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经教案优质.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28740177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诗经教案优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语文诗经教案优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诗经教案优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诗经教案优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文诗经教案语文诗经教案 篇1教学目标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C、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D、背诵课文,默写名句。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悟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教学难点1、品尝诗歌的语言,精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感情。2、背诵课文。教学支配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预习指导一、利用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正音卫风氓氓:mng 蚩:ch 愆:qin 将:qing 垝:gu 垣:yun 筮:sh 咎:ji 于:x 说:tu 陨:yn 徂 :c 汤:shng 渐:jin 罔

2、:wng靡:m 夙:s 咥:x 隰:x 泮:pn二、诵读全诗要留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教学指导导语: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一、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

3、情性的民间歌谣。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比”:即比方,借物托情。“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二、老师范读三、全班齐读课文诵读时要留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特别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四、全班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比照课文注解默看一次,争取理解文意。五、老师补充部分注释:蚩蚩:课文翻译为“醇厚”,另有版本翻译为“嘻皮笑脸”。愆期:耽搁、拖延日期。复关:地点。本文借指“在复关的那个人”。咎:灾祸。无与士耽:沉溺而不能自拔。其黄而陨:飘落。二三其德:他的品德改变无常。女也

4、不爽:差错(毫厘不爽)。夙兴夜寐:早上。不思其反:没想到你会变心。其次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巧译卫风.氓老师示范用现代诗翻译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范例:当时笑意来换丝,心思实为商婚嫁送子渡淇至顿丘,红颜面薄非推托他日来得巧红娘,待到枫红结白头。那人醇厚又忠厚,拿着布匹来换丝。并非真正来换丝,而是与我论婚事。送他渡过淇水河,始终送他到顿丘。非我有意拖时间,只因没有好媒人。语文诗经教案 篇2教学目的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育创新实力。3、领悟“我”的形象塑,把握艺术技巧。教学重点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2、典型情

5、节及精练语言。3、树立“历史的”“漂亮的”观念。教学方法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象女主子公的详细生活情节和既“悔”且“恨”的情调。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3、“语言分析,体会神韵”法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示意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示意性,进行推断想象“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孔子

6、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老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协作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静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二、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依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三首诗。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结合历史学问,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明确: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妙生活的追求。b生产力极为低下,

7、人们对志向的追求。c在斗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忱。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生动详细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2、详细研习秦风无衣集体朗读无衣这首诗,思索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缘由。明确: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异:每章仅三字不同。缘由:A、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溢和扩展内容。B、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子

8、公的爱国精神。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会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象,创建“我”的形象。探讨明确:“我”是主子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此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象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点。三、课堂练习赏析下面这首诗。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余光中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味道是乡愁的味道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的腊梅香腊梅的芳香是母亲的芳香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四、

9、布置作业1、氓和静女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索?怎样相识这一现象?2、氓中的典型情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选择,但有一点必需探究,女主子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3、诗歌经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中比兴、对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领悟到了什么?4、要观赏诗,必需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依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建出自己的形象。请你就咥其笑矣爱而不见及静女中的睹物思情进行大胆想象,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写为小故事。其次课时(教学方法同上节课)一、导入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

10、情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我于城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相识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主子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咥其笑矣 ,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这又该怎样相识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过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1、上课堂我们留下了思索题,先来探讨第2题。探讨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示意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知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缘由。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

11、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 之蚩蚩 ,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2、探讨作业第3题。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详细而不是形象。详细与形象之间根据客观生活逻辑为准则。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3、桑叶簇新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美丽时被男人痴迷,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详细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创建的其次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喜爱的是貌而非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而对比则和兴

12、不同,经常用同类形象之间的生活联系的手段进行正反比照,士前为信誓旦旦倾慕求婚,否则反是不思遗弃旧欢,前后形象形成剧烈对比。师生在观赏时抓住意象这其次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进行想象,进行创建,才可领悟此诗,进入诗的鉴赏的殿堂。三、研读邶风静女(板书课题)1、检查同学们想象改写静女的作业,由学生代表朗读自己改写的文章,师生共同以艺术观赏的目光评析再创作的作品。明确:应抓住典型情节进行解说:此题是为了培育学生创建实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2、探讨自由恋爱及氓和静女中的两士为何对恋爱有两种不同观念的明确:爱情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恋爱观。氓中“抱布贸丝”,“士”的身份可为商人,静女中俟我

13、于城隅自牧归荑,士可为田者,为思维供应了依据。在由原始社会演化到奴隶社会后,劳动人民之间的恋爱,还是在人们的劳动与生活中产生的,这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和我们今日的自由恋爱理念上有不同。四、课堂小节我们从诗经三首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学到了人民的爱国精神,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观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详细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示意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五。2、运用所学方法,观赏下面一首诗。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行道迟

14、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3、写一篇读诗心得语文诗经教案 篇3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学问。2、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3、揣摩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实力。教学重点1、反复朗诵诗歌,并能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诗歌。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三到四名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诗经。2、老师补充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汇合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歌。大雅祭祀和宴

15、会的乐歌居多,也有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状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二、整体感知1、关雎、蒹葭在诗经中的地位。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

16、,还是那么清爽动人。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是一篇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2、老师范读课文朗读老师范读诗歌,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能读得比较顺畅,从而贯穿诗意。3、学生齐读诗歌,深化领悟诗意。三、研读赏析精读关雎,思索下列问题:1、诗歌表达了主子公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歌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苦痛和求而得之的喜悦。2、全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几章?明确:可分为三章。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快乐之情,事实上是憧憬之辞。3、这首诗歌主要采纳

17、了哪些表现手法?明确: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予。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予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纳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加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四、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2、预习课后练习三。其次课时一、检查作业分小组背诵诗歌,老师抽查。二、研读赏析精读蒹葭,思索下列问题:1、全诗三章,每一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明确:每一章都是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2、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明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呈现了一幅

18、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覆盖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情企慕友人的心境。3、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明确:诗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基本相同,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早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恋的恋人,如此而已。但作品赐予人的美感却特别丰富,使表达的感情愈来愈剧烈。也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加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三、拓展延长1、关雎和蒹葭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

19、同?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子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其次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子公感情的绵长长久,表现出主子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恒久点亮希望的感情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感情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定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子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子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足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关雎和蒹葭:对美妙爱情的追求和渴望。木瓜:情人之间互赠礼品,作为永结恩爱的信物。学生可依据理解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合乎情理即可。四、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