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同步作业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28248770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7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同步作业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同步作业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同步作业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同步作业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7.2弹力 一、选择题1.甲、乙、丙三位同学用同一个拉力器比试臂力,结果每个人都能把手臂撑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的体重大,所用拉力大;B.乙的手臂粗,所用拉力大;C.丙的手臂长,所用拉力大;D.甲乙丙所用拉力一样大【答案】C。【解析】甲、乙、丙三位同学用同一个拉力器比试臂力,结果每个人都能把手臂撑直,但手臂长度不同时,拉力器的变形程度不同,手臂越长,拉力器形变越大,受到的拉力越大。故选C。2.小红利用一根橡皮筋自制了一个测力计,发现它的量程太小,只有1N。小红想将测力计的量程提高为2N,初步拟定了以下几种方案,其中可行的是()。A.换一根相同的橡皮筋,然后改变刻度达到要求;B.加

2、一根相同的橡皮筋,然后改变刻度,提高量程;C.直接改变刻度,把刻度是1N的地方改写成2N;D.增加刻度,在1N刻度之外按比例加刻度,直至2N【答案】B。【解析】自制测力计的量程只有1N,要想把它的量程提高到2N,应该把两根一样的橡皮筋,并在一起使用,这样测力计的量程就变为2N了。故选B。3.关于弹簧测力计上零刻度的意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弹簧的长度为零; B弹簧的伸长为零;C.弹簧所受的拉力为零;D指针的初始位置【答案】A。【解析】A、弹簧的长度不可能为零,弹簧都有自己的固有的原长,所以A错误。B、在没有施加拉力时,弹簧没有伸长,这就是弹簧的原长,原长是不计算在弹簧的伸长量之内的

3、,所以正确。C、零刻度线是弹簧没受拉力时的起点,以此为零,再度量受到拉力时的伸长量,所以C正确。D、指针的初始位置就是从弹簧的原长的末端开始标注的,所以D正确。故选A。4小华归纳了一些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错误的是( )。所测的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刻度的最大值;避免弹簧测力计指针、挂钩与外壳摩擦;弹簧测力计必须水平放置,进行物体受力的测量;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位置【答案】C。【解析】A、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出最大刻度值;此选项正确。B、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一致,避免弹簧测力计指针、挂钩、与外壳摩擦;此选项正确。C、弹

4、簧测力计的测量方向没有明确的限制,此选项错误;C符合题意。D、测量前要检验指针是否指在0刻线,必要时要把指针调到零点;此选项正确。故选C。5关于弹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只有弹簧、橡皮筋等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弹力的大小只与形变的程度有关放在桌面上的一根弹簧一定产生了弹力 压力、拉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答案】D。【解析】A、只要直接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物体间都会产生弹力作用,产生弹力的物体并不只局限于弹簧、橡皮筋等物体,故A错误。B、弹力的大小不仅与形变的程度有关,还与发生形变的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故B错误。C、放在桌面上的弹簧如果不发生形变,弹簧不会产生弹力,故C错误。D、压力、拉力、支持力都属于

5、弹力,说法正确,故D正确。故选D。6下列各力中,不属于弹力的是( )。A电线对电灯的拉力; B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C两块磁铁间的吸引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答案】C。【解析】相互接触的物体由于发生形变,物体想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称为弹力。解答:A、电灯的拉力使电线发生了形变,而对电灯产生了拉力,属于弹力;A不符合题意。B、桌面由于被压后产生了形变,从而对茶杯产生了支持力,属于弹力;不符合题意。C、两块磁铁相互吸引,但不一定相互接触,不属于弹力;符合题意。D、书由于发生了形变而对桌面产生了向下的压力,属于弹力;不符合题意。故选C。7.如图所示,用手压气球,气球发生了形变。以下有关此物

6、理现象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手没有发生形变; B.气球对手不产生力的作用;C.手对气球的作用力不是弹力;D.气球对手的作用力是弹力【答案】D。【解析】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手压气球,气球对手会产生一个相互作用力,该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手的形状发生变化,故A、B错误。手和气球受力后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能自动回复原状,具有弹性,此时的力属于弹力,故C错误、D正确。故选D。8.弹簧测力计分别受到水平向左的F1和水平向右的F2的拉力作用,F1、F2均为3 N,弹簧测力计静止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N;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6N;D.

7、F1、F2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答案】D。【解析】用两个方向相反的力向两端拉弹簧测力计,与只拉一端效果是相同的;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拉一端时,另一端也必须有力的作用,因此,弹簧测力计不可能显示两边的拉力之和,而只会显示一个力的大小,即3N。因为F1、F2方向相反,都作用在弹簧测力计上且均为3N,弹簧测力计静止不动,所以F1、F2是一对平衡力。故选D。9.小明和小忠想把一条弹性绳拉开,使弹性绳两端的拉环能分别套在相隔一段距离的两根柱子上,用来晒衣服。现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按图甲的方法做;另一种是按图乙的方法做。关于这两种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每个人所用的力比图乙中每个人所用力要

8、小;B.图乙中每个人所用的力比图甲中每个人所用力要小;C.图甲中每个人所用的力与图乙中每个人所用力相同;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图甲中每个人所用的力与图乙中每个人所用力的大小【答案】B。【解析】要把弹性绳拉开,弹性绳受到的拉力越大,弹性绳伸长就越长。要把弹性绳拉到两根柱子上,伸长长度相同,弹性绳受到的拉力也相同,本题中两种不同的拉法,比较它们每个人所需要的力。甲图中两人在绳的两端分别拉,以绳为研究对象,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个人的拉力相等,都等于弹性绳受到的拉力。在乙图中一端固定,另一端两人同方向拉动,拉力向右,所以弹性绳受到的拉力为两人拉力之和,每人的拉力都小于弹性绳受到的拉力。所以图乙中每

9、人的拉力都小于图甲中两人的拉力。正确答案是B。二、填空题10.如图所示,小明用力拉长橡皮筋,将“纸弹”弹出去。其中,橡皮筋发生了(填“弹性”或“塑性”)形变,产生的力使“纸弹”的(填“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答案】力的作用效果、弹性形变、弹力。【解析】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形变;弹力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发生形变的物体对使其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就是弹力;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使物体发生形变。故此题答案是:弹性;弹;运动状态。11.右图所示的测力计的量程是N,分度值是N,该测力计的示数是N。【答案】05;0.2;2.4。【解析】由图知:在弹簧测力计上,最大示数是5N,所以其

10、量程为05N;1N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2N,即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指针在“2”左面2个小格处,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20.2N=2.4N。故答案为:05;0.2;2.4。12.取一根废旧自行车的钢丝,用手捏住两端,如图所示,先让其弯曲小一些,手上感觉用的力_(填“较小”或“较大”),放手后钢丝将_(填“能”或“不能”)恢复原状;再让钢丝弯曲程度大一些,手上感觉用的力_(填“较小”或“较大”),如超过一定的限度,放手后钢丝将_(填“能”或“不能”)恢复原状。【答案】较小;能;较大;不能。【解析】取一根废旧自行车的钢丝,用手捏住两端,先让其弯曲小一些,钢丝的形变量小,产

11、生的弹力较小,手上感觉用的力较小,放手后钢丝将能恢复原状;再让钢丝弯曲程度大一些,钢丝的形变量较大,产生的弹力较大,手上感觉用的力较大,如超过一定的限度,放手后钢丝将不能恢复原状。故答案为:较小;能;较大;不能。13一根弹簧在不受外力时为18cm,将其竖直吊起(弹簧自重不计),在下端挂2N的重物时,它的长度为20cm;挂5N的重物时,弹簧的长度应为cm。【答案】23。【解析】因为挂上2N的物体后,弹簧伸长20cm18cm=2cm,所以挂上1N的物体后,弹簧伸长1cm;挂上5N的重物,弹簧伸长5cm;所以挂5N的重物时,弹簧的长度应为18cm+5cm=23cm。故答案为:23。14在探究弹簧的伸

12、长与外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将弹簧水平放置测出其自然长度,然后竖起悬挂让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竖直向下施加外力F,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用记录的外力F与弹簧的伸长量x作出的F-x图线如图所示。(1)由图可知,该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增加1N,弹簧的伸长增加_cm;(2)该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_。【答案】(1)0.5;(2)弹簧由于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所以有一定的伸长。【解析】(1)由图可知,该弹簧受力为零时,伸长是0.5cm,受到拉力为1N时,伸长为1cm。该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增加1N,弹簧的伸长增加0.5cm。(2)该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弹簧自身有重力,弹簧水平放置其自然长度为L,竖直放置

13、时由于自身的重力必然就会有一定的伸长。故答案为:(1)0.5;(2)弹簧由于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所以有一定的伸长。一、选择题1.几位同学使用弹簧拉力器锻炼身体,每位同学都可以将弹簧拉力器拉开至两臂伸直,两臂伸直时对弹簧拉力器拉力最大的是( )。A几个同学都一样大 B手臂长的同学 C体重大的同学 D力气大的同学【答案】B。【解析】拉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弹簧的根数,同时与弹簧的伸长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弹簧所受拉力越大,伸长会越长。因为弹簧所受拉力越大,伸长越长,所以在同样拉开三根弹簧的情况下,我们还要比较两位同学谁把弹簧拉得更长;它们都将手臂撑直了,那么手臂长的同学当然就用了更大的力。故,答案是B。

14、2.用橡皮筋、回形针、棉线、小瓶盖、牙膏盒、铁丝、钩码和刻度尺等,做一个如图所示的橡皮筋测力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刻度可以标在牙膏盒上; B.可以把回形针上端当作指针;C.可以利用钩码拉伸橡皮筋标注刻度;D.不同橡皮筋做的测力计量程都相同【答案】D。【解析】A. 如图橡皮筋固定在牙膏盒上,竖直放置,测量物体重时,橡皮筋竖直向下伸长,所以刻度可以标在牙膏盒上,故A正确;B. 回形针与托盘固定在一起,橡皮筋伸长时随托盘一起向下运动,所以可以把回形针上端当作指针,故B正确;C. 因为钩码的重一定,即每个钩码的重相同,所以可以利用悬挂不同钩码时,拉伸橡皮筋的不同长度,来标注刻度,故C正确;

15、D. 材质或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其弹力不同,所以做成测力计后,其量程也不同,故D错误;故D错误,符合题意。3.如图所示,四个力中的一个与其它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A球拍对乒乓球的力B斧头对木柴的力C手对弹簧的拉力D瓶对海绵的力【答案】A。【解析】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即使物体发生形变;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A:由图可知,球拍对乒乓球的力改变了乒乓球的运动方向,即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B:斧头对木柴的力,使木柴的形状发生了变化。C:手对弹簧的拉力,使弹簧变长,弹簧的形状发生变化。D:瓶子对海绵的力,使

16、海绵的形状发生变化。可见A图中力与其它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故选A。二、填空题4.如图所示,弹簧到力计的示数为N。【答案】3.6。【解析】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指针指在3.6位置,故其读数是3.6N。答案是3.6。5.一弹簧测力计如图所示,其刻度(填“是”或“不是”)均匀的,量程为N,分度值为N,读数为N。【答案】是、5、0.2、2.6。【解析】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可以直接回答此题。由题图可知,此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量程是5N,分度值是0.2N,此时读数是2.6N。故答案是:是、5、0.2、2.6。6.小明和小亮同学利用橡皮筋、硬纸板、带指针的挂钩、弹簧测力计等器材,

17、制作一个简易测力计。标注刻度方案一:让橡皮筋在竖直方向自由下垂,当指针稳定时,在指针所指位置标注“0”刻度。再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挂钩,拉力分别显示为1N、2N、3N、4N时,在指针所指位置分别标注对应的刻度。实验相关数据记录如下表。拉力F/N01234橡皮筋伸长01.23.46.19.9(1)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中绘制出图象。(2)完成上述实验后,小亮提出了标注刻度的方案二:标注“0”刻度的方法与方案一相同,然后再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挂钩,使拉力示数为4N,在指针所指位置标注4N的刻度,在0刻度线与4N刻度线之间分成4等份,标出各刻度线和对应的刻度。如果让你利用橡皮筋制作简易测力计,标注刻度时,你会选择方案一还是方案二,并说明理由。【解析】(1)根据表格中数据进行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2)根据图像可以看出,橡皮筋伸长量跟所受拉力不成正比,所以选择方案一更合理些。故答案为: (1) 如图; (2)方案一,理由为拉力越大,橡皮筋伸长越长,但伸长量跟所受拉力不成正比。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