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蒸阳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8509267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衡阳市蒸阳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衡阳市蒸阳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衡阳市蒸阳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阳市蒸阳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doc(5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衡阳市蒸阳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衡阳市蒸阳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衡阳市蒸阳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2012年11月1日卷首语:十二三岁,正值花季。一位诗人曾经说过:“凡是能开的花,全在开放;凡是能唱的鸟,全在歌唱。”那就请你拿起手中

2、的笔,尽情地展示吧!不必有任何顾虑,相信自己,答案就在你的笔下,记住:IMPOSSIBLE IS NOTHING(没有不可能)!一、积累与运用(32分)1、选出下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2分)A、乐(yu)以教和 工尺(ch) 嘈(co)杂 瑟(sh)缩B、苦心孤诣(y) 寂寥(lio) 附和(h) 憔悴(cu)C、销声匿(n)迹 憧憬(jng) 蹒跚(sn) 炫(xun)耀D、含辛茹(r)苦 浩瀚(hn) 无垠(yn) 妯(chu)娌2、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2分)A、忘洋兴叹 崭露头角 乳臭未干B、萍水相逢 苦心孤诣 盛气棱人C、满面春风 恍然大悟 心血来潮 D、名正言顺 指

3、高气扬 言简意赅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B.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令人陶醉。C.一谈到县城最近几年的变化,老张总是夸夸其谈,充满自豪感。D. 在学习上就应该不耻下问,有不懂的问题就主动问老师。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2分)A.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B.他具备了三好学生的水平。C.人民解放军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D.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一篇人物通讯,表现

4、了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愿做无名英雄;B、我的老师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C、北朝民歌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D、世说新语是南宋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古代笔记小说集。6、下列有关四大名著的知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元末明初B、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曹雪芹清代C、西游记孙悟空三借芭蕉扇蒲松龄明末清初D、三国演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罗贯中元末明初7、按要求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8分)论语六则中论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 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却话巴山夜雨时。 海内存知己,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 。8、考试结

5、束不久,你作为学校广播站一名小记者去采访一位英语考满分的同学,原先设想的问题是:“你的父母是否具有辅导你学英语的能力?”但看到他的父母也在场,你发现这个问题不合适,就改变了原先设想的问题。(4分)(1)原先设想的问题不合适的原因是:(2)怎么问才比较恰当,请你重新设计这个问题。9、某班组织一次“语文学习交流会”的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6分)(1)交流会上,同学们都赞同学习要勤奋的观点。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典故,请你写出其中的人物典故两个。(2分)(2)方仲永天资聪颖却未能成才,请你举一个和方仲永相反的例子。(2分)(3)请你写一句关于天才与勤奋关系的名言。(2分)10、发挥想象,

6、仿写一个句子:(2分)童年是一个迷,混沌初开,稚嫩好奇;少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青年是 , 。二、阅读理解(38分)(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1113题:(6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

7、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12、诗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是:(2分)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请发挥想像,用生动的语言说说这两诗所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二)阅读伤仲永,回答1418题:(12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

8、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不能称前时之闻;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B愿为市鞍马; 北市买长鞭。C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1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A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C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16、翻译下列句子。(4分)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17、填空。(2分)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1

9、8、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2分)(三)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回答1923题:(10分)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愿母亲在地下安息!19、第段中点明全

10、文叙事线索的句子: (2分)20、第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2分)( ). 具体生动的记叙 . 富有感情的描写. 激情澎湃的抒情 . 充满感情色彩的议论21、文章的两个“尽忠”的内容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由爱母亲升华到爱 ,爱 , 决心献身革命事业。(2分)22、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2分)答: 23、划线句子“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中“创造了”和“创造着”不能对调,原因是为什么?(2分)答: (四)阅读下文,回答2427题。(10分) 最后一堂课潘 炫直到今天,回想起那一段经历,我仍心有余悸。那时候,她教古汉语,那是我们中文系一门很枯燥的科目。几堂课下

11、来,我就在感觉索然无味之后,开始赶写自己的稿子。一次,她突然叫我起来,提了几个很费解的问题,在我的一阵沉默后,她铁青着脸说:“潘同学,请你到讲台边上站着听课。”几个同学露出幸灾乐祸的“笑脸”,甚至还发出了笑声,那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我的心上。我感到莫大的耻辱。我抬起脸,硬邦邦地说:“请问老师,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有!”她的脸更红了,一字一句地说,“那就是,你走出教室,这学期我的课你不用上了。”那几张“笑脸”不见了,他们一定开始为我担忧。在他们的注视下,我不假思索地推门而去。转眼几个月过去了,这期间,我常在自责与不安中度过,心里再也没有那份骄傲与不羁了。只剩下最后一堂课了。那天,我早早

12、地进了教室,心里是一片波动不止的湖。她走上讲台,我偷偷地看了他一眼,她显得有些苍白,我为自己当初的冲动而后悔不迭,她环视教室,就在那一刻我们的目光匆匆相对的那一刻,我看见她暗淡的眼神有了一丝光亮,而且脸上悄悄地绽开了一朵微笑,只有我能看见。那一堂课,她讲得很生动,我也听得很专注。就在离下课只有十分钟时,她说:“同学们,剩下的十分钟可不可以给我?”同学们都不解地看着她。 “几个月前我让潘炫同学走出教室的那一刻,我就后悔了,”她开门见山的表白让我无所适从,“几个月来,我无时无刻不在一份歉意中度过,看着他空空的座位,我常常自责。请同学们原谅,因为我的错,更因为我不敢承担自己错误的后果,一再地推卸责任

13、。感谢潘炫同学这节课能来,给我这个道歉的机会”而我呢?我又何尝不是在自傲与任性中一再地推卸我的责任。我流着泪走上讲台,朝她深深地鞠了一躬。几个月前我走出教室之后,这是第一次听她“讲课”,也是最后一堂课,庆幸的是,我没有错过。 读者杂志2010年第16期24、文中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分)25“我”庆幸没有错过最后一堂古汉语课的原因是什么?(3分)26、文中的古汉语教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2分)27、从文中找出能证明古汉语教师“几个月来,无时无刻不在一份歉意中度过,常常自责”的语句。(2分)三、作文。(50分)成长中的少年,会有一些挥之不去的烦恼。这烦恼来自生活,

14、来自学习,来自与同学的交往但是,有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它。请以那一次烦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蒸阳中学七年级上册半期质量检测题语 文(答题卡)一、积累与运用(32分)题号123456答案7、按要求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8分) , 。 , 。 ,却话巴山夜雨时。 海内存知己, 。 , 。8、(1) 原先设想的问题不合适的原因是:答: (2分)(2) 怎么问才比较恰当,请你重新设计这个问题。答: (2分)9、(1) 交流会上,同学们都赞同学习要勤奋的观点。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典故,请你写出其中的人物典故两个。(2分)答: (2)方仲永天资聪颖却未能成才,请你举一个和方仲永相

15、反的例子。(2分)答: (3) 请你写一句关于天才与勤奋关系的名言。(2分、答: 10、答:青年是 , 。(2分)二、阅读理解(38分)(一)(6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1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12、诗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是:(2分)答: ,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请发挥想像,用生动的语言说说这两诗所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答: (二)(12分)伤仲永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1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16、翻译下列句子。(4分)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

16、父。答: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答: 17、填空。(2分)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18、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2分)答: (三)(10分)回忆我的母亲19、第段中点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 (2分)20、第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2分)( )21、文章的两个“尽忠”的内容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由爱母亲升华到爱 ,爱 , 决心献身革命事业。(2分)22、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2分)答: 23、划线句子“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中“创

17、造了”和“创造着”不能对调,原因是为什么?(2分)答: (四)(10分)最后一堂课24、文中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分)答: 25“我”庆幸没有错过最后一堂古汉语课的原因是什么?(3分)答: 26、文中的古汉语教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2分)答: 27、从文中找出能证明古汉语教师“几个月来,无时无刻不在一份歉意中度过,常常自责”的语句。(2分)答: 三、作文(50分)成长中的少年,会有一些挥之不去的烦恼。这烦恼来自生活,来自学习,来自与同学的交往但是,有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它。请以那一次烦恼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写真事抒真情,以我手写我心。 2、书写

18、工整,卷面清洁。 3、叙事条理清晰,情感真挚感人。4、字数不少于500字。七年级第一学期半期质量检测题语 文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B 2、C 3、A 4、D 5、D 6 C、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何当共剪西窗烛;天涯若比邻;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8、语言不得体,问得唐突,不礼貌;“请问你父母有没有辅导你学英语?”或“你们一家是不是常常在一起讨论学习英语方面的问题?”9、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爱迪生先天不足,经过后天努力,最终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9、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10、青年是一首诗,激情澎湃,乐观自信(浪漫潇洒)。二、阅读理解11、B 1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13、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船之侧,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千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14、A15、C16、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渐渐请他(仲永)父亲到家中做客;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17、时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或“不使学”)。18、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

20、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19、她勤劳一生。20、C 21、民族、人民。22、指在母亲去世前未能见母亲一面;指“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23、“创造了”是已经创造,“创造着”是正在创造。两者位置不能调换,否则就不符逻辑。2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内心深深的痛苦和无助的孤独。25、一是学习到了古汉语专业知识,二是当面向老师自己承认错误,表达深深的歉意;更重要的是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宽容、博爱、知错就改、勇于担当的做人美德。26、是一位热爱学生、尽职尽责、知错就改、勇于担当的老师。27、她环视教室,就在那一刻我们的目光匆匆相对的那一刻,我看见她暗淡的眼神有了一丝光亮,而且脸上悄悄地绽开了一朵微笑。三、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成人自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