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导学案(无答案).docx

上传人:黄****学 文档编号:2838726 上传时间:2020-05-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导学案(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导学案(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导学案(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春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导学案(无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中石兽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3、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训练质疑思辨能力。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学习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二、简介纪

2、昀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造戍乌鲁术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三、预习检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溯流() 臆断() 啮()2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一寺临河干 B.曳铁钯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3翻译下列语句。(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3、可据理臆断欤? 四、课堂检测1.填空。本文选自 ,这是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作者是 ,字 ,清代 。2读准字音。圮( ) 溯( ) 棹( )柿( ) 湮( ) 啮( )3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2)尔辈不能究物理 4翻译下面的句子。(1)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六、学习反思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桌互相提问重点词语解释10个,句子翻译5个。二、思考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类人物?他们各自对

4、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层次大意。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填写下表。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 4你从中归纳出怎样的道理? 三、深入探究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第一种: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 2文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4拓展阅读。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吴德锋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著名的清人笔记小说之一。蔡元培先生将它与红楼梦聊斋志异鼎足并列为“有清一代三大小说”。阅

5、微草堂笔记中河中石兽的故事,颇负盛名。近来有人对纪昀的这个说法表示怀疑。理由是石重水轻,无论如何,沉于水中的石兽,只可能顺流而下,绝不可能逆流而上。他们认为纪昀所说的这个故事,尽管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人,无奈事实绝非如此,石兽向上游,不过是文学家的幻想,客观上并不存在。事实真的如此吗?寻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究竟应在上游还是下游?不久前发生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事情,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件事的情节几乎与纪昀所记一模一样即西双版纳的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

6、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这令人信服地说明,纪昀所记,确非虚言。对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做过详细的报道。这个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四、课堂检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 阅:经过,过了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设帐:设置帐篷C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

7、理、规律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颠:颠倒,错乱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B求石兽于水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C一老河兵闻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果得于数里外,贤于材人远矣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写了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一是在石兽落水处寻找,二是在河的下游寻找,三是到河底寻找,四是到河的上游寻找。B老河兵之所以能够提出正确的寻找方法,是因为他镇守河防多年,善于观察和总结,他说的“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符合实际原理。 C文中两次写到“笑”,第一次是教书先生对寺中僧人在落水处和下游寻找石兽的做法感到可笑,第二次是老河兵对僧人和教书先生的做法的嘲笑。 D文章告诉人们,遇到问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可主观臆断,否则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1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2准确、熟练地背诵课文。六、学习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