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热与翻译人才的紧缺.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8540709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热与翻译人才的紧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英语热与翻译人才的紧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语热与翻译人才的紧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热与翻译人才的紧缺.doc(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英语热与翻译人才的紧缺关键词: 英语热翻译人才现状误区对策中国论文职称论文摘 要: “英语热”在中国多年持续不衰是事实,翻译人才紧缺也是事实。这是由种种认识误区和实践误区造成的:以为懂一点英语就能作翻译;把英语当作知识或简单工具来掌握;为考试而学英语;不重视翻译与翻译教学。全社会要提高对翻译和翻译人才培养的认识;英语考试应测翻译能力;英语教学中既要英语思维,也要“翻译思维” ;建设翻译队伍要抓 “正规部队”,也要抓“游击队”。1. 现状China Daily 2006年5月刊登的一篇文章称:It was reported that 300 mil

2、lion or more Chinesepeople are learning English. (三亿多中国人在学英语。 ) “英语热”在中华大地持续了20多年,经久不衰,一浪高过一浪。在“千军万马齐上阵” 形势下,“战果”并不丰硕。 数亿中国人学英语并没有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合格的、足够的外语人才。如一些主管领导和专家所指出的,英语变成了一门学习时间最长、家长花钱最多、学生投入精力最大而效率最低的课程,这主要是应试教育造成的。一般人也是为考试而学英语,如为晋升职称和应聘职务者。应试教育往往抛开了语言这门学问中真正的东西, 语言教学变成了纯粹为应付考试。 高校英语专业教育遭遇滑铁卢?, 中国青

3、年报2006年5月29日以此为题发表文章,援引著名翻译家、学者王振国的话说,他们曾想招聘两名翻译老师,但来自诸多外语专业机构的300多名应聘者中却没有一人真正合格!“一边是全民高度重视英语教育,一边是中国翻译人才高达95%以上的缺口,快速发展的外语教育难以满足翻译人才的需要。” 对此,王振国无奈而担忧。 文章也引用了国家外文局培训中心主任王欣的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 “现在全社会的英语水平从整体上说是提高了, 但翻译水平和质量实在令人忧虑。”“中国翻译人才高达95%以上的缺口”,这话有多大根据?又该如何解读?有一点可以肯定 : 合格的翻译人才紧缺。在目前体制下,关于翻译人才总需求数和缺口的百分比

4、,我们很难得到准确的数据, 但至少有两层含义是明确的 : 一是一般学过外语的人(包括外语专业毕业生)不等于或称不上翻译人才 ; 二是现在到了重视培养大量翻译人才的时候了。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招生人数高居各专业之首,什么学校都在开设英语专业。 (汪溶培, 2005)。 其中, 能培养出翻译人才的只占极少数。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刘习良在“2006中国国际翻译产业论坛” 上一针见血地指出, “许多人能够和外国人对话, 却不能胜任翻译任务。” “外语和翻译之间固然关系密切, 但是外语和翻译毕竟分属两个学科。” (刘习良,2006: 6)有鉴于此, 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

5、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 “翻译”专业获得批准, 加上此前部分高校己经在培养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以及本科外语专业中的翻译方向的学士学位生,体系已比较完整,招生院校及人数今后可望逐步增加。2. 误区虽说外语与翻译分属两个学科, 但语际翻译离不开外语, 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好的外语教育是可以培养出合格的翻译人才和翻译家的。 我国许多老一辈著名翻译家没有专攻过 “翻译学”, 也没有翻译硕士或博士的学位。 翻译学是从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新兴的学科,西方和香港的高校仅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培养翻译方向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现在我们感到翻译

6、人才紧缺,一方面是由于需求量大增, 另一方面一般外语毕业生顶不了重要的翻译(含笔译和口译)岗位。 笔者直接听某地级市某涉外部门负责人说,该市有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证书的公务员不少于200人,到接待外宾(含外商)时需要动笔或动口译英语时一个个知难而退, 能称职的就只有为数很少且工作多年的外宣办、外事办的几个同志,若有大团来访就要靠中央或省里随行的翻译。一边是“英语热”, 一边是翻译人才紧缺, 这种现象颇具中国特色, 这恐怕是多年来认识误区和实践误区造成的。误区1:懂外语就能做翻译这种错误观点流行范围广、危害性大。许多人认为,只要掌握了母语(还以为中国人自然就懂中文)和一门外语, 就可以从事翻译。

7、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学英语时不重视翻译,即使在学习翻译时,也往往眼高手低,在潜意识中把翻译和阅读等同起来,似乎只要具备了双语基本功和一本双语词典,就能够从事翻译。在实践中,持这种态度的人做英汉翻译往往可以勉强对付 (如果没有老师评阅, 或实用中没人把质量关), 但做汉译英时他们可能就束手无策了。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早在1951年就说过 : “在原稿纸的一边放一本字典,另一边放一本文法, 左顾右盼一阵之后才提起笔来写一行。” 可是这样做, “那不是翻译,那是开玩笑。” (吕叔湘,1984:58)现在不少译者开的玩笑更大,他们不用稿纸,不放语法书和词典在手边,就凭一台电脑打字,不懂的词语就抄“词霸”的

8、释义,哪管译文生硬拗口、半洋不土、陈腐俗滥、走腔变调、貌似神离。 中文让中国人读不明白, 英语让英美人看不懂。误区2:把英语当作知识或简单工具来掌握中国学生学英语时间长达十多年而不具备综合使用能力,主要原因之一,先是把英语课当作知识课来传授,后来又片面强调英语仅是一种工具,以为可以简单地去操作就可以了。 英语应该如何教?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2006)说: “不能把英语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来讲授, 而要作为一种文化, 让学生吸取它所承载的优秀文化成果。 否则,即使翻译专业毕业的人, 译作也可能错误百出。” 学英语应“四会”还是“五会”?学好英语,听说读写还要加上翻译,入门之后大量翻译是不可

9、或缺的,尤其是汉译英。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00年)中的一段话来表达最为确切 :“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必须贯穿于四年教学的全过程。在注意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 更应该突出说、 写、 译能力的培养。”这一指导性论断很强调翻译,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们对翻译不重视,甚至不提翻译技能的培养,许多考试中不设翻译项目,高考就是其中之一。误区3:为考试而学英语多数人学英语为考试,考试为拿分数,分分计较。 首先是中考、 高考、 考研, 英语分至关重要。 这本来没错,问

10、题在于考什么、怎么考。英语考试所反映的 “高分低能”, 可以说是大家公认的。 现在英语考试以客观题为主, 考不出应用能力, 弊端显见,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室主任龚亚夫所说: “从中学到大学, 英语考试主要通过选择填空来推断学生的能力。我们缺乏能直接观察语言能力的考试,就比如考驾驶, 不但要在计算机上答题, 而且要考开车上路。对英语考试到底要考察学生何种能力、通过何种手段来考察学生能力等, 我们缺乏研究。”(教育文摘报,2006)英语考试中应该考学生的翻译能力, 这在某种程度上犹如 “考开车上路”。 现在大多数大型考试是不考翻译能力的。误区4:翻译课程缩水或变味一般的中小学和大学公共英语课是不

11、开翻译课的, 前些年批评了语法翻译法之后, 大有谈翻译而色变的现象。 这何必呢?再说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 教学大纲把口译、笔译与基础英语、 听力、 口语、阅读、 写作一起列为专业技能课程, 口译开在四年级,笔译开在6、 7、 8三个学期(每周2-4节),而实际操作中许多院校课时缩水, 总共只安排56-72学时, 有些院校把翻译课开在第3、 4学期, 学生专业基础欠扎实, 课程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还有一种情况是师资不够条件, 教学中处理理论与实际关系不当, 或者教师本身不具备应有翻译实践经验与能力, 教学过程中只会照本宣科, 使课程变味。3. 对策在注意到上述认识误区和实践误区客观存在(当然还有

12、其它误区存在)的同时, 我们也思考过对策,在此提出以下建议:3.1 学外语重要,学翻译也重要要提高对翻译和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翻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多元文化沟通的桥梁。“当今的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重视翻译,没有相当数量的各种合格翻译人才,很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存、 发展 (有人甚至提出 不翻译就是死路一条 的口号), 更难在文化多元的大格局中向外宣传、彰显本民族的传统精华。” (何刚强,2006:39)我们在澄清“懂外语就能搞翻译”这种模糊认识的同时,还应分析某类人的“懂外语”是否真懂。有学者著文指出:中国近20年来外语教学改革的核心(也即英美先进外语教学理念的核

13、心)就是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讲英语。 这就催生了一大批敢于并愿意在虚假的语言环境中大胆开口说英语的“素质优秀者”。 尽管其中不少人说的只是听似流利,实际上却充满语法错误、惯用法错误、逻辑错误、用词错误的洋泾浜英语。英语的半文盲化正从中国知识界的中下层向中上层蔓延。(张庆路,2006:67)不能断定这类“懂英语”的中国人到底占多大比例,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中有不少人还在以不同形式从事一些翻译工作。 不具备译员(包括笔译、口译)资格或条件的人做翻译工作就像没有律师资格的人从事法律服务和咨询工作一样,危害非浅,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3.2 外语考试要测试外语知识水平, 还要测试翻译能力学外语不为考试, 这

14、恐怕在中国做不到。 中考、高考等全国性考试, 要考外语,这是没有争议的, 问题是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在我国英语教学实践中,翻译曾被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与测试手段。上世纪80年代起, 大型水平测试流行, 大量采用客观题型(主要是选择题)以保证信度, 实际上主要是方便了阅卷评分。而主观型试题虽然效度好,但评分困难(阅卷评分强度大、信度难以保障)则被置于次要地位,中考及高考中仅写作属主观题,一般只占10%或15% ;而作为主要的主观题型的翻译则被取消了,似乎因噎废食。前几年大家就在抱怨“选择题泛滥,客观题过多”。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学习者的外语能力, 尤其是交际能力和双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5、翻译等主观题又重新应用于一些英语水平考试之中。笔者以为,有条件的考试宜采用短文英译汉和汉译英, 试题难度可根据不同对象进行调整, 这最能考出真实水平。 要强调的是, 高考英语应有翻译题, 而且不应以套用语法结构或规定句型、用词的单句翻译,应该是连贯表达、无死板答案的语段。考试是指挥棒,其导向作用最大。 翻译本身是一种语言学习的方法, 正如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所说 : “翻译具有一种特殊的作用, 那就是证明外语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程度。” (It has the specialpurpose of demonstrating the learners knowledge offoreign lan

16、guage.)(Newmark, 2004: 7)3.3 要外语思维,也要“翻译思维”谈到用何种方法教外语,不是几句话说得请楚,争论也多。以中学英语教学为例,人们的共识似乎是 “以英语教英语”。 老师常叫学生 “think inEnglish” (用英语思维), 这其实对初学者来说, 是不可能做到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没有语言就不能思维,对于初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如他们只懂母语就只能以母语思维, 如要他们用英语思维必须在英语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能, 但同时也难以摆脱母语的思维定式。这里说的“翻译思维”既不同于传统的翻译法,也不同于温建平先生在论翻译思维能力的培养 (温建平,2006:7)一文

17、中论述的 “翻译思维”, 该文着重讨论 “翻译教学应该重视翻译思维的培养”, 指本科生的翻译教学。 本文所谓“翻译思维” 是泛指外语学习的一种方法, 指外语学习基本入门后, 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注意外语和母语的差异, 积极地利用母语熟巧帮助掌握外语,努力克服和排除母语对外语的干扰,在使用中减少中式英语和欧式汉语。 这是一种直面现实的方法。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L. G. Alexander在回答中国学生的提问 “How can I think, speak andwrite as an Englishman does? How can I get rid ofthe influence

18、of my mother tongue when I speakEnglish?”时说了实话 : “Dont be offended bymy answer. You cant. You will always think as aChinese and speak Chinglish. When you learnyour tongue, you also acquire the mental set thatgoes with it.”(Alexander, 1995)而Alexander同时指出Chinglish就是 : the version of English thatreflec

19、ts their own culture。 可见, 母语对外语学习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不去作汉英比较,想排除头脑中的翻译对比是不现实的。既然不可避免,就要积极引导。3.4 翻译队伍要着力建设 “正规部队”, 也要训练“游击队”和“民兵”这里说的“正规部队”指高校翻译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 “游击队”和“民兵”则泛指外语学到相当水平的各行各业涉外人员。 两支队伍的素质都应有大幅度的提高。 提出前面的三条建议正是着眼于翻译能力的普遍提高。持续的英语热,是喜是忧不好说,但社会上流传“英语四六级,中文一二级”的说法,似乎说英语读得太多了, 忘 “本”(本族语)了,这不合事实。我们在这里强调培养翻译应用能力, 起码的要求就是外语和母语都要掌握好。 而面向社会来思考英语热这个问题时我们会发现, 目前中国公民的英语水平还是偏低的。看待“英语热”现象和讨论翻译人才的培养, 需要的是国际视野和良好的真实外语环境。在这一点上,比较一下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的情况,便会有不少的启发。【精品文档】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