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检测人民版选修1.docx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2754841 上传时间:2020-05-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检测人民版选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检测人民版选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检测人民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检测人民版选修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解析:“离散诸部”,就是打破原先的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就是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该政策的实行,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答案:C2.北魏统一北方后,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该经济形式的实质是()A.奴隶制经济形式B

2、.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形式C.封建制经济形式D.半畜牧半农业经济形式解析:北魏统一北方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推行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故选C项。答案:C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列传良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D.实行汉制,移风易俗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肃明纲纪”“赏罚必行”和“时多奉法”,可知通过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吏治明显好转。故选C项。答案:C4.484年,孝文帝下诏:“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实行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A

3、.扭转为政之风以缓和社会矛盾B.推进生产方式变革以促进封建化C.改革赋税制度以增加政府收入D.打击豪强地主以扩大政权基础解析:“以为官司之禄”,意思是作为官吏的俸禄。孝文帝颁行俸禄制,实际上是为了整顿吏治,以缓和社会矛盾,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答案:A5.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旺起来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答案:C6.“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

4、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A.梭伦改革B.商鞅变法C.王安石变法D.孝文帝改革解析:根据材料中“森林民族”和“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可以判定,这次改革为孝文帝改革。答案:D7.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是“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故选D项。答案:D8.“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对这种现象的正确理解是()A.汉族以此

5、行为表示抗议B.各族人民互相排斥C.民族融合D.游牧部落的文明逐渐消失解析:材料反映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和互相影响。答案:C9.自孝文帝起,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出()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解析:“孝”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孝”字被大量使用表明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答案:C10.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改革都走向失败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进展都很顺利D.都未改变原有的生产关

6、系解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取得成功,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但改革的进展并不顺利。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

7、,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4分)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对谱牒的改革,涉及改革的内容和作用。第(1)问,可直接依据材料信息回答,如“唐太宗下令”说明谱牒的修改由朝廷主持;“不限地

8、域,不分民族渊源”说明入选范围扩大;“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说明唐太宗否定了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皇族”“外戚”“文武大臣”等跻身“高门”说明新的门第标准建立等。回答第(2)问,依据上述内容,结合唐朝史实和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从加强皇室地位、稳定统治秩序、抑制旧士族影响、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成果等方面综合分析归纳。参考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太和时期,北魏仿周礼重制祭祀

9、之礼,造名堂、营太庙,反复争论推敲祭礼的各种细节,有意识地强调祭祀之礼作为宗族结合精神支柱的特征礼入于法,创制阐礼,礼是儒家处理家庭宗法关系的准则,孝文帝以律阐礼,使之具有强制性约束力。他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认为“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罪止髡刑”创立了存留养亲制度规定:“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老,更无成人子孙,又无期亲者,仰案后列奏以待报,著之令格。”孝文帝则把刑罚目的由“以刑刑民”转向“以刑禁民”,把用刑“参详旧典,务从宽仁”作为法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北魏法制自此由严酷向宽缓转折。摘编自刘成江阐述孝文帝法制改革的措施和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

10、(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孝文帝法制改革的历史影响。(6分)参考答案:(1)重视礼仪教化、慎刑罚;礼法结合。(2)推动了北魏的社会进步,加速了北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隆礼、重教、明法三环配合,促进了北魏法制的儒家化;客观上有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有助于消除南北统一在政治法律、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隔阂。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陈寅恪先生曾指出:“汉人与胡人之区别,在北朝时代文化较血统尤为重要。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北魏丧礼的汉化属于文化领域的变革,它是促进鲜卑族和北魏境内其他少数民族对汉民族心理认同的因素之

11、一,标志着汉化的广度和深度。丧礼的汉化同整个汉化改革一样,并非始于北魏孝文帝,此前的丧礼就已经受到了汉族儒学的影响。丧礼改革视野下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1)除了“丧礼”外,在文化领域促进北魏对汉民族心理认同的因素还有哪些?(6分)(2)笔者赞同陈寅恪先生的什么观点?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加以说明。(6分)参考答案:(1)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2)观点:文化关系重于血统关系。说明:孝文帝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鲜卑族成功实现了封建化,文化关系战胜了血统关系。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

12、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汉书食货志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据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两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特征以及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6分)(2)较之于商鞅变法时期的土地制度,材料二中,北魏的均田制有何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认识。(6分)参考答案:(

13、1)特征:商鞅变法: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自由买卖;北魏均田制:用来均田的土地属国有,授田后,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限制买卖。影响:都促进了社会的封建化进程。(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认识:商鞅变法后,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固有的一种现象,其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封建政权的巩固,封建统治者往往对土地兼并采取打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现象,但无法根除。15.(2017课标全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

14、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同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解析:本题考查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第(1)问,由材料“法令明审,科条简要”“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删繁就简”“刑同简要,疏而不失”可得出“刑罚减轻”“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等结论。第(2)问,“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法律常识进行思考回答,要注意从对法律本身和对社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参考答案:(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