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实习报告范文.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28834359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学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土壤学实习报告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壤学实习报告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实习报告范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土壤学实习报告土壤学实习报告 篇1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珍贵财宝的源泉。“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很明显,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必需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土壤在国民经济建设,特殊是在农业生产和改善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学作为主要探讨土壤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我们农业资源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土壤学在农业生产和环境爱护方面发挥着干脆而又重要的作用,特殊是土壤学的探讨成果在农业生产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为土壤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土壤学学科教学实习,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2、的一项包括地质地貌学、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等多门课程实习内容的综合性实习。通过实习,一方面可以让我们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将所学学问对号入座,消法、巩固已学学问,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视察探讨,初步驾驭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培育学生初步科研实力;同时使学生相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学生对土壤学的爱好和酷爱。基于以上,我们农业资源于环境专业于20xx年7月15日和8月22日26日开展了土壤学学科野外实习。一、实习概况与记录实习概况:实习时间:20xx年7月15日和8月22日26日指导老师:资源环境学院张杨珠教授,周卫军,王翠红,廖超林,黄运湘,尹

3、力初。小组成员:刘国云(组长)、陈浩、杜虎、周水亮、谢嵩、谭艳玲、龙毅飞。实习工具:铁锹、大小锄头、剖面刀、pH指示剂、HCl试剂、白瓷板、皮尺、比色卡、土色卡、样品盒、望远镜、地质罗盘仪、海拔仪、GPS仪。实习内容:我们的行程为五天(8月22日26日)。行程路途:8月22日行程为学校-昭山(107国道)-株洲城区-醴陵-攸县(106国道)-茶陵-炎陵县城(宾馆);8月23日由炎陵县城动身经宁岗、黄洋界到达井冈山;8月24日由炎陵县城动身经大院农场到达万洋山最高峰;8月25日由炎陵县城动身至鹿原镇;8月26日由炎陵县城回至学校。在这几天中,我们对实习地区主要地质地貌进行了调查,挖掘了多个土壤剖

4、面进行视察、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性质、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蚀的状况、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综合利用方式。我们对各个地点和老师们的讲解都作了详尽的记录。在8月26日下午,我们在湖南地质博物馆观看了有关录像,在博物馆初步了解了湖南地区金属矿物分布图,恐龙演化过程及其部分恐龙标本,还看到各种岩石矿物标和震旦纪至第四纪生物进化过程的中由代表性的标本,获益匪浅。28日我们在学校试验室里对采回的土样进行了综合评价。实习记录:第一部分:长沙县地区(20xx年7月15日)路途:学校星沙镇东春华大鱼高桥金井观测点一:星沙镇东在该点我们观测到了紫色页岩上发育而成的第四纪红土红

5、壤。下层紫色页岩为第三纪新生代紫色页岩,岩层理清楚,呈细粗细分布,很明显是由流水搬运时速度不同而造成的。岩层下部石砾磨圆度不高,可看出搬运的距离不远,但中间磨圆度较好。从剖面上可看出下层岩石颜色改变大,这是沉积过程不同而造成的。胶结物部分有石灰反应。上层第四纪红土红壤受流水侵蚀形成了明显的冲沟、袭沟。该土壤以粘粒为主,质地粘重,可分为A-AB-B-C层。植被有大量的蕨类(酸性土壤代表植物)、油茶等。观测点二:春华在该地区我们观测了板岩性状及其它所发育的土壤。该点板岩由距今3亿5000万年古生代页岩变质而来的。质地稍软,由于岩层之间的积压造成层理倾斜,岩层间通气透水性好。岩层上发育的土壤肥沃,养

6、分含量多,植被好。土层内含有红、褐色胶膜。可分为A-AB-C层。A为淋溶层,颜色暗,根系多;AB层土层致密为土壤母质混合层;C为母质层。观测点三:茶科所该地区发育形成的土壤为第四纪红土红壤,其母质沉积深厚,表土耕作层亦深厚,在土壤剖面上可观测到网纹层。pH4.2左右。总的说来,该土壤具酸、瘦、板、粘、旱的特性。这正符合茶叶生长的须要,所以该地的茶叶享有肯定的名气。观测点四:金井花岗岩采石场在该点我们观测了中生代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花岗岩。其结构有白云母、黑云母、石英、长石、角闪石、石英变体。该地花岗岩物理风化剧烈、风化物含大量石英砂,母质疏松,所形成的土壤土层深厚,可分为A-B-BC-C层。土壤中

7、K含量和养分多,其上上所生长的植被好。但土层易流失、倒塌,破坏后难以复原。其次部分:长沙井冈山(20xx年8月22日-26日) 观测点一:湘潭昭山107国道旁海拔40m处时间:20xx年8月22日上午观测内容:中元古界板溪群变质岩系(P2t2)岩性特征,中泥盆纪跳马涧组(D2t)岩性特征,P2t2与D土壤学实习报告 篇2前言 :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它具有肥力,在自然界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产生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土壤与地球表面其他疏松、多孔的物质的重要区分在于土壤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常常地,

8、适量地供应并协调植物产生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实力。水、肥、气、热是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确定土壤肥力。土壤中固、液、气三相物质比例不同,使土壤表现出很多不同的性质,其中有的有利于作物生长,有的则不利。土壤不但是植物生长的基地,也是动物、人类以及绝大多数微生物栖息、繁衍的场所。通过这学期对土壤学的学习了解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史,与土壤有关的地学基础学问,岩石风化和风化产物,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土壤的发生、分类与分布,以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

9、成土条件、成土过程、性状和改良利用。驾驭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分析各种肥力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土类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剖面性质,基本理化性状和利用改良;并能够鉴别出主要的岩石。土壤学不仅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一整套试验的方法,土壤教学环节中,除包括系统的讲授课时外,实习试验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土壤学实习,是土壤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习,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印证、巩固、充溢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视察探讨,初步驾驭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培育学生初步科研实力;同时使学生相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学生对土壤学的爱好和酷爱。一

10、、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土壤学是与实践亲密相结合的,土壤学的教学实习是游憩等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其目的、任务及要求如下:1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学问,开阔眼界,增长学问,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力。2熟识本省地带性土壤及非地带性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利用改良措施。3驾驭主要土壤类型及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特点,为水保规划和森林植物更新等供应依据。4了解全国土壤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土壤类型。5熟识我省土地资源退化的缘由及防治对策措施。6驾驭土壤剖面挖掘方法,驾驭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件的视察、描述、记载方法,学会土壤类型的识别。7通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应

11、用这些数据,学会综合分析、评述土壤的方法,并能提出各类土壤的合理开发利用改良技术措施。8.通过实习进一步熟识主要成土岩石的性质和提高鉴别技能。9.通过实习学会野外母质类型的鉴别和地形地势的视察。10通过综合实习,增加珍惜、爱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国策、国法的自觉性,提高立志振兴水保学科和发展土壤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11.了解土壤调查工作的基本方法,土壤调查是为了探明土壤的发生发育和分布规律,查清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条件,以便按不同须要利用和改良土壤。土壤调查是通过实际视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态、性状上的特征,找出影响植物正常长的限制因素

12、和障碍因素,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详细土壤问题。土壤调查是探讨土壤科学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业和水保基本建设和实行科学种树的前提,也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二、实习时间和地点1、 实习时间 :2、 实习地点:3、参与人员 : 指导老师级别专业组别第组组员第一天 实习地点:进行实习前的总动员,老师给大家讲解实习的详细支配,各项实习操作的方法,实习内容,时间支配,参与人员的分组,工具的领取及介绍工具的运用。要求预习实习相关的内容:三大岩类的识别方法、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等。最终特殊强调实习期间要留意的事项,包括平安等等。其次天20xx年12月30日 实习地点:沿途视察地质地貌及母岩母质特征等,并取

13、采集岩石标本同时学习视察、鉴别岩石标本。视察山地红壤的形成、利用现状和改良措施;视察林场建立的各种休闲消遣设施及立体养殖模式;土壤剖面的挖掘、土壤发生层的划分,土壤形态特征的视察和记载方法。进行土壤原状样品的采集,分析样品的采集。第三天20xx年12月31日 实习地点:校内,试验室和水保园。参观水保园,去试验室视察岩石标本、利用整段标本进行全国土壤的分布和主要土壤类型的介绍,视察不同类型的整段剖面等,了解全国土壤的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土壤类型。博学楼后视察岩石风化的特点并采集岩石标本同时进行鉴别,下午在试验室风干土壤样品并进行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土壤自然含水率、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

14、隙度、毛管持水量等)。土壤学实习报告 篇3一、实习目的1、了解野外剖面点的选择原则,并据此确定调查剖面的位置。2、驾驭土壤剖面挖掘和土层划分的基本原则;学习利用常用工具(罗盘、剖面刀等)与方法进行土壤剖面形态视察与记录。3、驾驭土壤剖面分析样品采样、环刀采样的方法与操作。4、通过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并进行调查,从而获得其不同特征。5、培育科研团队精神,培育良好的科研外业习惯,增加小组、班级及专业的凝合力。二、实习意义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通过实习的方式让我们对土壤剖面有一个直观的相识,并可以做一些外业调查,同时为室内试验打算原材料。另外,此次实习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三、土壤剖面的确定

15、和土壤样品的采集由于我们班三个组探讨的主题相同,于是我们分组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以求涉及更多的方面,进而使探讨内容更饱满,探讨结果更具有概括性。四、样品处理与分析1、测容重和含水量由于环刀取样的限制,我们只取了部分土层的原状土壤,并进行容重和含水量的测定。2、土样的处理及速效钾的测定(1)将采集的各层土样过1mm和0、25mm的筛供以后试验运用。(2)用醋酸铵浸提法测土壤样品的速效钾含量。3、用电位法测土壤样品的pH。4、用稀释热法测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和有机质的含量。5、用比重法测土壤样品的质地五、试验结果与分析林木土层土壤含水量(%)速效钾测定有机质含量测定pH质地有机碳百分比(%)有机

16、质百分比(%)栓皮栎荆条大A19、402904、487、727、97砂壤土大BC18、23600、190、337、53砂壤土槲栎鹫峰A2803、756、4656、74砂壤土鹫峰B14、72700、210、365、48砂壤土鹫峰C600、170、296、83轻黏土采样地点:校内。(二)试验分析1、野外调查分析野外调查主要是通过目测及老师供应的调查方法对土壤剖面进行大致的调查,所得结论可能与室内试验有所差别。但是野外调查所做的初步推断能够让我们对所调查剖面有一个初步了解,依旧具有重要意义。参照野外调查数据所得结论如下:(1)土壤剖面的紧实度从上到下渐渐增大,不同于农业土壤。缘由是我们所挖土壤剖面为

17、自然土壤剖面,受人为因素(如人及机器的碾压)影响微小,由于重力的作用,上层土壤必定对下层土壤产生压力,压力由上向下渐渐增大,于是产生土壤剖面紧实度从上向下渐渐增大的结果。(2)同一地区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紧实度不同。大区地形差别不大,所挖剖面土壤的紧实度却不同,这时植被的影响因素不容忽视。由于不同植被的生长所需环境不同,而植物的生长也在影响着四周的环境。不同植物的根系对土壤的切割实力不同,代谢产生的有机酸不同,因此导致四周矿物岩石的风化程度也不同,进而影响土壤的紧实度和石砾含量。(3)不同植被下土壤的质地不同。由于大区环境大体相同,土壤质地的不同同样取决于植被。不同植被的含根量及跟的大小粗细不同,

18、必定影响四周矿物岩石的物理风化,而植物生长过程中释放的有机酸的不同让土壤进行进一步不同的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加上不同植物汲取的养分元素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差异,必导致土壤质地不同。另外,植物生长所需水分不同,会导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含水量不同。2、室内试验数据分析(1)土壤的含水量同野外调查结果大体一样,从上到下呈渐渐降低的趋势,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必定会产生这样的结果。(2)同一土壤剖面的土壤容重从上至下呈增高的趋势,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容重又有所不同。容重在肯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壤的孔隙度,可见土壤的孔隙度从上到下呈降低的趋势,这一趋势也符合土壤紧实度自上而下渐渐增大的改变规律。造成以上规律的缘由同样是

19、重力和植物的综合影响。(3)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从上到下大体呈降低的规律,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钾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之一。土壤中的钾素可分为四种状态:含钾矿物(难溶性钾);非代换性钾(迟效钾);代换性钾;水溶性钾(后两种为速效钾)。植物所能利用的钾是以水溶性及代换性状态存在的钾,其中主要是代换性钾。土壤中的速效钾之所以呈现从上到下渐渐降低的规律,我认为能为缘由有两方面:第一,矿质元素的生物小循环。钾被植物汲取以后运输到植株的各个部位,最终随着枯枝落叶返回土壤。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会导致土壤中钾的含量从上到下渐渐削减。其次,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地汲取钾,因此由于根系的吸引作用,根系旁边钾的

20、聚集也相应会多一点,而根系也主要集中在土壤剖面的上层。综上所述,以钾的循环为主,根系对钾的吸引为辅的机制,导致了以上规律。(4)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自上而下渐渐削减,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造成这种规律的缘由是:第一,总体上植物散落的枯枝落叶、动物及微生物的残体所积累的有机质遗留在土壤表层之后,虽然会随着雨水等向下渗,但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就会导致有机质含量自上而下渐渐削减;其次,不同植被散落的枯枝落叶不同、四周环境中的微生物不同会造成不同植被下有机质的含量的差异;第三,不同植被生长所需环境不同,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有差异,因此对土壤质地会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的截留实力的差异,也在肯

21、定程度上影响的有机质的分布规律。(5)不同植被下土壤的pH和有机质不同。pH没有明显的规律,猜想缘由是不同植被的根系位置不同、释放有机酸的量和位置不同、四周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以上因素综合导致了土壤的pH的不规律性。土壤质地从上到下由壤土过渡为砂土或黏土,主要是不同植被的改造实力的差异引起的。六、实习结论同一地区土壤的各种特征的改变规律从上到下大体一样,但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特征有所差异。这种规律主要是植被引起的。植物生长过程中,从四周汲取的养分成分不同,因而对四周环境的改造程度有所差异,从而导致了同一地区土壤特征大体规律一样,详细有所差异的结果。土壤学实习报告 篇4通过几次实习,我

22、们主要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其重要品质,主要包括土壤的pH,结构,颜色,含水状况,空隙度,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体、侵入体、根系的状况。最终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特征和属性。 通过几次的实习,让我得到了巨大的收获。第一,在户外能够熬炼自己的生存技巧。虽然很苦很累,但是,的确让我学到了很多。其次,懂得和同学老师沟通,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要性。第三,这三天的户外实习的同时,也巡游了美妙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第四,它可以把课堂教学与户外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所学的理论学问,进而使我们初步驾驭户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最终,也是从我个人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相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了我对土壤学的酷爱。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敏捷运用,是实践方法,也熬炼学习的实力。在视察图层剖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真实的土层,了解不同土壤的土层,因为各种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种土层的特征,让我真实的相识我在课堂上老师所介绍的抽象理论学问。在此,我深深的感谢老师的仔细耐性的带领和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