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新整编汇总版三体系程序文件汇编.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2872102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3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最新整编汇总版三体系程序文件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最新整编汇总版三体系程序文件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最新整编汇总版三体系程序文件汇编.doc(7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编号: 程序文件汇编(第1版)编制:审核:批准:2017-10-01 发布 2017-10-01实施*有限公司目录文件控制程序3记录控制程序7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10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2信息交流控制程序8相关方管理控制程序11运行控制程序15污染物管理控制程序18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程序21内部审核控制程序26合规性义务和评价控制程序29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31绩效测量与监视控制程序35不符合与纠正措施控制程序38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42事件调查控制程序47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51知识管理控制程序54变更管理控制程序58组织的环境、相关方分析及风险控制程序62 文件控制程

2、序 1.目的对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确保各部门使用文件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文件和资料的控制。3.职责3.1 办公室负责管理体系文件的归口管理;3.2 技术部负责技术文件的管理和控制;3.3 研发部负责设计研发和技术协议等文件的控制管理;3.4各部门负责归口外来文件的控制管理。4.工作程序4.1 管理体系文件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A层文件管理手册;B层文件程序文件; C层文件有: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国家/行业标准等。4.2 文件的审批流程4.2.1 A层文件:管理手册由综治办编写、常务副总审核,总经理批准。4.2.2 B层文件

3、:程序文件由编写小组负责编制,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4.2.3 C层文件:由管理部门编写,部门负责人审核,分管副总批准。4.2.4公司行政文件4.2.4.1人事任命文件高层管理人员任命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审核,董事长批准后发布;部门中层正职管理人员任命由总经理提名、董事长批准后发布;部门中层副职、班组长任命,由分管副总提名、总经理批准发布。4.2.4.2其他文件其他文件由主管部门起草,经部门负责人、分管副总、总经理审批后发布。4.3 文件的控制管理4.3.1 文件编写格式统一按照体系文件编写导则要求进行编写。 4.3.2 技术部负责工艺规程、产品标准等文件发放和回收控制管理。4.3.3

4、研发部负责新产品研发文件、SDS和使用说明书、技术协议等文件的发放控制管理。4.3.4 办公室负责体系书面文件的复印、发放和回收等的控制管理(技术文件除外)。4.3.5 综治办负责OA系统电子版文件授权的控制管理,负责各部门书面文件发放及变更的登记。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和控制。4.3.6 文件应保密,不准私自外泄及复印,严格执行保密制度;需借阅时申请批准,并建立文件借阅记录。4.4 文件的管理4.4.1 建立“文件发放和回收记录”各部门应建立本部门的“文件发放和接收记录”,并对其变动情况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文件的现行修订状态和有效版本,保证各使用场所文件的适宜性和有效性。4.4

5、.2 文件的借阅借阅文件应填写 “文件/记录借阅记录”,经文件保管部门的负责人批准后,即可借阅,涉密文件要经分管副总或总经理批准。4.4.3 文件的增发需要增加书面文件的,由需求部门提出申请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统一由办公室、技术部和研发部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控制发放。4.4.4 文件的补领使用中的文件因破损无法使用或丢失时,应到文件发放部门办理更换或补发手续,经原批准人批准后发放;更换的文件分发号不变。当公司内部机构调整或人员变更时,应做好文件交接工作。4.4.5 文件的作废、销毁和留用4.4.5.1 文件更新或换版时,由文件发放部门依据文件发放记录及时收回旧版本,发放新版本,填写回收记录,并加

6、盖“作废”标识。4.4.5.2 作废的和超过保管期的文件,由办公室填写文件销毁清单,经分管副总批准后方可处理,销毁时应有二人在场,并在销毁单上签名。4.4.5.3 作废文件由编写部门规定保存期限,对需保留以备查用的作废文件,加盖“保留作废”章,分别存放,并予记录。4.4.6 文件的保管、归档、状态识别4.4.6.1 文件保管、归档应编目整齐,保存完好,各部门在撤销、合并时,应及时回收作废文件。4.4.6.2 文件管理部门应根据文件发放情况,及时更新有效文件清单(一般每年一次)。4.4.7 外来文件的控制4.4.7.1 对直接引用的外来文件,由归口部门负责审查其适用性,按受控文件发放使用;并由归

7、口部门于每年定期对其有效性进行技术查新,确保有效。4.4.7.2 对各部门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由归口部门通过相关媒体、网络等查询更新,确保其适用性。4.5 文件的更改4.5.1 文件需要更改时,由原编写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写文件更改单,经原批准人批准后,并经综治办备案,由办公室、技术部或研发部收回文件统一更改,填写更改记录,并按更改单的要求在更改位置标识更改次数(a、b、c)和更改记录处数(1、2、3)。4.5.2 文件的更改方式采用划改或换页4.5.2.1 划改:部分更改采用“划改”的方法,在原有文件相应条款处进行修改。即在原有文字上划两道横线,并在原有文字的适当位置写出更改后的内容。4.

8、5.2.2 换页:为保持文件的严肃性和便于阅读,文件累计更改面积不得大于该页有效面积的1/4或划改次数不得超过4次,否则必须作换页处理。4.5.3 因公司产品、组织机构、管理模式等发生改变时,由原编写部门对原文件进行评审,以确定文件是否需要更新,对更新的文件更改,应再次评审。5.相关文件和记录5.1 体系文件编写导则5.2 文件/记录更改申请单5.3 文件/记录销毁清单 记录控制程序 1.目的为了加强体系运行记录的规范管理和有效的控制,保证记录满足可追溯性要求,为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提供客观证据。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管理体系范围内记录的控制管理。3.职责3.1办公室负责体系运行记录控制的归口管理

9、;3.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运行记录的控制管理。4.工作程序4.1 记录的控制范围与分类4.1.1 记录包括:管理体系文件规定提供的记录及其他记录(包括电子存储介质),也包括来自相关方的记录。4.1.2 记录的分类包括:各种管理记录、操作记录、监视测量记录及电子记录等。4.2 记录的填写4.2.1 按记录设置内容逐项填写,不得空项。某些项目不需要填写时,必须用“/”明示。4.2.2 填写记录时,一律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填写时字迹要清晰、整齐、能准确识别,填写人员签名时必须签全名。4.2.3 记录的内容应完整、齐全,提供的数据、资料应准确、语言要简练。4.2.4 各种管理记录、操作记录、监视和测

10、量记录等要及时填写,不得后补、伪造。4.2.5 记录填写完,原则上不允许任何部门或个人涂改,以确保其原始性、可追溯性,并为制定纠正措施提供依据。如系笔误或经证实原有记录不准确,可在原始记录上采用“划改”形式进行更改,但应保留原有记录的可识别性。凡涂、贴、刮方式改动的记录一律作废。4.3 记录的管理4.3.1 记录的编号根据体系文件编写导则规定进行编号。4.3.2 记录的编制、修改填写“记录表格编制/修改申请表”,附空白记录表格,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方可使用。4.3.3 记录的使用各部门应建立本部门“文件/记录清单”,并保存空白表格,当需要使用新版本记录时应规定使用时间。4.4 记录的贮存、保管、

11、处置4.4.1 使用记录原则上由使用部门自行保管,并分类明确,贮存在适宜环境中,防止变质、损坏、丢失。4.4.2 当人员发生变更时,做好交接工作。4.4.3 各部门应收集整理有关记录,建立记录台帐,要求保存期限在3年以上的,应按年度移交办公室保存;办公室对移交的记录,在移交清单上签收,分类存放,建立管理台帐。4.4.4 各类记录根据法规、合同、产品特点和工作需要确定保存期限,一般3-15年。具体保存期限由记录形成部门规定并明示在文件清单上。4.4.5 对超过保存期限且无查考价值的记录可销毁。对需处理的记录,由部门负责人填写记录销毁清单,经分管副总批准后方可处理。销毁时,必须二人在场,并在清单上

12、签名,清单应保存3年。4.5 记录的借阅4.5.1 借阅记录必须经记录管理人员同意后,方可借阅。若与借阅的记录内容无直接关系的人员,无权借阅。借阅人员须填写借阅记录。4.5.2 借阅人员应爱护记录,不准在记录上私自涂改或撕毁,保持记录的完整和清洁,由各部门记录管理人负责对借阅归还的记录进行检查,检查是否有拆页、更改等情况发生,出现以上问题时,要追究借阅者的责任。4.5.3 外部人员借阅记录时,需经记录保存部门批准后方可办理借阅手续。5.相关文件和记录5.1 文件控制程序5.2 体系文件编写导则5.3 文件/记录清单5.4 文件/记录销毁清单5.5 文件/记录借阅记录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13、1.目的为识别、评价和更新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的以及可期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评价其环境影响的程度,从而确定重要环境因素,为制定环境目标、指标提供依据。2.范围适用于公司在生产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环境因素的识别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更新与管理。3.职责3.1 环境部负责组织各部门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与评价,汇总各部门环境因素,确定重要环境因素,编制重要环境因素清单;3.2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环境因素的识别与更新;3.3 分管副总负责重要环境因素的审核、批准。4.术语和定义4.1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与环境或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

14、产生一种或多种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4.2 生命周期:产品(或服务)系统中前后衔接的一系列阶段,从自然界或自然资源中获取原材料,直至最终处置。(注:生命周期阶段包括原材料获取、设计、生产、运输和(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5.工作程序5.1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时机5.1.1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5.1.2环境法律法规、标准等发生变化、更新和新增时。5.1.3 工艺、设备、材料和人员等发生变化时。5.1.4 新增作业活动、过程和服务时。5.2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步骤5.2.1 识别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时应考虑以下方面:a)考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各阶段。b)生产活动、服务等产生

15、的废(污)水、废气、噪声、固废和资源能源利用。 c)供应商、施工方、运输公司等相关方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 d)正常、异常运行条件及可合理预见情况或紧急状况(如火灾、爆炸、废水、废气或噪音的异常排放、人员伤害事故等)所伴随的环境影响。 e)以往遗留的环境因素问题、现场的、现有的污染及环境问题,以及设计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将来潜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的要求。5.2.2各部门在进行环境因素识别时,根据涉及的作业活动、服务和工作程序,画出流程图,标出各工序的输入和输出,填写环境因素排查表。 a)输入:原材料、辅助材料、能源、消耗品、工具辅具等。 b)输出:正常、异常情况、紧急情况下产生的废水、

16、废气、噪音、固体废弃物。 c)环境影响因子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废排放、资源利用、能源消耗、植被破坏和生态影响等。5.2.3识别环境因素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各部门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充分考虑三种来源、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八个方面及两种范围: a)三种来源:活动、产品、服务。即公司应考虑:存在公司活动(如生产加工过程、设备维护、办公活动)中、公司产品本身中和公司提供服务中存在的环境因素。 b)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即公司应考虑:对过去遗留可能仍在产生环境影响的环境问题、现有的污染及环境问题、计划中的活动和产品出厂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c)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

17、急。即公司应考虑:正常运行条件、异常运行条件(如启动、关闭、检修等情况)、紧急状态(如发生爆炸、火灾、意外事故等情况)下带来的环境问题。 d)八个方面: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所形成的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土地排放、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物理属性(如形状、大小、颜色、外观)、废物和副产品、能量的释放(如噪声、热、辐射、振动)、能源的使用。 e)两种范围:直接、间接。直接范围是指本公司自身可以管理、改变、处理、处置的环境因素,包括公司自行设计的产品、生产加工过程、设备维护、办公活动中的环境因素。间接范围是指公司不能直接加以控制管理的环境因素,往往属于与公司关系较密切的相关方,可通过对相关方施加影响

18、,以间接实现对环境因素的控制或管理。5.2.4环境因素排查表的填写说明及注意事项: a)活动、产品和服务:主要是指设计开发、生产、经营和销售活动;如设备运行、采购、化学品贮存等。 b)环境因素: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如:污水的排放、噪音的排放、能源的消耗等,应采用“名词+动词”的表现方法。c)环境影响:是指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如: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废弃物污染、对资源、能源的浪费、以及其他影响,如对景观的影响或对环境产生辐射污染等。d)时态:用现在、过去、将来表明造成环境影响的时段;e)状态:正常、异常、紧急不同条件下,环

19、境因素处于的状态。5.2.5 各部门根据环境影响评分基准表进行环境因素评价;初步评价按两组评价因子分别评分: a)第一组因子包括:发生概率、发现/预防的可能性、影响程度,分值为三个因子的乘积; b)第二组因子包括:法规的符合性、监控措施、事故/投诉,分值为三个因子的和(当“事故/投诉”栏中两种以上情况同时发生时,以高分为准); c)具体评分依据环境影响评分基准的各项标准进行。 5.2.6 各部门负责填写环境因素评价表评价记录并提交环境部,环境部负责汇总和评审各部门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形成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其中综合评分为A级的直接列入,B级讨论后决定是否列入,C级暂不列入)。清单报分管副总

20、审核后发至各职能部门。5.2.6.1、废水、废气、噪声、固废、事故方面环境因素的评价,按照发生的概率、发现/预防的可能性、影响程度、法规的符合性、监控措施、事故/投诉等进行: a.法规的符合性差列为重要环境因素。 b.发生事故或有投诉列为重要环境因素。 c.其他情况经评审后根据影响情况进行分类。5.2.6.2、资源、能源消耗类环境因素评价分为以下三类: a.消耗量大并且有减少可能,能带来比较显著效益的列为重要环境因素。 b.消耗量大有减少可能,但效益不明显的列为B类。 c.消耗量小的列为C类。5.3、环境因素的更新5.3.1、在法律、法规变更时,组织进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时,以及相关方要求等

21、情况下,要及时进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更新环境因素。5.4、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5.4.1、对重要环境因素清单中的环境因素应制定环境目标和指标及管理方案,或制定程序、作业指导书来控制。5.5、间接环境因素的控制5.5.1、供方环境因素的控制5.5.1.1、经营部在评价供方时应同时调查供方的环境影响,并对供方存在的环境因素施加影响,使之能不断改善其环境因素。5.5.1.2、经营部根据合格供方名录,对照下列评价依据,选出施加影响、暂不施加影响单位: a.在该供方处一年采购额占公司当年采购金额前三位。b.供方成品在公司使用过程中是否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c.环境部认为其产品包装可循环使用、节省资源的。d.

22、满足以上任意一项的为施加影响单位,不满足的为暂不施加影响单位。5.5.1.3 对经过施加影响且取得较好环境绩效的供方,一般在下一年将不再作为施加影响对象,然后评选出下一批施加影响的单位,以此类推,不断更换。5.5.1.4 当采购货物发生重要调整或供方发生环境事故等特殊情况时,则需要重新进行评价。5.5.1.5 在确定新的供方时,由经营部对新的供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评价和选定,并负责监督。5.5.2 废品收购(取)方环境因素的控制5.5.2.1 由环境部、经营部列出废品收购(取)方清单。5.5.2.2 废品收购(取)方对废品处理的方法直接影响到环境行为,故均列为施加影响单位。对处置有毒有害的或

23、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废弃物的废品收购方必须得到当地环保局的认可,并具有相关证明。5.5.2.3 确定新的废品收购(取)方时,其环境行为必须满足环保要求。5.5.3 工程合同方(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5.5.3.1 因工程合同方在公司范围内施工,因此可直接对其施加影响。同时,其环境行为也通过承包协议对其进行限制,故所有的工程合同方均列为施加影响单位。6.相关文件记录6.1 环境影响评分基准表(附件一)6.2 环境因素排查表6.3 环境因素评价表6.4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附件一:环境影响评分基准表环境影响评分基准表 第一组评价因子及评分标准发生的概率(m1)分值发现/预防的可能性(m2)分值影响程

24、度(m3)分值已经发生(经常发生,每日不低于1次)10不可发现(不可预防)10影响严重(甚至涉及到公司外部)10发生的可能性大(曾经发生或偶尔发生)8难以发现(突发偶发较多,难以预防)8影响大(公司内可处理或污染物排放量大)8有发生的可能(尚未发生但可能性大)6可发现/可预防、尚无措施6影响一般(部门内可处理或污染物排放量小)6发生的可能性小3易发现、易预防3影响小(作业者可处理)3根本不会发生1有经常性预防措施1根本没影响1第二组评价因子及评分标准法规的符合性(n1)分值监控措施(n2)分值事故/投诉(n3)分值超标/违规12无3发生过环境事故未采取措施12偶然超标/违规6有0发生过环境事故

25、采取了措施6在标准内/符合规定3公司外投诉3没有规定0公司内投诉1未发生事故/有投诉已解决0综合评分等级对照表n=n1+n2+n3m=m1m2m3第二组分值27121187430第一组分值180AAAB90180ABBC90BBCC备注:评分为A级的直接列入“重要环境因素清单”,B级讨论后决定是否列入“重要环境因素清单”,C级暂不列入“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环境因素评价表单位: 岗位名称: 分析人员: 审核人员: 分析日期: 年 月 日序号活动、产品或服务环境因素第一组评价因子第二组评价因子综合评分分级是否列入重要因素m1m2m3第一组分值m=m1m2m3n1n2n3第二组分值n=n1+n2+n

26、31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为了规范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管理,规定事先辨识、评价危险源和风险评价流程,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程序。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内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生产装置、设备、设施,原材料贮存、运输、使用环节和相关方活动等过程危险源的识别与风险评价。3.职责3.1安全总监负责公司重大危险源和安全管理方案的审批;3.2安全部负责公司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审核;3.3各部室、车间负责本单位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及风险管控工作。4.工作程序4.1、危险源辨识范围包括以下过程和场所:a)、对工作区域、过程、装置、设备、设施,原材料贮存、运输、操作、拆除程序和工作的设

27、计。b)、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维修)的正常和非正常情况。c)、项目实施、拆除各阶段的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信息更新。d)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e)、所有进入工作场所人员(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f)、组织及其活动、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g)、重大危险源的管理。4.2、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时机和频次4.2.1公司常规活动危险源每年辨识一次(一般不超过12个月)。4.2.2下列情况应在开始之前: a.非常规活动;b.新建、改建、扩建项目;c.技术改进项目;d.生产设备设施的维护、维修及变更项目;e.操作或工艺变更;f.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4.2.3风险评价小组依据公司生

28、产周期和特点,对重大危险源每年第三季度评价一次,确定其危险等级,注意其变化趋向,写出安全评价报告,制定安全措施,使其风险降低。4.2.4随时进行风险评价,生产运行中突然出现问题或经过短暂超温、超压等异常运行,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后或重大变更时,发生各类事故时或按照实际要求接受同行业事故教训时,由公司安全部组织一次风险评价。4.3、评价准则:a)、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b)、有关抗氧剂生产行业的规范,技术标准。c)、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d)、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e)、有关公司签订的内、外部合同规定。4.4、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的方式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4.4.1各项直接作业

29、的风险评价方法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4.4.2岗位、部位需完成的工作任务等风险评价方法首选工作危险分析(JHA)。4.4.3设备设施、罐区等场所的风险评价,选用安全检查表法(SCL)。4.4.4重大危险源可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4.5、职责与分工4.5.1公司新改扩建项目,应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做设立安全评价报告和验收评价报告,落实评价报告提出的对策和措施。4.5.2项目投产运行后,常规和非常规活动(丢弃、废弃、拆除、处置与开停车等)风险,应由风险评价小组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4.5.3设备新增或拆除的风险应由安全部及各职能部门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4.5.4事故及潜在紧急

30、情况的风险应由安全部及各职能部门进行评价,并做好控制记录。4.5.5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风险,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风险由风险评价小组和本车间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4.5.6原材料、产品的运输、采购、储存和使用过程的风险由风险评价小组和经营部、财务部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4.6、公司设立风险评价小组公司组织以分管安环副总经理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及车间主要负责人和从业人员代表(班组长、主要岗位操作工)为组员的风险评价领导小组,负责全公司范围的风险评价及控制工作。4.7、 内容与要求4.7.1风险评价活动的实施步骤a.安全部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

31、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编制风险评价指导书或报告;b.各相关部门收集、整理风险评价所需资料,提交评价小组;c.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d. 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e.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控制措施;f. 得出评价结论。4.7.2 风险评价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a. 火灾和爆炸;b.冲击和撞击;c.中毒、窒息和触电;d.有毒有害物料、粉尘、气体的泄漏;e.人机工程因素;f.设备的腐蚀、缺陷;g. 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4.7.3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a. 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b.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

32、后果的严重性;c. 公司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4.7.4危险源辨识一般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4.7.4.1 询问、交谈由对某项工作具有一定经验的人组成小组(一般3-5人),分析某项工作中存在的危害,可初步分析出该项工作存在的所有危害。4.7.4.2 现场勘察和工作经验判断由具有一定安全技术知识和掌握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要求的人组成小组(一般2-3人),进行现场勘察。通过对现场环境或工作经验判断,发现存在的危害。4.7.4.3 查阅有关记录通过查阅事故、事件、职业病记录,从中发现存在的危害。4.7.4.4 获取外部信息从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文献资料、聘请专家咨询等方面获取有关危害信息,包括其他相

33、关方的要求,加以分析研究从中辨识存在的危害。4.7.4.5 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分析员工工作任务中所涉及的危害,辨识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4.7.4.6 安全检查表运行已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进行系统的安全检查,从而辨识出存在的危害。4.7.4.7 下列四种危害,应定为我公司风险评价级别较高的危害:a. 曾发生过事故,至今无合理控制措施的(重特大风险);b.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风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c.不符合职业安全卫生法规、标准规范的;d.相关方依据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或根据公司所做承诺提出的合理抱怨。4.8、 风险控制的内容4.8.1 公司对识别出的危害,按照其风险等级,进行风险控制策划并进

34、行分级控制。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等,可通过制定管理方案、强化运行控制、制定应急预案等方法实现。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a. 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及公司经营运行情况;b.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4.8.2 控制措施应包括:a. 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b.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c.培训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d.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e. 应急处置措施,尽最大可能减少伤害和损失。4.8.3 风险信息更新公司应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定

35、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风险评价的频次一般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形发生时,公司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a. 新的、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b.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c.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d.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e.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4.8.4 风险管理的宣传、培训公司根据双体系建设及运行进度,定期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和采取的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险识别评价方法、风险分级管控层级、及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所在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的技能。5. 相关文件和记录5.1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价报告5.2安全评价记录5.3安全检

36、查表记录不全信息交流控制程序1.目的为了规范公司内、外部信息交流和传递方式,确保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沟通及时和准确,特制定本程序。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内外部及相关方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3.职责3.1 安全部负责公司职业健康安全方面有关信息的内外部信息交流;3.2 环境部负责公司环保管理方面信息的内外部交流;3.3 经营部负责顾客和供方信息的收集、传递和沟通;3.4 办公室负责公司内外部宣传报道;3.5 其他部门负责本部门相关信息的内外部交流。4.工作程序4.1 信息的分类4.1.1 外部信息类别4.1.1.1 技术研发、行业发展动态、项目申报、安全环保产业政策;4.1.1.2 有关的质

37、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法律、法规、标准;4.1.1.3 顾客和供方、合作伙伴等相关方的信息及反馈;4.1.1.4 相关方参观、交流、各种迎查通知、会议。4.1.2 内部信息类别4.1.2.1 管理体系正常运行信息,包括:方针、目标和指标的制订、修改文件,运行控制过程中的信息,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信息等;4.1.2.2 应急准备和响应信息;4.1.2.3 产品和工艺运行信息及分析;4.1.2.4 有关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节能等合理化建议。4.2 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4.2.1 内部交流形式:主要有各种会议;ERP、OA、钉钉群和微信;文件、电话、宣传栏、标识牌等。4.2.2 外部交流形式:企

38、业邮箱、网站、电话;文件材料、来函及来电回复; QQ、企业宣传册、会议等。4.3 信息管理4.3.1 外部信息4.3.1.1 技术部及时更新和外部相关部门的联系方式,并将相关信息及时汇报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如行业标委会、经信委、科技局(协)等。4.3.1.2 经营部及时收集、汇总和更新顾客和供方的联系方式,保持沟通方式准确、有效。4.3.1.3 安全部及时更新与职业健康安全相关的信息收集渠道,保持和政府安监局、消防大队、交警大队等部门的联系方式。4.3.1.4 环境部及时更新与环境、节能、资源利用等部门的联系方式,保持和政府环保局、节能办等部门的联系。4.3.1.5 办公室及时保持和更新与人社

39、局、工会、交警大队等部门的联系方式,及时获取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4.3.1.6其他职能部门收集与本部门相关的信息,根据工作需要传递到相关部门。4.3.1.7 各部门负责处理本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外部联系。4.3.2 内部信息4.3.2.1 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对内部个人和部门联系电话进行更新,通过OA公告栏和钉钉群进行公布,对公司内部会议和变更及时公布。4.3.2.2 信息管理员定期对公司信息系统(OA/ERP)、钉钉群等进行更新,及时维护巡查,对OA登录界面进行规范分区管理。4.3.2.3 信息管理员对工作流程和节点人员进行及时更新,保证流程适宜有效。4.3.2.4 经营部对顾客或供方参观等

40、事宜制定具体的接待方案,通过OA发送到相关部门和人员。4.3.2.5 安全环保部、办公室及时发布各级政府部门、安监局、环保局、节能办、各种现场会议交流、视察等检查通知。 4.3.2.6 综治办对有关内外部审核、管理评审的信息,以文件的形式传递到各相关部门。4.3.2.7 对收集、整理分析出的不符合项的信息,按照不符合与纠正措施控制程序执行;对于紧急事件和响应处置按照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执行。5.相关文件和记录5.1 电脑及信息沟通管理制度5.2 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相关方管理控制程序1.目的为了规范对相关方的管理,在安全和环境管理方面施加影响,提升管理体系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绩效。2.

41、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各有关相关方的管理。3.职责3.1 安全部负责公司相关方的安全管理。3.2 环境部负责公司相关方的环境管理。3.3 分管副总负责批准重点施加影响的相关方。3.4 各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的相关方施加影响的具体业务管理工作。4.工作程序4.1相关方的识别4.1.1 公司能够施加影响的相关方是指可能对公司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产生影响的相关方。4.1.2 公司能够施加影响的相关方主要有工程合同供方、设备供方、备品备件供方、原辅材料供方、劳保用品供方、运输服务供方、固体废物处理或收购方、食堂承包方、实习或参观人员等。4.2 对相关方进行评估4.2.1公司经营部

42、、生产部、建设部、办公室等部门负责根据各自业务范围,评估确定需要施加影响的相关方,并形成相关方名录。4.3 对相关方的环境行为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施加影响4.3.1 工程合同供方4.3.1.1建设部、生产部应选择在安全、环保等管理上有保障,并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代表公司与外来施工单位签定合法的施工合同。在施工合同中要求供方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明确工程合同供方的施工质量要求和在公司内施工管理的要求,管理要求应至少包括施工现场的卫生、建筑垃圾、建筑噪声、消防管理、安全管理要求等内容。4.3.1.2外来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时,应同时签定施工安全协议。4.3.1.3相关部门应建立外来施工

43、单位及人员档案。施工方完成工作后,要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由引进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4.3.1.4相关部门对外来施工单位相应资质、资格证进行审查和管理,并进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质量影响评估并对其施加影响。4.3.2 设备、备品备件、原辅材料、特种防护用品、运输服务供方4.3.2.1 经营部、生产部、技术部按采购控制程序规定对设备、备品备件、原辅材料、特种防护用品供方及运输服务供方进行评定,索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资质证书。4.3.2.2 施加影响可包括:a) 经营部每年对供需方资质和SDS进行更新和识别,确保有效,并将SDS送安全部备案。应及时向顾客提供产品的SDS及相关使用安全注意事项。b)要求供应商提供环保产品,燃煤供应商出具含硫的检测报告资料等。c)特种防护用品供方应提供产品的安全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和安全鉴定证等资料。d)涉及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供方、备品备件供方和维修供方必须有国家相关安全生产许可证明。e)运输服务供方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