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8547082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doc(5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 四 教 案 纸初 四 教 案 纸课 题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序号课 型复习课主备人授课人复习目标1、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记”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重、难点1、 学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生动

2、的描写,掌握写景的技巧。导 学 流 程第26课 小石潭记1. 出处: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代表作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寓言代表作有三戒。传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山水游记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骚赋代表作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 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

3、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时列为“唐宋八大家”。 本文作者主要记小石潭,他写水、写岩石、写树木、写游鱼,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是富有诗意的散文,写得极为精美。 2. 通假字 下见小潭(“见”通“现”,译:向下走,出现一个小潭。) 3. 一词多义: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由;(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跟随。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冷清。 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以:(以其

4、境过清)因为;(近岸卷石底以出)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乐:(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嬉戏。 见:(下见小潭)动词,通“现”,出现;(明灭可见)动词,看见。 4.古今异义: 小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古: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去(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常用义为“往”。 5. 词语活用: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似与游着相乐。 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例句:

5、斗折蛇行。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例句:凄神寒骨。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 空:名词“空”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近:形容词“近”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靠近,接近。例句:近岸,卷石底以出。 环: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例句:四面竹树环合。 6.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译:以整块石头为底。) 省略句:(余)以其境过清。(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清凉。) 日光下澈(潭水)。太阳光直射到潭底。

6、 (溪泉)斗折蛇行。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爬行。 坐(于)潭上。坐在潭边。 翻译: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树枝藤条)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互相嬉戏。 二、 阅读探究 1 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

7、头似与游者相乐。 3 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 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隔篁竹,伐竹取道。 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 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水清鱼乐。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 游鱼 、 鱼影 、 日光 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水 ,却又无处不在写 水 。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8、居。 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 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9 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 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10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和气

9、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 11 11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2 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水的清。 13 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

10、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比喻。试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闻水声,如鸣珮环。 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比喻: 闻水声,如鸣佩环。 16 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石潭概貌。 第二段:小石潭的水清鱼乐 。 第三段:写潭的水源。 第四段:潭周围景色及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第28课 醉翁亭记 1.出处: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是宋代

11、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代表作有新唐书 新五代史集古录欧阳文忠集 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促淹等共谋革新。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欧阳修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一词多义: 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表顺接的连词;(泉香而酒冽)表并列的连词;(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的连词;(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的

12、连词,可是,却。(已而夕阳在山)表时间的连词,不久。 绝:(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断绝、停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以为妙绝)到极点;(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 也:(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与“者”连用,表示判断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之:(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名之者谁?)代词,它,指亭。 酿泉:(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名词,泉的名称;(酿泉为酒)动宾短语,酿造泉水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秀丽;(佳木秀而繁阴)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 意:(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 临:(有亭翼然临于

13、泉上者)靠近;(临溪而鱼)到。 名:(卷卷有爷名)名词,名字;(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动词,给命名。 4.词语活用: 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译: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5.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译: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走在前面的人呼唤,走在后面的人答应,弯着驼背的老人,领着的孩子,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就是滁州的人们在游山啊。) 醒能述以

14、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译:醒来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译:滁州四面都是山。)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译: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是琅琊也。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酒上。) 二、阅读探究 1 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 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

15、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 2 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引出下文。 5 第一段写了哪两个主要内容? (1)醉翁亭的自然环境;(2)命名缘由。 6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8 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 写山和泉有什么作用? 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

16、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的铺垫。 10 说太守而不称名,为什么?为文末设伏。 11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12以简短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 13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14 第二段在描绘景色时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 抓住了不同时令景物的各自特点。 15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分总。先写山间之景,再写景中之乐,强调了“乐亦无穷”。 16第二段把山水之乐具体化(总收之笔)的句

17、子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被美景陶醉时的欢乐心情。 17 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18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四层: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19 “伛偻提携”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方法?老人、小孩。借代。 20 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安定富足,怡然自乐。 21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什么?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22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

18、前文什么话?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3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24 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山间野味,取之于当地。揭示宴酣之乐采自山水之乐。 25 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26第四段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太守与宾客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27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照应上文什么内容?暮而归。 28 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 29 太守所醉、所乐的是什么? 太守被贬,但仍

19、励精图治,政绩卓越,使得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因此太守“醉”于其中,也乐在其中。 30、 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什么? 醉能同其乐。 31 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32 “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 (1)寄情山水之乐;(2)政绩卓著之乐;(3)与民同乐之乐。 33 本文写景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悠然自得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三、拓展延伸 34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

20、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36 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阔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和行为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第29课 满井游记1. 出处: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字中郎,号右公;代表作有袁中郎全集。他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鲜明旗帜,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世称“公安派”,与其兄弟被称为“公安三袁”。 2

21、. 古今异义: 披风(柔梢披风):古:偏正短语,“在风中开散”的意思;今: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3. 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作)时常;(春和景明之时)时候。 为:(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被;(故为之文以记之)写;(人为刀,我为鱼肉是)。 得:(欲出不得)能够;(悠然自得)得意;(得道多助)得到。 之:(脱笼之鹄)助词,的;(如倩女之靧面)舒缓语气,不译;(郊田之外)限定关系,以;(未之知也)代词,代城居者不知郊田有春这件事。 乍:(波色乍明)初,开始;(冷光乍出于匣也)突然,忽然。 鳞:(鳞浪层层)像鱼鳞;(呷浪之鳞)代鱼;(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鱼鳞。 偕:(宠辱偕忘)一

22、起;(偕数友出东直)和,与。 4. 词语活用: 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用泉水。 泉而茗者: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罍而歌者: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 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5.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倒装句: 冷光乍出于匣也。 宾语后置,“于匣”是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译: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宾语后置,“于山石草木之间”是“萧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萧然者”。译:在山石草木之间潇洒自然。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宾语前置 ,“之”是代词,代指上文所说“

23、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是“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译: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这一点。 省略句: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省略主语“我”,即偕数友出东直。) 译: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便)同几个朋友出了北京城东直门,到了满井。 柔梢披风。(动词后省略介词“于”,应为“柔梢披风”,“于风”作“被”的状语,又构成状语后置。)译:柔软的柳梢在风中散开。 判断句: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译:能够不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不受拘束流连忘返在山水草木之间的,恐怕只有我这种清闲的官吧。 翻译: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高高的柳树夹着河堤,肥沃的土壤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 作业布置教后小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