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pdf

上传人:黄****学 文档编号:2779207 上传时间:2020-05-05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34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古诗三首.pdf(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17 古诗三首 文本分析: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 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 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望天门山 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 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 到了充分展现。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前两句写景, 后两句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 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 而且新奇别致、 情味隽 永。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 景再现于纸上。 本诗从一个“望”字

2、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 “山 水翠”“青螺”是遥望所得,生动地勾画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教学设计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 教学方法, 注重图文结合, 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要能体现语文课程标准 “以读为本” 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语言的 优美、精练和人文内涵的丰富,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 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 认识“亦、宜”等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 楚”等 13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 能结合注释,用自

3、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思。 课时安排: 3 课时 2 望天门山 1. 识记“断、楚、至、孤、帆”5 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3. 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 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 1. 借助多媒体, 通过聆听、诵读、画面呈现和想象, 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本诗, 提升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

4、. 通过小组合作、 借助注释、自主查阅等方式, 理解诗歌中“断” “回” “出” “孤”等字的意思, 从而推动理解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思,教授学生学习古诗 的方法。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 播放展现祖国山水的视频,激发学生情感。 导语:神州大地,地大物博,青山碧水,美不胜收。不管是巍峨俊秀的名山 大川、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还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圣洁无瑕的雪域高原, 处处都有无尽的宝藏。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将纵横四海, 去领略祖国各 地的美丽风光, 去感受古今文人骚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深情。今天,我们 先追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山川湖泊。 2.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

5、的李白的诗歌,集体吟诵。 过渡:“诗仙”李白可谓家喻户晓。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 诗歌?(指名学生回忆,集体背诵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 静 夜 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赠 汪 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 3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 出示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 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他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 宁西南),曾被召至长安, 供奉翰林。主要作品有

6、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将()进酒等。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 年), 25 岁的李白 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 第一次离开四川远游荆楚, 后又乘舟顺江而东, 途经 安徽境内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一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这首 诗充分展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 4. 出示课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理解诗题。 预设:引导学生做一做“望”的动作,从而理解诗题。“望天门山”,就是 说这首诗的内容是诗人远望天门山见到的景象。全诗都是围绕这个 “望”字来写 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齐读诗歌。教师相机纠正不准确的地方,引导学生多读几遍。 2. 出示词语课件,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中 断 du

7、 n 楚 ch 江至 zh 此回孤 帆 f n 3. 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教师指导断句。 望/ 天门山 天门/ 中断/ 楚江/ 开,碧水 / 东流/ 至此/ 回。 两岸/ 青山/ 相对/ 出,孤帆 / 一片/ 日边/ 来。 4. 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对方朗读中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5. 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最后齐读诗歌。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 1. 再读古诗,小组讨论。 (1)大声诵读并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与小组内同学进行交流。 2. 汇报交流,合作探究。 4 (1)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介绍这两处

8、风景。 天门山:今安徽境内的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 像天然的门 户,所以叫天门山。 楚江: 即长江。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所以叫楚江。 (2)欣赏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理解“中断”。 预设:看看这两幅图,谁来说说什么叫“中断”。(从中间断开。)谁把谁 给从中间断开了呀?(长江水把天门山从中间断开了。)气势多么磅礴啊!一起 读一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3)播放江水奔腾回旋的视频,理解“至此回”。 预设: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 波涛的情景。谁来说说“至此回”的意思?(到这个地方激起回旋。)因为什么 “至此回” ?(因为山势的阻挡。 )这种

9、景象带给你什么感受? (壮观、磅礴。) 好!读出这样的气势。(碧水东流至此回) (4)出示前两句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说诗意。 思考:读这两句诗, 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 什么? 预设:碧绿的江水一路奔腾向前, 猛烈地撞击着挡路的山石, 像一位发怒的 巨人把天门山劈成了两半,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巍峨的天门山丝毫不为所动, 在奔流的江水中巍然屹立。 浩荡的江水流到这里, 由于山势的阻拦而激起了巨大 的回旋,更显得汹涌澎湃。 (5)指导朗读,读出水的浩荡、山的磅礴。 (6)引导学生将望庐山瀑布的“望”同本诗中的“望”比较,理解“相 对出”。 预设:课前我们诵读了 望庐山

10、瀑布 ,不过望天门山 和望庐山瀑布 的“望”却又有些不同,大家知道不同在哪儿吗?(引导学生比较诗人所在的地 方)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 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和站在船头的诗人) 想一想,从远处到近处, 诗人看到的景象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 如汽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前方的景物带给乘客的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5 明确:船随着激流前行, 前方的天门山扑入诗人的眼帘,好像是出来迎接自 己一样。明明是青山不动船在动, 可是感觉不是船在动, 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 己。 (7)引导学生想象:假设你就是船上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

11、你有什么 感觉?心情怎样? 预设:这青山仿佛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望着眼前的开阔景象, 我的心中无 比豪迈,充满了激情。 小结:正是这种浪漫、豁达的情怀,让李白的“诗仙”之名当之无愧!一个 “出”字,给静止不动的山带来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诗的意境中。 (8)引导学生说说后两句的诗意。 明确: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 似乎倾斜着出现在江边; 一叶孤舟从太阳落山 的地方飞速驶来。 (9)教师点拨重点并指导朗读,读出诗人心中的豪情。 四、想象意境,升华情感 1. 听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1)自读诗歌,圈画诗歌中描绘的景物。(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2)听诗歌,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想象

12、自己看到的画面。 2.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内容。 3.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小结:巍峨俊秀的青山,奔流不息的江水,这是多么壮丽的自然奇观!乘一 叶轻舟,望青山出迎,看江水奔腾,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诗兴大发呢?同学们, 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 说说看,这首诗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热爱。)让我们也像诗人一 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 4. 播放配乐,教师引读,学生激情诵读。 引读: 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 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

13、天门中断 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6 引读: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 巨人一 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女生齐诵: 两岸青山相对 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引读: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他 满怀希望、激情地吟诵着(集体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 教师小结,学生试背。 小结: 丽日照临江水,一叶轻舟在江面上扬帆而行,驶近夹峙两岸的青山, 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诗人紧扣一个“望”字,借助笔下一派壮 丽的景色, 不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将自己宽

14、阔的胸襟、 奔放不羁的情 思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了。 五、小结方法,自学提示 1. 回顾所学,引导学生梳理方法。 过渡:这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 望天门山这首古诗。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 同学们能不能说说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其实,在学习第二单元中的古 诗的时候,我们已经总结过这种方法了。 2.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总结方法。 (1)解诗题:明白诗歌写的内容。 (2)读诗文:读准字音、节奏、轻重音,读通、读顺古诗。 (3)明诗意:理解重点、难点词语,理解诗歌大意。 (4)想画面:想象诗歌展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5)悟诗情:通过诗人描绘的景象,感悟诗人的情感。 3. 教师小结。 小结:

15、常言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登山临水,能让人增长见识,陶 冶情操,我们平常所说的“山水怡情”就是这个道理。这节课,我们跟随唐代大 诗人李白一览名山的奇崛, 下节课,我们将追随另外两位诗人去感受秀水的柔情。 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另外两首古诗。 4. 作业设计。 (1)背诵望天门山。尝试默写全诗。 7 (2)搜集并阅读更多描写山川的古诗,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诗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1. 认识“亦、抹、宜”3 个生字,会写“饮、初”2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饮、 抹”。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 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 会诗人的感情。

16、3. 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1.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 运用习得的方法学习古诗,欣赏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抽查背诵望天门山,齐背。 2.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 悟诗情。) 3. 教师过渡,引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 过渡: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 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 4. 播放 “西湖十景”的视频,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对西湖的印象。 预设: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 一般 5. 教师过渡,揭示课题。 过渡:俗话说:

17、“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比作人间天堂,是因 为那里有优美的西湖, 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这其中就有宋 代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出示课题) 8 6. 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明确:“饮”,读第三声。 “湖”,西湖。“饮湖上”,意思是在湖上饮酒, 赏玩风景。这是交代事件背景。“初晴后雨”,刚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这是交代天气变化情况。 诗题告诉我们, 诗人在湖上饮酒游玩时, 因为天气变化 看到了不同的湖景。 二、比较朗读,整体感知 1. 回顾所学,指名学生介绍苏轼其人。 过渡:我们在本册第二单元学过苏轼的一首诗赠刘景文。那现在谁来当 当小老师,再给大

18、家介绍一下苏轼? 2. 教师简单介绍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熙宁四年(公元 1071 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往杭州 任通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一个春日,他和朋友乘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 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来。苏轼诗兴 大发,写下两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 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 十分关心人民的生活, 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他在西 湖兴修水利,建造了“苏堤”和“三潭印月”两道独特的景观,深受百姓爱戴。 除了这次和朋友们游湖外, 他曾无数次在西湖边漫步, 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 情。 3. 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节奏。

19、 4. 出示词语课件,指名学生朗读, 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引导学生识记多音字。 饮 y n 初 ch 晴后雨潋 li n 滟 y n 雨亦 y 奇淡妆浓抹 m 相宜 y 多音字: 5. 播放朗读音频,注意听节奏、轻重音,教师指导朗读。 饮/ 湖上/ 初晴/ 后雨 9 水光/ 潋滟/ 晴方好,山色 / 空蒙/ 雨亦奇。 欲把/ 西湖/ 比西子,淡妆 / 浓抹/ 总相宜。 6. 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对方朗读中的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7. 出示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让学生比较朗读,有所感悟。 过渡:山也好,水也罢,都是美不胜收。但这两种美读出来是一样的吗?显 然不同。(出示 填空:美)如

20、果要在横线上补充一个字概括你读诗的感受, 这两首诗,你会分别填什么字?(壮美、柔美。) 8. 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指名读,齐读。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 小组合作学习。 (1)明诗意:结合书中注释,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圈画出 不太明白的地方,和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2)想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 么。 (3)悟诗情:从诗人所做的事、所看见的景,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2. 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赏西湖之“晴”。 (1)出示诗句,理解“潋滟”。 预设:课文注释中“潋滟”意为波光闪动的样子。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 到的画面

21、,如碧波荡漾,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泛起点点金光 (2)出示晴天的西湖照片,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进行想象,用自己的 话描述出来。 填空:的时候,的阳光洒在西湖上, 西湖。 预设:晴空万里,视野开阔,周围的景物是那么鲜妍明媚。一碧千顷的湖面 上,清风徐徐,亲吻着游人的脸。湖水随风轻柔地波动着,发出温柔的呢喃。偶 尔从半空掠过几只小鸟, 留下几声欢快的歌谣。 举目四望, 灿烂的阳光像碎金子 一样,遍洒在湖面上。真美啊! (3)指导朗读,读出温柔、明媚的感觉。 3. 学习“山色空蒙雨亦奇”,赏西湖之“雨”。 过渡:晴天的西湖娇媚艳丽,真让人陶醉啊!诗人和朋友们一起,一边欣赏 10 美景,一边举杯畅饮,

22、 好不开怀!过了不久, 湖面上有雨落下, 升腾起一片水汽。 诗人抬眼望去,远处的山峦隐隐约约,已是另外一番景象。 (2)出示诗句,理解“空蒙”。想象“山色空蒙”的画面。 预设:课文注释中“空蒙”指迷茫的样子。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到的画 面,如远处的青山烟笼雾绕, 隐隐约约只能看见连绵起伏的轮廓,像是害羞的姑 娘披上了一层薄纱,遮住了自己艳丽的容颜 (3)出示雨天西湖的照片,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进行想象,用自己的 话描述出来。 填空:的时候,的阳光洒在西湖上, 西湖。 预设: 近处,亭台楼阁、依依垂柳依稀可见,远处,云雾弥漫,朦朦胧胧。 雨中的西湖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

23、 让远处的青山若隐 若现,让人心驰神往。 (4)指导朗读,读出神秘、向往的感觉。 4. 个性赏读“晴雨西湖”。 过渡:晴雨两种天,西湖两样美!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 好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按照你们自己的体会,大声读一读前两 句吧!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么读。 预设:学生的朗读可能有不同的效果,或者认为两种景色都很美,就把“水 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或者认为晴天雨天两种不同的天气才使西湖显 现出两种不同的美,就把“晴”和“雨”读重一点;或者认为晴天的水光潋滟让 人觉得特别美好,雨天的山色空蒙让人觉得特别奇妙,就把“方好”和“亦奇

24、” 读得重一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体会,及时鼓励评价。 (3)教师引读,引领学生熟读、背诵前两句诗。 过渡:同学们,你们的朗读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用不同的解读美美地读 读这两句诗吧! 引读:两种“景色”都很美(学生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 亦奇。) 11 引读:两种“天气”都很好(学生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 亦奇。) 引读:两种“感觉”都很妙(学生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 亦奇。) 5. 学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过渡:阳光下妩媚多情, 细雨中朦胧秀丽, 这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陶醉了, 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1)出示第 3、4 句,学生齐读。 思考:

25、诗人用什么来比喻西湖? (西子。) (2)出示西施图片,简介西施。(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3)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是怎么赞美她的?(淡妆浓抹总相宜。) (4)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片,或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淡妆浓抹”。 (5)指名学生说说“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这句话是赞美谁的?(不 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既赞美了西施,也赞美了西湖。) (6)“西湖”和“西子”有哪些相似之处?(西湖本来就很美,晴天美, 雨天也美;西施本来就很美,淡妆美,浓妆也美。晴天、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 浓抹的西施一样,都很合适。) (7)教师引读、小结。

26、引读:美丽的西湖晴天美,雨天也美,真是(男生齐读:淡妆浓浓总相 宜) 引读:美丽的西子淡妆美,浓妆也美,真是(女生齐读:淡妆浓抹总相 宜) 小结:西湖之美,何止在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黄昏,西 湖的景色各不相同, 美不胜收。诗人发出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感慨为后世所称道,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这个人景合一的美称。 6. 诵读诗句,感悟诗情。 (1) 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天气下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怎样?(激 动、兴奋、高兴) (2)带上这样的好心情,我们把整首诗再美美地读一读。男生读,女生读, 12 配乐读。 (3)指名试背整首古诗。齐背。 四、对比阅读

27、,加深体验 1. 引导学生想象朗读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预设: 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画面,感受“壮美”与“秀美”的区别。 2. 联系自己的旅游经历或回忆看过的电视、书籍等,跟同学说一说自己所知 道的“壮美”之景或“秀美”之景。 3. 齐读两首诗歌。教师小结。 小结:望天门山着力表现的是长江的雄壮、天门山的险峻;饮湖上初 晴后雨极力渲染了西湖的柔媚。 两种景色各得其宜, 共同书写了这样的主题 祖国的山河真是多姿多彩!让人无限热爱! 五、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 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2. 推荐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组诗中的第一首。 3. 搜集并阅读其他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 如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8、(南宋 杨 万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北宋苏轼)。 望洞庭 1. 认识“庭、未、盘” 3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会写“镜、未”等6 个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 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 言美、音韵美。 3.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怀。背诵诗歌。 4. 积累吟诵洞庭湖美景的名句。 13 理解“两相和” “白银盘”和“青螺”,想象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 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 一、创设情境,引入诗文 1. 教师导入,揭示课题。 导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 比西子,淡妆浓抹

29、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吸引了 众多的文人墨客, 他们写下了不计其数的佳句。 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 锡一起去洞庭湖边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夜景。 2. 播放展示洞庭湖风光的视频,介绍相关背景资料。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洞 庭湖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 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在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笔下, 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在唐 代大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洞庭湖的山水恰是“白银盘里一青螺”。 3. 出示洞庭月色图,播放

30、配乐诗朗诵。 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 1. 出示课件,介绍诗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 豪”之称。代表作有文陋室铭,诗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西 塞山怀古等。 2. 自读古诗,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大意。 (2)小组合作,交流难理解的词句。 3. 汇报展示,检测自学效果。 (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划分节奏。 正音:“庭”是后鼻音;“银、盘”都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在诗 中读第二声。 多音字: 14 磨m 打磨 磨合磨炼磨难千磨万击 m 磨坊磨盘石磨推磨磨不开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

31、思,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 15 相:相互。 镜未磨: 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和:和谐。 遥望: 远望。 (3)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4)出示湖光秋月图,教师讲述古诗大意,让学生说说对应的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块翡翠镶嵌在湖中央, 山点缀着水, 水环抱 着山。(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1. 出示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你从前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什么时间?天气怎样?周围的环境怎 样?) 预设:“秋月”,说明是秋天有月亮的晚上。“无风”,说明天气很好。皓 月当空,风平浪静,这个夜晚是宁

32、静的。 (2)理解比喻:“镜”比喻什么?“镜未磨”是什么状态? 预设:用“铜镜”来比喻“潭面”。“镜未磨”,没有打磨好的铜镜,不那 么平整,照物模糊。潭面虽然平静,但是并不是一点波澜都没有,在月光的照耀 下,也是朦朦胧胧泛着白光。 (3)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预设: 你在图画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能把自己感受到的美景向大家介绍介绍 吗?如皎洁的月亮、银色的波光 (4) 教师指导朗读, 学生用朗读表达感受。 (轻轻地读, 读出一种柔和美。 ) (5)教师总结,引读诗句。 16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 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多 么宁静的月夜啊!一起来读(

33、学生齐读:湖光秋月两相和) 引读:洞庭湖被淡淡的月光笼罩, 泛起点点银光, 仿佛一面没有被磨拭过的 铜镜,朦朦胧胧,那么柔和。一起来读(学生齐读:潭面无风镜未磨) (6)诗句中哪一个词最能表达出这种画面带给人的感受?(和。) 小结:夜色的柔和,湖水的温和,景物相衬相映的和谐,一个“和”字让人 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 出示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朗读诗句,圈画出表示颜色、形状的词,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山水画 面。 预设: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想象的画面,感受洞庭山水之美。明确 “翠、 白银、青”着色,“银盘”“青螺”绘形。这两句诗从颜

34、色、形状两方面,描画 出了洞庭山水之美。 (2)出示君山图片,教师简介传说。 君山古称洞庭山、湘山、有缘山,是“八百里洞庭”中的一个小岛,总面 积 0.96 平方公里,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传说洞庭山浮在水上,山里有 数百间金玉做的殿堂, 是玉女居住的地方, 一年四季金石丝竹之声响彻山顶。后 来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通称湘君)葬在此地,故后人就将这座山改名为 君山。 (3)理解“白银盘”“一青螺”比喻的巧妙。 预设:如果将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行吗?(不行。诗 人不仅把君山比作一枚青螺, 还把洞庭湖比作是白银盘呢。 短短的七个字却藏着 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真让人佩服呀!

35、) (4)指名读望洞庭,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如果你看到了眼前这样的美景, 你会有什么感受? (惊讶、赞叹) 你能读出这种感受来吗?(学生读后,询问其他学生,听出了什么感觉,还能怎 样读) (5)同桌互读,齐读。 四、拓展阅读,体会诗情 17 1. 拓展对比,欣赏不同诗句中比喻的巧妙。 过渡:看着这美丽的洞庭山水, 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流出了 “白银盘里一青螺” 的奇妙诗句,唐代另一位诗人雍陶也写下了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的佳句。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1)出示“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引导学生感悟诗意。 明确: 洞庭湖中的君山大概是湘水女神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君山的水中

36、倒影, 多么像镜中仙女青绿的螺髻。 (2)接着出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比较朗读, 想象画面。教师总结点拨。 明确:刘禹锡的诗句,描绘的是为银色波光所环抱的君山,运用丰富的想象、 巧妙的比喻, 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雍陶则 着重描绘君山在水中的倒影, 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 写得 活脱轻盈。 两种写法, 格调不同, 却同样使得君山的秀美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 面前。 2. 补充介绍诗人的相关资料,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感悟诗情。 创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 年)秋,刘禹锡去和州 担任刺史,途经洞庭湖时所作。

37、 刘禹锡博学多才,政治上却不得志,屡遭贬谪。但他从不颓丧,依然满眼美 景,平和乐观。 “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奇思壮采正是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高 卓清奇的情致的透彻展现。 3.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生字书写,作业设计 1. 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带田字格)。 2. 指名认读,给生字口头组词。 3.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明确易错点,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字。 18 书写指导: 断左边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 “米”的捺变为点。右边部分“斤” 的竖撇要穿插到左边部分的下面,竖要垂直,保持整个字的稳定。 楚上边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下边部分要舒展,横钩的横在 横中线上,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缓舒

38、展。 孤 左窄右宽,“瓜”的横撇和竖撇要舒展,捺要写得直立。 遥半包围结构,先内后外。 “缶”两横与竖折之间的距离要均匀,第二 横最长,收笔在横中线上。走之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部分。 4.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5. 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搜集更多描写洞庭湖的诗文名句,选择感兴趣的进行摘抄积累。 (2)如果有条件,趁假期亲临名山大川,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 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因此,古诗“言已 尽而意无穷” 的魅力

39、是无法讲出来的。 小学生接触古诗不多, 阅历和生活积累非 常有限,追求“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的教学效果勉为其难。不顾及学生的年龄 特点而去精讲细究, 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 渐渐丧失学习古诗的兴趣。 所以此案例设计中, 摒弃了以往单纯地以理解诗句意思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而是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一次次地感受意境。尤其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给学生营 造了一片诗意的天空,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借助具体的情境给学生以 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而从整体上去把握古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联系 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诗歌的意境, 便能让他们在情 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