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28231389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解析:“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统治者若真能行仁政,将无敌于天下。答案:B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的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解析:孔子是“仁”的思想,孟子是“仁政”思想,故选B项。答案:B3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孟子主张()A君权神授B以民为本C天命有常D天人感应解

2、析:主张“君权神授”的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家董仲舒而非战国时期的孟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表明孟子极为重视“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故B项正确;“天命有常”是战国思想家荀子的哲学观,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同样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故D项错误。答案:B4“少则得,多则惑”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些观点出自先秦()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解析:材料通篇讲的都是“少”与“多”、 “得”与“惑”、“损”与“益”之间的一种相互转换,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明显是春秋时期道家老子的思想观点,故A项正确。答案:A5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3、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既符合“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也符合“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故B项正确。答案:B6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干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得民心支持的重要性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解析:孟子、荀子均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由此可排除A、C两项,此时儒学受统治者冷遇,由此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7孔子曾说:“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凭藉,学习六

4、艺等知识。”孔子强调的是()A治国的策略B对生活的热忱C个人的修养D为人处世原则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对人的要求,不是治国策略,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出对生活的态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孔子认为人应该以道为志向,强调人应该具备德、仁和六艺等,体现的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故C项正确;材料注重对人的修养的要求,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答案:C8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D对“小国寡民”社

5、会的追求解析:据材料“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可知,背后其实是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的道家治国之策“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根据“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可知,其并不是真的就对社会充满了绝望,故C项错误;材料与小国寡民的社会追求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9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解析:本题的时间定位是春秋战国时期,考查法家思想受到重视的原因。思想理论

6、能够被统治者接受,主要原因是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A项错误;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主张,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选择法家之道作为统治思想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法家主张大一统和富国强兵,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趋势相符,符合统治需要,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提出了治国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C10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7、”,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是在秦朝,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汉代儒家思想才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是因为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政治、经济及文化领域出现重大变革,故D项正确。答案:D11战国时期, 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三个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孔子韩非子荀子B韩非子商鞅孟子C荀子商鞅老子D墨子韩非子荀子解析:根据材料“充当了变革的舆论

8、制造者和鼓吹者”,结合所学,法家思想家韩非子反对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是法定理论的重要代表;根据材料“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结合所学,法家代表商鞅,在秦国进行变革,最终使秦国强大起来,完成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结合所学,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的基础上,提出“仁政”的思想,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答案:B12庄子说:“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则累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与此意相符的是()A万物齐一B超然旁观C鄙视权威D顺应自然解析: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天道自然无为思想,他认为“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则累者

9、,人道也”人只能顺应自然,不可能改变自然,君主必须无为,而臣下和百姓还是要有为的,万物齐一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超然旁观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鄙视权威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顺应自然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材料二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主张要满足贫苦大众最基本的农田耕种,要推恩于民,要福泽天下百姓,要以仁慈之心来实施仁政,通过减轻赋税来让人民过上最基本的生活,使得“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

10、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并且还要求不违农时,要根据生态规律来进行农作。 宋丽萍孟子民本思想与当代民生(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有哪些?这一主张到后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民生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解析: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知孔子“克己复礼”,按照君臣名分之礼,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第二问影响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角度分析。第(2)题根据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满足贫苦大众最基本的农田耕种”“减轻赋税”“不违农时”可概括出孟子关于民生方面的思想。孟子处在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

11、制确立,社会转型;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同时他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答案:(1)主张:克己复礼,按照君臣名分之礼,建立社会秩序。影响:后来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束缚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2)内容:民贵君轻;轻徭薄赋,省减刑罚(减轻对农民的压迫或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勿夺农时(保证农民劳动时间)。背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社会转型;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

12、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材料二战国时期,鲁地尚儒学,是儒学文化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编自卢云汉晋文化地理(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2)依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尚书、孟子、荀子的观点,并结合所学儒家关于君民关系的思想主张进行归纳。第(2)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这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从文化发展、地域特色、兼容性等方面回答影响。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