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pdf

上传人:88****9 文档编号:28172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779.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pdf(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东帅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1年第56卷第2期(总第235期)2011 V0156 No2(General No235)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帼张茂聪(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摘要: 网络文化时代的到来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民主、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在拓宽道德教育内容、改善道德教育方式与途径、促进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同时,又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造成青少年道德选择困难、学校管理难度

2、加大、教师信息素养亟待提升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准确审视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弊端,深度挖掘网络文化对传统道德教育带来不良影响的根源,加强我国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途径、管理等系统变革,构建适时性、针对性、有效性的中小学道德教育体系。关键词: 网络文化;道德教育;教师素养;公共治理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1)020080一0921世纪是网络信息主导下的网络文化时代。文化传播方式以及文化载体的根本性变革对我国中小学校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网络的高度开放与自由,使得大量不良信息肆无忌惮的

3、流窜于网络之中,对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养成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无疑也对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深入研究网络文化对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并寻求促进中小学校道德教育变革的有效路径,显得更加迫切。一、网络文化的意蕴和特性网络文化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互联网络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网络境遇下人的特定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体现的是一种新的价值理想和人文关怀。虚拟性是网络文化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网络文化没有实体形态,仅以虚拟的形式存在于网络空间中并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它通过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将现实的文化因素加以加工、整合、升华,形成一套源于现实又跨越

4、现实的若隐若现的文化体系。在网络文化引领下的一切交往与活动,都突破了现实生活实体与实际形式的束缚,取而代之以一种信息数字化的技术,通过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动态模拟,来满足人们在娱乐、消费、求知、咨询等多方面的文化夙求。正如卡西尔所言:“人不再生活在单纯的物理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中”,在这个新的空间中“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里中,而且他自身也变成了相应的符号”。“这种新文化的标志无处不在。它的特征不是电子通信那只是一种附属物。相反,是交互的性质特征标志着电脑网络空间的特性。”111网络文化对网上用户言论制约的松散性,加速了不同文化系统下个体之间的交流机会,使任何人都可以自

5、由的根据个人的嗜好、兴趣、风格选择、参与到某一文化群体或不同文化群体的信息交流与讨论当中。同时,由于网络文化的公共服务功能,使得个体或组织对信息的垄断不复存在,意味着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权威的消解,这赋予了网络文化参与者前所未有的平等性。在网络社会中,不管文化水平高低、经济收入多少、社会地位如何,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拥有相同的话语权,都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选择和吸纳自身所需信息,与所有的网民进行平等对话。收稿日期:20101201作者简介:张茂聪(1968一)男,山东青岛人,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授。参加调查和讨论研究的主要成员有:王培峰、冯永刚、李志峰、刘晓倩、张雷。本文为教

6、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研究”(DEA0801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万方数据网络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它跨越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又具有共享性。生活在互联网中的每一个网民都遵循着相同的TCPIP协议,在网络中分享着彼此的风俗文化、价值观念,共同构建一种弥漫全球的国际文化。人们将不同的价值体系、文化形态联系成一个整体,逐渐形成一种共同的语言形式。当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为了方便彼此的沟通与交流而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时,那么传统的民族障碍、文化隔阂便逐渐的缩小,而国际性和包容性却逐渐的加大,促使人们形成一种资源共享的价值观念。同时,各个民族文化为了完善自身体系,也在积

7、极的汲取彼此的精华,共同分享彼此的文化精髓,充分体现了网络文化共享的价值取向。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主体加速了彼此的联系与整合,构建了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等众多领域的庞大的文化丛。当人们的网络生活越是丰富时,文化从其蕴含的价值体系、观念意识等核心因素便越会被人们所吸收接纳,并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念。二、网络文化对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网络对任何一个渴求新知、追诉自由的人们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特别是对于具有强烈求知欲、酷爱探究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更是他们无法忽视与小觑的新天地。网络以二系列以往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功能与特性,为青少年提供了各种新的学习方式与渠道、新的交往领域与联

8、系方式,甚至为青少年提供一整套的虚拟生活场,这对学校借助网络文化的传播更好的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不可置疑,网络文化就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涛汹涌,在其安静平和、充满和谐与峥嵘的表象下,背后却如同一股无法估量的黑洞力量,牵引、侵蚀着无数年轻的心灵,尤其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意识起到了极大的负面蛀蚀作用,这对我国中小学校有效的开展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网络文化拓宽道德教育内容的同时,又为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革新带来困境道德教育内容如同一个“塔”,第一层是“历史积淀的社会道德要求”,中间一层是“现实

9、新增的社会道德要求”,最高层是“先达的社会道德要求”。“历史积淀的社会道德要求”是千百年来逐步积淀起来的维持现有生产力状况的道德准则。“现实新增的社会道德要求”则是从现实社会提炼出来的,适合现有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力未来发展趋势的道德要求。而“先达的社会道德要求”体现生活中人们最长远的共同利益。【21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重视“历史积淀的社会道德要求”而忽略了后两方面的内容,内容体系枯燥、乏味。然而随着网络文化的传播与渗透,它突破了传统道德教育内容的局限性,使蕴含“现实新增的社会道德要求”与“先达的社会道德要求”道德标准的内容呈现出来,弥补了传统道德教育内容的不足,是对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单一、滞后的摒弃

10、,为学校编排新的道德教育内容起了很大的引导作用。在网络空间中,许多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体制创新理念、普世伦理等道德教育信息以开放的形态呈现在大众面前,这无疑为中小学道德教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内容的筛选和编制展现出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使道德教育工作者在面对“现实新增的社会道德要求”与“先达的社会道德要求”时,秉着勇于开放、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拓宽道德教育内容。然而,网络所呈现的各种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加之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特征更使得一些虚假、恶意的信息流窜于网络之中,这不仅使青少年深受暴力、色情、迷信信息的危害,形成严重的感官享受主义和个人极端主义倾向(见图1),而且对道德工作者判

11、断、选择网络信息并纳入到道德教育内容带来很大难度,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实然判断的问题,由于没有一个硬性的价值标准来判断要将哪些内容引进道德教育内容中,所以革新道德教育内容时往往出现一己之见,而有失偏颇;网络文化的时效性,使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大众面前,并使得任何一项新的道德教育研究成果、国内外在中小学道德教育课程内容上取得的新进展和新突破呈现在网络之中,并要求在现实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中有所反应与体现。但是一项新的道德教育内容的确定,必须经过不断的实验、反复的验证才能纳入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可见道德教育内容的革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本着高度谨慎的原则进行一项相对长期的工作。这便使

12、道德教育内容的更新速度与网络文化时效性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要切实改革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网络文化改善道德教育方式与途径的同时,又增加学校道德教育管理难度网络打破了自古以来重视言传身教,强调青少年课堂学习的道德教育方式。将网络的优势充分引81万方数据 图1 青少年网络行为等调查进到学校中来,不仅可以有效扩展道德教育内容,而且还可以使枯燥乏味的书本内容转化成活泼新颖的图文、音频,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强化了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加有利于青少年的接受与内化。据调查,59的青少年认为网络对自己有很大影响;48的青少年通过上网查询学习资料等等。同

13、时,由于网络时效性强的特点,道德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整理教学材料,将国内外发生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真实事例引入课堂,并通过开展一些网上课程资料查询、学习感言展览、针对热点,焦点问题展开的辩论赛等活动,把握课堂学习的方向、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强化道德教育效果。学校校园网站,通过成立不同年级、班级的学习专区,课余时间师生进行在线沟通交流的机会。引导青少年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青少年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并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充分的实践。可见,网络为学校道德教育方式与途径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尽管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学校道德教育途径与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改变了传统单一、僵硬的

14、道德教育方式,有效的提升了道德教育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网络带来的是技术问题,无论是课堂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还是课余进行在线交流学习,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学校中引进网络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管理上的难题,这无疑加大了学校道德教育管理的难度。一方面,网络足开放的,无论是有利的道德教育资料还是不良的信息资源都毫不闭塞的晾晒在网上,对于求知欲旺盛、好奇心极强的青少年来说,极易受到那些异化思想的影响,要么片面的追捧多元化思想,要么沉迷于黄毒、游戏之中,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又难以靠学校的力量就可以管理、阻止。据调查,青少年面对网络诱惑时,其道德鉴别能力呈现出了较大的层次差别(见表一)。(三)网络文化扩大道德教育

15、空间的同时,又挑战着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导地位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可以突破传统教育在时空上的局限性。从青少年个人立场来讲,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平等性使青少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迈入网络空间,他们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信息资源,扩大学习视野。另一方面,网络文化激发了青少年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渴望以一种自己的方式主动接触新知识,并理解内化知识。从学校立场来讲,网络的利用扩大了道德教育的空间。在时间上,教师可以打破课堂几十分钟的限制,利用网络进行课下的在线交流学习;在空间上,师生之间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进入网络空间便可以进行同步学习等。另外,互联网络的充分利用

16、使得学校的道德教育打破了传统道德教育的限制,有效的促进了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道德教育力量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道德教育的空间,将道德教育带人一个全新的环境。表一青少年道德鉴别能力的调查百分比 百分比问题 选项 问题 选项() ()A很高技术的人、很神秘l网上发布欺诈性 l是 669 很厉害 287的信息足否为不道 2否 18 3对电脑黑客的影响 B是一种犯罪行为 334德的行为 3无所谓 151 C不清楚 3196D普通的人1很想 2182你希单有自己的 2比较想 3824你认为用网络传播电 A应受法律制裁 645网恋史吗 3兴趣不大 268脑病毒坏他人电脑的行 B无所谓 283为 C不

17、必诉诸法律制裁 724完全没有兴趣 132(材料来源于:刘洁初中网络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学校利用网络联合来自家庭、社会两方面的教 道德教育上的主导地位。一方面,网络所起的作用育力量,同时培养青少年发挥自我教育意识以强化 仅仅是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合提供可能性,事实道德教育力度之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身于 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在对青少年不同程度的82万方数据进行道德教育时并没有有效的联合,而是仅仅处于形式的上呼吁阶段。尽管学校、家庭、社会这三方面的力量没有做到实质性的联合,由于网络的影响力与冲击力,道德教育工作者无意识的减少自身的道德教育影响,从而在整体上

18、弱化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家庭道德教育意识的觉醒,使很多父母意识到自身对孩子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摆脱了完全依靠学校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思想桎酷,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权威地位。最后,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与平等性,使青少年独立接触了大量的道德教育信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丰富道德经验,并形成良好的品行。但是,当学校道德教育面对各种有利于青少年道德养成的教育力量,而又不能有效的加以整合利用之时,便会逐步造成中小学校道德教育主导地位的消沉。(四)网络文化提升教师专业学习,却又挑战教师专业素养网络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各种各样的人群接触网络的现象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网络的

19、普及及网络自身的优势,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性。首先,网络提供了及时与丰富的道德教育信息,拓宽了教师选择道德教育知识材料的范围与渠道,一定程度上为教师道德教育信息素养的提高展现了无限的机会。其次,网络的发展,使道德教育网络化成为现实,教师通过利用网络,逐渐培养自身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再次,网络的虚拟性与开放性,使青少年与教师以一种与现实角色截然不同的姿态进入网络世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青少年的上网信息,通过网上与青少年进行陌生人式的交谈、亦或是朋友式的真诚沟通,了解青少年在网络中的道德生活。同时,在与青少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青少

20、年种种不良问题或倾向,及时纠正不良思想或行为,引导青少年舒缓压力并转变其在心理上的极端倾向等等。网络提供了一个教师真正了解青少年的平台,只有切切实实的发现青少年的问题,才能针对问题采取合适的教育策略,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道德教育能力也得到较大提高。网络文化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可利用的途径,然而,在学校道德教育中,一定数量的教师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并没有真实提高自身道德教育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与技能欠缺和信息行为偏差。有些教师因很少接触网络而不能获得道德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因而不能将有效的网络文化资源整合到道德教育中。有些教师却又由于过多的接触网络

21、、利用网络,养成了依赖媒体技术的不良习惯与行为。道德教育过程转变为呈现课件、播放视频的过程,并在人机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与功能相对隐退,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电脑的操作者和道德教育的局外人。(五)网络文化促进青少年自我发展,又暴露青少年道德选择困难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增强了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个人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说,青少年正处于品德形成以及各方面能力、意识形成发展的关键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网络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了自己认识事物的态度与看法。他们通过自主选择学习资料,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交流,不断探索、体验新领域。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使青少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虚拟

22、的社交之中,这无疑扩大了青少年的交际范围。而这种扩大了的交际,也扩大了青少年的知识面,使青少年接触到许多在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为青少年的发展、成才提供了新的舞台和机遇;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加快了青少年民主意识的形成。在网络空间中,人们不再受现实舆论的压力与世俗利益冲突的限制,自由选择喜欢的人进行思想与情感的沟通,并随时对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发表见解。每个人都尊重彼此的隐私,都以一种民主平等的姿态游走其中,这无疑会加深青少年对民主、平等重要性的了解与认识。随着青少年在网络上交流与沟通的增多,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现实生活中权威形象的盲从心

23、理,加快青少年民主、平等意识的形成。然而,网络文化在促进青少年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在道德选择等方面的问题:一是网络文化的高度开放与自由,造成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倾斜,导致形成世俗的功利性态度。由于对自由、民主的片面性认识加之缺乏有利的引导,青少年往往沉迷于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中,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功利性倾向,对于“努力学习最主要的目的”的回答有37的青少年认为“出人出地,提高社会地位”,9的青少年认为“挣大钱,过好日子”。而这无疑增加了学校开展道德教育的难度。二是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行为频频发生。由于83万方数据网络最大限度的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极

24、易沉迷于网络之中寻求心理上满足。他们在网上追求刺激,渴望及时享受一种成功的快感;善于网络交流而不善于真实的社会交往。久而久之他们将自己局限在一种虚无缥缈的网络社区,而逐渐丧失了遵守现实生活的规则与维护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无疑会引发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失范行为的频频发生。青少年无论是在网络中还是现实生活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上道德行为的偏差(见表二)。三是由于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和渗透性,造成青少年政治观上的“西化”和“分化”,导致民族意识的退化,造成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导致社会化不足。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抓住青少年一代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文本、

25、图片、音频的方式,肆意宣扬西方世界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强劲的资本主义渗透。当青少年在接触这类信息时,便会不知不觉的受其影响,导致一定程度的“西化”“分化”。同时,网络以其自身强大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青少年,宁愿进入一个没有规则及法律限定的虚拟环境也不愿参与处处存有规则的真实社会,长时间的触网使他们渐渐地远离并忽视社会规则,其相应的社会责任感也逐渐淡化,导致青少年的社会化不足。容易使青少年淡化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见图2)。表二青少年道德行为对自己网上发表 上网时,填的器 不认识的网友约 你是否约见过自己的观点或言论的态对其他人的黑客行为的浏览过不良信息吗 记信息是真是 你见面,你会去 网友

26、,而没有告诉父表现度 的吗? 吗? 母或其他人对 对 自 不自 自 尊 己 与 偶 多 经 足 是 不 看己 己 重 也 己 没 尔 次 常 真 真 会 情 会 没去 况 去 有 有言 言 说 反 无 有 览 浏 浏 实息的 而论论 不 对 不 学 浏负 不清 模 习 关 览 览 信责 负 仿黑 过 息 定寄 客81 13 6 70 12 7 11 76 2l 0 2 41 59 76 22 2 15 85图2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分布三、变革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路径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断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网络文化时代下,任何决策已经

27、不可能无视网络的力量而一意孤行。在网络文化铺天盖地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倾向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如何在新时期加强我国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力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案就显得尤其迫切,迫切需要加强我国中小学校84的道德教育变革。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弊病,深度挖掘网络文化对传统道德教育带来不良影响的根源,构建适时性、针对性的、有效性的中小学道德教育体系。(一)明确学校道德教育目标,革新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从未成年人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

28、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意见中不但再次明确了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而且也提出了完成这个目标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网络时代的到来,尽管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同时也受一些错误观念危害着身心健康。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新审视道德教育目标,力求扭转网络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传统的道德教育目标相对单调、片面,指导方向单一,缺乏现代社会对人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在面对新的社会要求时显得苍白与脆弱。所倡导的“五育并万方数据举,道德教育为首”的学校教育,不仅没有因为学科道德教育的“渗透说”完成道德教育目标的要求,相反,却使学校道德教育走入了一个“学科中

29、心主义”的误区,学科教育自身出现了本末倒置的严重错误,导致学校对道德教育目标的形式主义。因此,要改变传统道德教育现状,就要明确学校教育育人为本的宗旨,切实理解“道德教育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的生命所在,道德教育工作足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积极汲取时代赋予新的道德教育使命,做到对传统道德教育目标进行修订并加以继承。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要符合青少年的最近发展区,强化道德教育目标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不要使道德教育工作处于两难的境地。道德教育目标和道德教育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是道德教育指导思想的核心。【3 o道德教育目标的有效确定,是道德教育内容确定的前提。网络时代要求我国中小学校霞新诠释道德教育

30、的目标,这意味着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将相应的做出调整。道德教育目标的修订要围绕时代发展的要求,那么体现在道德教育内容上便要充分考虑网络文化对道德教育内容革新的要求。毋庸置疑,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它以最大的可能性带给青少年更多的“消极储存物”,同时对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革新提出了种种挑战。然而,要革新道德教育内容,还要从网络文化所带来的积极方面人手,着力避免消极影响的出现,这样才能保证中小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全面性、时代性。首先,要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网络文化的渗透性,使西方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大量渗入青少年的头脑中,导致他们民族意识薄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31、严重不足。要克服这一困境,就要从道德教育内容上加以改进。学校道德教育内容要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因素,深入总结我国几千年积淀的优秀传统美德,充分体现在传统文化的继承过程中,不断创造、完善的民族文化。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利用民族文化去培养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引导青少年养成自觉继承、发展前人思想的民族意识,并在接触、学习前人思想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修养。第二,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道德教育内容体现时代性、生成性。我国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在理论中重在强调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等等,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提高道德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与生成性,导致了内容体系枯燥乏味

32、、缺乏时代感,没有层次性。当今学校道德教育中,重视学科道德教育,要求在教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赋予道德教育内容,完成道德教育。然而,这不仅导致了教学实践中的“学科中心主义”,而且忽略了道德教育的社会因素,忽视了道德教育的生成性。正确的学科教学在于表现社会、体现生成。学校开展道德教育,要根据理论内容,密切关注社会动向,及时发现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并将其引入课堂、参与讨论。这样不仅能有效的降低青少年对学习道德理论的厌烦心理,满足青少年的要求,而且也充分体现了道德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同时,道德教育内容的生成性,也随着社会因素的加入而体现出来。将网络上广泛讨论的社会问题纳入道德教育内容,使青少年接触了贴近

33、生活、贴近自我的道德问题与道德案例,他们在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再像“容器”一样被动的灌输生硬的远离青少年的生活的道德内容,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讨论基于生活的道德案例,这无疑利于青少年对道德内容的认同、内化,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第三,要适应网络时代发展背景,扩充具有国际性的道德教育内容。网络时代下,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个国家,相互之间的交往规则发生重大变化。因此,为减少国际交往障碍,共建人类发展新文化,就必须添加相应的国际化道德教育内容,例如国际环境道德教育、国际经济伦理教育、国际合作精神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等,引导青少年了解国际规则,为将来青少年迈向国际发展奠定

34、基础。(-)加强管理,转变道德教育的途径或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开放性与自由性拓宽了学校道德教育的空间,为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条件与资源。但同时,道德教育空间的扩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上的可控性。这主要是由于网络中不良信息较多,并容易迅速的在网络蔓延,对于道德鉴别能力较差、抗诱惑力低的青少年来说,时时刻刻具有危害他们心灵的危险。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的同时,定做好监控工作。首先,建立校园网络安全“防火墙”,对局域网以及免费的主页连接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和隔离,做好校园网络正常运作的预防工作。同时,对已经进入校园网络的不良信息要及时清除。其次,学校要设立家长委员会,由青少年

35、家长代表参加学校的85万方数据重大管理决策,特别是网络管理,调查发现有半数以上的青少年在家中上网,这无疑降低了学校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管理的可控性。家校密切合作才能够构建家校管理的互助体系。我们长期进行的中小学道德教育方式单一,主要是说教、背诵道德教育条目或“被”阅读名人故事等,很难内化成自身的素质,更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实践。因此,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满足青少年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实现道德教育方式的现代化。首先,有效利用学校网络系统。由于网络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且更新速度快、图片音频样式多样等特点,学校在开展道德教育过程中就可以将网络做为一种上课的辅助工具,可以将所要展示的

36、道德教育内容,以一种图文或数字音频的形式表现出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也可根据网络中讨论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事例展开深层次的讨论分析,避免枯燥灌输式的讲解,从让青少年了解真实案例入手,引发其道德需求的心理过程,力求达成教育的实效。学校也可以通过建设主题网站,将最新、最具有代表性的道德两难选择和判断的故事通过利用蕴含道德要求与行为的游戏程序,吸引青少年浏览网站,使其在轻松而惬意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其次,将有效的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生活之中。传统的道德教育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学校在道德教育工作上存在着很大的被动性。在时间上,学校道德教育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

37、空间上,学校道德教育可以集中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青少年的社会访谈活动、先进人物资料收集竞赛、先进人物追踪感触评比等活动,让青少年在生活中体验高尚情操的意义所在,在欢笑中提升自身的素养。学校应根据道德教育工作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青少年的主体性活动完成自身道德的生成,并以各种班队活动、文体活动、纪念活动、节假Et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等活动为辅的道德教育形式。在进行活动道德教育时要明确活动主题,遵循青少年接受知识的逻辑性原则,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完成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活动型道德教育因更重视青少年的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所以更能使青少年在亲

38、身体验的过程中产生道德需求,丰富内心世界,达到更好的道德教育效果。(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对青少年科学引领86“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执行者与青少年学习的指导者,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具有综合的教学素质。特别是网络文化境遇下,学校道德教育工作者更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明确角色定位,全面把握新时期中小学校道德教育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首先,教师要明确新时期的道德教育目标,并及时了解目标指导下的道德教育内容,特别是有关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关知识,充分认识到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正确看待道德教育主体问题,明确教师自身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

39、位,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并主动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氛围。第三,在教育观上,教师要尊重青少年的观点,鼓励并引导青少年共同学习交流,探索网络文化时代下新的道德价值取向。在道德教育的整体过程中,青少年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工作者所要传授的道德教育内容只有经过青少年积极的“内化”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完成道德教育过程。因此,学校道德教育还要在多方面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做好师生之间的有效配合,以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首先,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认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与把握、道德的推理与判断以及道德信念的形成三个大部分。对概念的正确

40、理解与否与青少年所处的学习氛围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个氛围主要受学校与家庭的影响。学校与家庭要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相对单纯、美好的学习环境,保证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受污秽信息影响,这样才能促进青少年对道德概念的正确理解。道德推理与判断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以教师指导为主的对话式、开放性教育和以家长引导为辅的民主家庭决策锻炼。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是引导青少年自主选择、自主决策,培养青少年寻找决策依据与决策理由的能力,提升青少年自我决策的监控能力。其次,开启青少年的道德欲求。道德欲求是人们对道德本身的欲望,是道德之根。目前,学校道德教育重在激励、启发青少年的道德行为,用一种道德背后的好处来吸引青少年进行

41、所谓的道德举动,从而使道德本身披上了功利性的外纱。真正的道德是无功利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举动。因此,学校道德教育要以一种朴实的姿态引导青少年,通过榜样示范以及案例讲评的方法,引起青少年的感情共鸣。只有在情感上在产生了高尚的需求,才能指导青少年自身自觉的万方数据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满足内心情感的欲求。(四)家长参与学校道德教育,吁求社会加强网络公共治理“开一个好头对于做任何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处于年轻和幼稚阶段的事物,因为这时正是个性形成的时候,此时留下的印象也最为深刻年轻人成长是首次听到的故事应该是美德的典范一切美好的东西,像来自纯净之地的和煦春风,吹进人们的心扉,不知不觉地,从幼年

42、时候起,孩子的心灵就与一切美好的事物拉近了,对他们有了天然的亲近之感。41从柏拉图的思想中可以得出。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道德教育的场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化,这就要求家长不仅懂得一定的网络信息知识、具备一定的网络技能,还要正视青少年的触网事实。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家长既要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使他们能在一定的自主范围内通过接触网络而开阔视野,获得更多的道德感知,又要谨慎的对待青少年的触网行为,既不能随意放纵,又不能一味阻拦,在让青少年体会到家长的信赖与支持的前提下主动与青少年共同制定触网规划,明确上网时间、规划时间安排、确定上网目的等,使青少年在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下,进行监督、督

43、导。学校提倡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家长自身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终生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提倡家长与孩子间的共同实践,通过实践加深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并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在实践中落实青少年的良好德行;学校鼓励家长主动向孩子学习,这不仅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而且极大的鼓励青少年主动接受新知识的行为。网络的公共性决定了仅靠政府单一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或仅靠学校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已无法面对多元主体互动的网络化结构现实,难以满足多方利益主体的需求,也难以实现对网络道德的拯救,而靠市场经济法则博弈更是枉然。因此,为避免不良信息流窜于网络的各个角落而影

44、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期待纳入公共治理的视野。首先,将网络管理纳入政府社会公共管理的治理结构。网络的公共治理,从制度上明确和规范各级各类网络经营组织的产权、法人代表、管理体制、权利义务以及与政府部门的关系等,便于政府进行网络监管;从公共利益与政治和伦理上加强监管,从自主权利和主体地位上放松控制,使网络充分发挥市场与社会双重效益,同时帮助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建立一整套科学完整的管理机制,包括监督机制、评估机制、纠错机制和奖惩机制,规范网络经营组织的行为,充分发挥其有利的作用,限制其不利的作用;逐步实施网络管理员资格认定制度,网管员不但要具有较高级的网络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

45、、伦理道德素质和公共理性。其次,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确保网络自由的主体地位。政府应加强网络公共利益宏观监管,但不能因噎废食,只强调国家意志和公共利益,而忽视网络自由和自主的主体地位。特别是要减少政府对网络经营的不当干预,确保实现价值理性与目的理性的统一。当前,转变政府职能和强化公共服务是必然趋向,但政府的公共服务具有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资源垄断性、部门职能交叉等特点,由此带来成本大、效率低等问题。政府可探索由专业社会组织中介代理的方式,代理网络服务与监管职能,减少政府主导的直接干预,以间接的市场手段,消除社会资源或资本进入网络的障碍,交由网络公民社会自我批判和监督,利用网络公民社会独立和自治的力

46、量,自我救治网络伦理道德,提升市场化和社会化配置,调节网络道德资源,引导网络道德发展的自由度。第三,完善公共政策,建立网络公共治理多元参与的互补机制。强调网络公民社会和网络自由的主体地位,并不否定政府的主导作用,尤其是政府的宏观管理作用。尽管政府在管理服务方式上间接地实现社会化,但下放权力并不淡化职能。政府与网络公民社会和网络市场是网络公共治理的三大主体,他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彼此无法替代。网络公共治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是公共治理的核心和依据,其实质是对三大主体利益的分配和调整。网络公共治理政策制定要体认三大主体的利益诉求,重视各主体的利益博弈,明确各自责任,确定参与公共治理

47、的程序和方法,建立多元参与的互补机制。治理的方式应体现法治与德治、政府的强力他治与社会平等民主的自治、市场机制与政府公共服务机制的结合,尽可能使用非强制方式,用自治的方式,先市场、后政府,实现治理多元化和民主化。第四,建立政府主导下社区参与的平面化网络管理格局。按照效率和责任的要求,本着谁办网谁负责、在谁地域谁监管的原则,打破传统纵向职权分割的做法,建立政府主导下社区广泛参与的平面化网络管理格局,吸引社区网民和公民参与网络监督87万方数据和管理,增加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需求的回应性。当前,网络表现出随人群集聚而动、与利益驱动相连的特性,趋向人群密集的社区分布,深入千家万户,特别是最易引发问

48、题的网吧也分布在社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各项改革的推进,个人利益和个人关系的存在更多地转向了社区。政府应主动下移权利,推动社区在网络物质层面(网络出入口监督与管理)和文化、精神、道德层面发挥社会管理职能,保障社区公民网络权利的同时,加强网络管理与监督,建立起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平等的合作、协商和对话关系。总之,网络文化境遇下,要改革我国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就必须从网络文化自身出发,深度研究网络文化对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开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寻找问题的根源,才可能根本上解决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才可能使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更加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参考文献:1美迈克尔沙

49、利文特雷纳信息高速公路透视M程时端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2曾钊新道德认知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班华现代道德教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4王培峰,张茂聪网络道德教育的公共治理J教育科学研究,2010,(7)Change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s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under Cyber Cultural CircumstancesZhang Maoeong(Research Centers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014)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puter and unceasing development of network socialization,human havestepped over t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互联网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