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及井下作业井喷事故典型案例.docx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9388623 上传时间:2022-07-30 格式:DOCX 页数:150 大小:26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钻井及井下作业井喷事故典型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钻井及井下作业井喷事故典型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钻井及井下作业井喷事故典型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钻井及井下作业井喷事故典型案例.docx(15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一、钻井过程中发生的井喷事故案例1.双观21井井喷事故1.基本情况双观21井是河南油田双江区块的一口观察井,位于河南省桐柏县江河村,设计井深2550m,实际井深2468.25m,井别为直井,井口未安装防喷器。该井由河南石油会战指挥部32135钻井队承担钻探任务,于1979年7月23日18:40一开,表层设计下深80m,实际表层套管下深74.11m。7月27日0:05二开。2.事故发生及处理经过1979年10月17日0:00钻至井深2449.43m循环开始起钻, 7:35起钻完,起钻时连续灌钻井液,7:3514:00,换钻头后进行下钻作业,因钻头水

2、眼堵塞,不能开泵,14:0016:30处理憋泵,16:3017:10起出钻杆4个立柱(钻头位置在井深2339.67m)。17:1017:15开泵憋通水眼,17:1517:45发现钻井液池液面上升,且有大量原油、气泡从井口外溢,当班司钻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全队职工奔赴井场抢险,当班司钻迅速将方钻杆提至转盘面以上,钻杆座在转盘上,用大钳钳头压在刹把上,进行刹车。17:55发生井喷,喷高34m,喷出物为原油、天然气和钻井液,当时东北风34级,司钻立即通知机房司机和司助紧急停车,司机立即停1、2、3柴油机,在停运3柴油机时,因柴油机空气滤清器吸入的天然气进入燃烧室引起飞车,随即发生爆炸着火。18:00大

3、火蔓延到钻台、机房、钻井液池、1、2泵. 18:0018:40先后有4台消防车和4台水泥车赶到井场参加灭火,19:30井场灭火结束。10月18日利用水泥车打入1.241.27g/cm3的加重钻井液184m3进行循环,没有发现溢流。22日换好各种设备,井下钻具被卡,10月27日,泡油活动解卡,使用1.151.20g/cm3的钻井液循环,恢复正常钻进,钻至井深2468.25m完钻。本次井喷共损失时间近11天,烧毁的设备有B2-300型柴油机5台、自动压风机1台、井口工具、水龙带烧毁以及井架和绞车部分部件;当班司钻、司机和司助烧伤。直接经济损失40多万元。3.事故原因分析1)井喷及井喷失控原因当时钻

4、井液密度为1.12g/cm3,而本井该井段设计钻井液密度为1.251.27g/cm3, 低于设计密度,井底钻井液柱静止时间长达约10h没循环,地层流体不断侵入井筒,是造成井喷的直接原因。井口未装防喷器,发生溢流无法控制,造成敞喷,是造成井喷失控的主要原因。思想麻痹,岗位责任制不落实,对井喷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自始至终没能认识到该井会发生井喷失控着火,是造成这起事故的主观原因。缺乏井控工作经验和相关技术知识,不能针对险情提出有效的井控措施。井队干部和岗位工人技术素质差,工作标准低,在处理水眼堵塞时,坐岗观察不落实,起出部分钻杆期间在灌钻井液等环节未认真落实,不符合井控工作的有关要求。2)着

5、火原因紧急停柴油机措施不当,引起飞车和天然气爆炸,是井喷着火的直接原因。该井设计中,已告知油气层中有天然气存在,井队未引起高度重视,未采取防火措施,是井喷着火的主观原因。4.事故教训加强地层压力及油气特点认识。钻开油气层后,钻井液密度不能低于该井段设计密度,否则会增加发生溢流甚至井喷的风险。按标准安装防喷器。井口不装防喷器,一旦发生溢流无法实现二级井控,造成束手无策。树立“大井控”理念。井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钻井设计、钻井施工、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装备配套、人员培训等方面,需要钻井、培训、安全、消防等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相互协调。高度重视井控技术培训工作。井控技术培训是正确执行井控

6、技术规定的基础工作,训练有素的人员是贯彻执行好井控技术规定的保证,井控技术培训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必须本着重点在基层、关键在班组、要害在岗位的原则,分层次施教,要培训钻井队每个班组整体作战能力,真正做到班自为战,战之能胜。认真落实井控岗位责任制,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案例2.文 72-98 井井喷着火事故1、基本情况根据地质设计,文 72-98 井是一口一次开发井,该井设计井深 360Om,钻探目的是落实文 72 块沙二下和沙三中的含油气情况。根据邻井资料该井地质分层是沙二上 290Om, 沙二下 3200 m, 沙三上 350Om, 沙三中 360Om, 定深完钻。钻井液设计密度:290

7、0 m 以前为优质轻钻井液,密度为 1.20 g/cm3;29003200 m 密度为 1.401.45 g/cm3;32003600 m 密度为 1.551.60 g/cm3;钻遇高压油气层提前 50100 m 加重钻井液,在油气层段钻遇快钻时要循环观察 。该井于 1985 年 9 月 30 日 12:30 一开,1985 年10 月 6 日 8:00 二开,11 月 19 日用 215.9mm 钻头三开,钻至井深 2891.30m 发生井喷着火。井身结构 :444.5mm257.25m+311.1mm2730.62m+139.7mm 3600m套管程序:339.7mm257m+244.5m

8、m2715.99m+139.7mm 3598m井口装置:35MPa 的双闸板液压防喷器,并配有TYK160Z 型液压控制系统,三开前钻井队用钻井液泵进行防喷器试压 15MPa 不刺不漏。2、井喷失火事故经过1985年11月20日18:00 井队生产会安排要在11月21日 0:008:00 班边打钻边加重,在 2900 m 以前密度提高到 1.401.45 g/cm3 。故司钻接班后在继续打钻的同时组织当班人员加重,钻井液密度由接班时的 1.23 g/cm3 提到 1.29 g/cm3, 钻到 4:00时副司钻上钻台扶刹把,在 5:25 时钻到井深 2886m 连续出现 6m 快钻时,钻时分别为

9、 5min 。 5min 、 1Omin 、 5min 、 10min 、 7min 。地质工在 5:45 时捞取砂样时发现钻井液增多循环罐外溢钻井液和井涌,马上告诉司钻立即上钻台上提方钻杆同时通知机房停泵,当时方钻杆方余为 0.3m, 当方钻杆下接头提出转盘面,顶出大方瓦,第一个单根出转盘面 45m 时已发生强烈井喷 。 6:02 喷高 20m 左右,司钻刹住刹把挂上钳头,此时大方瓦已喷出,无法坐吊卡,司钻立即组织加重钻井液,住井干部钻井技术员马上打开放喷闸门,关液压防喷器,油压由 15MPa 降到零,开后有 0.5min 又升到 15MPa,又关时又降到零。连续四次没关住。副司钻又关几次还

10、是没关住。 6:23 泥浆工在泵房加重时发现振动筛火光一闪随即钻台上起火,此时队长赶到井场,在失火的情况下又关防喷器,储能罐油压由 15MPa 又降到零,当队长去关防喷器时方钻杆已溜人井内,闸板已失效。3、事故原因分析1) 井队无井控安全意识.在钻遇快钻时的时候,不应继续钻进,应停钻关井观察.2)井队技术素质差,井口安装不完善,交接不清楚。表现在:(1)钻开高压油气层前钻井队没有进行井控学习和井控演习.井喷发生后,钻井队技术员、副司钻未能关住防喷器。当环空停喷以后发现上防喷器芯子卡着方钻杆,说明防喷器和液控管线是好的。(2)井队未能贯彻执行井控条例。地质设计 2900 m 进入沙二下高压油气层

11、并提前 50100 m 加重,井队打到 2886m 密度仅 1.29 g/cm3, 而地层实际提前 14m 进入沙二下高压油气层,出现快钻时未及时停钻循环观察,无人观察井涌情况,没有及时关防喷器,最后导致井喷。3)防喷器和液控系统不匹配。由于液控系统容量小,在操作后油压降的幅度大,故工程公司管子站在安装时少装了一个头,防喷器下闸板未接,造成了操作失误一次。4)技术管理较差、岗位不严、不负责任。(1)钻井队在打开高压油气层前,生产会、井队长、井队工程技术员、井队地质对在 290Om 以前将密度提到设计要求的 1.401.45 g/cm3 都有过要求,但没有具体落实到实处。钻至井深 2886m 密

12、度尚为 1.29 g/cm3。工程、地质都未严格把关停钻加重,麻痹大意。(2)在出现快钻时时各岗位人员没有坚守岗位。无人观察油气侵,待地质工在 5:54 捞砂样时才发现严重井涌 , 井涌量很大,再加上关井太晚,关井中又出现失误,随之引起强烈井喷。对井喷的先期预兆无人发现,管理上十分松懈。(3)钻井公司、钻井大队对钻开高压油气层前的检查、技术组织的落实不认真,思想上不重视,公司对井队的具体要求不够明确,对防喷器试压操作方法没有使队上有关人员真正掌握。5)文南地区的文 72 块,断块复杂,油气层压力异常,是当时开发的新地区,该井队又缺乏打高压井的经验 , 思想上麻痹大意,是造成这次井喷的原因之一。

13、4、事故处理经过11 月 21 日早上局、公司领导和有关人员赶到现场 ,8:00时钻台上有一股火,火势很大,火苗高 8m,钻台下在灌钻井液管线处冲出一股火直喷井架大梁,喇叭口和防喷器连接法兰刺出一股火,直烧防喷器 ;喇叭口一股火火势很大。当时风向是东北风,火烧的是西南方向井架大腿,人无法接近,井架随时有倒塌的可能。 10:30 研究决定先拉倒井架 ,第一次用拖拉机拉东北角崩绳,绷绳被拉断井架未倒。第二次拉死绳固定方向绷绳,井架倒在 2 号大腿方向,随即组织力量清理进场,托出油罐、发电房、机房柴油机、泵及倒塌井架。 14:00组织 8 部消防车进行灭火 未成功,在 16:10 又进行第二次消防车

14、灭火仍未成功。11 月 22 日 ( 第二天 )12:40 又组织 15 部消防车灭火未成功。 14: 00在消防水龙的掩护下开始清理钻台,拉下钻台上的杂物,15:50 把烧坏的钻机用 2 台拖拉机拉下钻台。由于井架倒塌,水龙头鹅颈管与由壬头的焊缝处被折断,从钻杆内喷出的一股天然气从鹅颈管的弯管处直扑钻台,火势很大,为使燃烧的气体向上喷,在消防水龙的掩护下气焊工在钻台上割掉 2 个鹅颈管法兰螺丝 (还剩 2个) 时,套上钢丝绳拉鹅颈管两次都未拉断,在第二次向后拉时使井架底座向后移动 30cm 左右,把防喷器与喇叭口的连接法兰拉偏,气体从法兰处向钻台前方剌去。当天研究决定将喇叭口和方钻杆割断,拖

15、出井架底座,让火势集中向上喷再组织灭火换防喷器。 研究试验带火切割方法。当天晚上研究后定下两套方案 :(1) 电弧气暴切割,人在 2m 以外操作;(2) 如第一套方案不行则用电焊割断。第三天(11月23日)9:30 时,环空气量减少停喷,在消防水龙的掩护下割断大、小鼠洞、井架底座拉筋和井口喇叭口。从防喷器下四通处接管线向环空灌水70 余方, 准备割断方钻杆,14:40 在防喷器上 0.3m 处割方钻杆,操作者站在离井口2m处的掩体内。17:03 从四通割透方钻杆随之有火苗喷出约0.5m,但未全断。 17:25 用拖拉机拖出井架底座,同时方钻杆断落。着了2天 11h 的大火熄灭,天然气从井口喷出

16、,气柱高约 5m 。第四天(11月24日)11:40 换装 35MPa 全封式液压防喷器及放喷管线,接着打入密度 1.60-1.62 g/cm3 的钻井液 40.5m3,15:31,历时 3d9h39min 的井喷着火彻底制服。本次井喷失火烧掉塔式井架一部,大庆型钻机一台,水龙头、大钩、游动滑车、天车、转盘各一台 , 钻台工具一套,一号柴油机受到部分损害。5、事故教训1)井控工作要常抓不懈,不能时紧时松,往往是几年不出事人们思想就会麻痹,结果是抓而不严、严而不细,漏洞百出;2)各种井控装备、设施应按照标准进行安装、测试;3)钻井施工中必须遵守各项井控制度;4)从钻井公司到井队对井控工作必须真正

17、在思想上重视,在管理和技术组织注重各项制度和技术措施的落实。案例3.下611井井喷事故1.基本情况下6-11井是河南油田沁阳区块的一口生产井,位于河南省泌阳县黄湾村,设计井深1500m,实际井深1208.76m,井口未安装防喷器。该井由河南石油会战指挥部32686钻井队承担钻探任务,于1980年8月7日4:30一开,表层设计井深53m,实际表层套管下深49.87m。8月9日10:45二开。2.事故发生及处理经过8月15日6:50钻至井深974m时,发现架空槽返出钻井液中有油花气泡,钻井液密度由1.07g/cm3下降到1.02g/cm3,当时钻井指挥部要求井队停钻处理钻井液,并送去16t重晶石粉

18、,而井队只卸了5t,退回11t,该队当天没有停钻加重处理钻井液,继续钻进。8月16日12:0016:00配重浆加重,钻井液密度提至1.05g/cm3,仍发生溢流,未引起重视继续钻进,16:00发现钻井液油气侵十分严重,返出的钻井液80%为原油,此时钻井液密度范围为1.001.03g/cm3,8月17日8:0011:30继续钻进,11:3020:00循环处理钻井液,加重晶石14t,搬土粉8t,钻井液密度提至1.05g/cm3,钻井液漏失约100m3,2h后密度小于1.00g/cm3。8月18日8:0014:45因无钻井液循环,起钻,14:4518:00等加重材料,18:0020:05配60m3加

19、重钻井液,23:10发现井口出气,并有原油从架空槽流出,此时空井,钻井液突然喷出,最高至天车5m以上,砂石撞击井架有火花出现,8月19日8:00以后,出现间隔性井喷,喷出的原油增多,喷高3055m。停了2口注水井后,喷势逐渐减弱,利用井喷的间隔时间,往井内灌清水,见不到液面,井内还发出轰隆声,至00:00井壁垮塌停喷。井喷时间35h14min,之后通井打水泥塞填井。3.事故原因分析钻井液密度过低。最低小于1.00g/cm3,是造成井喷的直接原因。井口未装防喷器,发现溢流无法控制,造成敞喷,是造成井喷失控主要原因。地层压力不清,是造成井喷的主要原因。思想不重视,措施不到位。3天内连续发生多次井涌

20、未引起高度重视,仅采取循环观察,甚至盲目继续钻进;无重浆和加重材料储备,造成空井等停现象。井身结构设计不合理,加重时出现上吐下泄现象。处理井喷措施不当,贻误了处理井喷最佳时机。4.事故教训加强地层压力及油气特点认识。钻开油气层后,所用钻井液密度以平衡地层压力为原则,否则会增加发生溢流甚至井喷的风险。加强井控安全意识。连续3天发生多次井涌未引起高度重视,未认识到井喷的危害,井控安全意识需加强培训和学习。按标准安装防喷器。井口不装防喷器,一旦发生溢流无法实现二级井控,造成束手无策。加大应急物资储备。无重浆和加重材料储备,发生溢流和井喷不能及时加重钻井液。钻开油气层前,应储备足够的重浆和加重材料,做

21、到有备无患。案例4.文 13-73 井井喷失控着火事故1.概述文 13- 73 井为文13 断块的一口开发井,设计井深 355Om。1987年1月26日 4:30第一次开钻,1月31 日第二次开钻,3月25日第三次开钻。套管程序:339.7mm 330.5m+ 244.5mm 2952.71m井口装置:KPY23-350(双半封+万能 )液压防喷器。该井钻至井深 3436m 时,因盲目混油,造成井内液柱压力急剧下降,于1987年4月11 日11:30 发生强烈井喷,随后又因误操作,引起井喷失控。4月15日 9:02,井内喷出物撞击井架底座引起火星,造成天然气爆炸着火。经16d8h2min 的抢

22、险制服了井喷,于4月27日19:32 结束了这场井喷失控着火事故。全井设备烧毁,死亡一人,伤2人,该井报废,直接经济损失492.4万元。2.事故发生经过和原因1) 事故经过文13-73井于1987年4月11日钻至井深3436m。钻井液密度1.86g/cm3,粘度 86s,井下摩阻较大。为改善钻井液性能,决定混油处理。(混油前,既未加重钻井液,又未作有关计算,混油中没有控制混油速度。)采取边混油边钻进的方法,在短暂的1.5h内,往井内先后混入饱和盐水4.5m3 、原油 24 m3。混油期间,值班干部回宿舍吃饭,未安排人员监视液面变化。4月11日11:05,方钻杆打完,钻至井深 3459.38m,

23、钻井液密度降至 1.72 g/cm3。11:20 接好单根后,循环返出钻井液的密度已降至 1.67 g/cm3, 致使钻井液液柱压力远低于地层空隙压力(地层孔隙压力系数为 1.76)。11:25 发生井涌,11:35 井喷喷高 10余米,在慌乱中,实习员在未开启节流阀,且钻井液泵仍在工作的情况下,抢关防喷器,使套压从5MPa急剧上升至22MPa,终将液动阀外法兰焊缝处放喷管线憋断,随后抢关上液动阀。11:37 工长等三人抢开司钻一侧4高压闸门,由于井压过高,出口又是 90 度急弯头,在开启 56 圈后,这侧4 闸门外法兰焊缝又被憋断,造成全井井喷失控。工长被打断的放喷管线击中,当场牺牲,另两

24、另两人被强大气流推出,受重伤。高压油气流迅猛地从失控的井口呼啸冲喷出,震耳欲聋,整个井场被油气淹没。2)原因分析(1) 混油方法错误。混油前,既未加重钻井液,又未作有关计算,混油中又没有控制混油速度,采取边混油边钻进的方法。(2) 未认真落实坐岗制度 ;(3) 关井方法错误。在未开启节流阀,且钻井液泵仍在工作的情况下,关防喷器,造成液动阀外法兰焊缝处放喷管线憋断。(4) 放喷管线中采用 90急弯头。3.事故处理过程及效果事故发生后,油田立即成立了抢险指挥部。4月12日,在抢险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路队伍纷纷奔赴现场,做好抢险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抢出牺牲的工长,突击队员们在10 余支消防枪猛烈水射

25、流的掩护下,逼近井口,于12日17:20将工长抢出。4月1314日,企图通过地面高压管汇强行压井通过地面高压管汇强行压井,先后两次分别压入36m3和154 m3密度为 2.00 g/c m3的钻井液,均无效果。由于压井排量跟不上喷量,且压井压力高达 2830MPa,为防止水龙带、管汇等暴破管汇等爆裂,出现更为复杂、危险的局面,决定放弃压井方案。4月15日 9:02,因井内喷出物撞击井架底座引起火星,导致天然气爆炸着火,全井浓烟滚滚,烈火熊熊。9:15井架烧塌,9:22油罐爆炸,全井场一片火海,设备被吞噬一光。抢险指挥部根据进一步恶化的形势,一方面充实强化抢险队伍,另一方面周密地分析讨论,决定抢

26、险分两个方案同时进行,即:(1)迅速清障灭火,强换井口压井。(2) 利用邻井打救援井(后因井喷井塌,放弃救援井的施工)。4月1621日,做全面清障的准备工作。由于该井油气层压力高( 约61MPa),油气同喷,井口中心温度高达 1400 ,火焰喷高的火焰喷高约47m, 离井口80 余米就烽烫灼人,给抢险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抢险组首先在 10000 m2的范围内筑起高1.2m 、长约400m 的围墙 , 以放水冷却井口,在围墙四周开挖了深1.5m 的循环水沟,利用邻近引黄支渠,并联了6台NB -600 钻井液泵及机组,保证给抢险作业提供充足的水源。在井场四周抢接了2000余m的127mm钻杆作为冷

27、却供水主管线,同时突击制作了消防铁水枪、抓钩机和长气割枪等工具。4月22日,清障工作全面展开。清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统一指挥,带火清障,先易后难,先外后里,切拖结合,分项作业。在消防水枪的水幕掩护下,首先清除被烧毁的井架、钻具及外围活动房。4月23日,将油罐、发电房和液控系统等拖出。4月2426日,因井塌,火势有所减弱。各抢险组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统一指挥下,集中精兵强将,加速清障。在此期间,除井口部分井架底座残骸外,全井清障工作基本结束。4月27日,火势进一步减弱,突击队在水力掩护下可以靠近井口。为此,抢险指挥部决定停止清障, 全力强换井口。 4月27日11:05,将旧井口拆除,11:10

28、装上准备好的新井口(KPY35-35 双闸板液压防喷器及四通),同时接上了控制管线和节流压井管线等,试关井一次成功。17:5019:32,压井,井口压力基本无显示。实际灌入密度为 1.651.70g/cm3的钻井液 84m3, 井口压力为零,关井观察。至此, 一场历时16d8h16天8小时的严重井喷失控着火事故得以解除。3、原因分析(1) 混油方法错误。混油前,既未加重钻井液,又未作有关计算,混油中又没有控制混油速度,采取边混油边钻进的方法。(2) 未认真落实坐岗制度 ;(3) 关井方法错误。在未开启节流阀,且钻井液泵仍在工作的情况下,关防喷器,造成液动阀外法兰焊缝处防喷管线憋断。(4) 放喷

29、管线中采用 90急弯头。4.事故的经验教训与认识1. 井控工作是钻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刻也不能放松;2. 钻井施工中必须遵守各项井控制度,井控制度是从各种已发生过的井控问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3. 加强各岗位人员的井控培训,不要走过场;4. 发生井涌、井喷时各岗位人员应临战不乱,避免误操作;5. 各种井控装备、设施应按照标准进行安装、测试。案例5.王四122井井喷事故1.基本情况王四12-2井是江汉油田王场油田的一口老区调整井,位于湖北省潜江市境内,设计井深2050米,设计目的层是下第三系潜江组四段,由钻井公司32326钻井队施工。该井于1989年8月22日开钻,1338表层套管下深96.

30、68米,958技术套管下深1032.66米。三开前,井口装有KPY2335液压双闸板防喷器,放喷管线未接出井场,回收钻井液管线接在4号罐上。井喷前的钻具组合:812钻头+7钻铤77.58米+614钻铤79.03米+5钻杆+412方钻杆。钻柱未带钻杆回压凡尔 ,方钻杆未装旋塞。钻头喷嘴为14+11+0。根据实钻情况,本井虽然处于潜二段泥岩裂缝油藏发育地区,但钻开潜二段未发现大的油气显示。2.事故发生经过1)事故发生经过9月16日凌晨正常钻进中。400交接班(四班两倒制),井下情况正常。4:114:28:接单根(井深1481.22米),未发现异常情况。4:40:司钻将刹把交给内钳工(农民协议工),

31、离开钻台到材料房去锯旋绳。4:55:钻井液工舀钻井液时发现液面有少量油花和气泡,经测量发现,钻井液密度由1.31 gcm3降至1.30gcm3,粘度由51秒升至63秒,钻井液工将这种情况告诉了当班地质工和净化工,地质工去观察了钻井液槽和1号、2号循环罐,证实液面确有气泡,去找司钻汇报,但未找到。5:05:槽面气泡增多,油气味浓,仍未引起重视。5:35:代替司钻的内钳工见泵压不正常,停钻检查,发现钻井液从井口喇叭口溢出,凭经验判断要井喷,于是立即鸣笛报警。司钻听到报警后,跑到井口,发现钻井液外溢,急忙上钻台接过刹把,未采取关井措施,只想着接回压凡尔。卸方钻杆时大钳打滑,3分种后才卸开,此时钻杆内

32、已开始喷钻井液。井口操作人员先试图把回压凡尔接在井口钻杆上,因喷钻井液,几次都未能接上,副队长又抱起回压凡尔往方钻杆下面接,因钻台极滑,难以操作,多次抢接均未成功。在钻台上的人员抢接回压凡尔的同时,钻台下的人员已打开2号放喷闸门,关了防喷器,控制了环空。柴油机工启动了3号柴油机,停了1、2号柴油机,切断了机泵房电源,还用水冷却了1、2号柴油机的排气管。5:45:一声巨响,4号循环罐处燃起大火,火势迅速蔓延,钻台上人员终未能抢接上回压凡尔,撤了下来。井口钻具内流体失控,油气大量喷出,喷高超过井架天车。5:47:井架上二层平台附近主油气流着火,火焰高达45米以上。因环空油气在往4号循环罐放喷,循环

33、系统及机泵房等处燃起大火。6:13:井架烧塌。2)事故处理经过第一阶段(9月16日18日):临时救急,解决水源,着力灭火,组织反循环压井。井喷发生后,公司蹲点干部及井队职工马上组织起来,抢出井场氧气瓶、资料及发电机,并打开储油罐盖子,关闭油管线闸门,迅速上报险情。局、公司领导赶到现场后,迅速成立了抢险指挥部,立即实施应急措施。(1)组织消防车、水泥车向井口浇水,冷却井口,掩护突击队员接近井口工作。(2)实施手动锁紧防喷器闸板控制环空,撤走防喷器远程控制台。(3)在井场四周抢筑土围堤,控制喷出物扩散,防止火势蔓延。(4)准备加重钻井液,抢接反循环压井管线。9月16日1047,打开3号闸门,抢关2

34、号放喷闸门后,四通两侧法兰刺漏油气,引起井口火势增大,只好再次关3号闸门,无法实施反循环压井。防喷器周围金属物烧毁,9月17日023,转盘倾斜,钻机绞车下塌。9月16日17:0020:00:试灭火未成功。9月17日14:3016:30:计划用密集水流推开火柱,人到井口去打开3号闸门,但因火势大,井口周围障碍多,消防车离井口又远,无法推动火柱,在大量水流冷却下,人能进到井口,但由于3号闸门被塌下的井架压住无法打开。9月17 日18日,清除钻台外围障碍,增加水源,向井口铺设钻杆桥板,以便消防车靠近井口。18日18:0022:45:集中力量灭火,很快就将钻台以上的火扑灭,但钻台以下因未清障,灭火仍未

35、成功。第二阶段(9月19日22日):彻底清障,灭火,抢装井口,油井投产。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钻井工程局及四川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研究所井控研究室的井控专家先后到达现场,具体指导抢险。9月19日1925,井架底座烧坏,转盘掉在防喷器上,环空喷势逐渐减弱,这对清除井口周围障碍很有利。9月21日,环空停喷,钻杆仍在喷油气,但喷势有所减弱。据分析,这是裸眼井段井壁跨塌,自然堵塞环空所致。更换2、3号闸门(原闸门烧坏打不开),9月22日上午,往环空试注水,因防喷器芯子烧坏漏水,无法反挤。9月22日17001710,消防人员在前三次灭火不成功的基础上,集中力量一举扑灭了大火。紧接着利用40吨大吊车在喷着油气

36、的钻杆上抢装上特殊井口, 1820井喷得到了控制。大火烧毁了井架、钻机绞车、柴油机及部分辅助设备、材料和工具,直接经济损失达87.73万元。3.事故原因分析1)井喷原因(1)未及时发现溢流。当班地质工、钻井液工、净化工发现钻井液槽、循环罐液面上有油花气泡,但缺乏井控知识,不能正确地识别溢流,找司钻汇报未找到(当班司钻不在钻台)又未向副司钻或值班干部汇报,对已经发生的溢流没有引起重视。 (2)坐岗制度不落实。没有专人观察井口及钻井液罐液面,未测溢流量,直到代替司钻的内钳工见泵压不正常,停钻检查,钻井液从井口溢出才凭经验判断要井喷,发现溢流为时太晚。(3)地质设计未预告。井喷层位是地质设计以外首次

37、钻遇的潜三段下部泥岩裂缝高压油气藏,据该井187500米的多口油井都未发现这个层。(4)岗位职责不严。内钳工学习扶刹把,正副司钻均离开钻台,值班干部在住井房睡觉。2)井喷失控原因(1)思想麻痹。该油田自1970年开发以来,钻井已20年,密度已达11.7口平方公里,该井周围钻井更密,已达30口平方公里。思想上认为,在老区打井,对地下情况“熟悉”,钻潜三段时未在钻具上接回压凡尔(也没有安装方钻杆旋塞)。(2)井控技术素质差,发现溢流后处理措施不当。一是溢流发生后,当班司钻、值班干部及住井技术员发现井涌时没有立即按关井程序关井求压,而是卸方钻杆接回压凡尔。当喷势增大,无法接上回压凡尔时,也未抢接上方

38、钻杆,现场人员缺乏处理紧急情况的应变能力,延误了时机。这是导致井喷失控的主要原因。二是配合不协调,关井程序错误。在钻台上的人员抢接回压凡尔的同时,钻台下的人员已打开2号放喷闸门,关了防喷器,控制了环空,增加了钻台上抢接回压凡尔的难度。3)着火原因(1)该井原油中伴生气较多(气油比超过100m3t),气体密度大(与空气之比值为1.4658),含重烃多,喷出后不易扩散,易在低空积聚爆炸燃烧。(2)井控管汇安装设计不符合规定,导致井喷后往4号循环罐放喷,放喷管线出口喷出物中的岩屑颗粒撞击金属罐壁引起火花或喷出流体因高速喷溅产生电荷,由于静电作用,可在与罐壁接触处放电,产生火花。这是造成着火和事故复杂

39、的直接原因。4.事故教训1)加强井控培训,对钻井队岗位工人进行井控知识的专业培训,使钻井工人掌握溢流的预兆、检测等井控知识,做到及时准确发现溢流,加强防喷演习演练,能按关井程序动作要求,协调配合,正确迅速地控制住井口。2)提高井控意识,在注意高压油气井防喷的同时,也要注意中、低压油气井的防喷。要充分认识到只要地层压力大于井底压力,就会发生溢流甚至井喷。3)认真落实坐岗制度。要有专人坐岗观察井口及钻井液罐液面。强化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4)钻开油气层前,应使用钻具内防喷工具。5)加强钻开油气层前的检查验收,确保顺利钻开油气层。6)严格执行井控设备安装标准,放喷时不能往循环罐放喷,应通过放喷管线放

40、喷池放喷。案例6.高7-3井井喷失控着火事故1.基本情况高7-3井是冀东油田高尚堡构造上的一口开发调整井。该井由冀东油田设计,江汉石油管理局4565钻井队承钻。设计井深3621m,设计钻井液密度1.29g/cm3(三开后井队申请提高密度至1.38 g/cm3,甲方批准施工密度为1.35 g/cm3),133/8表层套管下深127m,95/8技术套管下深2065.88m。2.事故发生经过三开后于1998年2月11日9:30钻至井深3362m接单根时,发现井口有少量外溢,井内钻井液密度为1.35 g/cm3,9:3010:30加重晶石15吨,使钻井液密度提至1.41 g/cm3,井内钻井液无外溢,

41、恢复钻进。2月11日1920钻至井深3384m,钻时45min/2m,33843386钻时7min/2m,33863388m钻时3min/2m。钻时加快后井队立即停钻循环观察,19:3519:45外溢钻井液量4m3,停泵观察时在4罐加重晶石15吨,配密度1.62 g/cm3的钻井液25 m3。19:4520:20,将25 m3密度为1.62 g/cm3的重浆打入井内,循环返出钻井液涌出转盘面,停泵,关封井器,立压为0,套压上升至16MPa。开节流阀,节流循环排量28 升秒,泵压10MPa,节流套压58.5MPa。20:2021:35,加重泥浆,节流循环,加重晶石20吨,进口钻井液密度未测,返出

42、密度由1.40降至0.8 g/cm3,因井场重晶石加完,停泵关井。21:3523:30,上重晶石150吨,在4罐配1.70g/cm3的钻井液25 m3。此时套压由0.2MPa上升至8.5MPa,发现井口周围冒气泡,决定向井内打入重浆。23:3023:50,泵入1.70g/cm3的重浆25 m3,控制套压56MPa,当替密度为1.40 g/cm3的钻井液5方时,井口一声巨响,钻井液全部从井口周围返出,此时,立压6MPa,套压5MPa。23:5012日1:30,井口较平稳,等重晶石;1:303:00,井口喷气逐渐增大,准备接压井管线;3:00,井口着火。井口周围地层塌陷埋掉钻机。3.事故原因分析1

43、)井喷原因(1)在开发区钻调整井,钻开油气层前未采取相应的停注泄压措施,受注、采井的影响,导致地层压力异常升高。设计钻井液密度1.29g/cm3,三开后该井曾发生过溢流,井队申请提高密度至1.38 g/cm3,甲方批准施工密度为1.35 g/cm3,思想麻痹,未引起足够的重视。(2)钻井液密度设计不合理。在老区钻调整井时,没有考虑原始的地层压力已经改变而导致设计的钻井液密度偏低。(3)未及时发现溢流。(4)发现溢流后,处理措施不当。一是钻遇快钻时未及时停钻观察,快钻时打了4米才停钻循环观察,二是钻井液外溢量较大时未及时关井求压,控制井口,三是在开井状态下加重钻井液循环,致使侵入井内的气体在环空

44、无控制情况下上返并接近地面,2)井喷失控原因(1)井场储备的加重材料不够,压井方法不正确,浪费了加重钻井液,延误了战机。(2)关井太晚,关井套压过高,套管质量差,导致套管损坏。(3)在关井等候加重料中,由于井内气体“带压运移”,未采取放压措施,致使井内压力升高导致套管进一步破坏失效,导致地下井喷,憋漏地表造成地面塌陷。3)着火原因(1)未按标准安装放喷管线。井喷后抢接放喷管线时,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养虾池),缺少弯头,未能接好,导致不能有效放喷,降低井口压力。(2)井喷后喷出物撞击井架底座导致天然气爆炸着火。4.事故教训1)调整井的地层压力受注水井、采油井的影响而改变,钻调整井设计钻井液密度

45、时应考虑注、采井的影响。调整井应指定专人按要求检查邻近注水、注气(汽)井停注、泄压情况。2)钻遇快钻时,进尺应不超过1米,应采取停钻观察方法检测溢流,循环观察时应至少循环一个循环周时间。3)要充分认识气体溢流对井内压力的影响。关井后,由于气体在井内上升而不能膨胀,井口压力不断上升,有可能超过最大允许关井极限套压,应采取放压方法放压。4)在等候加重材料或在加重过程中,视情况间隔一段时间向井内灌注加重钻井液,同时用节流管汇控制回压,保持井底压力略大于地层压力排放井口附近含气钻井液。若等候时间长,则应及时实施司钻法第一步排除溢流,防止井口压力过高。5)提高井控意识,加强井控培训,严格执行石油与天然气

46、钻井井控技术标准及井控管理制度。案例7.安2114井井喷事故1.基本情况安2114井是河南油田泌阳凹陷安棚鼻状构造上的一口注水井,位于河南省桐柏县安棚乡,设计井深3200m,实际井深3188.7m,井别为定向井。井口安装2FZ35-35防喷器。该井由河南石油勘探局钻井公司6078钻井队承钻,于2001年9月13日02:00一开,表层井深347.72m,表层套管下深346.47m。9月13日19:40二开。2.事故发生及处理经过10月5日23:50本井钻进至2488.61m处,发生溢流,钻井队人员没有引起重视。23:55突然发生井喷,喷高约23m,随后喷高迅速上升至10m,当班人员迅速按关井程序

47、实施关井。由于工程设计和地质设计中均未提示该井段有异常高压地层,加上井队井控意识不强,设计的钻井液密度为1.15g/cm3,而实际钻井液密度为1.13 g/cm3,造成井喷的发生。关井成功后,配制密度为1.26g/cm3的重浆,压井循环,发现仍有少量溢流,继续加重钻井液,将钻井液密度提至1.28g/cm3时,循环中钻井液返出量减小,出现井漏现象,调整钻井液密度,前后压井三次,共用钻井液300m3,压井成功后,恢复正常作业。3.事故原因分析地质设计和工程设计中,未提示该井段为异常高压井段,井队警觉性不高,思想麻痹,是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井队井控意识不强,岗位责任制不落实,在油气层钻进过程中无人观察钻井液返出情况,因而没有及时发现溢流。钻井液密度低于设计的密度值,是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4.事故教训地质设计和工程设计要提示异常高压井段,提高井队的警觉性,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措施。提高井队井控意识,落实座岗制度,在油气层钻进过程中加强巡回检查,及时发现溢流。在油气层钻进过程时,随时监测钻井液密度,保证钻井液密度在设计密度范围内。对地质情况不完全清楚的井,应加强随钻地层压力监测工作,同时技术措施应详细、有针对性。如何循环观察、如何避免可能发生的复杂情况,均应在设计中详细列出;早发现早关井。案例8.新文 33 79 井溢流事故处理1、基本情况新文 33-79 井位于文留构造南部文33 断块区。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