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中历史 3.17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2.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28132432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高中历史 3.17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版高中历史 3.17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版高中历史 3.17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版高中历史 3.17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2.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4版高中历史 3.17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2【基础达标】1.(2013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长期战争的破坏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2.(2013福建学业水平测试)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3

2、.(2013湖南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的苏联领导人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4.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这一措施()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B.企业职工可以自由择业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5.(2012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了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B.

3、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能力提升】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2013合肥模拟)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A.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问题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下降C.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丧失D.国民经济开始负增长2.(2013揭阳高一检测)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A.促进农业市场化B.推动农业集体化C.进行农业改革D.加快工业建设3.(20

4、13嘉兴高一检测)下表为“苏联经济增长情况表(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数据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61-1965年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2年社会总产值6.57.46.34.23.3工业总产值8.68.57.44.42.8A.“新经济体制”的推行B.农业成为改革的突破口C.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D.领导人过分追求稳定4.(2013诸暨模拟)赵楚在停滞的时代中写道:延续18年的“”式庸人政治,因其停滞的时代特点,被称为“20年核冬天(认为使用大量的核武器)”。“”式庸人政治时期出现的现象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5、B.合并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C.苏联与美国势均力敌D.大肆批判社会主义制度是“官僚专制”5.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说:“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这主要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将以政治改革为突破口B.试图利用市场调节经济C.将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D.宏观决策出现重大失误6.(2013温州模拟)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是()A.实行政治改革,将苏联引向灭亡B.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

6、的经济危机C.没有在经济领域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缺乏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二、非选择题(共26分)7.(2013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苏联史材料二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苏联兴亡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失误。(8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

7、料二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中期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较高的原因。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收入增长的总趋势。这一趋势与苏联经济改革有何联系?(18分)答案解析【基础达标】1.【解析】选B。注意时间限制“1953年”及农业、工业比例失调,导致农业的发展滞后,这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由此可以判断这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体现,故选B。2.【解析】选A。注意题干限制“赫鲁晓夫执政时期”。A是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的口号,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B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C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是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体现。故选A。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由材料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

8、”和“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可知该苏联领导人为1964年上台的勃列日涅夫。4.【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材料中的措施就是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C正确;A没有实现;B与材料无关;D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只是一定程度上放松管理。5.【解析】选A。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经济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这说明勃列日涅夫时期()A.特别注重发展重工业B.军事实力超过了

9、美国C.科技对生产力的推进作用特别大D.苏联人热衷于武器研发【解析】选A。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能力。首先要明确坦克、火炮和导弹等属于军事工业产品;材料所述史实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时期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能力提升】1.【解析】选A。从题干“粮食很紧张”可知,当时苏联农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是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展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弊端所带来的,故正确答案为A。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时代特征、分析材料的能力。题干事件为赫鲁晓夫改革推广玉米运动,C正确;A不存在;B发生在斯大林时期;D与材料不符。3.【解析】选D。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经济增长数据出现变

10、化的主要原因。此时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从上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的变化可知,D符合题意。4.【解析】选C。根据“因其停滞的时代特点”“20年核冬天(认为使用大量的核武器)”可判断出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在他任内,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故选C。A是列宁时期,B是赫鲁晓夫时期,D是戈尔巴乔夫时期。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体现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特点:用经济管理或市场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A与题干无关,C与史实不符,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6.【解析】选

11、A。“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主要指戈尔巴乔夫政治上的改革使苏联陷入混乱,导致苏联解体,A符合;B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特点;戈尔巴乔夫进行突破斯大林模式的经济改革,但效果不佳,C排除;D只是表面原因,不是实质内容。【知识拓展】苏联解体的原因(1)历史原因: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2)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影响。西方国家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经济上的实力。【变式训练】(2013咸阳高一检测)普京曾说:“我们在近70年的时间里走入了一条死胡同,偏离了人类的康庄

12、大道忘记过去,就意味着没有良心,但要想回到过去,就意味着没有头脑。”由此看出普京()A.否定俄国十月革命B.肯定计划经济体制C.主张正确对待历史D.仰慕西方政治制度【解析】选C。A在题干中没有体现;从材料中的“近70年”和“死胡同”,可以看出普京否定的是苏联斯大林模式,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排除D;从整个材料观点看,普京强调对过去不能忘记,但更不能想回到过去,体现了客观辩证的态度。C正确。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成就和弊端的能力。第(1)题紧扣材料含义,从玉米运动、农业生产的角度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盲目性;第(2)题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判定时代特征,

13、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改革的成果和不足。答案:(1)失误: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行种植玉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2)原因: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推动了经济的一定增长,赫鲁晓夫改革初期促进了农业发展,勃列日涅夫改革初期增强了工业实力等。趋势:总体下降。联系: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改革领导人的个人失误也使改革效果大打折扣。苏联解体以来,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发

14、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材料二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写道:“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了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材料三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个人副业的各种农产品的义务交售,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58年同19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增加33%,奶增加27%,蛋增加

15、44%,羊毛增加91%。请回答:(1)材料一、二主张是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政策的?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历史上斯大林、赫鲁晓夫等历史人物及苏联历史的辩证分析和评价能力。第(1)题,把握材料强调的从时代背景、实践效果两方面分析斯大林模式,再结合史实多角度分析;第(2)题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辩证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第(3)题的核心是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政治内容及严重后果。答案:(1)从时代

16、背景(环境、国情)、实践效果的角度。合理性:时代背景: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粮食供应困难。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0世纪20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威胁苏联。实践效果:斯大林领导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维护了国家利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做了物质准备。(2)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最终失败。(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后,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