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家庭农场综述.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8438745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家庭农场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文献综述家庭农场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家庭农场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家庭农场综述.doc(5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文献综述家庭农场综述印度铁通光网络改造研究文献综述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农业经济结构发生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和农业发展方式得到改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的农业政策无疑更好的印证了发展现代农业真正潮流和形式的到来。家庭农场这一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

2、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规模经营成为了重要研究课题。针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家庭农场发展合理性、发展前提条件、发展现状等问题的研究,以及发展模式的深入、继续探讨符合国内不同省际之间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发展地方家庭农场的发展已经成为必要和迫切的课题。2.研究现状2.1对国外家庭农场的研究朱博文1认为土地私有是国外农场的根本特性。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场都是在私有制基础上逐步实行土地相对集中,生产要素完全有市场调节,最终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起来的。刘志雄2认为美国农场的组织形式主要分为家庭农场、合伙农场、公司农场三种形式。其中张妮妮3研究显示这三种组织形式以家庭农场为主,2007

3、年农场数量为206.9万个,家庭农场比重为97.6%。贾佳佳4认为美国家庭农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农场土地私人所有;经营规模化和组织方式多样化;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农场主拥有的土地权利是稳定而有保障的。而早在1959年列宁5就提出过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存在两条道路,一条是普鲁士改良道路,一条是美国的改良道路,而在地主经济不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在后一种情况下占据优势,成为独一无二的代表,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农场主。克拉夫和马伯格6在美国文化的经济基础一书中提出家庭农场在美国社会中始终有其经济意义以及象征意义。个人家庭农场制度,是所有西方文化国家为了社会的和政治的原因二促成的一种制度。同时贾佳佳4提出根据美国农

4、业部统计标准,按照经营者类别,可以划分为:自由农场、分成制农场和佃农制农场和经理制农场四种,随着1969年统计中对经理制农场的取消,前三种成为主要组织形式。2.2 对国内家庭农场的研究2.2.1发展家庭农场模式的研究朱博文1在国外家庭农场模式一文中提出美国的大中型家庭农场,法国的中型家庭农场,日本的小型家庭农场三种模式。贾佳佳4提出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标准,按照经营者类别,可以划分为:自由农场、分成制农场和佃农制农场和经理制农场四种,随着1969年统计中对经理制农场的取消,前三种成为主要组织形式。顾晓峰7在2010的硕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以松江为代表的小型种养结合生态家庭农场模式,这种模式以家庭为

5、单位承包100亩以上的农田,从事水稻、二麦大宗作物生产经营者,在其承包农田内发展适度规模生猪生产,农场主即种植农作物又饲养生猪,形成种植业与养殖业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强洪8在2010的在农民文摘一文也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武汉模式。包括种植业家庭农场、水产业家庭农场、种养综合型家庭农场、循环农业家庭农场四种模式。2.2.2发展家庭农场的可行性研究段应碧9 在2008年就提出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农村地区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我国部分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家庭农场这一新型经营模式,建好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发展的两个微观基础工作:高度集约的专业化农户和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这一问题。王光全

6、10在中国家庭农场模式初探一文中提出了发展家庭农场的七点可行性理由:一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的进程,推进同步小康步法。二是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农民积极性,释放农业潜力。三是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四是家庭农场比一般农户更注重农场品质量安全,等利于政府监管。五是可以解决当前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六是可以解决留守儿童的难题。七是解决农村城镇化难题。朱海涛11在2012年的硕士论文浙江省家庭农场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运用农业产业化理论、土地产权理论、规模经营理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

7、出了农业生产理论可以用来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农业生产中的产业化经营需求,进而分析家庭农场与其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产权理论可以用来分析集体土地制度下的农户所有权、使用权以及用益权,并且分析可以分析农场中的土地使用制度和流转制度。可以利用规模经营理论来分析发展家庭农场的模式选择。论证了发展家庭农场的可行性。Andrea Zimmermannetal 12认为环境和经济对农场的影响及单一农场对农业及农业环境政策的反映取决于农场的规模、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胡光明13认为家庭经营能够适应农业生产规律的要求,家庭成员之间是以血缘和婚姻关系联系到一起,正是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它成为社会中最富有内聚力的社会细胞

8、和经济细胞,在农业生产中,能够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凝聚力、创造力。2.2.3发展家庭农场的前提条件研究林琦14认为家庭农场的建立和发展应该满足四个条件:(1)农村土地使用权向家庭为单位的个体流动,并出现一定的集中现象。(2)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家庭农业形式进行鼓励与推广。(3)机械、农业种植技术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完善。(4)农名较为陈旧的思想观念向农业现代化思想的转变。许莹15认为通过合理的流动实现耕地的相对集中,政策上的保证尤为关键。通过流转讲土地集中于种田能手,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同时许莹15提出将分散零碎的土地集中起来开展规模经营是发展家庭农场的内在要求,在集中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以后,种田

9、能手或种植大户就能够开展规模经营,建立家庭农场,推广使用农用机械,开展标准化生产,从而提高农场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朱海涛11通过对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经营、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较高的农民素质分析研究,论证了发展家庭农场的必要性。Robert Napier 16认为农业产业体系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家庭农场要想在新体系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寻找新的途径开发人的能力,这是保证家庭农场在变革中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径。2.2.4 发展家庭农场的途径研究林琦142013年提出以农民自身需求为主体,从观念开始转变,以“送货上门”理念为基础,改变科技服务方式,以科技促经济,体现

10、家庭农场优越性的途径对科技服务体系进行创新。王光全10在中国家庭农场模式初探一文中提出抢抓政策机遇,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建立注册登记制度,搞好家庭农场的认定管理;拓宽融资渠道,突出服务组织化优势;夯实农业基础,构筑各行业收益机制;妥善处理扶强抑弱,环境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原有的合作社、基地组织或实体通过更改注册名称等方式建成的家庭农场不予认可的问题。岳正华.杨建利17提出了确定土地权属关系,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为发展家庭农场解决“土地”问题;构建新型家庭农场经营主体培育机制,为发展家庭农场解决“人才”问题;加强家庭农场金融扶持政策创新,为发展家庭农场解决“资金”问题;

11、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避免“一刀切”的方法。胡光明13认为目前家庭农场承包土地中模块分散的状态必须改变,要采取措施,调整布局,加大对土地的政治和调整力度,为土地规模经营和提高机械化水平创造条件朱海涛11在2012年的硕士论文中提出了针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建议,包含了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提供资金支持,组建家庭农场协会,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促进农场经营结构多样化,提升农场主的综合素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七点途径。筱梅18认为发展家庭农场需要尽快建立注册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需要制定扶持“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

12、业”建立产业化联盟的优惠政策;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针对家庭农场建立土地流转抵押信贷机制,明晰农用地产权,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建立农民融资渠道,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引入事前准入审核,事中监管管理机制,规范土地流转,以保护双方权益。2.2.5家庭农场的特征研究高强,刘同山,孔祥智19认为家庭农场的特征主要是家庭经营、适度规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四个显著特征;蒋辉20认为家庭农场的特征主要是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关付新21认为家庭农场的特征主要是现代化技术、规模化经营、现代化农民、企业化管理四个显著特征;朱学新22认为家庭农场的特征主要是家庭性经

13、营、市场为导向、利润最大化、适度、规模化四个显著特征;何多其23认为家庭农场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商品化、机械化、规模化、科学化、法人化五个显著特征。3.综合评述综上所述,大量的研究者对于家庭农场相关问题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针对家庭农场的发展的合理性、前提条件、发展途径、基本特征、研究方法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取得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对于家庭农场的历史变迁、模式、重要性、必要性和现代意义以及限制因素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说明。但在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效果评估、农场主培养、政府和农场主角色定位尚有不足。4、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家庭农场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着怎样的具体表现呢?他们的成因又是什么呢?我们又

14、该怎样发展家庭农场呢?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家庭农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选取部分国家或地区的家庭农场发展现状作为研究样本,主要对家庭农场典型大国(美国、法国、日本等)的家庭农场进行分析,并且与家庭农场薄弱国家(中国、印度等)进行对比,从而找出二者之间差异的原因,进而找出高效发展家庭农场的途径,最终得出对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启示。本文在内容上作了如下安排: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为家庭农场现象,主要介绍发展家庭农场现象、发展家庭农场的国别现象、发展家庭农场国内地区现象、美国的发展家庭农场现象现象;第三部分是发展家庭农场原因分析,包括纯经济原因,发展经

15、济学原因,制度经济学原因、社会文化原因、政治制度原因;第四部分是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第五部分是结论启示和建议。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比较与分析,完成了本文的文献综述。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根据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发展家庭农场状况,从中得出发展家庭农场的有效方法,进而为现存的发展家庭农场课题提出建议政策。参考文献1 朱博文, 美法日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长江大学学报,2005(5):87-911 朱博文. 国外家庭农场模式. 湖南农业, 2013(6).:38。2 刘志雄. 美国农场变迁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调研世界, 2005(4). 30-32

16、.3 张妮妮,徐卫军 美国农场问题分析. 世界农业, 2010(8).25-29.4 贾佳佳, 美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经济学分析.硕士学位论文, 2009(9):2-4.5 列宁,社会主义民主党在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 第1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59.6 克拉夫,马伯格.,仲子、叶苍译美国文化的经济基础.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出版社,1989 7 顾晓峰. 小型种养结合生态家庭农场模式探索与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10(6):238 强洪.家庭农场的武汉模式. 农民文摘, 2013(5):26。9 段应碧. 深化农村改革需要认真探索的几个问题J. 红旗文稿, 2008 (9

17、):17-18.10 王光全.家庭农场模式初探. 理论与当代, 2013(4).:41-42 11 朱海涛. 浙江省家庭农场发展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2012(6):11-1312 Andrea Zimmermannetal,Thomas Heckle,Ignacio Perez,2009.Modelling farm structural change for integrated ex-ante assessment:review of methods and determinant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12:601-61813 胡光明.

18、对完善家庭农场经营机制的思考J. 中国农垦, 2010(3).:36-3814 林琦.家庭农场模式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浅析.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第24卷(7).:115-11815 许莹.简论家庭农场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85-8716 Robert Napier,杨静,郑春慧.21世纪家庭农场人力资源的开发J. 世界农业,WORLD ADRICULTURE 2002(2).:48-5017 岳正华.杨建利.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状和问题及政策建议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第34卷(4).:423-42418 筱梅发展家庭农场的三条建议. 农产品市

19、场周刊, 2013.:119 高强,刘同山,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 经济学家, 2013(6).:48-5020 蒋辉.苏南地区进一步发展家庭农场的探讨D.苏州:苏州大学,2008:721 关付新.我国现代农业组织创新的制度含义与组织形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47-5122 朱学新.家庭农场是苏南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农业经济问题,2006(12):4123 何多其.19世纪美国西部家庭农场制度与传统农业转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4):30数据资料收集一、国家政策1、国家一号文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生产经营

20、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和监管制度。规范

21、土地流转程序,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深化国有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2)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22、。制定专门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2、国家扶持政策国家将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政策。探索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和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工作。推动相关部门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主要包括: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

23、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限西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政策;强制免疫疫苗由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进行政府招标采购,兽医部门逐级免费发放给养殖场(户);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养殖场(户)无须支付强制免疫疫苗费用。畜禽疫病扑杀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和布病、结核病阳性奶牛实施强制扑杀;对因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补助经费用于对村级防疫员承担的为畜禽实施强制免疫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的

24、劳务补助,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7.8亿元补助经费。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国家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对养殖环节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给予每头80元的无害化处理费用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2013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2013年中央提出要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一是增加农业保险品种。自2007年中央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以来,保费补贴品种持续增加,目前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的品种有玉米、水稻、小麦、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天然橡胶、森林、青稞、藏系羊、牦牛等,共计15个。一些经济发展

25、水平比较高的地方,还增加保费补贴品种,由地方财政对特色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2013年,国家将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增加农业保险品种。二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对于种植业保险,中央财政对中西部省份补贴保费的40%,对东部沿海省份补贴保费的35%。2013年中央提出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三是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2013年,在尊重农民意愿和需求的前提下,优先在丘陵山区、老少边穷和集中供气无法覆盖的地区,因地制

26、宜发展户用沼气,进一步强化服务网点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在农户集中居住、新农村建设等地区,建设村级沼气集中供气站。大中型沼气工程要打破沼气工程与养殖场(养殖小区)、发酵原料与畜禽粪便的两个捆绑,加大规模化沼气生产厂的建设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二、湖北省家庭农场政策湖北出台政策规范家庭农场登记尚属全国首例:意见规定,申请家庭农场设立登记应具备5个条件:投资人为农村户籍或具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然人;经营范围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可兼营相关研发、加工、销售、服务类等项目;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土地经营期限不低于5年;符合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设立的法定条件等。申请

27、家庭农场设立登记,应向工商部门登记机关提交5种材料:设立登记申请书;投资人身份证复印件、投资人家庭户口簿复印件及表明有亲属关系的全体投资人签署的说明材料;用于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经营权证明,其中属于投资人家庭或本人承包的农村土地,提交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承包合同复印件;属于流转取得的农村土地,提交乡(镇)财经所(经管站)出具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备案证明;国家工商总局提交材料规范中要求的其他材料。(1)、努力发挥家庭农场的积极示范带动作用分散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潜力已经充分挖掘,其效力已经充分释放,在农村资源要素逐渐减少和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态势下,创新型的家庭农场应运而生,它符合了现代农业发

28、展的需求,是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实施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选择。家庭农场的内涵赋予其积极正能量,充分发挥家庭农场的积极示范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新引擎。逐一解读家庭农场予以界定的认定标准,探寻出其发展奥秘就是源于创新、源于专业、源于规模、源于稳定。正确把握家庭农场与生俱来的四大特质,使其嬗变为巨大优势,立足于风云变幻的市场,沉着冷静、灵活应对,成为最有生命力的农业经济形式。(2)、进一步挖掘家庭农场的发展潜力我省家庭农场综合效益明显优于全省农户平均水平,但从目前看,家庭农场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政府应为进一步推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发展家庭农场

29、,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补贴资金要向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同时提供融资服务、给予贷款贴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在财力上保障家庭农场健康可持续发展。规范土地流转制度。目前在我省全部流转耕地中,约三成流转入家庭农场,要继续引导承包土地合法有序向家庭农场流转,农户把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经过土地整理,再向家庭农场流转,充分保障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权,同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物力上夯实家庭农场稳步发展的牢靠地基。保障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常态化。要定期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科技素质,提供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支持

30、,在人力上给力家庭农场发展更上一层楼。应逐步拓宽产业覆盖面。目前我省家庭农场规模中,种养业类型农场比重达到九成以上,而其他综合类农场占比不到一成。产业是家庭农场的活力源,没有产业支撑,家庭农场难以为继,要进一步拓宽家庭农场的从事领域,向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延伸或转型为服务型农业,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发展家庭农场,应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现阶段的家庭农场大多是种养大户起家,急需注入强动力,提高管理水平,管理上台阶,管理出效益。建立相对齐全的农场管理制度、农事记录、生产台账、财务收支记录等,实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对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深远影响。发展家庭农场,应更加注重增强品牌意识。面

31、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家庭农场应依托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组织力量,提升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要拥有自主品牌与商标权。靠品牌打天下,树立自主品牌形象,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开拓市场,走精品化、品牌化路线,倡导生活消费新观念。利用品牌效应,让市场倒逼需求、需求倒逼生产,在倒逼机制中顺势而为,扩大生产规模。展望未来,家庭农场前途无量,作为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其潜力还未充分挖掘,还须内外兼修。到广阔的农村去,那里大有可为,伴随着资本下乡的热潮、产业转型农业的美好愿景,家庭农场模式或将加速。(3)高度重视家庭农场加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推行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扶持政

32、策的出台,又将为家庭农场的发展起推波助澜之力。在其必将快速发展之际,应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严格把好审核关,防止良莠不分,坚决杜绝以家庭农场之名套取扶持补贴资金乱象,为我省家庭农场发展打造一片净土。业面对的是自然和活生生的生产对象,它们是具有生命特征的,这也决定了农业经营有别于流水线式的现代工业模式,而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就能很好适应农业生产的这一特殊性,为有利于家庭农场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中更坚实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问题:规模过大化。现阶段,我省家庭农

33、场中有35%的劳动力为常年雇工,而家庭农场要求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故而强调的是适度规模。如果规模过大,就会增加常年雇工,就会出现二次转包土地的情形,有可能出现非农化,这与发展家庭农场的初衷相违背。速度过快化。欲速则不达,家庭农场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原则,循序渐进,防止一哄而上,既要保量更要保质,以免匆忙上马留下后遗症。监管真空化。权利和义务对等,在享受国家政策扶持的同时,就有义务接受监管。所以要建立监管、审核、复核、淘汰机制,避免由于监管的缺失而导致家庭农场空壳化现象。食品安全化。当今食物丰足了,但吃得不安全了,“毒姜”、“镉米”事件一直困扰着我们,率先建立健全农产品质

34、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从源头抓起,保障食物安全责无旁贷。面源污染化。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增强责任意识,时刻注意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从最简单、最基础的做起,如生活垃圾处理、农药包装回收、农膜回收利用等,努力打造美丽的农场家园。统计盲点化。家庭农场是新时期的新事物,目前我局在单独统计家庭农场方面乃是空白,为全面详实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应建立统计报表制度,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工作,掌握家庭农场最新经营动态,指导地方稳步培育家庭农场。三、荆州市家庭农场政策荆州市家庭农场认定登记管理办法正式发布试行:2013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文件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

35、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为贯彻落实中央2013年1号文件精神,加快发展培育家庭农场,在农业部、省里尚没有家庭农场具体管理意见的情况下,荆州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迅速行动,组织专班,认真研究论证家庭农场管理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荆州实际,制定了荆州市家庭农场认定登记管理办法,并于日前印发辖区各县市区试行。办法明确了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以及市、县两级经管部门对于培育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职能和管理措施。办法的发布,将会对荆州市家庭农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1)、精心部署定目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在全

36、市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安排和部署,明确了任务和目标。分管农业的市委常委万卫东同志在1个月的时间内连续两次调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听取相关部门负责人关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进展情况,要求对今年全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目标进行分解,突出重点,主攻难点,创造亮点,要摸清规律,分类指导,推动发展。市委农办、市农业局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确定目标,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集中精力,认真调研,着力创新,力求突破,营造家庭农场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2)、制定标准打基础家庭农场是新生事物。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但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注册办法以及实现途径尚不

37、明晰。对此,市经管局以创新的精神,从头开始,首先制定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及配套管理制度。2月下旬至3月上旬,市经管局对全市的专业大户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和统计,并与畜牧、水产部门共同研讨,对专业大户升级为家庭农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荆州市家庭农场认定登记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我市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并设计印制了“荆州市家庭农场”认定证书。随后,市经管局又制定了荆州市家庭农场示范管理制度、荆州市家庭农场财务会计制度,为我市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3)、及时认定促发展制度建立后,落实工作就是当务之急。3月下旬以来,各县市区分别

38、召开了乡镇负责人会议,组织全体经管干部学习讨论制度,广泛宣传家庭农场这一新生事物,指导和鼓励专业大户积极申报家庭农场,并及时办理认定登记手续。广大经管干部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农场的基地和仓库,核实材料,实地勘察,认定登记了121个家庭农场。(4)全市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将继续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进行认定,指导家庭农场做好年度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帮助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搞好家庭农场经营业主的培训,同时对荆州市家庭农场认定登记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修改和完善,并与工商部门衔接关于家庭农场注册事宜。四、相关数据统计国家家庭农场数据2013年3月,农业部首次对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开展了统计调查。调查结

39、果显示,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开始起步,表现出了较高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一是家庭农场已初具规模。截至2012年底(下同),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下同)共有符合本次统计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01人,其中家庭成员4.33人,长期雇工1.68人。二是家庭农场以种养业为主。在全部家庭农场中,从事种植业的有40.95万个,占46.7%;从事养殖业的有39.93万个,占45.5%;从事种养结合的有5.26万个,占6%;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56万个,占1.8%。三是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规模较大。家庭农场平均

40、经营规模达到200.2亩,是全国承包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7.5亩的近27倍。其中,经营规模50亩以下的有48.42万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55.2%;50-100亩的有18.98万个,占21.6%;100-500亩的有17.07万个,占19.5%;500-1000亩的有1.58万个,占1.8%;1000亩以上的有1.65万个,占1.9%。2012年全国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620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为18.47万元。四是一些地方注重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在全部家庭农场中,已被有关部门认定或注册的共有3.32万个,其中农业部门认定1.79万个,工商部门注册1.53万个。2012年,

41、全国各类扶持家庭农场发展资金总额达到6.35亿元,其中江苏和贵州超过1亿元。湖北省家庭农场数据据初步统计,2012年我省家庭农场总数43370个,其中:种植业14068个,养殖业25204个,综合类4098个。家庭农场经营耕地总面积250.24万亩,平均每个种植业农场经营规模178亩,经营规模在500亩以上的705个。家庭农场年经营总收入982047万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22.6万元,年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4263个。家庭农场劳动力19.84万人,平均每个农场4.6个;其中常年雇工6.93万人,平均每个农场雇工1.6个。湖北省农村家庭农场基本情况表全省家庭农场占比家庭农户数(万户)1084

42、.794.340.4%农业从业人员(万人)863.4919.842.3%耕地(万亩)5085.09250.244.9%户均耕地(亩/户)4.69178.0038倍家庭人均总收入(元/人)10525494984.7倍荆州市家庭农场数据目前,全市经农业(经管)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121个,其中:种植业类46个,总面积23160亩,平均规模503亩;水产养殖类10个,总面积3760亩,平均规模376亩;畜禽养殖类46个,包括牲猪、肉(蛋)鸡、肉(蛋)鸭、山羊等养殖;种养综合类19个,主要包括“水稻种植+养鱼”模式、“养猪+养鱼”模式、“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模式等。总资产近4亿元,预计今年纯收入过180

43、0万元,户平可达15万元。扶持政策数据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5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具体包括规模化生猪养殖户(场)猪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生猪养殖大户购买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贷款贴息和保险保费补助支出,生猪流通和加工方面的贷款贴息支出,生猪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奖励资金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分别为50%、25%、25%进行测算。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为推动家畜品种改良,提高家畜生产水平,带动养殖户增收,从2005年开始,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2012年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2亿元

44、,主要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户)购买优质种猪(牛)精液或者种公羊、牦牛种公牛给予价格补贴。生猪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40元;奶牛良种补贴标准为荷斯坦牛、娟姗牛、奶水牛每头能繁母牛30元,其他品种每头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10元;羊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只种公羊8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000元。2013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抓手。从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2009年开始中央资金增加到5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新增1亿元支持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开展改扩建。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养殖场(小区)水电路改造、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等。2013年国家将继续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为支持菜篮子产品生产,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8亿元补助资金,支持2067个畜禽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其中生猪养殖场576个,蛋鸡养殖场477个,肉鸡养殖场227个,肉牛养殖场347个,肉羊养殖场440个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