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知识纲要(王洪君叶蜚声等著).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792933 上传时间:2020-05-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知识纲要(王洪君叶蜚声等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言知识纲要(王洪君叶蜚声等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言知识纲要(王洪君叶蜚声等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知识纲要(王洪君叶蜚声等著).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言学纲要(修订版)期末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注意:文字不是语言。2、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着一定意义的声音。它是语言的物质外壳。3、条件变体是指一个音位因受语音环境的制约而表现为若干不同的音素。这些不同的音素所处的语音环境不同,相互处于一种互补关系中,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果他们在语音上又相似,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一个音位,从而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4、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个语音环境里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作用的几个音素。自由变体的各音素的音质虽有不同,但说这种语言或方言的人

2、感觉不到它们是不同的音,而把它们当作同一个语音单位来使用。例如汉语武汉话里的n和l可以自由变读,而不会引起意义的改变。5、区别特征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语言中的每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音位的辨义功能归根结底是由区别特征负担的。例如汉语普通话里p和p这两个音位靠“送气/不送气”这对区别特征来区别。6、语流音变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叫做语流音变。汉语的轻声、变调,都是,如“西瓜”中的“瓜”念轻声,“展览”中的“展”念阳平。常见的语流音变有五种:同化:如:瓜子儿,受儿卷舌色彩

3、的影响韵母变为。异化:比方两个上声字相连前一个上声214调变成35调,如“土改”念成“涂改”。弱化:从元音来说,如木头、馒头、噱头、石头等中的头,韵母单化为o。从辅音来说,如“在”在语流中声母变为t或d或l。脱落:比如“你们”常发成nim,“豆腐”说成douf。增音:例如普通话语气词“啊”如果出现在后鼻音收尾的音节之后,就要变读为a。7、语法范畴是对具有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概括而成的类。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体、时、人称、态。性:是主要与名词相关的语法范畴,一般把名词分为阴性、阳性、中性或二分为阴性、阳性,并用不同的形式标志表示。如俄语名词分为阴性、阳性、中性三类。数:很多语言都有数的语法

4、范畴,这个范畴一般包括单数和复数两种意义,或是单数、双数或复数,多与名词相关。如英语,俄语中的名词等。格:是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它的意义是直接和句法相关的。如俄语名词、代词、形容词都有格的变化,共有六种格。体: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最常见的有完成体或未完成体。如汉语的“着、了、过”也可以表示体。时:也是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一般分为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例如英语“I write”(现在时),“I wrote”(过去时),“I shall write”(将来时)。人称:不少语言的动词随着主语的人称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俄语、法语

5、都有三种人称。如英语一般动词的现在时单数有单数第三人称的形式变化。如:“He(she) writes”,“I write”,“You write”,“They write”。态:也称语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一般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如英语就有主动态和被动态之分。8、直接组成成分句法结构每一层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例如“各级干部都必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中的“各级干部”和“都必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是第一层的两个直接组成成分,它们的结构关系是主谓。“各级”和“干部”是第二层前一部分的直接组成成分,结构关系是偏正,其余以此类推。9、屈折指词内部

6、的语音形式发生了屈折的变化。所以又叫做内部曲折。俄语是比较典型的屈折语。10、孤立语也叫词根语,以汉语为突出的代表。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词序严格。由于孤立语缺乏词形变化,或者说词形变化极不丰富,一个词在句子中属于什么成分没有形态上的标志,完全是根据语序来确定,因此词序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你看我”,改变词序成为“我看你”,意思就相反了。第二,虚词十分重要。孤立语中词与词的关系,常常通过虚词这一重要的语法手段来体现。比如“父亲和母亲”、“父亲的母亲”、“父亲或母亲”等,仅虚词不同,意义就大不相同。第三,复合词多,派生词少。大部分合成词是由词根构成的复合词,这些词不带有表示各种语

7、法关系的帽子(前缀)和属巴(后缀和词尾),词的结构比较简单,往往是一个孤立的词干。所谓孤立语的称呼就与这个特点有关。11、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以印欧语系诸语言为代表,如俄语、英语、法语等。其主要特点是:第一,有比较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例如“他”在英语中居于主格的位置是he,处于宾格的位置是him。第二,一种词形变化的语素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例如英语的动词works,其中的词尾s,在这里表示了单数、第三人称、普通体、现在时四个语法意义。而内部屈折,例如man(男人、单数),men(男人们、复数)。第三,词尾和词干或词根结合十分紧密,

8、脱离开词尾,句子中词根就不能独立存在。12、隐喻是词义引申的一种重要方式,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例如“碟”原本指“一种盛食物的器皿”,现在我们可以用“碟”指“飞碟”、“光碟”等,这是因为它们在形状上相似。隐喻产生的意义,实际上是从一个词长期比喻用法获得的。例如“包袱”。13、语义特征(义素)多义、同义、反义等都是词义的一种聚合类型,着眼于词内(多义)或词间(同义、反义)的意义关系。词义的聚合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类型,这就是仿效音位区别特征的分析,通过一组意义有联系的词的意义对比,从中找出最小的意义构成成分,人们将它称为语义特征(义素)。语义特征是词义的最小的语义构成

9、成分,又叫义素。例如“男子”是由“人”+“男性”+“成年”等语义特征构成的,这些语义特征合起来,是“成年男性”,这就是“男子”这个词的意义。14、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历史同源关系,我们称之为亲属语言。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属为同一语系。如汉语和藏语都来自原始汉藏语,它们是亲属关系,归属汉藏语系。15、谱系分类语言的谱系分类是指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为同一个语系,把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相互分开。这种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语系之下还要根据语言的分化层次再分为“语族”、“语支”、“语群”、“语言”等下级分类。例如英语属于印欧

10、语系。16、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它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这说明它们的相似是因后来的彼此接触造成的,而不是来自同一祖先语或同一祖先语中关系密切的后代。例如巴尔干半岛的语言联盟,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属于斯拉夫语族,罗马尼亚语属于罗曼语族,希腊语单独成一个语族。17、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另外,这些语言也会有较大数量的词语

11、借贷。经济文化水平低的一方主要向高的一方借用文化政治方面的词汇,而经济文化水平高的一方主要向低的一方借用当地事物、风俗或观念的名词,但核心词根一定有相当数量还用各自语言原有的。比如,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诸语言的共同点是:有声调的单音节孤立语。研究表明,这些语言的相似点是后来才产生于这一区域的。18、双语现象语言替换过程必须经历的现象,即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当不同民族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区,交际的需要必然会使他们各自学习对方的语言,许多人成为双语者。经过长期并存的双语,各自的使用范围会逐渐此长彼消,经济、文化发达一方的语言使用场合逐渐增多,而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一方的使用场合逐渐萎缩,

12、到只在家庭中使用,再到无人使用而消亡。19、共同语有具体音值标准的,涵盖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变体的通用语。在有语言或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往往选共同语:择一种语言或方言作为“通用语”,用作不同语言区或同一方言区之间交际的工具。我们把这样的交际工具称为共同语。 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语言形式。在多数情况下,共同语就是过去的通用语。虽然这样,由于社会条件的改变,它们所处的地位不同,性质也不一样。共同语对方言来说是一种高级形式,它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准备最后取代方言。例如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1.民族共同语,一个民族内部各地区人们的通用交际语。2.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13、(简称“基础方言”),任何一种共同语都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共同语的基础的那种地域方言,叫做基础方言。究竟哪一种方言成为基础方言,决定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3.国家共同语,是一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通用交际语。4.哪种语言做国家共同语也取决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20、基础方言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原因都可以使某一个方言取得一种特殊的地位而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例如我们的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21、洋泾浜是十七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这种语言是当地人和外来殖民者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

14、强沟通的临时交际工具。 各地洋径派的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 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如把“胡子”叫做grass belong face(“属于脸的草”)。可以说,洋泾浜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殖民者的语言,是殖民者语言在异域的有限交际范围内使用的一种特殊变体。洋泾浜使用场合有限,不作为母语传授给下一代。一旦社会环境改变,就会自动消失。所以一般不被看作正式的语言。22、混合语(克里奥尔语)又叫克里奥耳语,是由洋泾浜发展而来的一种有声交际工具,是一种建立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系统基础上形成的并被特定的言语社团作为母语学习使用一种语

15、言。洋泾浜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定场合下使用的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在这种 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23、语音对应关系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同义或表义上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言上呈现出来的系统性差异。例如:豪的韵母,在北京的方言读 ao ,在广州的方言读 ou 。24、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祖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25、历史语言学主要用历史的方法研究某种语言和短期的和长期的变化规律。26、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发现几种语言在历史演变中的对应

16、规律,从而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构拟产生这些亲属语言的原始语言。二、问答题1.试述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文字不是语言。1、狭义地讲,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语言本身。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不是语言系统的组成部分,不属于语言的范畴。但是,文字使语言得以超越时空、传之久远,古代语言的研究必须依赖先贤留下的文字典籍。在现代社会里,文字在辅助语言传递信息方面更是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从广义上讲,语言学是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的。但必须搞清楚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课程里所说的“语言”指的都是活在人们口中的以声音为载体,以意义为内容的活的语言,文字是记录它的。2、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7、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与语言相比。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而语言在文字产生以前早已存在,估计至少有几万年。现在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要多得多。文字产生以后要适应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2. 如何理解语言和言语(说话)的关系? 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有限的材料和有限的规则组成的系统,而言语指一般讲的说话和说出来的话。说话是运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行为,说出来的话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语言不

18、等于说话,也不等于说出来的话。说话通常是把几个词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造出一句句的话。一种语言的句子的数目是无限的,人们可以根据说话的需要自由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说出各种各样的话来。但语言中的语汇材料是有限的,语法规则更是有限的。人们可以根据交流思想的需要自由说话,但是不能杜撰语汇、违反语法规则,所以在自由中又有不自由,说话只能在这种有限与无限,自由和不自由的矛盾中进行。说话时选择什么材料,遵循什么规则必须服从社会习惯。另一方面,语言的存在必须以说话为前提,一个人如果长期与他人断绝交往,没有说话的需要,不跟人交谈,他就会逐渐失去语言能力。所以语言规则支配着言语,言语则是对语言规则的具体运用,

19、语言就存在于无数的言语行为和言语结果中。3. 语言符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任意性和线条性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这个观点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他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同一个意义,不同的语言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来表示;同一个语音形式,不同的语言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意义。任意性是构成语言符号的一个最基本条件。例如ai这个音,汉语有“爱”的意思,英语中是“我”的意思,而佤语是

20、“老大”的意思。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使用中必须按照时间先后顺次排列出现,人们不可能同时说出多个符号。依次出现的符号是由线性组合规则支配的,不能随意编排,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组合规则在不同的语言中是有差异的。例如“香瓜”和“瓜香”的意义不同是由于符号的线性排序不同来表达的。4. 怎样理解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也即层级体系。可以简单地这样表示:音位 语素 词 句子。几十 成千 成万 无穷 ,是这个层级体系所提供的效能。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一种语言的音位的数目有几十个,它能构成数目众多的组合

21、。这些组合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的部分。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在这里意义和语音形式结合,构成了音义结合的最小符号。几十个音位的组合产生了几千个音素。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语。语素的数目虽然不少,但光有语素还不能用来交际,还需要把它们组合起来,构成几万个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不过是说话的材料,把词和词组合起来造成句子才能交际。句子是根据表达需要临时组织起 bvv语言结构的二层性是就语言系统的整体结构来说的,而每一层、每一级的结构单位如何运转?组合和聚合,这两条规则是驾驭语言系统运转的“纲”。组合关系,是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22、,就是说,语言符号的单位互相组合为一个更大单位的规则。比方说“美”和“好”两个符号,可以组成“美好”和“好美”。它们在两个组合中的关系不同,整个组合的性质也不同。聚合关系,是指在线性链条的某个环节上的结构单位,可以被卸下来,换成另一个结构单位,这些能够互相替换的结构单位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合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聚合关系。比方拿“美好”这个符号的链条来说,能出现在“美”这个位置上的有“很、太、更、最”,能出现在“好”这个位置上的有“丽、艳、妙、满”。这两组中的符号分别具有相同的性质,它们各自形成一个聚合群。组合和聚合是相互有内在联系的两条规则。组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横向联系,聚合

23、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纵向替换,它们犹如纵横两轴,每一个结构单位都可以在纵横两轴的交叉点上找到它的位置。正确理解结构的二层性和组合、聚合的运转规则,这是理解语言符号系统的关键。5. 简述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元音,是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碍的音素。辅音,是发音时气流要受一定阻碍的音素。(1)元音:发音时声带振动,没有阻碍;辅音:有阻碍。(2)元音:发音器官各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辅音:只有形成阻碍的部位特别紧张。(3)元音:气流较弱;辅音:气流较强。此外,还可以通过声带振动与否和发音时时间持续久暂观察二者的区别。 6、试论归纳音位的原则。 (1)、对立原则: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

24、的语言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例如英语存在“-in”这样一个语音环境,如果分别用p b t等音素填充替换,可以分别得到pin(别针)、bin(仓)、tin(罐头)等不同词的不同语音形式,这说明p b t等音素能够区别意义,处于对立关系中,应定位不同的音位。 (2)、互补原则: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例如汉语普通话,出现在i-或y-与-n之间,a出现在-i、-n之前,A出现在音节为零韵尾的情况下,出现在-u、-之前。在正常情况下,出现的地方不会出现其他三个元音,a、 A和的情况也是如此。这四个元音音素的出现环境互相补充不

25、会有对立现象。因此我们有可能把它们归入同一个/a/,让它们成为/a/的四个条件变体。(3)、语音相似原则:处于互补关系中的若干音素,只有在语音相似的条件下才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如果语音上相差太远,听起来完全是不同的音,那么几个音素即使是互补的,也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例如汉语普通话的k和也是互补的,k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但这两个辅音的音质差别太大,所以分属于不同的音位。除此之外,还有系统原则,互混原则和附加原则等。7.什么是语流音变?有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见名词解释6)8.什么是词类?划分词类的最主要标准是什么?还有哪些附加的标准?1、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主谓宾定状补等成

26、分,是句子结构里的组合位置。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相关联的,每个位置上可能出现的词要到有关的聚合里去选择。这种聚合就是词类。常见的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等。2.划分词类的标准是,根据词在结构中所能起的作用即词的句法功能给词进行分类。 在一种语言里,凡是能在相同的组合位置中出现的词,它们的句法功能相同,就可以归成一类。3.词的句法功能在不同的语言里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词类体系,需要分别归纳。在形态变化比较丰富的语言中,根据词形变化,比较容易分辨词类,例如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各有自己的一套变化形式,这些变化可以为词类的划分提供一些重要的根据。汉语缺少词形变化

27、,只能凭词的功能来分类,这就给汉语词类的划分带来了复杂性。为了鉴别一个词所属的词类,对词的句法功能的分析还需要作一些重要的补充。如p101.4.语言的词类是一种由粗到细,层层细分的体系。大的词类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再分为几个小类。如英语的动词可以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大类。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还可以再分为更小的类。汉语中,有些学者把动词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两类,自主动词如“看、听、买、学习、分析”等,都可以进入“来/去+动词+宾语+来/去”这一格式,而非自主动词如“病、懂、怕、漏、淋”等都不可以进入上述格式。与此相关的是,自主动词能带上宾语构成祈使句,而非自主动词不能构成祈使

28、句。5.各种语言中都有兼类词,就是一个词可以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例如英语中的“water”可以是名词(水),也可以是动词(浇水)附加的标准:形态标准、意义标准等。 9.什么是形态?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形态,是指同一个词在造句时因其句法位置的差异而发生的不同变化,又叫词形变化,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形变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附加词尾:这是最常见的词形变化。例如英语名词加上s表示复数,动词加上ing表示进行体,动词加上ed表示过去时,形容词加上er表示比较级,形容词加上est表示最高级。(2)内部屈折:也叫语音交替,指通过词内部词根中的语音的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

29、法意义,这种手段就是内部屈折。例如英语中man(男人)表示单数,表示复数不是通常那样加s,而是改变内部的音素,变为men,又如swear(宣誓),表示过去时变为swore,表示完成体变为sworn。(3)异根:指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不同的语法意义,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形式的语法手段。例如英语中,we是主格,us是宾格,he是主格,him是宾格。又如形容词good的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也是用异根法构成的。 10.什么是语法范畴?常见的语法范畴有哪些?(见名词解释7) 11.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主要有哪些?各个类型都有什么特点? 1.孤立语:叫词根语,以汉语为突出的代表。孤立语

30、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词序严格。由于孤立语缺乏词形变化,或者说词形变化极不丰富,一个词在句子中属于什么成分没有形态上的标志,完全是根据语序来确定,因此词序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你看我”,改变词序成为“我看你”,意思就相反了。第二,虚词十分重要。孤立语中词与词的关系,常常通过虚词这一重要的语法手段来体现。比如“父亲和母亲”、“父亲的母亲”、“父亲或母亲”等,仅虚词不同,意义就大不相同。第三,复合词多,派生词少。大部分合成词是由词根构成的复合词,这些词不带有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帽子(前缀)和属巴(后缀和词尾),词的结构比较简单,往往是一个孤立的词干。所谓孤立语的称呼就与这个特点有关。 2.

31、屈折语: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以印欧语系诸语言为代表,如俄语、英语、法语等。其主要特点是:第一,有比较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例如“他”在英语中居于主格的位置是he,处于宾格的位置是him,“鹅”的单数形式是goose,复数形式是geese。所谓屈折,就是指这类语言的词的内部语音发生了屈折的变化。第二,一种词形变化的语素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祛意义。例如英语的动词works,其中的词尾s,在这里表示了单数、第三人称、普通体、现在时四个语法意义。一种语法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词形变化表示。比如数的范畴,可以通过外部屈折的方式即加词尾s表示,而有些词则

32、是内部屈折,例如man(男人、单数),men(男人们、复数)。第三,词尾和词干或词根结合十分紧密,脱离开词尾,句子中词根就不能独立存在。3.黏着语:黏着语也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土耳其语、日语、维吾尔语是这种类型的代表。其特点如下:第一,黏着语词的前面和中间不发生变化,只是词的尾部发生变化,表示语法意义。第二,变词语素的每一种变化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多种语法意义就要用多个变词语素来表示。第三,词根与变词语素结合不很紧密,两者有很大的独立性,只是在用的时候临时贴上去,故名黏着语。4.复综语:又叫编插语、多式综合语,其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词和句子合二为一,一

33、个词的构成部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个成分互相编插组合在一起,难分你我。没有一个能独立使用的词,只能连缀成句子使用。比如汉语动词“吃”可以独立运用,但在美洲印第安语中,根本就不能独立说出“吃”来,必须同时把谁发出吃的动作说出来,还必须把吃的对象说出来,所以一个词带出来的就是一个句子。 12.基本词汇有哪些特点? (1)稳固性。基本词汇中的词大多是自古就有的,历史悠久,人们世世代代都在使用。不容易发生变化。例如汉语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牛、羊、马、鸡、酒、日、月、雨、雪、风、见、杀、大、小”等词,这些词自古至今都是常用的。 (2)能产性。 基本词汇中的词构词能力强,是构成新词的基

34、础。基本词大多由一个词根构成,所表示的词义在语言的语义系统中一般都是重要的、核心的,因此这些词根容易成为构造新词的基干。需要注意的是,基本词汇中的词在参与构词(合成词)时一般要由词降格为语素。例如英语词water (水)属于基本词汇,它可以降格为语素参与构成watercourse(水渠)、watere(给水器)、waterfall(瀑布)、waterfoul(水鸟)、waterglass(水杯)、waterhead(水源)、watermark(水印)等合成词。汉语的“人、电、大、美”等基本词也构成了大量的合成词,成为构成新词的基础。(3)全民常用性。基本词汇中的词都是一个语言社团里的人们在日常

35、生活和日常交际中经常地、普遍地使用着的词,其使用范围非常广泛。这些词所表示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现实现象和基本概念。不管什么阶层、什么职业的人们都能理解它们的意义,都会经常使用这些词。例如汉语中的“水、饭、菜、睡、衣服、车、吃、走、看、听、大、热、高、新”等。 13.如何理解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是这种概括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可从这三方面来理解词义的概括性。1.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一般性。 现实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人们要达到认知现实的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现实现象进行切分,把有共同特点的现象归为一类,然后用语词把它包装起来,加以命名

36、,从而把它和其他现象区别开来。在分类过程中,人们所着眼的是一类事物内部所具有的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征,而把具体的一个一个的事物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个性忽略掉了。具体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如果名称相同,它们就是一种东西。比方说,现实世界里的鸟没有两只是完全一样的,它们可能在种类、颜色、形状、大小、习性、野生还是家养等方面存在差别,而汉语统统用“鸟”这个名词来概括表示。2.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模糊性。所谓词义的模糊性是指,通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词义的指称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通过“鸟”和“兽”两个词,可以把两类不同的动物区别开来,但是遇到“

37、蝙蝠”这种既像鸟又像兽的动物,就知道语言区分“鸟”和“兽”是有局限的。虽然词义具有模糊性,但词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中心和典型是比较清楚的。例如我们不会怀疑20岁属于青年,80岁属于老年。3.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全民性。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社会中的人群由于阶层、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使语言社团产生不同的分支,这就允件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词的词义有各自独特的理解。然而词义里面往往保留全社团认可的普遍的东西,而舍掉了某一社会分支或个人对词义的特殊的个别的看法。例如对“原子”、“分子”、“光子”等词的词义的认识,全社团可以有一个共同的通俗的解释

38、,但同时不排除物理学专家对这些词的词义有自己深刻独特的看法。 14.为什么会出现多义词?多义词派生的条件是什么? 1、一个词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在使用中,有关的意义也渐渐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词。其根本原因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联系,语言社会在认识到这些联系之后就会在两类现象之间建立起一种联想关系,进而用指称甲的词去转指与它有联系的其他现实现象,产生多义词。如“兵”,最初的意义是“兵器”“武器”,后来衍生出“兵士”“战争”“军事”的意义。2.词义派生的条件词义的派生有现实的基础,派生义和派生它的那个意义所指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有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词义派生的现实理据。1

39、5. 引申的两种途径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转喻(换喻)两种方式。(1)隐喻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例如“碟”原本指“一种盛食物的器皿”,现在我们可以用“碟”指“飞碟”、“光碟”等,这是因为它们在形状上相似。隐喻产生的意义,实际上是从一个词长期比喻用法获得的。最初使用这个词比喻某种事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后得到社会的承认,大家都这样使用,两个完全没有关系的事物就这样固定地联系起来,于是一项新的意义就产生了。例如“包袱”。(2)转喻(换喻)转喻反映的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

40、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转喻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工具劳动者:例如“笔杆子”指“写作者”。材料产品:例如英语“pen”(原义是“羽毛”)指“羽毛做的笔”。地名产品:例如“茅台”指“茅台镇”,又可以指此地出产的“茅台酒”。地点机构:例如“白宫”指“美国总政府”,又可以指“美国政府”。部分整体:例如“新手”指“做某事或从事某一行业的新人”。 16.什么是语义特征?什么是语义场? 多义、同义、反义等都是词义的一种聚合类型,着眼于词内(多义)或词间(同义、反义)的意义关系。词义的聚合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类型,这就是仿效音位区别特征的分析,通过一组意义有联系的词的意义对比,从中找出最小的意义构成成分,人们将

41、它称为语义特征(义素)。语义特征是词义的最小的语义构成成分,又叫义素。例如“男子”是由“人”+“男性”+“成年”等语义特征构成的,这些语义特征合起来,是“成年男性”,这就是“男子”这个词的意义。 语义场,指一批意义上有共同特征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聚合体。比如“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叔伯、舅舅、婶婶、姑姑、儿子,孙子”聚合在一起,可以建立一个表示亲属的语义场;“黑色、红色、蓝色、绿色、紫色、黄色、灰色、白色”可以建立一个色彩语义场;“汉族、蒙古旅、壮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可以建立一个民族的语义场。 17.如何理解语言演变的两个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1.渐变性语言只能渐变而不能突变

42、,这是由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属性决定的。它制约了语言必须不断有所变动,否则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它也制约了语言不能突变,否则不能为交际的各方共同理解。如,新事物、新观念的产生要求语言中产生新词,以满足交际的需要,但社会生活中固有的事物不可能对它一天变一个称呼,这样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如果这样的话,会使人类的交际产生瘫痪。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允许突变。2.不平衡性 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在语言系统内表现为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不同:词汇部分:词汇具体成员的更迭变化最快。伴随着社会生活中新的事物、新观念不断出现和旧事物,旧观念的不断淘汰,构成词汇的词语也在不断

43、地更替。如近几十年来,汉语中每年都出现大量的新词,如“空调、暖风机.、抽油烟机、手机、影碟、纳米、网站、网页、网友、网瘾、群主、版主”等。在社会生活变动激烈的时期。变动的词汇可以在总词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语音的变化比较缓慢,在同一地区同一社团中生活的人们一般觉察不出上一代和下一代的语音有什么变化。但是语音的确在缓慢地变化,对比一下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和现代儿歌押韵上的差异,就可以发现语音已经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了。语言中属于规则或模式化的部分变化也比较慢。如语法上有无性、数、格、时、体、态等语法范畴,成句有无主谓一致的要求,有无量词词类,宾语在动词前还是在动词后,修饰语在中心语前还是在中心语

44、后等;词法上,一个词尾表示的语法范畴义是一个还是多个,词尾与词根间是否有比较明晰的界线,常用派生构词法还是复合构词法等,都是变化较慢的部分。这些规则或模式的变化往往要经过较长时期若干具体变化的积累才能实现。另外,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同一子系统内部发展方面也有不平衡现象,同一语言现象的变化速度和方向在不同地域也有不平衡性。18. 什么是基础方言?什么样的方言可以作为基础方言?(见名词解释20) 19.语言替换需要什么条件? 发生语言替换的必要条件是这些不同民族必须在同一地区有较长时期的杂居生活。不在同一地区生活的民族,或虽生活在同一地区但保持独立聚居的民族一般不会发生语言替换。如南北朝以

45、来前后入主中原的鲜卑(北魏)、契丹(西夏)、女真(金)、满族(清)诸族,入主中原后逐渐与汉族杂居,因而他们的语言也逐渐融入汉语而消亡。而蒙古族则在漠北地区一直保有民族独居的大本营。进入汉族地区的也基本保持相对聚居,所以除少数后来没有北归而与汉族杂居的蒙古人换用了汉语外,蒙古语没有被汉语替换。语言替换的结果是经济文化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位低的一方,政治地位的高低并不起决定作用,这是由交际的需求决定的。如前述鲜卑、契丹、女真、满等族在与汉族密切接触时都是政治地位高的统治者,但他们的语言却都成为被替代的一方。 20.简述双语现象的发展趋势。(什么是双语现象?)(见名词解释18)21.什么是语

46、音对应关系?请举例说明。(见名词解释23)22.简述词义演变的三种结果。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1) 、扩大:一个词的词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就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汉语的“江”“河”,原来只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2) 、缩小: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例如:“丈人”原来是年长的人的通称,现在专指“岳父”。(3) 、转移: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种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例如:“听”原来指用耳闻声,现在有些方言指用鼻闻味儿。“涕”原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词义转移后,如果原来的意义仍然保留,则形成多义词。例如:“快”有原来的“迅速”和现在的“锋利”两个义项,成了多义词。 23.请例举出平日里你所注意的到或观察到的语言现象或者言语现象,用本门课程学习到的语言学理论加以阐述和分析。字数600字左右。可从语言的任意性、线条型、方言词、网络术语等语言现象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