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知识材料点归纳.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786414 上传时间:2020-05-06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520.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知识材料点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病理学知识材料点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学知识材料点归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知识材料点归纳.doc(4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对持续性内外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与改变了的内外环境间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2、适应的主要表现:萎缩肥大增生化生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组织或器官的萎缩还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注意与发育不良、未发育的区别)1、分类:生理性萎缩:多与年龄有关。如青春期胸腺萎缩病理性萎缩 病 理 性 萎 缩 的 常 见 类 型 和 举 例类 型举 例营养不良性萎缩 局部营养不良 全身营养不良压迫性

2、萎缩 废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S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S恶性肿瘤、长期饥饿全 身器官、组织萎缩 S肾盂积水肾萎缩 S下肢骨折固定后下肢肌肉萎缩 S脊髓灰质炎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萎缩S垂体功能减退性腺、肾上腺等萎缩损害性萎缩由于病毒、细菌等引起3病理变化:肉眼观: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呈褐色,质地变韧。镜下观: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数目减少,间质增生,细胞浆内出现脂褐素。肥大: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肥大的细胞内细胞器增多,功能增强。 分 类生理性肥大:妊娠期雌、孕激素刺激子宫平滑肌蛋白合成增加,举重运动员上肢骨骼肌的增粗肥大病理性肥大:代偿性

3、肥大:如高血压病时的左心室心肌肥大、一侧肾脏摘除,对侧肾脏肥大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如肢端肥大症 增生: 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是细胞有丝分裂活跃的结果。分类 生理性:女性青春期乳腺 病理性:激素或生长因子过多,如乳腺增生病 注:肥大与增生往往并存。在细胞分裂增殖能力活跃的组织,其肥大可以是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数量增多的共同结果;但对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较低的组织,其组织器官的肥大仅因细胞肥大所致。化生 :是指由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替代的过程称为化生化生的形成是由具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的结果。通常只发生在同源性细胞

4、之间。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损伤:组织和细胞遭受超过代偿能力的有害因子刺激后,可引起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称为损伤二、细胞的亚致死性损伤变性:细胞的亚致死性损伤的形态学改变称为变性,是指由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称为变性(1) 细胞水肿:

5、原因:由于缺氧、感染、中毒使线粒体受损,细胞内Na+、水过多积聚所致。机制:细胞膜Na+ -k+ 泵功能障碍。好发部位: 心、肝、肾病理变化:肉眼观: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颜色变淡并失去光泽,切面隆起,边缘外翻,也称混浊肿胀电镜下:损伤细胞体积变大,胞质疏松可见小空泡,又称水变性或空泡变性,重度细胞水肿时,因胞质中过多的液体充斥而致细胞极度肿胀,称为气球样变,常见于病毒性肝炎(二)脂肪变性:非脂肪细胞胞质内出现明显脂滴,称为脂肪变性。多见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其中以肝脂肪变最为常见。病理变化:光镜下:脂肪变的细胞浆中出现大小不等球形脂滴,大者将细胞核挤至一侧胞膜下。肉眼观:脂肪变器官体积增大,

6、呈淡黄色,有油腻感。显著弥漫性肝脂肪变称为脂肪肝。发生机制:肝细胞胞质内脂肪酸增多,甘油三酯合成过多,脂蛋白、载脂蛋白合成减少2、心肌脂变虎斑心:是指受累心肌呈现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性的暗红色正常心肌交织,形成红黄相间的条纹,称为虎斑心 心肌脂肪浸润:是指心外膜下增多的脂肪组织向心肌内伸入,蓄积于心肌间质挤压心肌细胞,严重时可引起猝死(3) 玻璃样变性玻璃样变:又称透明样变,是指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蛋白质的积聚,HE染色中玻璃样变的物质呈均质、半透明、红染的小滴、颗粒或条索状变化1、细胞内玻璃样变 胞浆中出现均质、红染圆形小体,如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原尿中的蛋白质形成的玻璃样小滴;酒精性肝病时肝

7、细胞内的马洛里小体2、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胶原纤维增粗、融合,呈均质粉染的片状结构,见于瘢痕组织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3、细动脉壁玻璃样变 细动脉壁增厚、红染、管腔狭窄,常见于缓进型高血压或糖尿病的细动脉管壁,尤其是脑、肾、脾的血管壁,又称为细动脉硬化(四)粘液样变 粘液样变是细胞间质内粘多糖和蛋白质的蓄集,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AS等。(五)病理性钙化:骨、牙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其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碳酸钙。类型 转移性钙化:是指由于全身钙磷代谢失调而致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内,称为转移性钙化,如一些骨肿瘤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指体内钙磷代谢正常,继发于局部变性、坏死或濒死的组织

8、或其他异物内的钙化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见于结核病、动脉粥样硬化(6) 病理性色素沉着发生于细胞内:细胞水肿、脂肪变发生于细胞外:淀粉样变、粘液样变发生于细胞内外:玻璃样变、病理性钙化、病理性色素沉着三、细胞致死性损伤细胞死亡:是不可逆性改变,有坏死和凋亡两类。1、 坏死:是指活体内以酶溶性变化为主要特点的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2、 坏死的基本病变:主要是细胞核的变化(坏死时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染色质的浓聚,体积缩小,提示DNA转录合成停止核碎裂:核膜破裂和染色质崩解;核溶解:核染色质DNA和核蛋白水解等,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式,坏死细胞胞质主要表现为嗜酸性增强(一)凝固

9、性坏死凝固性坏死:是指组织失水,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地坚硬,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的状态,称为凝固性坏死部位:多见于心、肝、肾、脾等器官。病变:肉眼观:坏死组织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质硬,周围有暗红色出血带,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镜下观:光镜下细胞结构消失,但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大体轮廓仍可保存,坏死区域与正常区域常出现炎性反应带(二)液化性坏死液化性坏死:是指组织坏死后因酶性分解占优势,坏死组织被酶分解为液体状态,并常形成囊腔,称为液化性坏死部位:常发生在蛋白质含量少,脂质多或蛋白酶丰富的组织,如脑和胰腺镜下观:死亡细胞完全消失,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组织轮廓完全消

10、失(三)特殊类型的坏死1、干酪样坏死:多见于结核病时。肉眼坏死区呈黄色,松软、细腻,状似干酪,镜下坏死彻底,为颗粒状无结构红染物,为特殊型的凝固性坏死2、坏疽: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以致坏死组织呈黑褐色的大块组织坏死 机制:腐败细菌分解坏死组织释放硫化氢,与血红蛋白中的亚铁离子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或暗绿色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合并腐败菌感染(是坏疽和坏死的主要区别) 分为干性、湿性、气性三种,其比较如下。好发部位原因病变特点全身中毒症状干性坏疽四肢、体表动脉闭塞、静脉回流通畅干缩、黑褐色、分界清楚轻或无湿性坏疽 肺、肠、阑尾、子宫、胆囊、动静脉均阻塞湿润、肿胀、黑褐或绿色,有恶臭

11、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重,明显气性坏疽深部肌组织创伤伴厌氧产气夹膜杆菌感染肿胀、呈棕黑色,污秽,奇臭,有气体溢出,坏死区按之有捻发感边缘分界不清重,明显 (3)坏死结局: 1、溶解吸收2、分离排出3、机化:是指组织深部的坏死灶,既不能完全溶解吸收又无法分离排出,则由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最终形成瘢痕的过程,称为机化4、 钙化、包裹及囊肿的形成3、凋亡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自溶, 不引发急性炎症反应,与基因调节有关(1)形态特征:细胞皱缩,胞质致密,核染色质边集,尔后胞核裂解,胞质生出芽 突并脱落,形成含核碎片和细胞器成分的膜包被凋亡小体l

12、 坏死与凋亡在形态学上有何区别?坏死凋亡受损细胞数多少不一单个或小团细胞质膜常破裂不破裂细胞核固缩、裂解、溶解裂解细胞质红染或消散致密间质变化胶原肿胀、崩解、液化,基质解聚无明显变化凋亡小体无有细胞自溶有无急性炎反应有无第二章、损伤的修复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 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修复的形式: 完全再生:邻近同种细胞通过分裂增殖以完成修复的现象。并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为完全修复 纤维性修复:通过肉芽组织增生,填补组织缺损,并逐渐转化为瘢痕组织的现象1、 再生有同种细胞来完成修复(1)如果恢复了原来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称为完全性再生。(2)由纤维

13、结缔组织来完成修复的,称为纤维性修复,属不完全再生。(3)各类细胞的再生能力纤维性修复:也称瘢痕性修复,是指细胞不能进行再生性修复的情况下,由损伤局部组织间质内新生的肉芽组织溶解吸收坏死组织,并不断增生对损伤性组织进行修复2、肉芽组织由新生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以及少量的炎症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的浸润,肉眼观: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镜下观:肉芽组织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平行排列,垂直于创面生长,并在近表面处互相吻合形成弓状突起,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散在的分布于毛细血管之间

14、(1)肉芽组织由三种成分构成:新生的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成纤维细胞);炎性渗出成分。(2)肉芽组织结局:细胞间液体减少并逐渐消失,炎细胞逐渐减少,小动静脉、毛细血管部分闭塞消失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肉芽组织逐渐转化并老化为瘢痕组织3、瘢痕组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所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1) 有大量平行或交错分布的胶原纤维束组成,常发生玻璃样变 瘢痕组织: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特点: 大量平行或交错分布的胶原纤维束;纤维束往往呈玻璃样变;纤维细胞稀少;大体上局部呈收缩状态、苍白或灰白半透明、质硬韧乏弹性。(二)瘢痕组织对机体的影响有利方面它能把创口或其他缺损长期 地填补并连

15、接起来,可使组织器官保持完整性; 可使组织器官保持其坚固性。不利方面 瘢痕收缩; 瘢痕粘连; 器官硬化; 瘢痕组织增生过度(肥大性瘢痕)。 (二)创伤愈合的类型一期愈合创缘整齐、缺损少、无感染、对合严密。二期愈合 创缘不整、缺损较大、无法整齐对合或有感染。与一期愈合不同。j由于坏死及炎症反应,需控制感染、清除坏死,再生才能开始。需多量肉芽组织将伤口填平。愈合时间较长,形成的瘢痕也大,创伤处切缘整齐,组织破坏少,炎症反应轻肉芽组织从伤口边缘长入,表皮由基底细胞再生,愈合后瘢痕较小,表皮再生完全(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 年龄:青少年快,老年慢. 营养:尤其含硫氨基酸,蛋白质缺乏,愈合延缓

16、,肉芽和胶原形成不良 局部因素 感染与异物加重局部损伤,细菌毒素和酶,溶解基质和胶原创口感染妨碍创损愈合渗出物多,张力大,有利于伤口裂开4、创伤愈合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组织离断货缺损后的修复过程。是涉及各种组织再生、 肉芽组织及瘢痕形成的复合组合。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的比较一期愈合二期愈合伤口状态缺损小,无感染缺损大,或伴有感染创缘情况可缝合,创缘整齐、对合紧密不能缝合,创缘无法对合、哆开炎症反应轻,再生与炎症反应同步重,待感染控制、坏死清除,开始再生再生顺序先上皮覆盖,再肉芽组织生长先肉芽组织填平伤口。再上皮覆盖愈合特点愈合时间短,瘢痕少愈合时间长,瘢痕大4、 骨折愈合(1)四个阶段1、 出血血

17、液(主要为红细胞)自心脏、血管腔溢出的过程称为出血2、内出血血液蓄积于体腔内称为体腔出血(胸腔、腹腔和心包积血); 血液蓄积在组织间质内可见到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少量出血可形成小出血灶, 较大量的出血可形成血肿,(硬模下血肿、内囊血肿、皮下血肿)3、皮下出血 (1)直径5mm瘀斑 (2)皮肤、粘膜出血灶的颜色随红细胞崩解后释放出血红蛋白降解的过程而改变。 紫红色蓝绿色橙黄色直至消退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充血和淤血1、 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输入量增多而导致局部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加,称为充血,又称为动脉性充血病变:肉眼观: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颜色鲜红,产热增多 镜下观:

18、局部血量增加,毛细血管扩张2、 淤血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增多,称为淤血,又称静脉性充血(1) 原因:静脉受压:静脉受压可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导致器官或组织淤血 静脉腔阻塞:静脉内血栓形成或侵入静脉内的其他栓子,阻塞静脉回流 心力衰竭:左心衰竭:影响肺静脉回流,引起肺静脉淤血,右心衰竭时,引起体循环 淤血,表现为下肢淤血,肝淤血(二)病变和后果 大体: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紫/暗红色,温度下降,切面湿润多血 镜下:器官内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后果:1、 淤血性水肿:淤血时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加之局部组织内代谢

19、物的作用,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水、盐和少量蛋白质漏出,引起淤血性水肿,常见于胸水、腹水或胸腔积水 2、淤血性出血:缺氧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红细胞漏出,小灶性出血3、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 4、淤血性硬化:间质增生: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组织内网状纤维化,常见于肝硬化、肺硬化(3)重要器官瘀血: a. 慢性肺淤血:常见于慢性左心衰竭,尤其是慢性风湿性心辧膜病引起的左心衰竭。镜下观: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并见巨噬细胞。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的心力衰竭细胞。 肉眼观: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呈暗红色,质实,切面有淡红色或暗

20、红色泡沫样液体流出长期肺淤血时,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 b. 慢性肝淤血:常见于慢性右心衰竭,尤其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引起的右心衰竭。 病理变化:肉眼观:肝体积增大,包膜紧张,重量增加,色暗红,质地较实,肝表面和切面可见红黄相间的花纹状结构,似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镜下观: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四周肝窦高度扩张淤血,充满红细胞,严重时,淤血区的肝细胞萎缩消失或坏死,肝小叶周边部的肝窦淤血、缺氧较轻,肝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地脂肪变性,长期慢性肝淤血可导致淤血性肝硬化三、血栓形成 1、血栓在活体心和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凝集

21、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血栓形成后可溶解或脱落。脱落后形成血栓栓子,可引起栓塞和梗死,可机化和再通 2、形成条件 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下肢比上肢多3倍。原因:静脉血流缓慢,静脉不似动脉那样随心搏动而舒张,其血流有时会出现短暂停滞静脉内有静脉瓣,静脉瓣处血流不但缓慢而且容易形成涡流,因而静脉血栓往往以瓣膜囊为起始点静脉壁较薄,容易受压血流通过毛细血管到达静脉后,血液粘性有所增加(1)血流缓慢,停滞:轴流增宽血小板进入边流易与内皮黏附局部被激活的凝血因子难于被稀释局部凝血因子浓度上升血液凝固血栓形成(2)血流不畅涡流形成冲击管壁使内皮受损内皮下胶原暴露涡流的

22、离心力使血小板靠边和聚集易于形 成血栓(3) 血液凝固性增加血小板、凝血因子增多,纤溶系统活性血液凝固性增高(4) 血液凝固性增高:1、遗传性高凝状态:继发于疾病过程中遗传性高凝状态:因子基因突变 2、获得性高凝状态:手术、创伤、妊娠和分娩前后血液凝固性增高DIC等3、血栓的类型 类 型 形成条件主要成分形态特征 白色血栓 血流较快时,主要见于心瓣膜血小板少量纤维素呈灰白色、质硬,表面粗糙有波纹与瓣膜壁血管相连混合血栓血流缓慢的静脉,往往以 瓣膜囊或内膜损伤处为起点血小板 红细胞粗糙干燥的圆柱状、粘着、灰白、与褐色相间红色血栓 血流缓慢甚至停滞的静脉,静脉延续性血栓尾部红细胞纤维蛋白肉眼观:血

23、栓呈暗红色,新鲜时光滑湿润、有弹性、与血管壁无黏连陈旧则变干枯、质脆易碎,无弹性易脱落造成栓塞透明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循环纤维蛋白血小板呈均匀红染半透明状,由纤维素构成4、血栓的结局 (1)、溶解吸收软化脱落机化再通钙化 (2)、再通在血栓机化的过程中,由于血栓收缩或部分溶解,使血栓内部或血栓与血管 壁之间出现裂隙,这些裂隙与原有的血管腔沟通,并由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 覆盖,形成新的血管腔,使已被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5、血栓对机体的影响有利影响:止血,局限感染区域,防止感染扩散 不利影响:阻塞血管脱落形成栓塞 、梗死,引起心瓣膜变形 纤维化、 瘢痕收缩、出血或休克 DIC四、

24、栓 塞(1)栓塞与栓子随循环血液流动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一、栓子的运行途径1、体循环静脉系统或右心的栓子,可栓塞于肺动脉的主干或其分支,引起肺动脉栓塞2、左心和体循环动脉系统的栓子,可栓塞于体循环各器官的动脉分支3、肠系膜静脉或脾静脉的栓子进入门静脉系统的各级分支4、偶见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患者,可发生交叉性栓塞5、可发生逆行性栓塞(2) 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A、血栓栓塞:由脱落的血栓引起的栓塞,是各种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占99%以上。 1、肺动脉栓塞:引起此栓塞的血栓栓子95%来自下肢深静脉,少数为盆腔静脉,偶尔来自右心附壁血栓 2、

25、体循环动脉栓塞左心及体循环动脉系统的血栓栓子,可引起全身口径较小的动脉分支的 阻塞,但以脑、肾、脾、下肢等处最为常见,引起器官的梗死 栓塞的后果取决于栓塞的部位,侧支循环是否建立及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B、脂肪栓塞:循环血液出现脂肪脂滴并阻塞血管腔,称为脂肪栓塞,常见于长骨粉碎性骨折、烧伤、严重脂肪组织挫伤、脂肪肝挤压伤C、气体栓塞: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循环或溶解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血管或心腔,称为气体栓塞空气栓塞:多因静脉破裂后空气经缺损处进入血流所致减压病:见于深潜水或沉箱作业者迅速浮出水面或航空者由地面迅速升入高空时,气压骤减,原来溶解于血液、组织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迅速

26、解离,形成气泡,氮气溶解缓慢,易形成气泡堵塞血管腔,而形成氮气栓塞D、羊水栓塞:常见于分娩过程中,在分娩或胎盘早期剥离时,羊膜破裂,尤其伴有胎头堵塞产道时,子宫强烈收缩,子宫内压增高,羊水可被压入破裂的子宫壁静脉窦内,而引起栓塞,羊水栓塞的证据是尸检时在肺动脉小分支和肺泡毛细血管中见到羊水成分,一般认为羊水内所含的代谢产物、血管活性物质、凝血激活酶样物质等进入血流引起过敏性休克、DIC也是患者致死的原因五、梗死1、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因血流迅速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其形成的过程,称为梗死的形成2、(二)发生梗死的条件:供血血管的类型:终末动脉供血的器官,心和脑虽有一些侧支循环,但吻

27、合支的官腔狭小,一旦动脉血流被迅速阻断,因不易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而造成梗死血流阻断发生的速度:若病变发展较快或急速发生的血流阻断,侧支循环不能及时建立或建立不充分则发生梗死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血液的含氧量3、 梗死的类型(1) 贫血性梗死 发生在组织结构致密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和脑组织。病变:肉眼观:因梗死灶含血量少,故呈灰白色,干燥坚实,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分界处有暗红色出血带镜下观:梗死灶早期可见核变化及细胞质红染等坏死特征,正常组织与梗死灶交界处可见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和漏出的红细胞和炎细胞的浸润,后期有肉芽组织长入,形成瘢痕组织梗死灶的形态取决于该器官的血管分布,如脾、肾

28、的动脉呈锥形分支,故梗死灶也呈锥形,尖端朝向器官中心,底部靠近器官表面;肠系膜血管呈扇形分支,故肠梗死呈节段状;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故心肌梗死灶形状不规则,呈地图状。(2)出血性梗死A、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是:组织结构疏松;双重血液供应或吻合支丰富; 动脉阻塞的同时静脉回流障碍。 B、出血性梗死常发生的器官为肺和肠。1、 肺的出血性梗死:严重的肺淤血是肺梗死的先决条件,肉眼观:梗死灶质实,呈楔形,暗红色,表面略微隆起镜下观:梗死灶内充满红细胞,肺泡壁结构模糊第六章 炎症一、炎症1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所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极为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 血管反

29、应是炎症过程的主要特征和防御的中心环节2、血管反应炎症的中心环节,主要特征是:白细胞渗出和液体渗出4、炎症介质: (1)、部分来自白细胞: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溶酶体酶、细胞因子 (2)、部分来自血浆:缓激肽、补体成分、纤维蛋白多肽、 (3)、作用:发热、趋化性、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5、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常见于心、肝、脑等实质性器官的某些 感染和中毒,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 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叫渗出,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

30、也是炎症的中心环节渗出的过程:1.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细动脉短暂收缩细动脉扩张、血流加速血管进一步扩张、血流速度减慢2、液体渗出液体渗出的机制(1) 血管通透性的升高:内皮收缩内皮细胞损伤穿胞作用增强 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2)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及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渗出物(液):因血管通透性增高所致 漏出液:因静脉回流受阻所致液体渗出的意义:稀释毒素,减轻毒性作用渗出物中抗体、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渗出物中含纤维素,纤维素网可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有利于白细胞的吞噬。炎症后期纤维素网可成为修复的支架不利影响:液体过多,压迫器官,影响功能纤维素渗出过多机化、粘连。白细胞渗出及其作用(三)白

31、细胞渗出: 炎症(性)细胞:炎细胞浸润:最重要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其吞噬作用是炎症防御反应的中心环节白细胞的游出过程白细胞边集和滚动、附壁白细胞黏着 白细胞游出 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黏着是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分子)和白细胞表面的粘附 分子(整合素)介导的(四)趋化作用:白细胞沿化学物质浓度向着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定向移动称为趋化作用,这些化学刺激物就叫趋化因子(3)增生: 炎症局部组织;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数量增加第三节、炎症的类型1、炎症的临床类型 (1)、四种类型:超急性炎症、急性炎症、亚急性炎症、慢性炎症2、 急性炎症急性炎症可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变质性炎:病变以组

32、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而渗出、增生较轻的炎症.如急性重型肝炎,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坏死,乙型脑炎,是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变化,影响到脏器的功能2、急性渗出性炎症的类型 渗出性炎根据渗出物的成份划分: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1)、浆液性炎症 概念:以浆液渗出为主,含3%-5%的血浆蛋白质,白蛋白为主,混有少量的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常见的有炎性水肿、水疱、积液 卡他等类型好发:浆膜、粘膜、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等处(喉头水肿)结局:浆液性炎一般较轻,渗出的浆液可由血管或淋巴管吸收,局部轻微的上皮组织损伤也易修复,不留痕迹(2)、纤维素性炎: 概念: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 好发:于粘膜

33、、浆膜和肺脏。 病变特点:假膜性炎-发生在粘膜时,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其下的坏死粘膜组织形成 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膜。如咽白喉的假膜牢固附着于粘膜面不易脱落; 而气管白喉的假膜较薄而浅在、易脱落窒息、危及生命。绒毛心-发生在 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随心脏搏动渗出的纤维素被牵拉成绒毛状。(3)、化脓性炎 :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炎症主要类型:(1)表面化脓和积脓 浆膜或黏膜的化脓性炎症 化脓性尿道炎、化脓性支气管炎 脓液在浆膜腔或胆囊、输卵管内积聚积脓 (2)蜂窝织炎 疏松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下、粘膜下、肌肉间、阑尾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

34、球菌引起,链球菌能分泌透明质酸酶降解疏松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分泌链激酶降解纤维素,因此细菌易于通过组织间隙和淋巴管扩散,表现为组织内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3)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特征:组织发生溶解坏死,、脓腔形成由金色葡萄球菌产生毒素、血浆凝固酶组织坏死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并释出酶液化坏死组织、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素炎症病变较局限,形成脓腔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和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痈:多个疖融合在皮下、脂肪和筋膜组织中相互勾通的脓肿溃疡:皮肤黏膜的脓肿向表面破溃而形成的组织缺损窦道:深部的脓肿向体表或自然管道穿破,形成有一个排脓的盲端通道瘘管:深部脓肿的一端向

35、体表或体腔穿破, 另一端向自然管道穿破或在两个有腔官之间形成贯通两侧的通道脓肿与蜂窝组织炎的异同点脓肿蜂窝组织炎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常为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范围局限性,常在局部组织常见于皮肤、肌肉、阑尾特点破坏组织,形成脓腔弥散性,易扩散愈后痊愈后易形成瘢痕痊愈后不留瘢痕相同点均为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炎症(2) 、出血性炎症炎症时由于血管的损害特别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三、慢性炎症1. 一般性炎症:炎症息肉 炎症假瘤2. 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概念:在炎症局部形成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称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肉

36、芽肿可分为异物肉芽肿和感染性肉芽肿,其主要成分是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第四节、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1、炎症的局部表现:以体表炎症时最为明显,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2、炎症的全身反应:发热、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多炎症性(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临床指征 细菌-中性粒细胞增加 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病毒-淋巴细胞增加第5节 、炎症的结局3、急性炎症的结局 局部蔓延淋巴管播散血道播散(1)菌血症:是指细菌由局部病灶通过淋巴管或血管进入血流,血中有细菌但未大量繁殖,不引起全身中毒症状,但在血液中可检查到细菌,称为菌血症(2)毒血症:是指细菌产生的毒素或毒性产物被吸收入血,引起全

37、身中毒症状,(寒战、发烧等)或休克,称为毒血症(3)败血症:是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不仅大量繁殖,而且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并常有皮肤粘膜出血点,称为败血症(4)脓毒败血症:是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是指化脓菌入血后不仅大量繁殖,而且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其除有败血症表现,还在器官、组织形成多发脓肿第10章 肿瘤1、 肿瘤1、第一节、肿瘤的概念、形态(1)、肿瘤:机体局部组织的正常细胞受到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细胞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肿瘤性增生 非肿瘤性增生增生 单克隆

38、性 多克隆性 分化程度 失去分化成熟能力 分化成熟与机体协调性 相对自主性 具有自限性病因去除 持续生长 停止生长形态结构、功能 异常 正常 对机体影响 有害 有利第2节 、肿瘤的形态一、肿瘤的大体形态1、形状:形状多种多样,与其发生部位、组织来源、生长方式和肿瘤的良恶性密切相关。有息肉状、乳头状、蕈伞状、菜花状、结节状、分叶状、囊状、溃疡状等2、颜色:与起源组织相似. 因含血量的多寡、有无出血、色素、变性、坏死呈现不同的颜色3、质地:与肿瘤的种类、肿瘤的实质与间质的比例及有无变性、坏死有关二、肿瘤的组织结构(2)、组织结构:肿瘤实质:由肿瘤细胞构成,是肿瘤的特异性成分,决定肿瘤的组织来源、良

39、恶性、分化程度,生物学特点及其特性 肿瘤间质:一般由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淋巴管组成,对肿瘤实质起着支持和营养作用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特异性2、肿瘤的异型性(1)、肿瘤的异型性:指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称为肿瘤的异型性,其中,肿瘤的异型性越大,表示肿瘤分化程度越低,其恶性程度越高,反之亦然,异型性的大小是诊断肿瘤、确定其良恶性或恶性程度的主要组织学依据肿瘤异型性大小反映了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2)分化:肿瘤细胞和组织与其起源的成熟细胞和组织的相似程度一、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表现为:瘤组织在空间排列方式上(极向、器官样结构及其与间质的关系 等方面)与其

40、来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良性肿瘤的组织结构异型性小,表现为瘤细胞的分布和排列不太规则恶性肿瘤细胞组织结构异型性明显,瘤细胞排列更为紊乱,失去正常的排列结构,层次和极性二、肿瘤细胞的异型性(1)瘤细胞的多形性:细胞形态、大小不一致,通常较大,可出现瘤巨细胞(2)瘤细胞核的多形性:核体积增大,核浆比增大(正常1:46,恶性1:1),畸形怪状,核深染,核膜厚,核仁大数目增多,病理性核分裂像,如多极性核分裂、不对称性核分裂、顿挫型核分裂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良性肿瘤的命名通常是在来源组织名称之后加“瘤”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命名通常是在来源组织名称之后加“癌”由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

41、脉管、脂肪、肌肉、骨,软骨组织等)发生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特殊命名:“母细胞瘤”、 “恶性”、“白血病”、“瘤”结尾的恶性肿瘤第5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具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能力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点,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生长方式: A、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典型的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缓慢,不侵犯周围正常组织,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推开或挤压周围组织,常呈结节状,周围可形成完整的纤维性包膜,与周围界限分界清楚,活动度良好,手术易完整切除,不易复发,对器官影响主要是压迫和阻塞B、外生性生长,是恶性肿瘤的典型生长方式,发生在体表、体腔和自然管道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乳头状、息肉

42、状,或菜花状,称为外生性生长,良、恶性肿瘤均有此种生长方式,但恶性肿瘤在向表面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常常向组织深部浸润,引起生长迅速,血液供应不足,表面常形成凹凸不平、边缘隆起的恶性溃疡C、浸润性生长,是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生长迅速,瘤细胞侵入周围组织间隙,血管或神经束衣,并浸润破坏周围组织,一般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紧密连接、分界不清二、肿瘤的扩散扩 散: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特点(1) 直接蔓延:是指随着恶性肿瘤的不断长大,肿瘤细胞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衣连续不断地浸润生长,侵入并破坏邻近周围正常组织或器官,称为直接蔓延(二)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和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所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瘤转移途径:A、淋巴道转移:是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淋巴结内转移癌,首先出现在左边缘窦,特点为淋巴结肿大、灰白,质地硬,晚期融合)B、血道转移:是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其过程是从细静脉或毛细血管或胸导管入血,顺血流运行,并穿过血管壁在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瘤,血道转移最常见的是肺 ,其次是肝、骨,因此,肺、肝、骨的影像学检查,对了解恶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