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中历史 1.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2.doc

上传人:知****量 文档编号:28117089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高中历史 1.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版高中历史 1.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版高中历史 1.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版高中历史 1.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2.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4版高中历史 1.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时训练 岳麓版必修2【基础达标】1.(2013济南高一检测)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2.“有渰萋萋,兴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从先秦这些充满现实主义古典文学气息的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土地兼并严重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井田制趋于瓦解3.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祊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B.土地公有制形成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井田制遭到破坏4.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商鞅的“废井

2、田,开阡陌”,根本原因是()A.分封制的瓦解B.生产力的发展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5.(2012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重农抑商B.土地兼并严重C.闭关锁国D.井田制瓦解6.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的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浙江秀水县的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该现象突出反映了()A.佃农获得生产自主权B.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消失C.佃农与市场相联系,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D.佃农获得产品的完全支配权【能力提升】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

3、.(2013郑州模拟)国语齐语说:“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子产治郑,实行“田有封洫,庐井有伍”。这些材料主要说明()A.管好井田是当时不可或缺的施政内容B.井田制度走向瓦解C.买卖田地的情景在当时开始出现D.土地兼并十分严重2.(2013昆明模拟)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时()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B.诸侯权力增强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D.土地私有得到认可3.(2013郑州高一检测)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

4、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A.均田制导致土地集中现象加剧B.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买卖C.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D.封建小农经济日益被大庄园经济取代4.(2013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财产平均分配B.禁止土地买卖C.实行土地国有化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5.(2013深圳模拟)从战国到清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是()A.集体耕地向私有制转化B.国有耕地向私有制转化C.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模式转化D.由集体劳动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转化6.(2013太原模拟)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

5、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材料说明宋朝()A.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B.农村中租佃经营关系已经非常普遍C.地主与佃户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D.减免租税已经成为地主的经常行为二、非选择题(共26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决裂阡陌,教民耕战。西汉刘向战国策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董煟救荒活民书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

6、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陶煦租核推原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实质性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制度的演变有何影响?(6分)(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结果如何?为什么?(12分)(3)材料四反映了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答案解析【基础达标】1.【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不同时代农业生产的典型特征。铁犁、牛耕都是春秋战国兴起推广,排除B、D;A不涉及农耕生产;C为甲骨文井田制的表现,正确。2.【解析

7、】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可知此时有公田,并且出现了私田,结合材料时间“先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瓦解的现象。3.【解析】选D。在分封制下,诸侯的封地,包括土地和人口,都是周王授予的,不得擅自更换。题目中两国交换土地,反映了井田制遭到破坏。A、B、C与题意不符,故选D。4.【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变化,属于生产关系变革的范畴,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可知反映的是土地兼并,故选B。6.【解析

8、】选C。明朝时期,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题干材料即体现了这一情形,有利于生产积极性的提高。题干中佃农还要交租,因此应排除D。【能力提升】1.【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抓住关键信息“子产治郑”进行判断,A符合题意,B、C、D在材料中均未体现。2.【解析】选D。初税亩承认土地的私有,材料中描述的是在初税亩实行后,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一些规定,因此这实质上表明当时土地私有得到认可。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理解能力。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但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说明仍存在土地兼并;唐代实行均田制,而“庄园”

9、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说明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材料信息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所有权不固定,故选D。5.【解析】选B。本题考查这一时期土地所有制的演化趋势。A是西周井田制的模式,C是耕作方式的表现,D是小农经济的组织形式,B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6.【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中“非行仁义”可知A不符合题意;再由“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进行判断,C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B在材料中未体现。【知识拓展】租佃农民和自耕农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

10、:产生:佃农是土地兼并的结果,自耕农是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的。特点:佃农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前途:明清时期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较大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自耕农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脆弱,严重阻碍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联系:租佃经济和自耕农经济都是小农经济。【变式训练】下列图表(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中能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的是()【解析】选B。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伴随着经营方式的发展变化,佃农对地主的人身

11、依附关系不断削弱。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并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题第一问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很容易判断。第二问材料二反映了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第三问注意限制条件是“对社会制度的演变”。第(2)题“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反映了土地兼并严重,采取的措施结合均田制回答,土地兼并问题是封建社会无法解决的问题,原因可从土地私有角度分析。第(3)题材料四中“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反映了明清时期土地买卖盛行,这正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井田制。变化:由奴隶制的井田制过渡到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影响:使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

12、2)材料三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土地兼并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例如: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结果:这些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原因: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买卖频繁,所以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3)封建土地私有制高度发展。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汉哀帝时左将军师丹等提出“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毋过三十顷”。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北魏均田制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

13、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对社会经济有什么消极影响?(2)为解决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材料二中师丹等人提出了什么方案?(3)材料三又提出什么方案解决这一问题?为什么说这种方案对地主和贵族有利?(4)上述方案能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为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得出结论,同时注意回答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2)题,可根据“关内侯、吏民名田毋过三十顷”得出其方案是限制占田的数量。第(3)题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奴婢依良”。第(4)题结合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答案:(1)问题:地主兼并土地,土地高度集中。消极影响: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2)方案:限制贵族和地主的占田数量。(3)根据人口数量由政府分配土地。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奴婢占田。(4)不能。因为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统治基础,必然要反对、破坏这种政策;土地私有制也必然会导致土地兼并的产生。-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