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地理人教版选修6同步检测: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doc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2762973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地理人教版选修6同步检测: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学年地理人教版选修6同步检测: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地理人教版选修6同步检测: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地理人教版选修6同步检测: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记一记填一填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1全球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森林面积缩小、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湿地干涸等。2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1)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峻的生

2、态环境问题。(2)一些部门监管不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3)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2防治措施(1)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已取得进展(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2)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3)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4)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5)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6)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3重点生态工程:长江、黄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研一研1.下图中字母所在地区是我国环境脆弱区,四种不同图例分

3、别表示森林破坏、草地退化、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锐减四大生态环境问题。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A、F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2)图中D、E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其形成原因是_。(3)除图中各地区共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外,B、G两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其共同原因是_。(4)图中F地区特有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该地区这一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是_。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及其形成原因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把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与图中图例的分布结合起来正确得出各图例代表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就能较为顺利地回答这些地区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答案:(1)

4、森林破坏土壤侵蚀(2)土壤侵蚀地处南方丘陵山区,人口密集,垦殖过度;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3)草地退化过度放牧(4)生物多样性锐减地处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地质条件复杂,人民生活贫穷,过度开垦、过度采伐导致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致使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锐减2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读“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据此完成问题。(1)图中甲丁空格表示如下的内容:用水增加、耕地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入境水流量减少,请对应填出。甲:_乙:_丙:_丁:_(2)图中表示的含义是什么?(3)简述黑河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协调措施。解析:

5、本题主要考查西北内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第(1)题,首先要弄清甲、乙、丙、丁各空与其对应箭头的相互关系,然后选择一两个较易判断的作为突破口,进行分析。第(2)题,森林减少,其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第(3)题,黑河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由于人口增加、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恶化。措施的制定要结合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当地的具体情况。答案:(1)地下水水位下降耕地减少用水增加入境水流量减少(2)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3)问题:在干旱区,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了超过其承载能力的开发,致使各类生态系统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产生了恶性循环。协调措施:控制人口增长速度;营造防护林带

6、;流域内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感悟体会练一练1.我国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A内蒙古草原光热不足B青藏高原高寒气候C黄淮海平原森林砍伐 D西北地区矿产开采解析:内蒙古草原、西北地区都是干旱气候区,生态环境脆弱;黄淮海平原旱涝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答案:B2近几年,我国退耕还草还牧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 B市场C政策 D交通运输解析:为了恢复生态我国政府针对退耕还草还牧制定了相应的补偿措施。答案:C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解析: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是为了减轻长江流域

7、的水土流失而建设的。答案:A4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A四川盆地内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是工业发达,盆地地形B青藏高原地势高,人口稀少,因而没有生态环境问题C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D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们过垦、过伐、过牧造成的解析:四川盆地的酸雨危害属于环境污染,不是生态环境破坏;青藏高原南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草地退化和土壤侵蚀;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草地退化和土壤侵蚀;大兴安岭西侧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地退化,主要是过垦、过伐、过牧造成的。答案:D知识点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中国

8、生态环境问题区域性特点明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1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多种多样,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都存在B青藏高原因人类活动较少,所以没有生态环境问题C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锐减D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2对下列各地区环境叙述不正确的是()A西北草原退化B东北平原土壤酸化C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 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解析:第1题,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在我国存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并不是没有生态环境问题;南方丘陵山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之间是有关联性的。第2题,东北平原主要环境问题是

9、黑土流失,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答案:1.D2.B西藏和黑龙江的沼泽湿地面积广大。读表,回答34题。占全国沼泽湿地面积比(%)年份省(区)1990年1995年2000年黑龙江22.1320.9717.67西藏24.1725.5526.753.黑龙江省和西藏自治区沼泽湿地成因的相似之处是()A降水丰富,集中于夏季 B气温低,蒸发微弱C冰雪覆盖,有利于下渗 D地势低平,排水不畅4下列关于两地湿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黑龙江湿地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农业基地的开发B湿地减少加剧了黑龙江的洪涝灾害C西藏湿地面积增大与全球变暖有关D旅游资源的开发是西藏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解析:第3题,黑

10、龙江省地处高纬地区,西藏自治区位于高海拔地区,两地沼泽湿地共同的成因是气温低,蒸发弱。第4题,黑龙江省由于农业基地的开发,湿地减少,加剧了洪涝灾害;西藏地区湿地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全球变暖导致冰雪融水量增大,湿地面积扩大。答案:3.B4.D知识点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读中国局部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两图所示区域在发展中,受人类活动影响、破坏最为严重的自然植被及由此产生的生态问题主要为()A常绿硬叶林、荒漠化B落叶阔叶林、水土流失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土壤侵蚀D针阔叶混交林、生物多样性减少6针对上述生态问题采取的各种措施中,最有利于建立良性农业生态系统的是()A推广使用

11、矿物能源 B大力发展水电C推广使用省柴灶 D推广利用沼气解析:第5题,由两图中的河流信息判断两地区的具体位置,左图为黄土高原地区,右图为东南丘陵地区,两地的共同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均与植被破坏有关。但两地植被类型不同,故选C项。第6题,本题中推广沼气既可充分利用生物能,又能减轻环境污染,且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故选D项。答案:5.C6.D7为了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A BC D答案:B综合考查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8.读“我国轮廓图”,据图中标注的位置和范围

12、,完成下列问题。(1)以甲为代表的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造成这一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主要有_。人为原因主要有_。(2)乙为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气候多雨,加之人类_等不合理的活动,这一地区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3)丙地区已建成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的设立有何重大意义?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及产生原因。图中甲所在区域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植被覆盖差,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加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极易引起荒漠化;乙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区,降水丰富,地形以丘陵为主,植被破坏极易引起土壤侵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可从保护湿地、防

13、治荒漠化、保护河流水源地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分析。答案:(1)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地表植被稀疏过度放牧,破坏植被(2)不合理耕作,过度砍伐森林土壤侵蚀(3)保护该地区的湿地、高原植被,改善当地气候,防治荒漠化;保护大江、大河源头;保护当地的珍稀物种,减缓物种的灭绝速度等。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森林覆盖率从初期的8.6%提高到目前的18.21%,人工林的保存率超过了0.53亿公顷。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但人均木材占有量仍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据此回答12题。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是()A总量不足B品种质量较差C

14、分布不均 D人均占有量偏低2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的是()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天然保护工程A BC D解析:第1题,材料反映出我国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人均占有量偏低,不能说明森林品种质量较差。第2题,选项中给出的四个措施都是可行的,但题干中的关键词为“快速有效”。营造防护林体系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能快速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而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天然林保护工程都是对森林的保护措施,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破坏、砍伐。答案:1.D2.A 据报道,中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完成34题。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风化作用 B

15、风蚀作用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4“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解析:中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滥伐森林、陡坡开荒等原因,破坏植被,且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大面积红色砂岩裸露,形成“红色荒漠”。答案:3.C4.A土地覆盖是植被、土壤、河湖、沼泽及各种建筑物等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图中O点为198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它相对于中国大地坐标原点(109E,34N)向正西偏531 km,向正北偏448 km。P1、P2分别是仅考虑单一因素影响所形成的2000年土地覆盖重心。据此完成56题。5O点所处区域在土地利用中引发的最突出生态问题是

16、()A沼泽大面积萎缩 B土地荒漠化C森林面积锐减 D生态用水紧张6关于19802000年中国土地覆盖重心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心从O点移到P1点是东北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的结果B重心从O点移到P2点是西北地区生态退耕的结果C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D在气候和某种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解析: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环境问题,属于难度较大试题。解答本题时首先要确定O点所处的地理位置。由于它相对于中国大地坐标原点(109E,34N)向正西偏531 km,向正北偏448 km,因此可得出其大约是在103E,40N左右,即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西北地区

17、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故选B项。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判断能力,属于难度较大试题。两种因素的影响使重心都向东移动,但是在P1影响下向北移动的幅度大于在P2影响下向南移动的幅度,因此综合考虑是向东北方向移动,故答案D项是正确的。答案:5.B6.D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据此完成78题。7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A广泛种植水稻 B雨热同期C冬季河流结冰 D水运发达8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解析:第7题,甲、乙两地都位于我国东

18、部季风区,所以共同的特征就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第8题,甲位于我国华北地区,该地主要的问题是水资源短缺;乙位于我国江汉平原,酸性气体排放,降水较多,酸雨现象严重。答案:7.B8.D读下面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资料,据此完成910题。省区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其他省区所占比例(%)40241687111119.该生态环境问题最有可能是()A荒漠化 B水土流失C酸雨 D生物多样性减少10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A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B解决当地群众生活能源,严禁乱砍滥伐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生活水平D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解析:第9

19、题,该问题在西北各省区更严重,故应是荒漠化。第10题,为了防止荒漠化加剧,应该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防风固沙,并禁止乱砍滥伐。答案:9.A10.B下图为我国西部水土保持区、石漠化防治区、土地沙漠化防治区、江湖水源涵养区、森林保护区等生态综合治理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11图例甲所代表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功能有()A降解污染 B美化环境C吸烟除尘 D繁衍物种12各生态综合治理区采取的防治措施正确的是()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B保护草场,合理放牧C开辟水源,合理灌溉D退耕还林,合理种植解析:第11题,图例甲所代表生态功能区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其代表的生态功能区为森林保护区,繁

20、衍物种是其主要生态功能。第12题,位于土地沙漠化防治区,应保护草场,合理放牧;位于西部水土保持区,应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位于江湖水源涵养区,应保护植被;位于石漠化防治区,应退耕还林。答案:11.D12.D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读图文材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2016年6月17日是第二十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是“防治荒漠、利国惠民”。旨在凝聚社会共识,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动员全社会参与荒漠化防治,实现绿色发展,惠及亿万百姓。材料二2014年1月3日,我国正式启动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以及时掌握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的最新状况及

21、其动态变化。(1)指出我国水蚀荒漠化分布的主要地形区名称,并概述这类地区水蚀荒漠化形成的共同的自然原因。(2)从乙图看,近年我国面积增加的荒漠化类型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形成的人为原因。解析:第(1)题,根据甲图可知,江南丘陵地区出现红漠化现象和云贵高原出现石漠化现象都是因为水土流失导致的水蚀荒漠化,这与当地地形、降水有关。第(2)题,据乙图信息可知,近年来我国的盐漠化面积有所增加,这与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修建水利工程有关。答案:(1)地形区:江南丘陵(或东南沿海丘陵)、云贵高原。自然原因:地表崎岖,坡度较大;降水量多、集中,且强度大。(2)类型:盐漠化。原因: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漠化面积

22、扩大;修建大型水库、调水工程等,也会提高地下水位,导致盐漠化现象。14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该湖流域河流众多、草场广布、雪山环抱、环境优美,然而,20世纪80年代由于农牧业的过度发展使该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读下列材料,据此完成问题。(20分)材料一青海湖2001年至2009年4月与9月水体面积变化曲线。材料二2001年至2009年青海湖周边三个观察点气候参数变化值。海晏刚察天峻年降水量变化值/mm18.97.415.5年平均气温变化值/0.050.060.12(1)依据上述材料,推测2001至2009年青海湖面积年际变化总趋势。(2)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出现此趋势

23、的可能原因。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青海湖2001年至2009年4月与9月水体面积变化曲线。青海湖水体面积总体上在不断扩大。第(2)题,湖泊面积的扩大,主要是入湖水量增加所致,青海湖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依据材料二,2001年至2009年青海湖周边年降水量变化值升高,说明该流域降水补充湖泊量增加,导致湖面面积增大;该流域平均气温不断升高,导致冰雪融水增加,补充湖泊水导致湖面面积增大;再加上该地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科学放牧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答案:(1)总体上看,青海湖水体面积在不断扩大。(2)2001年后,青海湖流域降水量不断增加,降水补充湖泊水导致湖面面积增大;平均气温不断升高,导致冰雪融水增加,补充湖泊水导致湖面面积增大;该地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科学放牧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