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高中历史选修(5-6)-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doc

上传人:蟋*** 文档编号:287137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7 高中历史选修(5-6)-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专题17 高中历史选修(5-6)-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17 高中历史选修(5-6)-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7 高中历史选修(5-6)-三年高考(2015-2017)历史试题分项精析版(解析版).doc(3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考点一:高中历史选修 5(探索历史的奥秘 ) 2017 年高考 01.( 2017 年江苏卷单科历史 C) 探索历史的奥秘 (10 分 ) 清史稿是关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正史著作,有着较重要的史学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 1912 年中华民国肇建,清王朝覆灭,但为前朝编纂正史的做法却还没有放弃。 1914 年北洋政府成立清史馆,聘请前清东三省巡阅使赵尔巽为馆长,开始纂修清史。仿效前代正史的纂修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经过考虑之后,纂修者们认为既然是最后一部正史,那么沿用历代正史体例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决定按照明 史的体例撰写。史馆开局不错,但两年后无人过问,经费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史

2、馆近乎瘫痪。 1921 年,赵尔巽想方设法寻求支持,使得史馆重新运作起来。 1927 年,年已八旬的赵尔巽自知去日无多,下决心将 “ 清史 ” 出版,是为清史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清史稿进行审查,最终以清史稿对孙中山等人不敬为由加以查禁。 摘编自李隆国史学概论 完成下列要求 :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史稿得以编成的原因。 (5 分 )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史稿在史学编撰上的得失。 (5 分 ) 【答案】 (1)目的: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作用:协调各方关系;让与会代表做出妥协 (让步 );推动会议顺利进行;促成宪法的制定。

3、(2)品质:勇于担当;不贪恋权力。贡献:为美国政治文明发展树立典范。 【解析】 ( 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 “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 ”的信息从 “勇于担当以及不贪恋权力 ”等角度归纳回答;第二小问 “贡献 ”结合所学从“美国民主政治发展作用 ”等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上重要文献 清史稿 2016 年高考 01( 2016 年安徽六安市一中高三下期一模考试文综历史试卷)今人研究中国古史,多有传说时代的观念,某学者说:从现在的历史来看,只有到殷墟时代,才能算作进入了狭义的历史时代。此处所谓狭义的历史是指信史。这位学者的意见反映了二十

4、世纪中国历史学家的史学方法,请问这位学者以殷墟时代为传说时代与信史间之分野的理由何在? A因为中国文献中没有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故只有凭借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我们才能得知商以前的历史 B虽然中国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但学者认为必须配合 地下文物的出土,才能被证明为信史 C中国的考古发现中最早文物出于殷墟,且历史研究的唯一根据是地下出土的文物,故中国的信史始自殷墟 D中国文化渊源于殷商文化,在殷墟时代以前的历史多非中国文化,故不是中国史的一部分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说明的是“二重证据法”,必须纸上史料与地下史料相对证,故

5、B 项正确; A 项错误,商朝以前的历史可以通过甲骨文、墓葬等来得知; C 项错误,“唯一”太绝对; D 项错误,在殷墟时代以前的历史是中国史的一部分。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历史 研究史学研究办法“二重证据法” 02( 2016 届四川宜宾县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卷)中国考古界对安徽阜阳地区双古堆墓葬进行发掘清理后,根据墓葬中出土的漆器、铜器上“汝阴候”铭文和“十一年”纪年,对照史记、汉书,确定双古堆为西汉第二代汝阴候夏侯灶及其妻子的墓。这表明 A.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前提 B.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多方面印证 C.历史记载比考古资料更具可信度 D.历史记载与考古资料的记录一致 【答

6、案】 B 【解析】 考点:历史和历史的“重现 ” 历史记载与考古特点 03( 2016 届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自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英国著名学者赫胥黎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把进化当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 A根本上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B直接导致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 C开始了民主、科学的启蒙 D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对西方而言,赫胥 黎的思想否定了上帝的权威,改变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对东方而言

7、,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开始了民主启蒙,发起维新变法,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故选 D 项。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追寻生命的起源达尔文的进化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思想 04( 2016 届宁夏银川普通高中高三 4 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为了确保世界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成立的负责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日常工作的机构是 来 A世界遗产委员会 B世界遗产中心 C世界遗产保护处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世界遗产的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确保世界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成立的负责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日常工作的机构,即世界遗产中心,故选

8、B。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 05.( 2016 年上海单科卷历史 2)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答案】 C 【解析】 【考点定位】从史前时期 到夏商王朝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遗址 【名师点睛】从历史上来看,夏代的文明需要用考古的形式来确认。中国曾经开展过夏商周的断代工程,二里头文明也就是在此次活动中被确认为夏朝的遗迹,也证明了史料中记载的夏朝的存在。在考古过程中发现的宫殿遗址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夏朝已经出现了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形式,也将夏朝的历史初步确定在

9、约公元前 2070 年。 06.( 2016 年江苏单科卷历史 24) 探索历史的奥秘 ( 10 分)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推动了夏史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右图。 材料二 20 世纪初, 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途径自从王国维最先揭破这一道理之后,不少人相信“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的结合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商史的突破性进展如此,夏史也有这种可能。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类型,指出目前根据考古发现测定文物年代的主要技术手段。( 4 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10、 世纪以来夏史研究的新方法及其对夏文化研究的意义。( 6 分) 【答案】 ( 1)类型:遗迹;遗物;墓葬。 技术手段: 14C 测定。 ( 2)新方法: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甲骨文的破译和运用。 意义:弥补了夏史研究中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了以往夏史研究中的错误;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 【解析】 第( 2)问,第一小问新方法,依据材料二中“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的信息来归纳作答;第二小问意义,依据材料二中“商史的突破性进展,夏史也有这种可能”的信息从“弥补史料、纠正传统史学错误以及研究历史新发现”等角度思考回答。 考点:探索历史的奥秘 二里头文化遗址 特点 07( 2016

11、 届江西赣中南五校高三下期 第二次段考文综历史试卷)人口迁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常态,是社会变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认真阅读材料,完成第一部分的问答题,再根据要求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材料一: 16 20 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大量地迁往美洲。 17 世纪末殖民地人口不过 25 万人,到美国独立的前夕已经增加到 250 万人。 -引自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高级中学课本历史(上)第 57 页 材料三:欧洲人到美洲后,就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根据美国学者杜波依斯的估计, 16世纪运入美洲的黑人为 90 万, 17 世纪为 275 万, 18 世纪为 700

12、 万, 19 世纪为 400 万,共计 1500 万,加上在掳掠和海上运输过程中的高死亡率,奴隶贸易使非洲总共损失了大约5000-6000 万人口。 -引自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15 页。 材料四: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贸易的发展,吸引大批华人奔赴南洋。万历年间在菲律宾的华侨仅福建一省就有数万。明末清初,为逃避清兵,又有大批人漂洋过海,移居国外,康熙年间实行海禁,移民遂暂时中断。 1840 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对外实行门户开放,加上国 内战争、饥荒、又使沿海各省的贫苦民众以空前规模大量到海外谋生。直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 109

13、年间,中国移居海外的人数多达 1000 多万,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资料来源:王恩永人地文化 材料五:开埠之初,包括租界在内的整个上海县的人口不足 25 万,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只有 26 名,但到 1942 年上海市的人口已经高达 392 万,外国侨民更达到 15 万。至 1949 年上海解放,全市人口又增加到 554 万,外国侨民也还有 28000 人。其中非本地籍人口有 471万,占总人口的 85%,即使排除临时难民的因素,迁入上海 的移民及其后裔也肯定超过 400万。 -引自葛剑雄“创造人和 新旧上海移民的比较”,载上海人学林出版社 2002年版第 50 页。 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共

14、 15 分) ( 1)美洲的土著居民是谁?属于什么人种? ( 2)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复杂的,请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说 4 种人口迁移的原因?并按照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对这些原因进行归类? ( 3)归纳出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 4)自 19 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国内人口的迁移呈现什么发展趋势?其主要原因何在? 第二部分:以 人口迁移与人类文明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共 24 分,题目 2 分、观点8 分、史实 10 分、文字表述 4 分,不少于 800 字) 注意:( 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求面面俱到,不要泛泛而谈 ( 2)结合所给材料,联系

15、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 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答案】 ( 1)印第安人( 1 分)黄种人(蒙古人种)( 1 分) ( 2)原因:战争、自然灾害、人口压力、生态环境恶化、殖民活动、征服移民、宗教迫害等(回答 4 点就可以给 4 分) 社会环境因素:战争、人口压力、征服移民、宗教迫害、殖民扩张( 1 分) 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 1 分) ( 3)从旧大陆迁移到新大陆( 1 分)从已经开发的国家迁移到未开发的地区( 1 分)(或答群体性迁移也可以给 1 分) ( 4)趋势:内地向沿海迁移、农村向城市迁移、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西部向东部迁移等( 4 分)

16、原因: 19 世纪中期,东南沿海地区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近代化促进了我国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后,东南沿海城市的开发开放(任意2 点可以给 2 分) 第二部分:历史小论文 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求面面俱到,不要泛泛而谈 2、结合所给材料 ,联系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解析】 08( 2016 届山东蒙阴县一中高三二轮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卷)【探索历史的奥秘】 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中国古蜀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史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房屋遗迹来看,其中既有 10 平方米左右的木骨泥墙的平民小房,也有面积多达1

17、00 200 多平方米的穿斗结构大房和抬梁式厅堂,在三星堆古城范围内,还发现陶窑、玉石器作坊以及大量手工成品、半成品,遗址内发现的陶质坩锅和铸造青铜器的泥芯,也表明这里有青铜器作坊的存在。 陈德安、魏学峰、李伟纲三星堆 长江上游文明中心探索 材料二 三星堆时期,形成了一大批专门从事各种手工制作的平民阶层,与从事农业和畜牧渔猎的劳动者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情形等方面都有了很多不同。正是这种分化,促使了早期城邑的出现,加快了古蜀王国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步伐。 林雅嫱三星堆遗址的人类学研究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三星堆古城遗址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 2)据材料二,指出加快古蜀王国“从原始社会

18、进入文明社会的步伐”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三星堆遗址中的哪些发掘成果可以为 之提供佐证? (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研究我国古蜀文明的基本方式。 【答案】( 1)历史信息:存在阶级分化;手工业较为发达;建筑水平较高。( 3 分) ( 2)主要因素: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早期城市的出现。( 2 分) 发掘成果:居民区和作坊区遗址;出土的大量手工产品;城墙遗址。( 3 分) ( 3)基本方式:以考古发现为依据;进行合理的推测。( 2 分) 【解析】 ( 2)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二“形成了一大批专门从事各种手工制作的平民阶层,与从事农业和畜牧渔猎的劳动者”得出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据

19、材料二“促使了早期城邑 的出现”得出早期城市的出现;第二小问成果,紧扣“进入文明社会”并结合所学得出,居民区和作坊区遗址,出土的大量手工产品,城墙遗址。 (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研究文明方式的掌握。据材料一中“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从房屋遗迹来看”得出以考古发现为依据,据材料二“三星堆遗址的人类学研究”得出进行合理的推测。 考点:探索历史的奥秘三星堆遗址三星堆遗址的史实及价值 09( 2016 届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考前高考模拟(七)历史卷)【探索历史的奥秘】( 10 分)来源 : 克里特文明 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20、一 1900 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及其同事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可惜的是,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 A 还没有被破解。线形文字 B 于 20 世纪 50 年代被英国建筑师温特里斯和史学家柴德威克所破译。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这可以使人们重新考虑一些历史论断。 摘编自纳吉对称、非对称和迷宫 材料二 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 A 的了解,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 载:记录收到的物品以及支出的物品,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

21、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但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 摘编自马丁古希腊简史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二,指出破解克里特文明之谜所涉及到的学科。( 4 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4 分) ( 3)据上述 材料,说明进一步探索克里特文明之谜所需的条件。( 2 分) 【答案】( 1)学科:考古学;神话学;古文字学;经济学(统计学)。 ( 2)特征:农牧业相结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王室垄断经济。 (

22、 3)条件:新资料的发现;新技术的应用。 【解析】 试题分析:第( 1)题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答题的能力。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即可得出“考古学”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即可得出“神话学”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对线性文字 A 的了解”即可得出“古文字 学”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即可得出“经济学”的结论。 第( 2)题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由材料二中的信息“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即可得出“农牧业相结合”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即可得出“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制度以及王室垄断经济”的结论。 【考点定位】探索历史的奥秘 古代的历史文明 克里特文明。 10( 2016 届河北邯郸一中高三下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卷)探索历 史的奥秘 文物作为人类活动的遗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高中历史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