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课后习题集参考总结地答案解析-学生用.doc

举报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原理》参考答案 本文档为2011年4月出版,张莹、李海峰主编《政治经济学原理》(978-7-115-24306-5)一书的课后单元测试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如有异议,可请教授课老师或来邮件质询(llhhff0791@sina.com;wanguoqingljw@163.com)。 第一章 导 论 一、单项选择题 B C A A A B A C B C B A C A C D B A D B B D C A C D 二、多项选择题 ABCD ABCD BCD ABCD AB ABCD CD ABCD ABCD ABCD 三、名词解释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按照自己设想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的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 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属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 四、辨析题 1. 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此,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 错误。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此,变革生产关系可以影响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变革后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不适应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2.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是完全相同的。 答:错误。经济规律除了有和自然规律相同的特点外还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具体表现为(1)经济规律不能离开人的经济活动;(2)经济规律一般不是长久不变的;(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五、问答题 1. 简述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劳动过程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 (1)人的劳动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为了获得满足自身或他人需要的有用产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强调的是人类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即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2)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过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 (3)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通过劳动资料,人的劳动被传导到了劳动对象上。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包括机器设备)、土地、建筑物(厂房、库房)、道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能动因素;而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客观物质条件。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有机结合的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2. 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两者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有机统一,共同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要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超前或是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要求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由于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形式必须与内容相适应,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规律。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代表,其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的要求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无产阶级在认识和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方面,既不同于以往的剥削阶级受狭隘的阶级私利的局限,又没有阶级的偏见妨碍自己如实地揭示客观真理,因而无产阶级能够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认识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D C A C D B C A D A B B A A B C A C B C B D B B B B 二、多项选择题 AC BD BC BD ABCD AC BCD BC BCD BCD 三、名词解释 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在一定时期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 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商品经济: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四、辨析题 1. 自家种的粮食由于可以拿出去卖钱,因此是商品。 不正确。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自家种的粮食只有在拿出去卖钱的时候,它才是商品。也就是说,自家种的粮食尽管可以拿出去卖钱,但如果不拿出去卖只是自家食用,那它就不是商品。换句话讲,自家种的粮食只有成功进行了交换的那部分才能成为商品,而没有卖成钱的那部分就不是商品。 2.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不正确。第一,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有多种,价格只是价值表现形式的一种,应该准确地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也就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比如,1只羊=2把斧子,2把斧子是1只羊的价值表现形式,但却不是价格;而在用货币来表现1只羊的价值的时候,比如,1只羊=6分黄金或=100元人民币时,这里的6分黄金和100元人民币作为一只羊的价值表现形式才是一只羊的价格。 第二,有价格的不一定有价值。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但一些东西,比如原始的土地,由于它不是劳动产品,因此本身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可以自由买卖,具有价格。 3. 自家种粮食的过程中,必然要付出脑力和体力,因此,这一劳动过程也包含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不正确。只有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二重性。因此,自家种粮食的劳动过程是否具有二重性取决于种出来的粮食是否用于交换。自家种的粮食如果不参与交换就没有价值,也就不会存在产生价值的抽象劳动。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答:正确。在金银还没有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及成为货币之前,它就存在,因此,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它就成了货币,也就是说,货币就是由金银来充当的,因此货币天然是金银。 五、问答题 1. 价值规律的内容、实现形式以及它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价格总是围绕着商品的价值进行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源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调节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2. 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确定的?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同种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对于不同种的商品来说,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由于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可以折合为加倍的简单劳动。这就要求在分析不同种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时,必须把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也就是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基准(单位)的,然后将复杂劳动折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单项选择题 A D C A D D C C C C B D C C D A D D D A A D B A A C A C A A C B 二、多项选择题 BD BCD BD ABC CD ABCD BCD ABCD ABCD CD 三、名词解释 资本:资本是能够增殖(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过剩人口: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主义积累对劳动力需求的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四、辨析题 1.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大量的过剩人口,在我国也存在着人口过多的现象,两者的性质是一样的。 不正确。 人口过多不是特定的社会制度的产物,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 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过剩人口是相对过剩人口,也就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而引起的相对过剩,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这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社会主义国家人口过多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这是由于历史上违背人口生产规律造成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2.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资不断提高,生活待遇不断改善,这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减轻了。 不正确。 首先,工资不反映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而且,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资产阶级为缓和阶级矛盾所采取的做法之一,是服从于资本家进行再生产追求剩余价值的需要的。实际上,随着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本家的资本积累也在不断加大,资本积累的结果是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仍然处在相对贫困甚至绝对贫困之中。 3. 在一些资本家工厂里面,根本见不到工人,生产全部采用自动化,因此,有人认为,这些先进的机器设备成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说法不对。 剩余价值的源泉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在任何时候,资本家手中的机器设备都只是作为生产资料的形式而存在的,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物质条件而不是源泉,离开了雇佣工人的劳动,它们没有任何作用。而且,先进设备的应用,说明受资本家剥削的雇佣工人的范围由原来的生产工人扩大到了技术工人。离开了这些生产工人和技术工人劳动,资本家一分钱都赚不到。 4. 资本是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特有的范畴,社会主义制度中不存在资本。 资本是能够增殖的价值。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之所以能够增殖(带来剩余价值),是因为资本家利用它剥削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商品、货币、生产资料等本来并不是资本,只是当它们在资本家手里被用来作为剥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 实际上,资本也与货币一样,本质上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是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结合在一起的,其性质就是能给私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私人资本及其带来的剩余价值属于资本家所有。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结合起来的资本,是由国家或集体所有,表现为集体资本和国家资本,是由公有制企业占用的能够增殖的价值。它是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反映着国家、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5.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经济的发展必然追求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改进必然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其结果,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加,可变资本的比重相对减少,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五、计算题 52、某企业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是9000元,用于工人工资部分的费用是1000元,同时规定一个工作日为8小时,实际上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为仅为2小时,请回答什么是剩余价值、什么是剩余价值率?并分别计算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和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 解: 已知不变资本c=9000元,可变资本v=1000元,工作日=8小时,必要劳动时间=2小时。 因此: 剩余劳动时间=工作日-必要劳动时间=8-2=6小时 剩余价值率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6/2=3(或300%) 剩余价值m=mv=31000=3000元 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间的比率。 六、问答题 什么是不变资本,什么是可变资本?区分两者的依据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区分两者的依据是: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区分两者的意义: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客观依据。 第四章 剩余价值的实现 一、单项选择题 B B C C A B C B C A C D A D B B B C A B B B B C C 二、多项选择题 BD BD ABC ABCD ACD BD AC ABCD CD ABC ABC AC ABC ABD ABCD 三、名词解释 资本循环: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发生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资本周转:资本周转就是指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过程。 固定资本的磨损:固定资本的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根据磨损的原因分为有形磨损(或物质磨损)和无形磨损(或精神磨损)两种。有形磨损是指机器、厂房、建筑物等固定资本的使用或自然力的影响引起的损耗;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限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所引起的资本价值的贬值。固定资本的磨损部分会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的各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 生产相对过剩:生产相对过剩是指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导致的商品生产相对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过剩的状况。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四、问答题 1. 比较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以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这两种资本划分方式。 将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区别在于: 第一,划分的目的和意义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据此进一步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并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二,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不同。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第三,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劳动力;而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只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资料,流动资本的实物形式既包括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对象,也包括劳动力。这就是说,固定资本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可变资本则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 2.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的特征就是商品生产过剩。其他许多现象,如大量商品积压、商品价格暴跌;成批工厂倒闭,失业工人激增,人民生活恶化;国际收入锐减,汇率波动激烈,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生产过剩这个根本特征所引起的,都是生产过剩在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具体表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它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和内在矛盾决定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点,一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只要这个矛盾存在并且尖锐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经济危机。 3.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什么影响?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及各自的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预付的流动资本。这样资本家可以将节省下来的资本购置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或进行扩大再生产,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第二,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4.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企业的运行有哪些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原理阐明:为保证资本循环连续进行,产业资本必须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部分,并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存和在时间上继起。这一循环原理对社会主义企业运行的指导意义在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企业资本的循环也要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企业资本只有在不断循环中才能保值和增值。要保证社会主义企业的资本循环顺利进行,也必须根据生产规模、技术构成、购销时间的长短等情况,把全部资本合理地按一定比例分配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上,并使它们各自顺利循环。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均衡生产,产品要适销对路,从而加速资本的循环。 马克思的资本周转原理阐明:加速资本周转,不仅可以避免或减少因固定资本无形磨损带来的损失,而且可以节约预付资本,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这一原理撇开资本主义性质,对社会主义企业运行也有现实意义:第一,社会主义企业只有加速资本周转,才能节省预付资本,增加盈利;第二,要加速资本周转,必须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其主要途径是: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适时储备,减少盲目生产,搞好产销平衡,发展交通运输、通讯事业和信用制度,提高固定资本利用率等。 5. 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为什么生产资料必然优先增长? 实际上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往往是在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情况下,不变资本在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中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从而出现第一部类生产增长速度快于第二部类生产增长的现象,这就是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适应的。一般来说,随着技术的进步,资本的有机构成便会提高,造成总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的不断缩小,使得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形成一种客观趋势。 第五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单项选择题 B B C D C A D D B B B A C D D C B C B C D B A C D D B A D 二、多项选择题 ABCD ABD ABCD ABCD ABCD ABD ABD BCD ABD ABCD AB BCD 三、名词解释 利润: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被当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的,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它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成本价格: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利息:利息是职能资本家因取得贷款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的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 股息:股息是股票持有人凭股票从股份公司的盈利中获得的收入,是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按股分配的形式,实质上也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也是剩余价值分配的一种形式。 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地租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租地的农业资本家作为土地使用的报酬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四、问答题 1. 什么是利润率?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反映了资本家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高,利润率就高;剩余价值率低,利润率就低。二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的比重越大,生产的剩余价值越多,利润率越高;反之,利润率就低。三是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年利润率越高。反之,年利润率就越低。年利润率和资本周转速度成同方向变化。四是不变资本的节约,不变资本的节约可以提高利润率。 2. 平均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有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为什么?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以资本在部门之间转移的方式实现的。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资本家将本部门的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从而影响了商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导致利润平均化趋势,形成平均利润率。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根本理由是:生产价格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这是因为:第一,个别部门平均利润可能和剩余价值不一致,但社会平均利润总量与社会剩余价值总量相等;第二,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第三,从各部门的商品来看,决定生产价格的基础仍然是价值,它的生产价格会随着价值的变化而变化。 3. 在资本主义社会,与不同的资本形式相对应,剩余价值分别采取了哪些具体形式?它们各自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产业资本外,还有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及大土地所有者等,与这些不同的资本形式相适应,剩余价值被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以及地租等形式。 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由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商业利润仍然是平均利润。商业利润的特点:(1)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这是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2)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的是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因取得贷款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的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它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数量上小于平均利润);其二,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本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银行利润是银行资本家经营银行所获得的利润。银行利润的特点:(1)在数量上相当于银行自有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这是银行业与产业、商业部门竞争的结果,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2)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股息是股票持有人凭股票从股份公司的盈利中获得的收入,是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按股分配的形式,实质上也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也是剩余价值分配的一种形式。 资本主义地租来源于农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本质上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 4. 为什么平均利润形成后各企业之间的利润率仍会有差别? 平均利润形成后,也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仍然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因为分析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时,我们是把每一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因而是以每一个部门的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和平均周转速度为前提的;但实际上同一部门中不同企业之间在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以及不变资本的节约等方面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引起的各个企业利润率的高低不同是必然的。因此,其中少数先进企业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而有的企业却得不到平均利润,只有多数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第六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化 一、单项选择题 C B B C A C A A C A B C A B D D A C B D C C D B A A A D C A 二、多项选择题 ABC AC CD ABD ABC ABD BCD ABCD ABCD ABCD ABC ABC ABC ABC ABCD 三、名词解释 垄断: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或大企业的联合,通过控制某个或若干部门的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以及谋取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以本国总公司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跨国生产、销售和金融等活动的大型企业。 垄断价格: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 国际垄断同盟:国际垄断同盟是资本主义各国最大垄断组织根据协定而结成的国际性经济同盟,它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手段,其目的在于瓜分世界市场,制定垄断价格,控制生产规模,垄断原料来源,分配投资场所,以保证共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生产、贸易和金融等活动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逐步走向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和资本的全球化。 国际经济新秩序: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指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消灭剥削和控制,建立起真正体现平等互利、互助合作原则的世界经济体系。 四、问答题 1.什么是金融寡头?金融寡头通过什么方式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上的统治?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的统治。 经济上:参与制——通过掌握“股票控制额”的方式,参与并进而控制和支配其他众多的企业。 政治上:个人联合——金融寡头亲自出马或委派代理人到政府机构中去担任各种要职;或以各种手段收买政府高级官员、国会议员。 另外,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各种咨询机构通过控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来影响政府的决策、控制整个社会生活。 2. 什么是金融资本,它是怎样形成的? 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型资本。 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 一是信贷关系——垄断的大银行和垄断的大工业企业之间长期固定的巨额资金的借贷; 二是资本纽带——彼此向对方领域投资、参股和控股,如垄断的大工业企业购买大银行的股票或债券、或自己创办新的银行;垄断的大银行购买大企业的股票或债券、或自己创办新的工业企业; 三是人事结合——双方的垄断资本家或其代理人互兼对方要职。 3. 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简述其产生原因、基本形式和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原因是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1)国家调节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的国家通过财政和金融等经济杠杆管理和调节着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同时保证私人垄断资本家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2)资本主义国私合营企业: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购买私人垄断企业的一部分股票,即国有资本向私人垄断企业参股;国家将国有企业的一部分股票卖给私人垄断资本家,也就是国有企业吸收私人垄断资本入股;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家联合投资建立新的企业。 (3)资本主义国营企业:国家直接掌握垄断资本——实行“国有化”和国家直接投资兴办企业。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家控制国家,并利用对经济的干预来保证自己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4.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曲折性?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终将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缺陷所决定的,其根本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可以奴役雇佣劳动,而雇佣工人则仅仅是作为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来发挥作用,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这些剩余价值又成为不断扩大对雇佣工人剥削,从而获得更多剩余价值的手段,使劳动臣服和隶属于资本。雇佣工人与资本家在生产领域是尖锐对立的。 第二,在分配上,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占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而雇佣劳动者一方面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相对下降,即相对贫困化。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的波动,面临着失业及生活水平下降,即绝对贫困化的威胁。资本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相伴而生。无产阶级的贫困加深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三,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可避免地要在经常发作的经济危机中循环。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到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经历了“市场自发调节论”和“国家干预论”交互替换的过程,但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本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已经被证明不可能超越其基本矛盾。私有制受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与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济运行的比例性、协调性的矛盾始终没有找到解决的最佳方式。 这些制度及体制性的缺陷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已经越来越不相适应。新的、反映生产力与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仅仅是时间的问题了。另一方面,在资产阶级积累起巨额财富的同时,无产阶级却陷于失业、贫困的境地。这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这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形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在经济危机中不断激化,发展成为对抗性矛盾。按照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辩证法,必然引起无产阶级起来剥夺资产阶级,即剥夺者被剥夺。马克思指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并存和共同发展,将是长期的现象。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是由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是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部通过调整使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仍有较大的空间。资本主义社会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潜力可挖,还有缓解基本矛盾的方法,生产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有广泛发展的余地。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没有发挥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社会主义就还得和资本主义在同一地球上并存下去。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在科技发展的前列,拥有经济、军事上的优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合作密切,以跨国公司、跨国财团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实力雄厚,大批发展中国家仍然不同程度地依赖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国际垄断资本。与此同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他们原有的经济基础薄弱,仍属于科技、经济实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他们需要加快发展,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5. 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具有历史的进步性。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的位置进行最佳资源配置,这有助于各国经济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2)经济全球化使生产网络化体系逐步形成。这有助于推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3)经济全球化使贸易自由化的范围、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以最快的速度扩大和推进。这有助于推动各国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改革贸易和金融体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胜。(4)经济全球化使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作为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运动,必然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2)经济全球化把资本主义追求最高利润的动机和目的扩展到世界范围,使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3)经济全球化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世界范围,对发展中国家形成新的经济霸权的威胁,损害了这些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的正常发展。(4)经济全球化把一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扩展到世界范围,使一些国家和一部分人走向了贫穷化。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A D B D A C D A D B C A B A B C B B B D D A D C A C 二、多项选择题 ABCD ABCD ABCD ABC ABC CD ABC ACD ABD ACD ABCD ACD ABC ABCD CD 三、辨析题 1. 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一直是当和政府关心的大事,有人说,这一问题不解决,和谐社会就无法实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活力迸发、注重公平的社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必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既要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也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改革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