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证考试知识点汇总-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中国历史文化常识.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28212695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游证考试知识点汇总-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中国历史文化常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导游证考试知识点汇总-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中国历史文化常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游证考试知识点汇总-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中国历史文化常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游证考试知识点汇总-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中国历史文化常识.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第四节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一、姓氏称谓 二、科举制度三、四时、二十四节气四、天干地支与纪年法一、姓氏称谓 1.姓、氏2.名、字、号3.谥号、庙号、年号4.避讳5.古代书籍中常见的其他称谓1.姓、氏姓在中国古代早期是一个氏族的号,是氏族血统的标志。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姓的主要作用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即“明血缘,别婚姻”。中国古老的姓因而多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黄帝姓“姬”,炎帝姓“姜”等。1.姓、氏氏是姓的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到父系社会后,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

2、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如姬姓下分孟、季、孙、游等氏,姜姓下分申、吕、许、纪、崔、马等氏。1.姓、氏氏主要是“别贵贱”,氏成为古代贵族的标志,区别家族间的地位、出身。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战国以后,平民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秦汉以来,姓与氏逐渐混淆,姓氏合而为一。2.名、字、号名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古人幼时取名以供长辈呼唤。名只有一个且终身不变。取名极为慎重,要取信、义之类的意义。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

3、,又叫“表字”。在古代,男子20岁的时候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人,这时就要取字。 而女子在15岁时要举行“结发加筓(ji)”之礼以示可以嫁人了,这时也要取字。“字”是可以改变的。古人的名和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字往往是名的阐释和补充。如 诸葛亮字孔明,“亮”与 “明”为同义词。2.名、字、号号也称别号、别字。称呼人的号比呼其字更示尊重和客气。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名与字一般有一定的联系,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取“号”有很大的随意性。如李白自号“青莲居士”等。有的人不止一个号,如王冕有“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号。还有一种“诨号” 或“绰号”。 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

4、尊称,名与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3.谥号、庙号、年号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依据其生前事迹进行评定,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诸侯、臣下的谥号由天子或朝廷赐予。谥号有褒贬同情等意。谥号是一些固定的有特定含义的字,大致分为3类:属于表扬的,有文、武、景、惠、烈、昭、穆、英、成、康等; 属于贬义的,有炀、厉、灵、幽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悼、愍等。谥号在宋代以后就只有褒无贬了。3.谥号、庙号、年号朝廷重臣的谥号叫官谥。谥号不独立使用,或与庙号结合,或为全称的组成部分。谥号的作用是区别尊卑,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以及惩恶扬善,维护封建礼制。3.谥号、庙号、年号庙号是古代帝王

5、死后,其继承者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的名号。一般追尊为“某祖”、“某宗”。开国皇帝一般称祖,后继者称宗。“帝”字从汉代与谥号结合后,也成为庙号,如“汉文帝”、“汉武帝”、“魏文帝”等。皇帝死后,一般有两个正式称号:一是谥号,一是庙号。3.谥号、庙号、年号从汉朝开始,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祖”, 如“太祖”、“高祖”或“世祖”,例如汉高祖刘邦、 宋太祖赵匡胤等;之后的嗣君则称“宗”,如“太宗”、“世宗”、“高宗”、“中宗”等。明清时期,前几个皇帝则都有称“祖”的现象,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等。3.谥号、庙号、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皇帝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

6、号。年号始于西汉汉武帝即位之初设立的“建元”。新皇帝继位后,于当年或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称为“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军国大事或祥瑞灾异等,也常改元,如汉武帝在位54年用了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期间用了17个年号。“元年”是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年号的 拟定,均选吉利样瑞词语。年号一般为两个字,如明世宗的年号:嘉靖;年号也有四个字的,如光武帝的“建武中元”、武则天的“天册万岁”和“万岁通天”、宋太宗的“太平兴国”等。3.谥号、庙号、年号习惯上,对隋以前的帝王一般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唐至元的皇帝通常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清两代皇帝,除明英宗两

7、次即位当皇帝用了两个年号外,其余皇帝均只用了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常用年号来称呼明清时期当时在位的皇帝,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4.避讳中国古代,人们言谈和书写时遇到称君父尊亲的名字要设法回避,用别的词语来替代,这就叫避讳。每一朝代的皇帝之名是当时的“国讳”或“公讳”;长上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孔丘之名自唐代以后各代均避讳,称“圣人讳”。4.避讳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相当重视的事情,特别是上层社会。凡遇到和君长名字相同的字,用改字、空字、缺笔或改变读音的办法来回避。如汉高祖名刘邦,汉代改论语中“何必去父母之邦”为“何必去父母之国”;汉文帝名刘恒,“恒山”改为“常山”;汉光武帝名刘秀,“

8、秀才”改为“茂才”。唐太宗名李世民, 唐代把“观世音”改为“观音”。清代著作或清刻书中,因康熙皇帝名“玄烨”,“玄鸟”“玄武”“玄黄”等“玄”改为“元”,“玄武门”改为“神武门”,“玄武大帝”改为“真武大帝”。如唐代的“世”字做“卅”等。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因其母叫贾敏,凡碰到“敏”字均念“密”字。5.古代书籍中常见的其他称谓除称名、字、号外 ,古人还有称官爵的,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有称地望的,也就是出生地或住地,如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还有称排行的,如白居易被成为“白二十三”;还有称排行和官职连称的,如李绅被成为“李二十侍郎”。5.古代书籍中常见的其他称谓称谓中的其他联系:能显现亲属关系,

9、最常见的形式是:兄弟姊妹在名字中共用一字,以表示同辈关系;单名的话,就共用同一偏旁,例如苏轼、苏辙兄弟。表现长幼排行,先秦时男子多在“字”的前面加上孟(伯、长)、仲、叔、季来表示排行,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字”后加“父”或“甫”表示对男性的美称,如“仲尼父”等。二、古代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官制度。它是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举以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形成于唐朝,延续到清末,延续了13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影响巨大。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不尽相同。自下而上层次繁多,从布衣到状元,要经过一系列考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是明

10、清时期的正式科举考试。在正式科举考试之前要经过三次考试,即县试、府试、院试,合称“童生试”。以下简略介绍明清科举制的一系列考试常识。明清时期的正式科举考试1.乡试乡试是一省范围内的考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称“大比”,时间在秋天,故又称“秋闱”。参加考试者必须是生员(又称 庠生,俗称秀才)。地点在各省城(包括京师)的贡院。乡试考取者叫“举人”,已经具备做官的资格,第一名称为“解元”。明清时期的正式科举考试2.会试会试是全国范围内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时间是春天,故又称“春闱”;因由礼部主持, 所以又叫“礼闱”。考试地点在京城贡院。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是举人,会试考中后,

11、通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明清时期的正式科举考试3.殿试也称“廷试”,由皇帝亲自命题主持,有时只设御座,而由钦差大臣宣读考题。于会试后当年举行,举行殿试地点在紫禁城的保和殿,考试者必须是贡士,考中者分“三甲”录取, 统称“进士”。明清时期的正式科举考试3.殿试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三人共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如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解元、 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三、四时与二十四节气1.四时四时是指春夏秋冬四季。中国古代

12、将一年分为四季,每三个月为一季。古人用“孟”、“仲”、“季”表示第一、第二、第三的顺序,如春季的正月、二月、三月,分别称为孟春、 仲春、季春,以此类推,这些名称常常用做相应月份的代称。三、四时与二十四节气2.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历法的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大暑,小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在2016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3、。四、天干地支及纪年方法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记录年、月、日的符号。用干支配合起来记录年、月、日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天干有十位,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地支有十二位,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四、天干地支及纪年方法干支按照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其排列60个组合,称为“甲子”或“六十花甲子”,形成干支表,周而 复始,记录时间。十二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相配,构成十二生肖(属相)。十二生肖与地支的对应关系: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 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6

14、0甲子表十二时辰从西汉开始分一昼夜为十二辰,也叫时辰,用12地支来记录辰。每日24小时,每2小时为一个时辰。明末清初西方以数字为序的24小时记时法引进后,我国原用的一日分为十二时辰的方法,与24小时记时法对应起来。12时辰与24小时对应表纪年方法1.王公年次纪年法又称帝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以帝王即位之年为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按顺序计算,直至退位为止,新帝王即位当年或次年改元,依次类推。中国历史有确切的纪年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共和十四年后,周朝史书上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宣王” 为帝王或诸侯的谥号。纪年方法2.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萌芽于西汉,始

15、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并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改用公元纪年。如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里的甲子年是公元184年。纪年方法3.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是以帝王的年号来纪年的方法。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于第二年改元,使用年号“建元”,首创年号纪年。以后历代皇帝都建立自己的年号。纪年方法4.十二生肖纪年法十二生肖也称十二属相。生肖纪年法是在采用干支纪年的同时,又用十二地支各配一种相应的动物名字,表示这一年的顺序和名称。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十二生肖的文字记载,南北朝时将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与同年生的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十二生肖。如戊辰年又称龙年,这年出生的人便属龙,即属相为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