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7147111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4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oc(5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精品文档.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GB 500112001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年月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 2001 156 号 根据我部关于印发 1997 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1997 108 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

2、GB500112001,自 2002 年 1 月1 日起施行。其中,1.0.2、1.0.4、3.1.1、3.1.3 3.3.1、3.3.2、3.4.1、3.5.2、3.7.1、3.8.1、3.9.1、3.9.2、4.1.6、4.1.9、4.2.2、4.3.2、4.4.5、5.1.1、5.1.3、5.1.4、5.1.6、5.5、 5.4.1、5.4.2、6.1.2、6.3.3、6.3.8、6.4.3、7.1.2、7.1.5、7.1.8、7.4、7.2.7、7.3.1、7.3.3、7.3.5、7.4.1、7.4.4、7.5.3、7.5.4、8.1.3、8.3.1、8.3.6、8.4.2、8.5.1

3、、10.1.3、10.2.5、10.3.3、12.1.2、12.1.5、12.2.1、12.2.9 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以及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 1 号)于 2002 年 12 月 31 日废止。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解释工作,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2 年 1 月 10 日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1997建标第 108 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 进行修订而成。修订过程中,开展了

4、专题研究和部分试验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的经验教训,采纳了地震工程的新科研成果,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工程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勘察、科研教学单位及抗震管理部门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和试设计,最后经审查定稿。本次修订后共有 13 章 11 个附录,主要修订内容是:调整了建筑的抗震设防分类,提出了按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进行抗震设计的要求,将原规范的设计近、远震改为设计特征周期分区;修改了建筑场地划分、液化判别、地震影响系数和扭转效应计算的规定;增补了不规则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结构抗震分析、楼层地震剪力控制和抗震变形验算的要求;改进了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底部框

5、架房屋的抗震措施;增加了有关发震断裂、桩基、混凝土筒体结构、钢结构房屋、配筋砌块房屋、非结构等抗震设计的内容以及房屋隔震、消能减震设计的规定。还取消了有关单排柱内框架房屋、中型砌块房屋及烟囱、水塔等构筑物的抗震设计规定。本规范将来可能需要进行局部修订,有关局部修订的信息和条文内容将刊登在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上。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的具体解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负责。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北京市北三环东路 30 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管理组(邮编:100013,E-mail:ie

6、ecabr)。本规范的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加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建设部建筑设计院、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中国轻工国际工程设计院(中国轻工业北京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新疆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云南省设计院、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勘察设计研究院、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华中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云南工业大学、华南建设学院(西院)主要起草人:徐正忠、王亚勇(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王迪

7、民王彦深王骏孙韦承基叶燎原刘惠珊吕西林孙平善李国强吴明舜苏经宇张前国陈健陈富生沙安欧进萍周炳章周锡元周雍年周福霖胡庆昌袁金西秦权高小旺容柏生唐家祥徐建徐永基钱稼茹龚思礼董津城赖明傅学怡蔡益燕樊小卿潘凯云戴国莹2.1术语2.1.1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2.1.2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2.1.3地震作用earthquake action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

8、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2.1.4设计地震动参数design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2.1.5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design basic acceleration of ground motion50 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 10的地震加速度的设计取值。2.1.6设计特征周期design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ground motion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2.1.7场地site工程群体所在地,具

9、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 1.0k 的平面面积。2.1.8建筑抗震概念设计seismic concept design of buildings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2.1.9 抗震措施seismic fortification measures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2.1.10抗震构造措施details of seismic design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2.2主要符号2.2.

10、1作用和作用效应FEk、FEvk结构总水平、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GE、Geq地震时结构(构件)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k风荷载标准值; SE地震作用效应(弯矩、轴向力、剪力、应力和变形);S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Sk作用、荷载标准值的效应;M弯矩;N轴向压力;V剪力;p基础底面压力;侧移;楼层位移角。2.2.2材料性能和抗力K结构(构件)的刚度;R结构构件承载力;f、fk、fE各种材料强度(含地基承载力)设计值、标准值和抗震设计值;楼层位移角限值。2.2.3几何参数A构件截面面积; As钢筋截面面积;B结构总宽度;H结构总高、度柱高度;L结构(单元)总长度;

11、a距离;as、as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边缘的最小距离;b构件截面宽度;d土层深度或厚度、钢筋直径;h计算楼层层高,构件截面高度;l构件长度或跨度;t抗震墙厚度、楼板厚度。2.2.4计算系数a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vmax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G、E、w作用分项系数; 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计算系数;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的增大或调整系数;构件长细比,比例系数; y结构(构件)屈服强度系数;配筋率,比率;构件受压稳定系数;组合值系数,影响系数。2.2.5其他T结构自振周期;N贯入锤击数;IlE地震时地基的液化指数;Xji位移振型坐标( j 振型 i 质点的

12、 x 方向相对位移);Yji位移振型坐标(j 振型 i 质点的 y 方向相对位移); n总数如楼层数、质点数、钢筋根数、跨数等; 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ji转角振型坐标(j 振型 i 质点的转角方向相对位移)。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3.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3.1.1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3.1.2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淮建筑抗震设防

13、分类标淮GB50223的规定。3.1.3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2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 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 9 度时,应符合比 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

14、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3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4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不应降低。3.1.4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除本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3.2 地震影响3.2.1 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或本规范第 1.0.5 条规定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来表征。3.2.2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 3

15、.2.2 的规定。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 和 0.30g 地区内的建筑,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应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 7 度和 8 度的要求进行抗震设计。表3.2.2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抗震设防烈度6789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0.10(0.15)g0.20(0.30)g0.40g注:g 为重力加速度。3.2.3 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本规范的设计地震共分为三组。对 类场地,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设计特征周期,应分别按 0.35s、0.40s 和 0.45s 采用。注:本规范一般把“设计特征周期”简称为“特征周期

16、”。3.2.4 我国主要城镇(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中心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可按本规范附录 A 采用。3.3场地和地基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3.3.2建筑场地为 类时,甲、乙类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

17、震构造措施。3.3.3建筑场地为、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15g 和 0.30g 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 8 度(0.20g)和 9 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3.3.4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2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3地基为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3.4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3.4.1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3.4.2建筑及其

18、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当存在表 3.4.2-1 所列举的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 3.4.2-2 所列举的竖向不规则类型时,应符合本章第 3.4.3 条的有关规定。表 3.4.2-1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不规则类型定义扭转不规则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 1.2 倍凹凸不规则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 30楼板局部不连续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

19、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 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 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表 3.4.2-2 竖向不规则的类型不规则类型定义侧向刚度不规则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楼层承载力突变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 803.4.3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1平面不规则而竖向规则的建筑

20、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及扭转影响,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 1.5 倍;2)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应计及扭转影响。2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 1.15 的增大系数,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 1.251.5 的增大系数;2)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

21、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 65。3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同时符合本条 1、2 款的要求。3.4.4砌体结构和单层工业厂房的平面不规则性和竖向不规则性,应分别符合本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3.4.5体型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可按实际需要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3.4.6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3.5结构体系3.5.1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地基、结构

22、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3.5.2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3.5.3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宜有多道抗震防线。 2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 3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3.5.4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钢

23、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配筋砌体等。 2混凝土结构构件应合理地选择尺寸、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构件破坏。 3预应力混凝土的抗侧力构件,应配有足够的非预应力钢筋。 4钢结构构件应合理控制尺寸,避免局部失稳或整个构件失稳。3.5.5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构件节点的破坏,不应先于其连接的构件。 2预埋件的锚固破坏,不应先于连接件。 3装配式结构构件的连接,应能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4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预应力钢筋,宜在节点核心区以外锚固。3.5.6装配式单层厂房的各种抗震支撑系统,应保证地震时结构

24、的稳定性。3.6结构分析3.6.1除本规范特别规定者外,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静力方法或线性动力方法。3.6.2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部位可能导致地震时严重破坏的建筑结构,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此时,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当本规范有具体规定时,尚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3.6.3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 10时,应计人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注:重力附加弯矩指任一楼层以上全部重力荷载与该楼层地震层间位移的乘积;初始弯

25、矩指该楼层地震剪力与楼层层高的乘积。3.6.4结构抗震分析时,应按照楼、屋盖在平面内变形情况确定为刚性、半刚性和柔性的横隔板,再按抗侧力系统的布置确定抗侧力构件间的共同工作并进行各构件间的地震内力分析。3.6.5质量和侧向刚度分布接近对称且楼、屋盖可视为刚性横隔板的结构,以及本规范有关章节有具体规定的结构,可采用平面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其他情况,应采用空间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3.6.6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抗震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 2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及有关标淮的规定,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和依据。 3复杂结构

26、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采用不少于两个不同的力学模型,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4所有计算机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3.7 非结构构件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3.7.2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由相关专业人员分别负责进行。3.7.3 附着于楼、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3.7.4 围护墙和隔墙应考虑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3.7.5 幕墙、装饰贴面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

27、连接,避免地震时脱落伤人。3.7.6 安装在建筑上的附属机械、电气设备系统的支座和连接,应符合地震时使用功能的要求,且不应导致相关部件的损坏。3.8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3.8.1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应主要应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抗震设防烈度为 8、9 度的建筑。3.8.2采用隔震或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当遭遇到本地区的多遇地震影响、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和罕遇地震影响时,其抗震设防目标应高于本规范第 1.0.1 条的规定。3.9结构材料与施工3.9.1建筑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3.9.2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台下列最低要求:1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台下列规定:1)

28、烧结普通粘土砖和烧结多孔粘土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U5;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7.5。2混凝土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不应低于 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各类构件不应低于 C20;2)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5;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1.3。3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台下列规定:1)钢材的抗拉强度实

29、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2)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应大于20;3)钢材应有良好的可焊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3.9.3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尚宜符合下列要求:1普通钢筋宜优先采用延性、韧性和可焊性较好的钢筋;普通钢筋的强度等级,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 HRB400 级和 HRB335 级热轧钢筋,箍筋宜选用 HRB335、HRB400 和 HPB235 级热轧钢筋。注:钢筋的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 的规定。2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9 度时不宜超过 C60,8 度时不宜超过 C70。3钢结构的钢材宜采用 Q235 等级 B、C

30、、D 的碳素结构钢及 Q345 等级 B、C、D、E 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当有可靠依据时,尚可采用其他钢种和钢号。3.9.4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3.9.5采用焊接连接的钢结构,当钢板厚不小于 40mm 且承受沿板厚方向的拉力时,受拉试件板厚方向截面收缩率,不应小于国家标准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50313 关于 Z15 级规定的容许值。3.9.6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芯柱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中砖抗震墙的施工,应先砌墙后浇构造柱、芯柱和框架梁柱。3.10建筑的地震反应

31、观测系统3.10.1抗震设防烈度为 7、8、9 度时,高度分别超过 160m,120m,80m 的高层建筑,应设置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观测系统,建筑设计应留有观测仪器和线路的位置。4 场地、地基和基础 4.1 场地4.1.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按表 4.1.1 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表 4.1.1 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地段类别 地质、地形、地貌有利地段 稳定基岩,坚硬士,开阔、乎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不利地段 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汉沟谷

32、和半填半挖地基)等危险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展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4.1.2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4.1.3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在场地初步勘察阶段,对大面积的同一地质单元,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应为控制性钻孔数量的 1/3 1/5,山间河谷地区可适量减少,但不宜少于 3 个。2在场地详细勘察阶段,对单幢建筑,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 2 个,数据变化较大时,可适量增加;对小区中处于同一地质单元的密集高层建筑群,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可适量减少,但每幢高层建筑下不得少于一个。

33、3对丁类建筑及层数不超过 10 层且高度不超过 30m 的丙类建筑,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表 4.1.3 划分土的类型,再利用当地经验在表 4.1.3 的剪切波速范围内估计各土层的剪切波速。 表 4.1.3 土的类型划分和剪切波速范围土的类型 岩土名称和性状 土层剪切波速范围(m/s)坚硬土或岩石 稳定岩石,密实的碎石土s500 中硬土 中密、稍密的碎石土,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砂,fak200的粘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 500s250 中软土 稍密的砾、粗、中砂,除松散外的细、粉砂,fak200 的粘性土和粉土,fak130 的填土,可塑黄土 250s140软弱土 淤泥和

34、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和粉土,fak130 的填土,流塑黄土 s140 注:g 为重力加速度。4.1.4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 500m/s 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2当地面 5m 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 2.5 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 400m/s 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3剪切波速大于 500m/s 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4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4.1.5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sed0/t(4.1.5-1) (4.

35、1.5-2)式中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 d0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 20m 二者的较小值;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 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厚度(m);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m/s);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 4.1.6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 4.1.6 划分为四类。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表 4.1.6 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设计特征周期。 表 4.1.6土的类型划分和剪切波速范围等效剪切波(m/s)场地类别se5000500se2505

36、5250se140335050se14033151580804.1.7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时,应对断裂的工程影响进行评价,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符合下列规定之一的情况,可忽略发震断裂错动对地面建筑的影响: 1)抗震设防烈度小于 8 度;2)非全新世活动断裂;3)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和 9 度时,前第四纪基岩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厚度分别大于 60m 和 90m。2对不符合本条 1 款规定的情况,应避开主断裂带。其避让距离不宜小于表 4.1.7 对发震断裂最小避让距离的规定。 表 4.1.7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m)烈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甲乙丙丁8专门研究300m200m9专门研究500m300m4

37、.1.8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可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但不宜大于 1.6。 4.1.9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应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对建筑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提供建筑的场地类别和岩土地震稳定性(如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性等)评价,对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建筑,尚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土层剖面、场地覆盖层厚度和有关的动力参数。4.2天然地基和基础4.2.1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

38、震承载力验算:1砌体房屋。2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下列建筑:1)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2)不超过 8 层且高度在 25m 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3)基础荷载与 2)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3本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注:软弱粘性土层指 7 度、8 度和 9 度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小于 80、100 和 120kPa 的土层。4.2.2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且地基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4.2.3地基抗震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faEafa(4.2.3) 式中faE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

39、力; a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按表 4.2.3 采用; fa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采用。 表 4.2.3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岩石名称和性状a岩石,密实的碎石土,密实的砾、粗、中砂1.5中密、稍密的碎石土,中密和稍密的砾、粗、中砂,密实和中密的细、粉砂,150fak300 的粘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1.3稍密的细、粉砂,150fak300 的粘性土和粉土,可塑黄土1.1淤泥,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杂填土,新近堆积黄土及流塑黄土1.04.2.4验算天然地基地震作用下的竖向承载力时,按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和边缘最大压

40、力应符合下列各式要求: pfaE(4.2.4-1)pmax1.2faE(4.2.4-2) 式中p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pmax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边缘的最大压力。 高宽比大于 4 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拉应力;其他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 15。4.3液化土和软土地基4.3.1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的液化判别和地基处理,6 度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判别和处理,但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 7 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79 度时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4.3.2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

41、土(不含黄土)的地基,除 6 度设防外,应进行液化判别;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4.3.3饱和的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 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初步判别为不液化或可不考虑液化影响:1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时,7、8 度时可判为不液化。2粉土的粘粒(粒径小于 0.005mm 的颗粒)含量百分率,7 度、8 度和 9 度分别不小于 10、13 和 16 时,可判为不液化土。 注:用于液化判别的粘粒含量系采用六偏磷酸钠作分散剂测定,采用其他方法时应按有关规定换算。3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

4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dud0db2(4.3.3-1)dwd0db3(4.3.3-2)dudw1.5d02db4.5(4.3.3-3) 表 4.3.3 液化土特征深度(m) 饱和土类别7 度8 度9 度粉土678砂土7894.3.4当初步判别认为需进一步进行液化判别时,应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判别地面下 15m 深度范围内的液化;当采用桩基或埋深大于 5m 的深基础时,尚应判别 1520m 范围内土的液化。当饱和土标准贯入锤击数(未经杆长修正)小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时,应判为液化土。当有成熟经验时,尚可采用其他判别方法。在地面下 15m 深度范围内,液化判别标准贯入

43、锤击数临界值可按下式计算: (4.3.4-1) 在地面下1520m范围内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可按下式计算: (4.3.4-2) 式中Ncr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N0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应按表 4.3.4 采用; ds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 c粘粒含量百分率,当小于 3 或为砂土时,应采用 3。 表 4.3.4 标准贯入度锤击数基准值 设计地震分组7 度8 度9 度第一组6(8)10(13)16第二、三组8(10)12(15)184.3.5对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探明各液化土层的深度和厚度,按下式计算每个钻孔的液化指数,并按表 4.3.5 综合划分地基的液化等级: (4.3.5) 式中IlE液化指数; n在判别深度范围内每一个钻孔标准贯入试验点的总数;Ni、Ncri分别为 i 点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和临界值,当实测值大于临界值时应取临界值的数值;dii 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m)可采用与该标准贯入试验点相邻的上、下两标准贯入试验点深度差的一半,但上界不高于地下水位深度,下界不深于液化深度;Wii 土层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单位为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