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同步苏教化学选修一新突破课时分层作业:2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doc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2761553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同步苏教化学选修一新突破课时分层作业:2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同步苏教化学选修一新突破课时分层作业:2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同步苏教化学选修一新突破课时分层作业:2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同步苏教化学选修一新突破课时分层作业:2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时分层作业(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建议用时:45分钟)基础达标练1下列有关水的知识,错误的是()A增强全社会关心水、爱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继续改善水环境B推动世界各国对水质、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C大力推广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的方式D大量开采地下水缓解部分地区用水资源紧张D地下水的储量是有限的,应该合理开发地下水。2饮用水的消毒剂有多种,其中杀菌能力强,又不影响水质的理想消毒剂是()A臭氧(O3)B漂白粉CFeCl3D氯气A臭氧消毒不会产生有毒物质;漂白粉、氯气会生成有机氯化物,对人体有害;FeCl3是一种混凝剂,不能消毒。3水的硬度取决于()A水中碳酸盐的含量B水中硫酸盐的含

2、量C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D水中钙、镁盐的含量C水中“钙、镁离子”含量的高低,可用水的硬度表示,水的硬度越高,表示水中的钙、镁离子含量越高。4加热煮沸暂时硬水,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是()ACa(HCO3)2CaCO3CO2H2OBMg(HCO3)2MgCO3CO2H2OCMg(OH)2MgOH2ODMgCO3H2OMg(OH)2CO2CMg(OH)2在水环境中加热不会分解。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纯净水就是纯的水 B与普通可饮用水相比,纯净水作为饮用水一定对人体更有利C与纯净水相比,蒸馏水作为饮用水对人体更有利D瓶装纯净水可开瓶即喝 D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许多是从饮用水中获取的。蒸馏水是纯

3、净的水,不能用作饮用水。6下列能引起水源污染的是()天然水与空气、岩石、土壤等长期接触工业生产中废水、废渣的排放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农药、化肥的施用不当雷雨闪电时产生的含氮化合物ABC DC能引起水源污染的主要是重金属、植物营养物质,石油泄漏,农药的广泛使用,工业废水中的酸、碱、盐等。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固体悬浮物是水质评价检测项目之一B水的pH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水生生物正常生长C测定水体pH时采集样品的地点越多,测定的pH值越准确DBOD越大,水污染程度越小DBOD越大,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污染越严重。8经水质评价检测,某湖泊中的溶氧量偏低,下列因素不可能造成此现象

4、的是()A大量耗氧有机物排入湖泊中B水体富营养化,使水生植物过度生长C气温较高,气压较低DCa2、Mg2浓度较大DA、B、C三项都可导致水中溶氧量降低,D项不会导致湖泊水中溶氧量降低。9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有:中和法;化学沉淀法;氧化还原法;过滤法。其中属于化学方法的有()ABCDA过滤法属于物理方法。10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水质优劣直接影响身体健康。请回答下列问题:(1)天然水中溶解的气体主要有_、_;(2)天然水在净化处理过程中加入的混凝剂可以是_(填其中任意两种),其净水作用的原理是_;(3)水的净化与软化的区别是_;(4)硬度为1的水是指每升含10 mg

5、 CaO或与之相当的物质(如7.1 mg MgO)。若某天然水中c(Ca2)1.2103 molL1,c(Mg2)6104 molL1,则此水的硬度为_。解析(1)空气中的O2、CO2可以溶于水,故天然水中溶解的气体主要有O2、CO2。(2)天然水在净化处理过程中加入的混凝剂水解生成胶状物质,可吸附杂质而净水。(3)水的软化是通过化学方法除去水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如加热;也可以通过离子交换树脂除去。(4)相当于含CaO的质量为1.2103 molL11 L56 gmol10.067 2 g67.2 mg,为6.72;相当于含MgO的质量为6104 molL11 L40 gmol10.024 g

6、24 mg,约为3.38,故此水的硬度为10.1。答案(1)O2CO2(2)明矾、硫酸铝、硫酸铁、硫酸亚铁(填其中任意两种)铝盐或铁盐在水中发生水解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胶体,可吸附天然水中悬浮物并破坏天然水中的其他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使其沉降,达到净水目的(3)水的净化是用混凝剂(如明矾等)将水中胶体及悬浮物沉淀下来,而水的软化是除去水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4)10.1能力提升练11自来水加工处理流程如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用FeSO4作混凝剂,最终铁将以Fe(OH)2形式进入反应沉淀池B投药时常加入适量的熟石灰,是为了除去水中Mg2、HCO等C自来水生产中,前面加氯起消毒杀菌作用,后面

7、加氯是保持水中有效氯的含量,防止自来水二次污染D用ClO2消毒自来水,消毒效率是等质量氯气的2.63倍AA项中Fe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被氯气氧化为Fe3,最终将以Fe(OH)3的形式进入反应沉淀池,A项错误;B项中加入熟石灰,是因反应Mg22OH=Mg(OH)2,Ca2OHHCO=CaCO3H2O,使水的硬度降低,B项正确;多次处理自来水过程中易造成二次污染,再次加氯,可消除这一影响,C项正确;D项中消毒过程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ClO2Cl,1 mol ClO2得5 mol e;Cl22Cl,等质量的Cl2得21.9 mol e,两者消毒效率之比为51.92.63,D项正确。12工业废

8、水中常含有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以下处理措施和方法类别都正确的是()选项污染物处理措施方法类别A废酸加生石灰中和物理法BCu2等重金属离子加硫酸盐沉降化学法C含苯废水用活性炭吸附物理法D含纯碱的废水加石灰水反应化学法CA项中处理废酸用生石灰中和,措施正确,但方法类别为化学方法,A项错;B项中Cu2等重金属离子可用较活泼金属置换后提纯利用,不能用硫酸盐沉降,B项错;D项中Na2CO3Ca(OH)2=CaCO32NaOH,生成碱性更强的NaOH,应用适量酸处理,D项错。13为了获取大量的生活饮用水,自来水厂需要用适宜、高效的方法和流程将天然水悬浮物、致病细菌等有害成分降低到规定的

9、含量。(1)要达到上述目的,一般要经过的基本步骤是:沉降、_、曝气、_。“曝气”的主要目的是_。(2)在第步中,下列物质可以使用的是_。A明矾B聚丙烯酰胺C烧碱(3)在将天然水制成生活饮用水的过程中,水中不需要除去的成分是_(至少答出一项)。(4)在经过上述四个步骤的处理之后,如果水中Ca2、Mg2的含量超标,还要将水进行_。解析(1)在沉降之后必然是过滤。加消毒剂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曝气”就是使水暴露在空气中,使水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增大,增加水中的含氧量,以加速水中有机物的分解。 (2)明矾、聚丙烯酰胺都可作水的混凝剂。(3)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等最好不要除去。 (4)降低水中Ca2、Mg2含

10、量的过程叫做硬水的软化。答案(1)过滤消毒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加速水中有机物的分解(2)AB(3)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等(4)软化14在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原本澄清的井水在水缸中久置后,水面会出现一层棕红色的“锈皮”,并有少量棕红色絮状沉淀积于缸底,当地居民常采用往水中加明矾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1)井水久置后,缸底出现的棕红色絮状沉淀的主要成分是_(写化学式),形成的原因是(写离子方程式):_。(2)用化学方法鉴别经明矾处理后的水的步骤是_;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为_。(3)向含有铬离子(Cr3)的废水中加入熟石灰Ca(OH)2,降低溶液的酸度。当调节废水的pH至89时,铬离子形成Cr(OH)3沉淀而分离,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解析(1)棕红色絮状沉淀为Fe(OH)3,是由于Fe3易水解成Fe(OH)3胶体吸附悬浊物沉淀而成。(2)明矾处理过的水中含SO,检验SO的存在即可。(3)据复分解反应规律书写方程式,再改写成离子方程式。答案(1)Fe(OH)3Fe33H2OFe(OH)3(胶体)3H(2)取少量水样加入少量BaCl2溶液,若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即为明矾处理过的水Ba2SO=BaSO4(3)2Cr33Ca(OH)2=2Cr(OH)33Ca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