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政治一遍过考点43物质和运动.doc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2830913 上传时间:2020-05-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0年高考政治一遍过考点43物质和运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备战2020年高考政治一遍过考点43物质和运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2020年高考政治一遍过考点43物质和运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0年高考政治一遍过考点43物质和运动.doc(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43 物质和运动(一)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哲学中的物质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

2、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

3、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4)意识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的普遍性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4、,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c.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d.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2)相对静止的含义和特点含义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

5、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特点: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和联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3)物质世界是绝

6、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1)规律是一种联系,也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2)事物的联系有现象联系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不是现象联系。规律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无法直接感知。如种瓜得瓜是现象,背后隐藏的遗传才是规律。(3)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

7、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4)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是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易逝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客观性a.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b.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

8、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c.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抗拒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

9、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时人们往往能更深刻地感觉到规律的存在和它的作用。(4)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规律的必要条件。!易错提示区分规律与现象(1)规律比现象更深刻,现象比规律丰富。规律体现的是事物本质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现象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觉到的,而规律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

10、把握。(2)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规律和现象统一在同一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并借助于抽象思维,才能揭示客观存在的规律。考向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自然科学物质概念区别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只涉及物质世界中自然界的一部分物质形态的具体特性随着实践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结构和属性的认识不断深化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以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没有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提供

11、的科学事实,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不断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为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典例1】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下列对物质认识正确的有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是对物质现象共性的反映是物质世界万事万物的总和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BCD【答案】C【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说法正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说法正确。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

12、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对万事万物的概括与总结,观点错误。考向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意志只能影响社会的发展,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看,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2)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来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因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

13、的。(3)从人类社会的本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图示:【典例2】由于非洲相继出土了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类遗骸化石,人类“走出非洲”说一度占了上风。最近几年,亚洲和欧洲考古所发现的人类化石的年代并不晚于在非洲发现的那些化石。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下列表述符合材料主旨的是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B人类产生前

14、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D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答案】D【解析】本题以考古的结果为背景来考查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材料中“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产生以及发展具有规律性,是客观的,D符合题意。A、C与材料不相符合,B表述错误。考向三 世界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1)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如图所示:(2)关于世界

15、的物质性还有以下几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3)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典例3】造林绿化被视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首要手段,因此受到高度重视并得以快速推进。然而,有的地方为了追求美观,将适宜本地栽种的乡土树种视为上不了台面的“土豹子”,却热衷于调运跨纬度且价格高的“洋树种”。这种做法旨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违背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性有利于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是主观唯心主义在生活中的表现ABCD【答

16、案】C【解析】材料中的做法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联系,违背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性,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符合题意。材料表明,这种做法旨在追求美观,排除。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破坏生态环境,最终破坏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题中的做法相反。考向四 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中把握运动的概念原理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事物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

17、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提示】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如可知性、无限性而言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绝对的、不变的唯一特性。【典例4】“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答案】A【解析】“一切存在物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A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客观

18、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是物质的派生物;D强调的是运动的载体,不符合题意。考向五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静止区别含义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特点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

19、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典例5】“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首浣溪沙是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五代时期多首未署名的作品之一。诗中形象地说明了A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B物质与意识分不开C运动是有规律的D现象与本质相统一【答案】A【解析】这首诗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选A。考向六 正

20、确理解规律 (1)图解规律的概念 (2)理解规律要把握以下几个关系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它不等同于具体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规律和现象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现象浮于事物表面,形式多样且多变易逝,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虽然规律总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的背后也总会隐藏着规律,但规律不等于现象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它体现着一种“必定如此”的趋势;有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非如此不可的,而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

21、这种偶然联系就不是规律规律和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规律是一种联系,但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才是规律 【提示】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法律都不是规律,它们都是主观的,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典例6】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神秘消失了。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600棵树木。等到人们认识到砍伐林木、破坏环境的恶果,再实施“严禁砍伐活动,否则罚马一匹”时,“楼兰已毁”,无力回天了。题中材料告诉我们A规

22、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B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D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必受惩罚【答案】D【解析】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A错误。B、C不符合题意,排除。古楼兰现象表明,蔑视客观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败,D正确。考向七 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物质运动规律区别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联系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

23、界就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要在物质的运动中把握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简言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典例7】清代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早归,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诗中蕴含的哲理有物质世界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自然界的变化有其固有规律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所不能ABC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的知识。题目寓意自然界有着客观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符合题意。说法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错误。故选A。1寻求人与

24、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C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D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2“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诗句蕴含的哲理是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中包含静止,静止中包含运动物质世界是运动和规律的统一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ABCD3Kepler452b行星是目前人类发现的首个围绕着与太阳同类型恒星旋转且与地球大小相近的“宜居

25、”行星,有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二者具有同一性物质的存在往往离不开意识的主动创造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运动是它的存在方式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ABCD4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被改变的。”这一观点的片面之处在于A看到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被改变的B承认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C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D否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5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

26、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前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B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C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生动具体的D两者都揭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6科学家表示,宇宙非常浩瀚,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面前连一粒小小的尘埃都算不上。宇宙中剩下的很大部分是由其他物质构成的,但科学家们至今还没有搞清楚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这种没有搞清楚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不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ABCD7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

27、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静止就是绝对的不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运动的普遍状态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ABCD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9年的货币政策定调指出,国家要继续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根据我国经济形势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既不是“大幅放水”,也不是“全面宽松”,而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一定调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表明事物的运动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体现 说明经济政策要按国家的意愿制定ABCD9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讲话中向世界发出倡议: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8、,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绿色发展繁荣”这一倡议的哲学依据是自然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需要和意志规定了自然界存在和发展方向尊重自然规律是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人的正确理念是自然规律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ABCD10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实践证明,实行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矛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减少污染排放、探索环保新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科学发展使人的意识不再依赖于物质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自身谋福利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然

29、规律的限制ABCD11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彼时的“真”不能代表此时的“真”,彼时的“实”不能代表此时的“实”。其中蕴涵的主要哲理是A事物运动的方式是永恒不变的B真与假、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无法分辨的C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2过去30年的气象卫星测量数据表明,太阳输出的能量没有明显变化,但受长期存在的温室气体的影响,大气总辐射强迫增加了41%。全球变暖成为一个趋势。“老天爷”常常“不按常理出牌”,各种极端天气经常出现。这表明自然界的变化发展具有客观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因人类的实践活动面改变自然界内部的联系复杂多样且不可预知违背客观规律会受到规律的

30、惩罚ABCD1(2016上海政治)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A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2(2015广东文综)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需要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31、 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ABCD3(2015江苏政治)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BCD4(2015海南政治)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对这一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劳动是人特有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人的发展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生产工具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决定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ABCD【参考答案与解析】【考点冲关

32、】1D【解析】有效的改造自然,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但除了要尊重客观规律外,还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说法错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C说法错误;A与题意不符;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D说法正确。2A【解析】材料中的诗句强调当以船为参考系时,山是运动的,当以山为参考系时,船是运动的,这表明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中包含静止,静止中包含运动,故正确;材料没体现规律,故不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错误。故选A。3C【解析】材料强调,人类发现的“宜居”行星Kepler4

33、52b行星,有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这表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二者具有同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运动是它的存在方式,故正确。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界是客观的,没体现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排除。故本题选C。4C【解析】该选项是观点中的合理之处,与题干不符合,AB排除。哲学上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纸箱、树木、家具、纸张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可见,材料观点的片面之处在于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故C正确。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主要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该观

34、点并没有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D排除。故本题选C。5A【解析】本题考查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恩格斯的观点说明了物质与物质形态的关系,物质是从千千万万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而来的,具体物质形态都是物质的表现,从而揭示了物质的外延,列宁的观点指出了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从内涵上揭示了物质的特点,A符合题意。“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生动具体的”这两种说法都割裂了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BC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材料未涉及运动,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6A【解析】这种没有搞清楚的“物质”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35、,具有客观实在性,符合题意。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这种没有搞清楚的“物质”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排除;这种没有搞清楚的“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错误。故本题选A。7C【解析】这幅对联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静止并不是不运动,符合题意。静止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运动,说法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不是运动的普遍状态,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8A【解析】国家要继续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根据我国经济形势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既不是“大幅放水”,也不是“全面宽松”,而是

36、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一定调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统一;是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体现,符合题意。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错误。经济政策要按经济发展情况制定,错误。故本题选A。9A【解析】习近平主席的这一倡议,体现了自然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尊重自然规律是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符合题意。自然界存在和发展方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说法错误。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尊重自然规律是人的理念正确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0C【解析】人的意识依赖于物质,错误。材料“实践证明,实行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

37、特征的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矛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减少污染排放、探索环保新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说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自身谋福利,正确。人们并不能突破自然规律的限制,错误。故本题选C。11C【解析】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事物运动的方式并不是永恒不变,A错误。题中观点强调运动的绝对性,事物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并不是不可知论,真与假、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无法分辨的,是不可知论,B错误。题中观点强调真与实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不同,说明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C正确。题中观点强调物质的固有根本属性运动,而不是强

38、调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D错误。故本题选C。12B【解析】受长期存在的温室气体的影响,大气总辐射强迫增加了41%,全球变暖成为一个趋势, “老天爷”常常“不按常理出牌”,各种极端天气经常出现,这表明自然界的变化发展具有客观性,违背客观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会因人类的实践活动而改变,错误。自然界内部的联系复杂多样但可预知,错误。故本题选B。【直通高考】1D【解析】四川人民经过苦心经营,建成了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结果,D符合题意;“人定胜天”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预见发

39、展变化的趋势,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了成功,没有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C不符合题意。2C【解析】符合题意,接受不能改变的,尊重客观规律,改变我能改变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给我智慧,让我分辨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哲学可以为生活提供指导。观点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并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的产物。3A【解析】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错误;“世间万物,变动不居”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符合题意;“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体现了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4A【解析】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错误;中“决定于”说法错误,排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说明了劳动的重要性,符合题意;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符合题意。故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