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范例.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28797353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范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范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范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1说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相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建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才智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加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重之情。说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

2、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说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2探究过程(1)老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改变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足够,须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起先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相识。(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视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立的干栏式住房、

3、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视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详细地点后,启发学生视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状况,找寻分布特点。(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终一段小字,然后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探讨

4、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四)巩固小结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情愿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依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随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好用的表格,对所学学问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五)举荐作业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闻、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学问。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夫耕作的苦与乐。原始农耕生活说课稿2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今日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化课程

5、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2课内容。一、教材分析: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处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在此期间,一方面,我国远古居民活动踪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靠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度到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我国地域广袤,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

6、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同时对促进学生民族骄傲感有着重要作用。2.教材的内容要素分析: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绽开叙述。第一目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其次目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第三目是大汶口原始居民。3.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主体,又是学习客体,因而,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必要前提。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深厚爱好,但没有预习历史的习惯,因而课堂必需留给学生阅读教材时间,加上学生留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比较适合依据肯定的学习任务分段阅读。同时七年级学生接受实力有限,不须要老师补充太多课外学问,因而老师要擅长利用教材在

7、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剧烈,对事物充溢了新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样便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问结构动身,通过较多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抽丝拨茧,逐层深化,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新奇好问,喜爱直观好玩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加教学,擅长想象,有肯定自主学习的实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老师必需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收集资料、视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沟通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相识

8、历史。4.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依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相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建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才智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加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重之情。5.教学重点、难点、

9、关键: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须要留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运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其次,留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改变。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建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运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建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运用磨制石器,特殊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留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留意原始农耕经济发

10、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教学难点是:大汶口文化依据: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驾驭,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安排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相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改变。6.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选择:结合实际状况,本课教学中我打算采纳讲解并描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主动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深长主动思索

11、,达到传授学问、思想教化和培育实力的教学目的。本课教学主要实行“分组学导”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组(一个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67人),然后先学后导,从学生预习课文起先,在读书的过程中发觉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进行信息加工,归纳整理,之后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故事法、谐音法、编歌诀法、归纳总结法、学问结构法、比较法、互议法、直观法等)。在探究中形成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多向沟通,老师在双基落实和反馈的过程中加以点拨和适时激励,形成以学生为主的“自学反馈点拨识记”的四环节的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老师尽可能地为学生供应独立思索、主动学习、创新探究的广袤空间,在保持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传统

12、优势的前提下,主动打造“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化理念,真正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遵循“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主要采纳创设历史情景、合作探究、开放式教学和激励教学等敏捷多变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小组探讨、合作沟通、联系实际等学习形式,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激励性自主学习氛围,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实力。为了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纳多媒体协助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使课堂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子。本节课的图片等资料较多,在这种状况下,就是要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提高授课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就是要采纳多媒

13、体演示的直观教学来创设历史情景,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并主动地进行探讨。师生同等的沟通,就帮助学生驾驭重点,化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较多地运用比较法等历史课程标准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加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7.练习内容支配:针对学生素养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驾驭基础学问,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第 页练一练:目的:巩固基础学问第 页活动与探究:目的:培育深长辨证地评价历史事务,并联系现实,增加学习历史的现实性。第 页动脑筋:目的:培育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实力。在老师启发帮助下课堂口头完成第 页动脑筋:目的:这道题是为了培育学生理解、分析实力,由学生口头回答。二、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2.讲新课3.课堂小结4.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