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历史高考三轮冲刺复习专题九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2.pdf

上传人:Q****o 文档编号:27468246 上传时间:2022-07-2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三历史高考三轮冲刺复习专题九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年高三历史高考三轮冲刺复习专题九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三历史高考三轮冲刺复习专题九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三历史高考三轮冲刺复习专题九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2.pdf(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009 高考三轮复习知识梳理专题专题九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专题提示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历代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及其演变趋势、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等主干知识。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1 、中国古代史主要应掌握以下几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夏、商、西周三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隋唐时期;明清时期。2、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历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策: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改革等,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科技:工具的改进和

2、生产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不同时期也是有所不同的。总体来讲,主要包括如下因素:A 、新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B、国家统一或局部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C、正确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D、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重视兴修水利,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E、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F、中外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G

3、、适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H、利用外来的劳动力,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I、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因素。 3、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生产的发展:A、生产工具的改进。如:商、西周开始使用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隋唐时期创制了筒车及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B、耕作技术的进步。如:夏、商、西周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隋唐时期南方地区两年三熟耕作制的推广等;C、农作物的推广。如: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隋唐时期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棉

4、花、蚕桑、茶叶和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D、水利工程的兴修。如:夏、商、西周三代农田水利的有较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的兴修,隋朝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北宋王安石实行农田水利法;E、土地资源的开发。如: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圩田、开垦山地、围湖造田,明清时期贫瘠土地得到利用;F、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唐代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清代前期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手工业生产的发展:A、夏、商、西周三代时期:青铜铸造业、玉

5、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和漆器业的成就; B、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业、漆工艺、煮盐业、酿酒业和手工业工艺专著等成就;C、隋唐时期:冶铸业、造船业、丝织业、陶瓷业等成就D、明清时期:纺织业、冶铁业、印刷业等成就。商业和交通的发展:A、夏、商、西周三代时期: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商民善于经商,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西周交通发达,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B、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中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学

6、习必备欢迎下载原市场形成;C、汉朝: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同中亚、西亚、南亚诸国和欧洲的大秦进行贸易往来; D、隋唐时期:商业更加繁荣,私家店肆、水运、货币、市场及邸店、柜坊、夜市和草市的出现、胡商等; E、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的市镇兴起,但到清朝以后统治者开始实行闭关政策。城市的发展:A 、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B、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C、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7、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扬州、成都是长江流域东西两个商业都市;C、隋唐时期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二、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历代的主要经济政策:秦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中期后实行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明朝:一条鞭法。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2、历代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保证人民的生产时间,不误农时。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

8、济。对外开放,积极进行对外贸易;加强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移民屯田。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兴修水利。官营工商业政策。重农抑商政策。3、重农抑商政策:表现:A、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B、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C、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D、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限制,并课以重税。认识:A、在封建社会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B、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9、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但在封建社会后期,也曾起过一定的消极作用,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在认识上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并限制(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也因此丧失了与西方竞争交流的历史机遇,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其典型特征。2、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也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产生于春秋

10、战国时期,到新中国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完成后最终被消灭。封建土地国有制:主要形式为屯田制和均田制。A 、屯田制:古已有之,代表有曹操、魏蜀吴三国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基本特点是土地国有,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起来,稳定了社会社会秩序。B、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一种较为完备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它始于北魏,沿用至唐朝中期。其基本特点是:以政府手中掌握大量的土地为前提,在不触动地主阶级的条件下,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均田制也是府兵制和租(庸)调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农民土地私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

11、对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重要补充。四、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中国古代的主要赋役制度:“相地而衰征”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推行的,主要是根据土地的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4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初税亩:公元前6 世纪初鲁国实施的,主要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实质也是承认土地私有。编户齐民:两汉管理百姓的制度,主要是指被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财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12、。租庸调制:隋唐时期实行,其源于北魏实行的租调制。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受田农民每年向官府纳租(谷物) 、调(绢和布) 、服徭役(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兵役(府兵制) 。两税法: 780 年唐朝宰相杨炎开始实行。其主要内容是: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理财措施,募役法的实质是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的实质是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纳税。一条鞭

13、法:1581 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其内容是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一,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重大改革,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地丁银制度:清朝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规律: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田亩为主,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并最终废除,分别以唐朝的两税法和清朝的地丁银制度为

14、标志。由农民必须服徭役、兵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隋唐的庸为标志。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过渡,明朝的一条鞭法是其转折点。征税时间逐渐固定,以唐朝的两税法为标志。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并趋向单一,分别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商业征收重税。3、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认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五、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转移1、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从魏晋到

15、唐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开始超过北方。宋元明清时期,南方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所在。2、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3、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则相对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都城南迁,政治中心南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南方自然环境优越,发展海上交通便利。4、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联系点拨

16、一、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1、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不同时期也是有所不同的。在分析某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时,首先应从历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政策调整、科技(生产力)进步和人民的辛勤劳动来思考,其次则应根据上述诸要素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从中寻求相关因素。2、分析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首先应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等五个方面进行概括。其次,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应分别从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4 页学习必

17、备欢迎下载的兴修、土地资源的开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等方面加以分析。对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则应抓住纺织业、陶瓷业、造船业、冶铸业等中国古代的主要手工业部门,从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技术进步、分工更细、品种增多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3、关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土地资源的开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等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土地资源的开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等既是发展的原因,也是发展的表现。二、关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中国古代经济政策调整的核心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从主观动机上看是为了发展封建

18、经济,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基本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就其实质而言,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则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三、关于土地兼并1、土地兼并的影响:土地兼并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普遍现象,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贫富分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经济上,由于封建地租较重,导致工商业者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19、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土地兼并的成因: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由于土地占有关系的不固定,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因此,土地兼并现象一直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历代封建王朝为确保财源、巩固统治都曾实行过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如均田制、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等,但都无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四、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经济重心的移动对今天的启示:1、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2、重视吸收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引进外来的人才,并合理地利用。3、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4、开发与环保相结合。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却失去了领先地位,生态环境恶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