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28251323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_202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1_202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_202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_202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时作业 1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三字经里有“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那么中国人最早培植“六谷”、养殖“六畜”的时代是()A原始社会末期 B西周时期C战国时期 D明朝时期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培植“六谷”、养殖“六畜”,故B项正确。答案:B22019四川省学业水平测试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开始于()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C三国时期 D隋唐时期解析:左图是石制农具,右图是铁制农具。结合所学,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制农具,故选B项;夏商时期,我国尚无铁制农具,排除A项;C、D两项

2、晚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答案:B3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解析:以土地和农作物作为国家的代称,反映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出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点。答案:B4“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解析:农谣介绍了中国古代各式各样的农业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说明其目的在于提高

3、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两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答案:B5史记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氵侵(jn),百姓飨其利。”材料说明该工程是典型的()A灌溉工程 B防洪工程C蓄水工程 D综合性水利工程解析:本题考查都江堰。根据材料“蜀守冰凿离碓”“穿二江成都之中”可知该水利工程应是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材料“辟沫水之害”“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氵侵(jn)”说明都江堰具有防洪、灌溉、蓄水的功能,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表述都只是都江堰的功能之一,不全面,均排除。答案:D6下

4、面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纪念邮票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牛郎织女的纪念邮票中,牛郎在耕地,而织女在织布,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故选B项;题干未反映“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牛郎和织女之间的地位关系,排除C项;题干只体现了男女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情况,而未体现二者之间的关系,故排除D项。答案:B7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A脆弱性 B封闭性

5、C再生性 D落后性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A项只能体现题干材料中的“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排除;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是指自给自足,题干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B项;根据关键信息“遭到打击”“恢复”可以得出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具有再生性,故C项正确;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文明不断发展的经济基础,近代以来中国的小农经济才显示出其落后性的一面,排除D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8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

6、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

7、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了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解析

8、:第(1)题,注意以材料一中的省略号分层,第一层讲代田,第二层讲耦犁,第三、四层讲其作用,体现了其精耕细作的特点。第(2)题,从材料二省略号前内容概括即可。第(3)题,“内环境”从农业生产结构上分析,“外环境”从政治经济体制上分析;结合所学,从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特点上分析其无法完成“转变”的原因。答案:(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作用:产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特点:精耕细作。(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