2感受母亲和毕大妈的生活智慧,体会作者对阳光的喜爱和对母亲、毕大妈这样人的赞美。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1课时一、回顾与复习1匆匆采用了大量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对自己虚度光阴的懊悔,那个星期天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方式,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失落和绝望。2这两篇课文的作者在写作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上,都采用了内心独白的

30、方式,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波澜。)3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习作例文,继续体会表达情感的方式。二、学习别了,语文课(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语文课,每天都学语文,每天都在说语文、用语文,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那么,语文究竟代表着什么,它究竟有多么重要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即将要离开祖国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语文情结。2齐读并板书课题。(二)初读例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陈小允对语文课的态度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陈小允起初非常讨厌语文课,后来在移

31、民前喜欢上了语文课。因为张先生送给他一本书和得知要移民到中美洲无法再学习语文了。(三)细读例文,品析感悟1自读自悟,找出能够表现陈小允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之情的语句。2引导学生找到第19自然段的相关语句,体会陈小允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3师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指出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1)“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到了下课钟声。”这句话通过写“我”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表现了“我”不想下课的心情,反映了“我”对语文课态度的转变。(2)品读放学后一幕,找到“我”与爸爸的对话,分角色朗读。思考:听了爸爸的话后,“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我听后吓了一跳

32、。”“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新学的生字。”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我”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3)文中列举“我”通过努力,最近一次默书一个字也没错的例子来表现“我”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4在陈小允喜爱上语文课的时候,他却要离开了。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有何感受?(不舍、难过)请同学们默读第1014自然段,画出描写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并在旁边的空白处作批注。5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张先生做了什么,同学们做了什么?“我”想了什么?(师生交流,加深感悟:文章通过选择老师留言和同学送书两件事,突出了离别的感伤气氛和“我”对老师、同学、

33、祖国的不舍。)(四)课堂小结,明确写法1例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事例来表达“我”对语文的不舍和眷恋?引导学生理解:(1)和爸爸谈话后,“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温习教过的课文;(2)“我”默书得一百分;(3)老师给“我”留言和同学送书。2课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法来表达这种情感?(1)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中,如与爸爸的对话,老师留言和同学送书等事件中,对“我”动作、语言的描写。(2)运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直接表达“我”对语文的不舍。如“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接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外语教育了,想到这里,我噙着泪。”三、按照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例文阳光的两

34、种用法,讨论解决例文后面的问题别了,语文课喜爱、眷恋本单元的习作例文有两篇,即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这两篇课文作为例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将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和运用内心独白等直接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篇例文的教学上。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各部分意思,分析课文主要是怎样来表达情感的,以突破教学重点。最后,要求学生以学习别了,语文课的方法来学习第二篇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如果学习例文后能接着写作文,效果应该能更好。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本篇习作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真情自然流露在文章中的作用,前面学过的一篇习作例文

35、别了,国语课就是真情流露的典范。对于真情,我们要用真心去体会,用语言去描摹,用技巧去渲染,用构思去完善。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是生活中的细节,认为家庭活动太平常,以至不能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情,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枯燥乏味。因此要“指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真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真情”作为此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唤醒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其达到情不自禁、跃跃欲试的状态。【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明白真情自然流露在文章中的作用。2激发学生倾吐内心情感的欲望。3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使文章能够达到真情自然流露的效果。【过程与方法】1联系自身的现实生活,回忆往事,寻找感情涌动的

36、瞬间。2介绍抒发情感的几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内心独白、细节描述等,指导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倾吐内心真实情感。重点了解和学习写作的方法,引导训练,从而掌握技巧。难点体会方法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教师:一些感人的文章和片段(多媒体)。学生:对自己的成长过程进行回忆。2课时第一课时1让学生明白真情流露在文章中的作用。2激发学生倾吐内心情感的欲望。重点了解和学习写作的方法。难点引导训练,从而掌握技巧。一、导入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东西莫过于真实的情感,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用情打动人,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真的”涵义的呢?1真人真事。2亲身经历。3符合客观实际的事等。二、感受

37、真情,师生互谈1师:叶圣陶曾经说过“学生的作文也就是他的生活”,可见在现实生活中,流露真情非常重要,下面请大家仔细阅读2篇习作例文,看一看作家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为之动容的呢?2快速默读例文,然后相互讨论。3学生说,教师总结:(1)精描细绘见真情(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等)。(2)万事求实见真情。(3)直抒胸臆见真情(大胆的抒发自己的真情)。(4)巧妙地安排结构(设置悬念,线索安排)。三、放录像1表现亲情的一则广告。2电影我的兄弟姐妹片段。3歌曲天亮了四、欣赏结束,让学生谈感受五、动笔起草1学生动笔列提纲,以“感动”为题写一篇作文。2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38、真情流露写作技巧第二课时1学会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具体,突出感动的地方,并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2讲评习作。学会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具体,突出感动的地方,并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一、修改作文1自我修改:写完后,学生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2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作文,互相利用修改符号修改细节,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可以在后面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二、全班评议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的作文,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在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2评议的重点。(1)所写内容是否真实。(2)所写文章是否能打动自己,感动别人。(3)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三、接受他人的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四、重新誊写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内容真实、具体感动自己,打动别人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是生活中的细节,认为家庭活动太平常,以至不能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情,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枯燥乏味。因此我确定以“指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真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真情”作为此课的教学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