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华北村镇人口.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28740150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清华北村镇人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晚清华北村镇人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晚清华北村镇人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华北村镇人口.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晚清华北村镇人口晚清华北村镇人口若木对人口的研究常见于社会学家的著作。1931年中国社会学会第一次年会即以中国人口问题为讨论中心;学会理事长孙本文先生论当时中国社会学大概情况时,以人口问题著作的出版为主要成就之一。社会学者研究人口,着重于实地调查以获得人口资料,加以分析。这使他们的研究有较确实的资料基础。而历史学者研究人口,即研究历史上的人口问题,情况就不同。中国史籍虽不乏有关人口的记载和数字,但其含义和准确性,却是有待研究的先决问题。何炳棣1959年出版的(1368-1953中国人口问题研究)一书注: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有葛剑雄中译本。,对这一时期有关人口数字的制度构造和历史术语作了重新

2、考证研究,对与人口数字有关的ldquo;丁rdquo;的内容作了确切的诠释,因此对历史人口之研究,作出了重要奉献。费正清在书序中称赞何炳棣以充实的学识和始终不渝的勤奋完成了这一著作,可能对社会历史学家产生启示和希望;但费正清以为何的研究是继若干学者之后最后证实,在对这一时期的人口作数量分析方面,中国史料不能作为可靠根据,这一评讲却不符何著的原意。何炳棣对清乾隆朝以前有关人口数量的记载进行辨证分析,指出官方的ldquo;丁rdquo;数既非人口数,也不能够作为实际户数的参考量;但他对乾隆四十年(1776)令各州县按现行保甲门牌底册核计汇总、每年上报民数的规定给予重视,对自此至1850年期间有关人

3、口的历史文献作了众多考证,并据以对户口数、户的规模、性比例、出生率等作了若干分析。可见何的著作并非拒绝一切中国的历史文献;只是对此时期以前以及1851年以后的文献中的人口数据提出疑问。他以为1851年以后的人口资料,由于清统治衰弱,保甲人口登记混乱,甚或成为具文。但他同时也以为,这一时期中,各省县的人口总数固然错误百出,但有一些数据对人口研究仍有参考价值。乾隆朝前后历史文献中的ldquo;丁rdquo;数不能据以论证人口,是由于ldquo;丁rdquo;的历史内容与人口数目不相关,故只能据朝廷明令以保甲登记人口的制度建立后的资料进行研究;但1850年以前和以后的保甲和保甲人口登记能否有这样宏大

4、的差异,以致以前的资料可信而以后则否,这却是需要详细讨论的问题。在ldquo;以前rdquo;时期,保甲之不健全也常见诸臣工奏议,嘉庆十一年(1806)曾任广东按察使的太常寺卿秦瀛上奏中就有语:ldquo;又保甲一法,仅属虚名。rdquo;注:(清史列传)卷32本传,中华书局,1987年,第8册,第2512页。至于ldquo;以后rdquo;,如光绪十一年(1885)直隶(故城县志)称:ldquo;近今岁报户口,几成具文,凡以地丁有定则,无需确稽也。rdquo;但ldquo;地丁有定则rdquo;,并非自光绪始,雍乾皆然;人口之能否确稽,必定还有别的原因。也如该志所讲,ldquo;同治十三年蒙

5、爵阁部堂案即李鸿章札饬州县办理乡图,装册备览,光绪元年又蒙本府陈扩大条款,严密稽察rdquo;,在这种情况下的户口数字,就应比拟可信了。这样看来,无论1851年之前或之后的历史人口资料之可利用性,恐怕都应详细对待。一本文根据几种晚清时期的河北、山东若干州县的地方志资料、村图资料,对当时一些村镇人口状况的几个方面作出介绍和分析。比拟难得的是两种大约构成于光绪初年、珍藏于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的直隶ldquo;青县村图rdquo;和ldquo;深州村图rdquo;,它们包括两州县数百余村的地理、人口、人物、土地、市集、学塾、作物、社区编制等多项资料;以人口资料言,它们提供了以村落为单位的户数和区分男女

6、大小的口数,其详细程度为一般县志资料所不及。这两种村图以及另一种我未见的正定村图的残本,应即是同治末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之初为纂修(畿辅通志)而命各州县所作的准备资料,也应是上述故城县志所讲的ldquo;爵阁部堂札饬州县办理乡图rdquo;事项中的两种,当时各州县应大体按李鸿章的要求完成了,但今之幸存者似尚未发现其他。今以之与其他县志资料一起略窥19世纪后半期北方乡村的人口情况。这不是对大范围的人口状况及其趋势进行研究,而只是提供若干可供利用的一些县和村镇的详细人口资料并作一些分析。根据ldquo;青县村图rdquo;所载资料合计,光绪初年全县435村镇,27643户,人口共148229人。这一

7、数目比嘉庆八年(1803)(青县志)所载嘉庆七年(1802)户60062,口259717大不同;70余年间户减少54%,口减少43%。民国(青县志)称,光绪二十一年(1895)青县户56475,口310009;这数目较嘉庆七年户数略减而口数颇有增加,但至民国17年(1928)则又减为户42794,口249192。青县自晚清咸同以来水旱兵灾频仍,人民蒙受灾难至巨,故光绪初年编成的ldquo;村图rdquo;显示人口较嘉庆年间锐减是能够理解的,而光绪二十一年的猛增却不可思议。县志载,自嘉庆八年旧县志成书后,至道光十九年(1839)因雨水为灾,檀卷残毁,光绪二十年(1894)以后的檀卷又被民国2年(

8、1913)张姓知事烧毁。我揣测,所记上述光绪二十一年的户口数是可疑的。民国(青县志)记咸丰以后该县的灾祸甚详;自咸丰二年(1852)后至光绪二十年间较严重的水旱兵灾几乎连年不断。咸丰三年(1853)兵灾,又河溢114村。咸丰六年(1856)春蝗夏旱,又子牙河决口。同治元年(1862)春亢旱,大疫,又淫雨。同治十年(1871)6月、8月各淫雨8昼夜,全境河决。光绪元年(1875)全县及全省大旱。光绪二年(1876)饥民21547口,三年(1877)饥民23533口,四年(1878)饥民47500口,五年(1879)饥民65625口,九年(1883)饥民77131口,十年(1884)饥民94683

9、口,十一年(1885)饥民91649口,十二年(1886)饥民64794口,十六年(1890)饥民61892口,十七年(1891)饥民40332口,十八年(1892)饥民40332口,该年ldquo;河决又大疫,人死无算rdquo;。十九年(1893)饥民45265口,二十年尚有10386口。如此环境,光绪二十一年人口数超过嘉庆年16%,是难以置信的。本文判定ldquo;青县村图rdquo;所示光绪初年的上述人户数目以及其他资料,比拟可信。要讲明的是,县志和村图叙述所及都包括县城,而在传统中国的体制里,县治所在都是ldquo;城rdquo;。ldquo;城rdquo;的原来意义主要是在它们有l

10、dquo;城墙rdquo;。康熙年间副都御史励杜讷奏称:ldquo;督抚大吏,朝廷畀以百余城吏治hellip;hellip;rdquo;注:(清史列传)卷9本传,第3册,第654页。这里,ldquo;城rdquo;就是州县的代名词。城墙之内虽有一定的商业区域,但不一定有发达的工商业。即或有些作坊店铺,如光绪末年京师外城兵马司前街有七八家店铺,牛街有三十来家店铺等等,也都是些成衣铺、切面铺、烧饼铺、剃头铺、豆腐房、油盐店、杂货铺、绒线铺之类。注:(清末北京外城商户调查表),(历史档案)2001年第3-4期、2002年第1期。在19世纪,ldquo;城rdquo;内大部分是耕地,甚至大城如南京城内

11、,80%土地还是耕地,次等城如定州城内,绝大部分土地也是耕地注:Kung-chuanHsiao,RuralChina:ImperialControlintheNineteenthCentury.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1960,第一章注。当时的ldquo;城rdquo;与ldquo;城rdquo;中铺户,与当代都市、当代工商业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如据(青县村图),光绪初年的县城,户不过六百,仅有客店十所;如据光绪晚年的(望都县乡土图讲),望都县城只一百数十户,六七举家,虽有四十余铺户,而ldquo;杂货、布匹、杂粮、药料、熟食等铺,逢集场一开设,若非有恒业者然也r

12、dquo;,都谈不上工商辐辏,但并不影响它们作为ldquo;城rdquo;的地位。20世纪人口学家以区别乡村人口与市镇人口为人口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历史含义之不同,似难以此套用于历史人口。因而,为避免与当代城市混淆,本文标题不作ldquo;城乡rdquo;人口,而作ldquo;村镇rdquo;人口。以聚落而有ldquo;镇rdquo;之称者,所见北方州县资料,似以青县为较多。康熙(青县志)记县境有九镇一店,至修嘉庆志时已同光绪年间一样,县境分为十二镇,各镇所属,少或十余村,多达六十余村。但十二镇中除城关镇、兴济镇、杜林镇、流河镇各有百户以上并有少量客店外,多数镇并无商店,甚至并无市集,人

13、口不过数十户。在青县,ldquo;镇rdquo;并非工商繁盛之同义语,而且也没有人口多少的含义。ldquo;镇rdquo;,南北朝、唐、宋、金常指军事要地。据(金史middot;地理志),镇并是略当于县或亚于县的一级区划。但在清末自治章程明定以ldquo;镇rdquo;与ldquo;乡rdquo;为县下面之一级行政组织以前,明清时期的ldquo;镇rdquo;似并无明确法定的行政或经济含义。崇祯(松江府志):ldquo;民亦所在而聚矣,城可暨乎?古曰聚,唐始曰镇。朝times;市后,斯亦都邑之翼卫也。rdquo;嘉庆(海州直隶州志):ldquo;海州地广多盗,故民聚数十家而为镇。rdquo;又

14、云:ldquo;予尝行诸镇,蒹葭芦荻遍野hellip;hellip;荒村墟里往往如是。rdquo;这些ldquo;镇rdquo;,实只是ldquo;聚落rdquo;之意。嘉庆(澄海县志)称:康熙乾隆所修旧志,ldquo;民人屯聚之所为村,商贾贸易之所为市,远商兴贩之所为集,车舆辐辏为水陆要冲或设官将以禁防或设关口以征税者为镇。亦有不设官司而称镇、既设官而仍称村称市者,从俗也。rdquo;这些修志者都没有予ldquo;镇rdquo;以某种确定的含义。不仅南方,北方亦然。光绪四年(1878)直隶(唐县志)卷1在ldquo;乡镇rdquo;中列有4镇:高昌镇、连颐镇、北罗镇、唐梅镇。在ldquo;村

15、庄rdquo;中又列有ldquo;高昌镇rdquo;,注:户69,口270,逢四、九有集。ldquo;村庄rdquo;中又有南高昌村,户79,口365;东高昌村,户203,口896;北高昌村,户280,口947。这三处户口都多于高昌镇而各称村,只是市集在邻近的高昌镇。似此,能否有市集似有关乎能否称ldquo;镇rdquo;。事实又不然。唐县东沿村有集,户167,口641,东杨庄有集,户202,口817,西雹水村有集,户301,口1434,等等,都只称村不称镇;而且如上所述,称为ldquo;镇rdquo;者也都列在ldquo;村庄rdquo;栏目中。直隶望都县光绪末年永丰镇150余户,有集,有杂

16、货店等两家;而来安镇只40余户,无店无集,亦称镇。类此事例,各县多有。据近年出版的(中国地名通名集解),ldquo;镇rdquo;也是称乡间自然村落的一种名称注:据历史地理学家华林甫先生提示,谨此致谢。(中国地名通名集解),测绘出版社,1993年。,更可知ldquo;镇rdquo;不一定指工商聚落。直隶青县有12镇,情况不仅类似,而且又别有含义。民国(青县志):ldquo;历代制度,村庄之上大都更置一级:乡也里也屯也铺也地方也hellip;hellip;名虽不同,其并散为整便于统摄之意则一。旧志村庄四百有八,分隶于十二镇hellip;hellip;赋役门又别为二十二hellip;hellip;

17、于是青于各里之外,又定为各镇以领村庄,此镇之所由设也。rdquo;由此可知,青县之ldquo;镇rdquo;不同于单个的聚落,而是一种区域;在ldquo;镇rdquo;的区域中又有ldquo;本镇rdquo;即这一区域的ldquo;首村rdquo;所在地,其名称与区域之名称一致,称某某镇。但各个本镇的人口、工商情况却迥不一样。南庄镇、李家镇、大兴镇、马厂镇本镇都无集无店,而且都是不大的村庄见表1。表1光绪初年青县12镇及本镇户口和工商情况表镇别户数口数本镇户数本镇口数本镇客店本镇集市在城镇2443136976004014客店10二、五、七、十集南街镇312117225不详不详无无北街镇1476

18、872不详不详无无流河镇7284221651069客店1三、八集南庄镇712382195563无无新集镇30681667161347客店2四、九集兴济镇3849197028614468客店9一、六集黄洼镇14237500152714无无李家镇21511006892454无无大兴镇1353775677475无无马厂镇192410301113626无无杜林镇539528537207793客店5二、七集合计27643148229240313523青县12镇中几个镇的本镇无客店、无集市,另一方面,ldquo;镇rdquo;属下的一些村落无镇之称但却有客店、集市见表2。表2光绪初年木门店等村户口和客店、

19、集市情况表村别所附属之镇户数口数客店集市木门店南街镇62542客店3三、八集钱海庄杜林镇2081052无一、六集山呼庄杜林镇3061617客店3五、十集不仅青县,作为直隶州的定州,其属下的镇和村的户口工商情况也并无明确界线。道光三十年(1850)(直隶定州志)载有400余村庄的资料,注明了各村的铺户民户和集期。其中有集期铺户而又以镇名者凡9,而称村者凡4。它们的户口和工商情况如表3。表3定州13镇、村户口和工商情况表1850年村镇别户数口数集市东亭镇民户196铺户221052一、六集大辛庄镇民户161铺户30800二、七集北高蓬镇民户151铺户161001一、六集邢邑镇3812160四、九集李

20、亲顾镇民户209铺户141630三、八集市庄镇民户110铺户11753五、十集明月镇民户85铺户64592四、九集清风店镇民户125铺户76589二、七集砖路镇3541842四、九集子位村民户571铺户97288一、六集东内堡村民户295铺户102158不详五女集村民户90铺户15482五、十集西坂村民户411铺户72046不详直隶滦州晚清时除州城外,光绪志卷8载有ldquo;市镇rdquo;25处,称ldquo;镇rdquo;者5,即:egrave;城镇,235户,2159口,ldquo;市廛齐整,商贾富庶rdquo;,三、八集;开平镇,355户,2903口,ldquo;商贾辐辏,财物丰盈r

21、dquo;,二、五、七、十集;稻地镇,450户,4807口,ldquo;廛肆鳞次,商贾繁富,土沃民殷rdquo;,三、八集;榛子镇,ldquo;畿东巨镇rdquo;,ldquo;市肆民居环列rdquo;,一、九集,而户仅71,口514;又古冶镇,192户,1361口,二、七集。这5处ldquo;市镇rdquo;称ldquo;镇rdquo;,而其他20处ldquo;市镇rdquo;则或称庄,称营,称坨,称店。可注意的是,在卷8ldquo;市镇rdquo;目中和卷13的ldquo;户口rdquo;目中,有些地名或称镇或称庄不一,如ldquo;市镇rdquo;中三、八有集的栗园庄,ldquo;户口r

22、dquo;中称栗园镇,只33户,186口。ldquo;市镇rdquo;中二、七有集的坨里庄,ldquo;户口rdquo;中作ldquo;坨里镇rdquo;,37户,349口。等等。从以上青县、定州、滦州的资料,可知ldquo;镇rdquo;与ldquo;村rdquo;在户口上,在工商情况上,并没有确定的界线,能否称ldquo;镇rdquo;亦无一定之准则。处于华北平原的深州,据村图及道光(深州直隶州志)并吴汝纶(深州风土记),深州分27社,社下即村,社是赋税区,而ldquo;路rdquo;似只要方位的意义。西南、西北、东南三路284村31141户,160125人。284村中没有以ldquo;镇

23、rdquo;为名的聚落;集市都在村庄,而多数集市却颇有规模见表4。以上这些村庄,今或称之为集镇。当时,这些村庄中有店,隔数日周围十数村、数十村村民前来赶集,确与无店无集的村庄不同。但村中数百户而只商店寥寥数家,而且商店主多不脱离农业。如村图记西阳台村348户,有客店3家;至五六十年后之1936年,中国已进入民国25年,西阳台户口增至420户,商店已有9家,但这些商店仍兼业农注:见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05页引据满铁调查资料。,则当年数百户的集镇西阳台村之非农业人口,实只百分之几。表4光绪初年深州有客店集市之21村户口和店铺情况表村别户数口数客店集市清辉头

24、30816563四、九集东魏家桥1487946四、九集王章市1358463二、七集大染庄21911572四、九集王家庄1716502三、八集焦庄20511591一、六集马拦井28514532五、十集大郝科75325312四、九集王家井1607007二、七集杜科村1504384一、六集邵甫村20812442一、六集郭家庄2019821二、七集穆村2179254三、八集北午村23614001五、十集唐凤村1407382二、七集刘家屯14710171五、十集西阳台村34821033一、六集西景萌村36922903四、九集榆科村1187787二、七集清河坊22512461一、六集南堤上村544222三

25、、八集二这些有店有集的镇或村,其人口状况与其他无集村镇能否有所不同?资料较少,可作比拟研究者不多。以人口多少而论,有店有集之村镇不一定户口繁盛。以上深州有店有集的21村中,20村在百户以上,似乎能否有店有集,与村落之大小相关。但284村中有不少村户口较多,如342户的曹家庄、380户的西安庄、396户的太古庄、225户的清河坊、237户的下博村、340户的南黄龙村等,都无店无集。设集、设店铺,至少还决定于地理等因素。这能够从青县、深州的市集分布状况得知,本文不管。至于有店有集村的户均人口,据青县435村,共27643户,148229人,户均人口应为5.36人。而县中有集有店村户数共2539,口

26、数为14251,户均人口为5.61人。相差甚微。深州亦大概如此。在人口调查和研究中,教育程度和识字状况是重要的内容,而历史人口研究中由于缺乏资料,极难涉及。青县、深州村图有义学、乡塾两项内容,逐村填写,是历史人口研究中罕有的资料。本文将利用它们以研究村镇人口中的教育状况。(青县村图)各村的人口项下区分为男女大小,未成年男女大体就是到达入学年龄的人。考虑到当时女子实际上不可能入学的现实,本文以未成年男童与在学学童人数之比,称为比率A。从比率A能够直接看出入学的学龄童子的比例。由于(深州村图)的人口项下未区分年龄大小,现另以各村的人口数与在学学童人数比拟,称为比率B,以便于比拟当时青、深两地学童在

27、本村人口中的入学率。义学之名,屡见于清朝官方文献,是为无力入学者而设,多有学田支持;而乡塾应是由学童家庭负担相当费用的学校。义学、乡塾一般有塾师一人,多由文生即俗称秀才者担任,亦有少数举人或文童。青县学塾,一塾学童少或二三人,多或八九人;一村亦有有塾师二三人、四五人,学童多至二十余人者。下面先考察青县8个有店有集村镇的学塾情况见表5。学塾师生的数字如写作1-8,前数1代表教师人数,也就是学塾数,后一数字8表示学生数。表5光绪初年青县8村镇学塾情况村镇别义学乡塾男童数比率A%比率B%在城镇本镇无18-12169417.432.95流河镇本镇无5-2220610.762.06新集镇本镇无3-126

28、319.053.46兴济镇本镇无11-6762410.741.50杜林镇本镇无3-1912015.832.40木门店1-42-157625.003.49钱海庄无3-111726.401.05山呼庄无5-222877.671.36综计1-450-289224213.972.11表6光绪初年青县各区学塾情况表镇别属村义学乡塾男童数比率A%比率B%在城镇37无44-266251510.581.94南街镇636-2965-379321912.672.37北街镇311-819-8816435.841.10流河镇16无11-567357.621.33新集镇54无52-27032458.321.62南庄镇1

29、8无1-56850.730.13兴济镇47无40-21435895.961.09黄洼镇25无20-8714126.161.16李家镇26无19-10518415.701.04大兴镇251-105-2714152.610.48马厂镇26无33-17519608.931.70杜林镇672-1753-30452126.161.12综计43510-64352-1976274717.431.38从表5、表6来看,8个有集村镇中的6个,其男童入学比例即比率A,都高于全县各镇的平均数,尤其是5镇的本镇和木门店,优势较大。这可能是这些村镇经济人文条件较好之故。在城镇本镇即县城,除有在外的现任官员和在籍官员多人

30、外,有举人、文武生员数十人。流河镇本镇有文生3名,新集镇本镇有文生、贡生各1名。兴济镇本镇有文生18人,又贡生2人,武举1人。木门店系一古邑,康熙志称镇,嘉庆志已改称店,虽只60余户,而有文生2人,武生1人,是上述8村镇中唯一有义学者。钱海庄、山呼庄其实也各有文武生3-5人,虽有数处乡塾,但学童人数偏少。各镇的入学比率A虽大都只是百分之几,但镇的区域内也有不少村高出平均数很多。如在城镇属的于董京村,76户,有乡塾2处,学童15人,占全村未成年男童50人的30%。村有举人1人,即塾师之一,另有文生1人。酱庄,102户,有4塾27人,占男童104人的25.96%。村有贡生1人。但全镇所属37村中有

31、马家店、李赵官等15村全无学塾。南街镇比率A为12.67%,为各镇之最高,但63村中仍有17村无学塾。大兴镇25村,20村无学塾。杜林镇67村,32村无学塾。南庄镇所属18村,只16户的何辛庄有一乡塾,学童5人。(深州村图)对各村义学、乡塾的登记不如青县有规则,不少只要学塾数目而无师生人数,难以考察其详细的入学比率。下面只能选择有师生人数可稽而又百户以上的较大村庄,以其学生数与人口数作出比率B见表7。表7光绪初年深州部分村庄学塾情况表村别户数口数义学乡塾比率B%西辛庄1606651-71-31.50河拦井19314621-92-181.85曹家庄3421606无4-573.55牛家庄19787

32、7无3-313.53潘家庄1638601-151-163.60中魏家桥1005351-14无2.61王章市1358461-171-174.02二官庄2791108无3-262.35南花盆村1438501-17无2.00高家村1907971-10无1.25王家井1607001-15无2.14李门寺村1686561-61-82.13西王家庄1501026无1-80.78西蒲疃村27612541-32-70.80宋家营村170862无2-111.28东阳台村26710261-12无1.17南杜家庄110575无2-183.13郝家庄1308391-91-82.03蔡家营村112952无2-232.4

33、2综计34451749612-13426-2632.21据吴汝纶(深州风土记),深州义学学田较多,但多为豪民所攘。他以为,义学散在四境,ldquo;虽几于村村有学,实乃连村无识字之民rdquo;,于是在任知州时把义学田没收为书院之田,但因遭到反对,大半发还。后经核查,几乎村村有学田数亩十数亩至数十亩不等,以西南、东南、西北三路284村论,约170村有义学学田。表7中的比率B平均为2.21%,较青县之1.38%优胜。有不少村,虽师生人数记录不齐备,但仍可略窥其学塾之大概。如西南路之西安庄,350户,1833人,有义学2所,各有学田35亩,义学之一有生徒10名,另一义学和一乡塾,生徒人数未载。该村

34、有庙11座,2所义学就设在庙内;村有廪生、增生、文生共4人,义学的一名教师就是本村生员。该村的办学条件其实不错。又如窦王家庄,171户,650人,有学田44亩,义学1所,有生徒22名,另有乡塾1所,生徒数未载,即单以义学计,比率B已有3.38%。54户、247人的韩家庄也有学田28.5亩,一所义学有生徒11名,比率B达4.45%。深州村图284村,有义学108所,青县有多少义学田不详,但全县435村义学才1所。深州的比率B高于青县,其中原因之一应与义学多少有关;十分由于义学有学田支持,生徒家庭负担较轻,学龄童子有较大可能入学。19世纪80年代山东有百户左右的一村庄,设有1所乡塾,教师1人,生徒

35、10人。问何以还有很多孩童未能入学,据答是由于家长无力分担教师的薪水mdash;mdash;虽教师月薪才3元,膳食须还自理。注:RobertColtman,TheChinese,TheirPresentandFuture:Medical,PoliticalandSocial.PhiladelphiaandLondon,F.A.Davis,1891,p.77.穷困肯定是入学率低的重要原因。据李景汉1928年对定县东亭镇515家调查,家有土地50亩下面者平均每家有学生1.08人,50-99亩者有3.48人,百亩以上者4.50人。可见入学率与家境的关系。但深州颇有一些村庄虽有学田,亦未办义学。郭家村

36、35户,有义学田25.88亩,但村图不载有义学。段家左村100户,有学田30.1亩,但无义学。满家湾村有学田27.72亩,亦无义学。等等。这大概就是如吴汝纶所讲学田为豪民所攘,未用于办学。从青县、深州两地的比率B看,一百人口中现入学者只一人多或二人多。假定入学生童最低都能到达识字的程度,并且以生童的父祖辈也都曾有同样的比率入学识字计算,则青、深两地人口中的识字者,最多能到达5%-6%。即便只以人口中的男性计算,把5%-6%之数增加1倍,识字者也只要男性人口的10%左右或稍多。对晚清北方农村人口入学和识字的上述比率数,如以50多年以后的国民政府的统计作对照,可知是比拟可信的。据1934年(第一次

37、中国教育年鉴),河北、山东、河南三省1930年度入学儿童占人口比例分别为34permil;、37permil;、25permil;注:朱汉国、王印焕:(20世纪20-30年代华北农村教育滞后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则50多年前为1%-2%,符合事理。有学者以为,ldquo;清代中国hellip;hellip;男性人口普遍识字,其中30-45%把握基础文化。rdquo;注:吉尔伯特middot;罗兹曼:(中国当代化),陶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81页。如以深州、青县两地的入学数字来揣测,恐怕大可存疑。三户均人口数是研究家庭构成的必要资料,为研究人口者

38、所注意。据嘉庆(大清一统志)并参据何炳棣研究,当时全国户均5.33人,直隶省则较低为4.86人。(青县村图)载27643户,148229人,户均5.36人,高于全省平均数。其12镇之户均人数,在5.12-5.91人之间。各本镇户均人数大多稍高,有至6.69者,亦有3个本镇的户均在5人下面,杜林镇在4人下面,为3.83人。深州三路284村,31141户,160125人,户均5.14人。其中,西南路116村,13876户,70444人,户均5.08人;西北路71村,7677户,40291人,户均5.25人;东南路97村,9588户,49390人,户均5.15人。下面就深州三路每路择50户下面、50

39、-100户、100-200户及200户以上大小类型不同者各2村,以观察户口与户均人口之不同情况见表8。表8光绪初年深州三路户均人口情况表路别村名户数人数户均人数小康家庄451904.22梁家庄3042314.1赵家庄673925.85西南路孟家村955295.57潘家庄1638605.28东魏家桥1487945.36大寺家庄22212545.65曹家庄34216064.69韩家庄402335.83南小召村361423.94程家庄682814.13西北路冠家辛庄838149.81石象村1126976.22西魏村19110605.55北午村23614005.93西蒲疃村27612504.54董家庄

40、472665.66耿家庄261164.46槐家洼953353.53东南路小魏村664036.61东安庄1609926.20南杜家庄1105755.23东阳台26710263.84西阳台34821036.04深州以上村庄的户均人数,亦大多略高于全省平均数,其中两村高出近一倍。但亦有数村低于平均数。青县、深州的户均人口数,在直隶各州县中大致处于中间状态。下面选择道咸同光时期直隶省若干县志所记一些县的人口数和户均人口,以见一斑。丰润县:咸丰年户口册,21817户,102707人,户均4.71人;唐县:光绪二年(1876),22560户,113340人,户均5.02人;固城县:同治十三年(1874),

41、14891户,75734人,户均5.09人;光绪十年(1884),15992户,78724人,户均4.92人;清河县:光绪九年(1883),13002户,113283人,户均8.71人;望都县:光绪五年(1879),15175户,64754人,户均4.27人;栾城县:同治十一年(1872),13478户,87156人,户均6.47人;延庆州:光绪初年,13550户,60854人,户均4.49人;定州:道光三十年(1850),34836户,206410人,户均5.93人;永年县:同治十二年(1873),55344户,231947人,户均4.19人;光绪元年(1875),55344户,232420

42、人,户均4.20人;定兴县:同治十二年,24177户,122758人,户均5.08人;新乐县:光绪初年,14720户,70597人,户均5.10人;滦州:光绪二十二年(1896),74334户,564689人,户均7.60人。这些州县的户均人口也大都高于全省平均数,尤其滦州、清河县高出较多,但望都、永年和丰润、延庆低于平均数。望都县志称,光绪初年全县村疃只110所,不过大县一乡一隅之聚落,荒凉亦云极矣。延庆、丰润则是山区和半山区。山东情况亦大概类似。据嘉庆一统志,山东户均人口为5.86,高于直隶。而据相关县志,各县情况又有不同。如:郯城嘉庆十五年1810志:嘉庆八年(1803)册报60019户

43、,共288257人,户均4.80人;十四年(1809)册报68003户,共290619人,户均4.27人;观城:道光年册报6917户,42481人,户均6.14人;东平:道光五年(1825),71390户,385053人,户均5.39人;光绪季年,59820户,346028人,户均5.78人;临朐:同治十二年(1873),38193户,294703人,户均7.72人;陵县:光绪三十三年(1907),22983户,149114人,户均6.49人;恩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30544户,174072人,户均5.70人;平阴:光绪三十三年,25438户,153375人,户均6.03人;莘县:宣

44、统元年(1909),19762户,99288人,户均5.02人。以上一些统计数字显示,省的户均人口数是一个平均数,并非各县普遍如此;其实际情况是,若干县高于及若干县低于这个平均数。这些情况讲明,一个省一个县这样较大范围户均人口数,隐藏着很多不同于平均数的差异,这就留有很多可供研究的余地。前已提到,户均人数是研究家庭构成、家庭形态的根据。据言心哲先生1935年出版的(中国乡村人口问题之分析)记,社会学家乔启明1929-1931年在河北省调查,家庭平均人数为5.43人;李景汉同时期在定县等处调查,家庭平均人数为5.80人。这些调查结果都能够使人以为,当时乡村的家庭构成是一对夫妇加一二子女或加一二老

45、人的ldquo;夫妻家庭rdquo;或ldquo;直系家庭rdquo;。但是,乔启明在1926-1928年对山西清源县143农户作人口研究的资料却使我们看到在户均数字之外的另一些情况。所调查的1926年的数字是:143户,838人,户均5.86人;1927年835人,1928年839人,户均分别为5.84人和5.87人。户均人口很稳定。他同时将各户情况列表如下见表9。注:见(山西清源县一百四十三农家人口调查之研究),载中国社会学社编(中国人口问题),世界书局,1932年,第263-299页。此据上海书店(民国丛书)影印本。表10光绪初年青县深州9人以上村大概情况表州县别村名户数人数户均人数官亭

46、1023723.7姚富头10949.4王塔寺庄312889.29小盘古292779.55张家庄1225721.41青县潘赵官6084514.08庄窠79413.43史家庄4343110.02林缺屯302719.03张虎庄1829516.38杨家屯713218.85海马头3165721.19郝家庄1825013.89梁家庄3042314.1侯家村3437411.0深州元里村757009.33刘家庄4851310.69寇家新庄838149.81从表9可知,143个家庭中,只1人的家庭有2户,2人家庭有10户左右,而8人和9人家庭各有10户左右,11人、12人、13人、14人、15人、16人家庭各有

47、一两户。4-6人的家庭虽近乎平均数,占半数家庭以上,但另有近半数家庭并非如此:其中近30户每户只二三人,另有一些家庭则由十几人组成,这样的家庭,其性质就与由四五人组成的家庭有了差异。平均数中包含着宏大的差异,其实是一个通例。远而在清中期嘉庆朝,直隶获鹿县小羊角村,104户,483人,户均4.64人;其中的1-3人户为32户,6人以上户为29户,4-5人户共43户,只占41%。注:江太新:(清代获鹿县人口试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近而1953年河北乡村资料,户均人口4-5人,但其中的1-3人家庭约占全部家庭的28%,6人以上人口的家庭近30%注:(中国人口middot;河北分册

48、),中国财经出版社,1987年,第377页。,即真正等于户均人口数的家庭也只40%稍多。这些资料显示,大范围的平均数不能讲明完全普遍的家庭形态。历史人口资料固然难得有如上述的详尽数字,但方志中十分是青县和深州村图中的其他资料,有一些能够从侧面帮助对户均人数和家庭构成有若干较详细的了解。青县全县户均人口5.36人,但如分村统计,户均7人及以上者33村。33村中,7-9人者21村,9人以上者12村,其中13-18人4村,20人以上3村。深州284村户均人口5.14人,户均人数7人以上者31村,7-9人者25村,9人以上的6村。以上这些村大多是小村。小村中如有人口诸多的家庭才易于显示出其户均人口数高

49、,反过来亦是:小村而户均9人以上,其村必有几个或多个较大的家庭。这些家庭的组成可能属于三四代人同居或人丁兴隆。但可能还有其他因素。美国学者马若孟(RamonH.Meyers)据卜凯的资料研究河北、山东农场面积和每户人口数的关系,以为两者成正比例注: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2-143页。张履鸾1926年调查江宁县4产户,较富有者户均人口6.4人,小康者5.8人,贫者4.8人,很贫者4.6人;乔启明的研究ldquo;证实田场愈多,家庭人口愈多rdquo;,两者互为因果。注:均见(中国人口问题)。20世纪20年代河北盐山县农户土地在10亩下面者,户均人口为2.79人,有土地20-30亩者,户均人口为5.74人,30亩以上者达8.29人注: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店,1925年,第643页。我们且以此作为指南来观察历史上的人口现象。青县全县有应纳赋民田731495亩,户均26.46亩,人均4.93亩;另有旗地102429亩,户均3.71亩,人均0.69亩。农民租种旗地,大多每亩向政府缴银一钱左右,远高于民田纳赋。如包括旗地在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