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九年级化学金属化学性质实验题.docx

上传人:Che****ry 文档编号:27290398 上传时间:2022-07-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九年级化学金属化学性质实验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年九年级化学金属化学性质实验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九年级化学金属化学性质实验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九年级化学金属化学性质实验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开放型试验大题例 1 (2022 滨州) 某化学试验小组试验终止时,将含有CuSO4、ZnSO 4、FeSO4的废液倒在废液缸里,为回收有关金属和盐,同学们设计了如下试验方案:试回答:1步骤中锌粉必需过量的缘由是;2写出步骤中任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要检验步骤中加入的稀硫酸是否足量的方法是;(4)试验步骤中除了加入稀硫酸外,仍可选用以下试剂;4. 1( 2022 南安) 我市某电镀厂为削减水污染及节省成本,的废水中回收重要原料硫酸锌和有关金属,试验过程如下:滤液 A ZnSO 从含有 CuSO4,ZnSO4、FeSO4废液固

2、体 A 固体 B Cu (Fe、Cu 、Zn )固体 C 滤液 B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请回答:(1)滤液 A 和滤液 B 含有相同的溶质是;(2)写出步骤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固体 A 中含 Fe、Cu、Zn 三种金属,将其活动性填入以下空格中:H .金 属 活 动 性 逐 渐 减 弱(4)步骤加入的锌粉为什么要过量,请你简要说明理由;(5)固体 B 的物质是;4.(2022 广西南宁三中模拟五)某工厂现有含少量铁屑的铜屑废料;某校九(5)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从中回收

3、铜,他依据“ 绿色化学” 的思想设计了两种方案:方案 物理方法 :将磁铁接触铁屑和铜屑混合物,铜和铁分别得到回收 方案 化学方法 : 过程如下:铜屑铁屑和 加入过量含 B 的工业废水铜屑 操作 A 溶 液操作 A 的名称是,完成该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B 可能为 _;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_ ;确定给铁屑和铜屑加入的 B 已经过量的方法有:_ ;该方案表达绿色化学的思想有:铜得到了回收,;.5.( 2022 江西赣州)以下物质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气体 D 是一种剧毒性气体,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省略);请回答:黄 色 盐酸 红棕色 红 色溶液 A 固体 C 黑

4、 色 +F 固体 G 无色无味 +X 无色无味气 固体 E 浅绿色气体 B 体 D 溶液 H (1)物质 D 的化学式为 _;(2)溶液 H 中的溶质属于 (选填 “ 单质” 、“ 氧化物” 、“ 酸” 、“ 碱”或“ 盐” ) _;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_ ;.6.( 2022 泰安)某爱好小组的同学从试验室收集到一桶含有FeSO4、CuSO4 的废液,他们想从中回收金属铜和硫酸亚铁晶体,设计了如下试验方案;结合试验方案回答以下

5、问题:;1步骤中,金属X 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步骤中,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3从滤液中获得硫酸亚铁晶体采纳的方法是;7. . ( 2022 咸宁)为探究 计了如下方案:Al 、Fe、Cu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次序,有甲、乙、丙三位同学设(1)甲同学将金属分别放入盛有盐酸的 3 支试管中; 依据铜加入盐酸中无变化,现象,判定出 AlFeCu ;(2)乙同学只用一支试管,只取一次盐酸也能证明 AlFeCu ,他在盐酸中插入金属的次序是 Fe、;(3)丙同学只调整了乙同学插入盐酸中金属的次序,也能得到正确结论;丙同学调整金属的次序为;【拓展应用】在CuCl 2 和 AlCl 3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6、肯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盐酸,无明显现象,就滤液中肯定含有的溶质是;.81.(2022 陕西)铁、铝、铜是常见的三种金属;同学们发觉生活中的铝和铜制品表面一般不用防锈,而铁制品一般需要做防锈处理;【提出问题】这是不是由于铁、铝、铜三种金属中铁的活动性最强呢 . 【试验探究】同学们对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次序绽开了探究,请你参加探究并填写空格;将粗细相同的铁丝、铝丝、铜丝分别插人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盐酸中: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争论沟通】为什么同一个试

7、验得出了两种结论呢.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查阅了相关资料,明白了铝丝在稀盐酸中短时间内无气泡,是由于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会先与盐酸反应;【反思评判】做金属性质试验时需将金属进行打磨,打磨的目的是;【试验验证】为了进一步确认铁、铝、铜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次序,同学们又将两根粗细相 同的、打磨过的铁丝分别插入硫酸铝溶液、硫酸铜溶液中:写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拓展迁移】 (1)如只有一支盛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只需合理支配金属丝的插人次序 能与盐酸反应的要一次将盐酸消耗完,也能证明铁、铝、铜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次序;金属丝的插入次序为;(2)金属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大致年限也与金属活动性次序有关

8、,请写出铁、铝、铜三种金属材料被人类利用的先后次序;答案 1,分析:加入过量锌粉是把废液中的 Cu2+和 Fe2+全部置换出来;锌能与铜离子和二价铁离子反应;再加入稀硫酸如有气泡产生,说明酸不足,如不产愤怒泡,说明酸过量;由于加入锌生成硫酸锌,使硫酸锌的质量增加,要运算硫酸铜质量,必需知道铜的质量;答案:( 1)将废液中的Cu2+和 Fe2+全部置换出来(2) Zn+ CuSO4 = ZnSO 4 +Cu (或Fe+CuSO4=Cu+FeSO 4)(3)取步骤的滤渣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如有气泡产生,就酸不足量(或如无气泡产生,就酸已足2,分析:镁、铁、铜三种金属,能被磁铁吸引与另两种分开

9、的是铁;故 A 是铁;剩余两种金属为镁和铜,再加入适量稀硫酸,过滤,所得金属B 为铜;在蒸发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是,不断搅拌,防止局部过热,液滴飞溅或固体飞溅;步骤是镁与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 Mg+H2SO 4 MgSO 4+H 2,是置换反应;步骤中要使镁与铜分别,可加入的试剂仍可以是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等;答案:(1)铁 铜(2)过滤 防止液滴飞溅(3)Mg+H 2SO 4 MgSO 4+H 2置换反应( 4) HCl CuSO 4 C

10、uCl 2 CuNO 3 2 等3. .(1)ZnSO4(2)Zn+CuSO 4=ZnSO 4+Cu 或 Zn+FeSO 4=ZnSO 4+Fe (3)Zn Fe Cu 4将废液中的 FeSO4 和 CuSO4 完全反应掉 5Fe 解析: 往含有 CuSO4,ZnSO 4、FeSO4 的废水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得到滤液 A 为硫酸锌溶液;再往含有Fe、 Cu、Zn 的固 A 中用磁铁吸引,可得到固体B 为铁;最终往含有锌和铜的固体 C 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铜,过滤,得到铜和滤液 4B,滤液 B 的溶质为硫酸锌和硫酸;点燃.5,(1)CO( 2)盐( 3) Fe2O36HCl 2FeCl33H 2O

11、 2CO2 2CO 或 CO 2高温C 2CO 解析:依据反应可确定 C 为氧化铁, A 为氯化铁溶液,依据反应可判定 D 是一氧化碳, E 是铁,依据颜色可知 G 为铜,依据反应可知 F 为可溶性的铜盐溶液,如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H 是亚铁溶液,如硫酸亚铁,氯化亚铁,硝酸亚铁(留意与 F 对应),B可能是氧气,也可能是二氧化碳,X 是碳单质;6答案: 1铁(或 Fe)Fe + CuSO4 = Cu + FeSO42除去铜中的铁 3蒸发 7.答案:(1)铝与盐酸反应比铁猛烈(2)Cu Al(3)Cu Fe Al 【拓展应用】FeCl2 AlCl 38. 1.【试验探究】 Al Fe Cu

12、【反思评判】 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 或污物 【试验验证】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附着,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Fe+CuSO4=FeSO4+Cu【拓展迁移】(1)Cu Fe Al 或铜 铁 铝或 Fe Cu Al 或铁 铜 铝( 2)Cu Fe Al 或铜 铁 铝 解析: 依据相同条件下, 产愤怒泡的快慢可比较不同金属的活动性,依据几分钟后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铝的活动性最强,铁其次,铜最弱,同一试验不同结论的缘由是铝表面有氧化膜,应当先用砂纸打磨,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附着,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只用一支试管,取一次盐酸要确定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金属插入的次序有两种,名师归纳总结

13、 - - - - - - -第 5 页,共 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一种是依据活动性强弱,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再插入活动实行由弱到强的次序,另一种是先插入活动性居中的,性最弱的, 最终插入活动性最强的金属,这三种金属最早被人类大规模利用的是铜,其次是铁,铝最晚;1,分析: 加入过量锌粉是把废液中的Cu2+和 Fe2+全部置换出来; 锌能与铜离子和二价铁离子反应;再加入稀硫酸如有气泡产生,说明酸不足,如不产愤怒泡,说明酸过量;由于加入锌生成硫酸锌,使硫酸锌的质量增加,要运算硫酸铜质量,必需知道铜的质量;答案:( 1)将废液中的Cu2+和 Fe2+全部置换出来(2)

14、 Zn+ CuSO4 = ZnSO 4 +Cu (或Fe+CuSO4=Cu+FeSO 4)(3)取步骤的滤渣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如有气泡产生,就酸不足量(或如无气泡产生,就酸已足2,分析:镁、铁、铜三种金属,能被磁铁吸引与另两种分开的是铁;故 A 是铁;剩余两种金属为镁和铜,再加入适量稀硫酸,过滤,所得金属B 为铜;在蒸发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不断搅拌,防止局部过热,液滴飞溅或固体飞溅;步骤是镁与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 Mg+H 2SO 4 MgSO 4+H 2 ,是置换反应;步骤中要使镁与铜分别,可加入的试剂仍可以是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等;答案:(1)铁 铜(2)

15、过滤 防止液滴飞溅(3)Mg+H 2SO 4 MgSO 4+H 2 置换反应( 4) HCl CuSO 4 CuCl 2 CuNO 3 2 等3. .(1)ZnSO4(2)Zn+CuSO 4=ZnSO 4+Cu 或 Zn+FeSO 4=ZnSO 4+Fe (3)Zn Fe Cu 4将废液中的 FeSO4 和 CuSO4 完全反应掉 5Fe 解析: 往含有 CuSO4,ZnSO 4、FeSO4 的废水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得到滤液 A 为硫酸锌溶液;再往含有Fe、 Cu、Zn 的固 A 中用磁铁吸引,可得到固体B 为铁;最终往含有锌和铜的固体 C 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铜,过滤,得到铜和滤液 4B,滤液

16、 B 的溶质为硫酸锌和硫酸;名师归纳总结 .5,(1)CO( 2)盐( 3) Fe2O36HCl2FeCl 33H 2O 2CO2点燃2CO 或 CO 2第 6 页,共 7 页C高温2CO 解析:依据反应可确定C 为氧化铁, A 为氯化铁溶液,依据反应可判定D 是一氧化碳, E 是铁,依据颜色可知G 为铜,依据反应可知F 为可溶性的铜盐溶液,如硫酸铜,-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氯化铜,硝酸铜,优秀学习资料欢迎下载F 对应),BH 是亚铁溶液,如硫酸亚铁,氯化亚铁,硝酸亚铁(留意与可能是氧气,也可能是二氧化碳,X 是碳单质;6答案: 1铁(或 F

17、e)Fe + CuSO4 = Cu + FeSO42除去铜中的铁 3蒸发 7.答案:(1)铝与盐酸反应比铁猛烈(2)Cu Al(3)Cu Fe Al 【拓展应用】FeCl2 AlCl 38. 1.【试验探究】 Al Fe Cu 【反思评判】 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 或污物 【试验验证】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附着,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Fe+CuSO4=FeSO4+Cu【拓展迁移】(1)Cu Fe Al 或铜 铁 铝或 Fe Cu Al 或铁 铜 铝( 2)Cu Fe Al 或铜 铁 铝 解析: 依据相同条件下, 产愤怒泡的快慢可比较不同金属的活动性,依据几分钟后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铝的活动性最强,铁其次,铜最弱,同一试验不同结论的缘由是铝表面有氧化膜,应当先用砂纸打磨,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附着,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只用一支试管,取一次盐酸要确定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金属插入的次序有两种,一种是依据活动性强弱,实行由弱到强的次序,另一种是先插入活动性居中的,再插入活动性最弱的, 最终插入活动性最强的金属,这三种金属最早被人类大规模利用的是铜,其次是铁,铝最晚;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