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共24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27107519 上传时间:2022-07-2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共2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共2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共2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共24页).doc(2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14: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级(识记、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高考常考查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各种意义和用法。(1)常见文言实词(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通假字(5)词类活用(6)偏义复词(7)兼词【粤考趋势】实词的考查绝大多数是常见常用的词语。在2008年的套高考试卷中,共涉及70个;其中“责”“拜”“徒”“诣”“致”均出现多次出现,单音节出现65次,双音节出现3次。 考生平时复习时,只注意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常用实

2、词是远远不够的,常见实词应引起高度重视。古今异义的考查,主要出现三种形式:在考查实词中综合考查,如:广东卷的“悦服”、湖北卷的 “羁旅”;单独命题考试,如上海卷的“宾客”“观览”“衣冠”“东西”;偶尔在文言翻译中综合考查,如2005年全国卷的“妻子”。对于通假的考查也在对实词理解、翻译句子中得到体现,如2006年福建卷在考查实词时考到了“责债”,在翻译中考到了“振赈”“罢疲”; 2006年浙江卷在考查实词时考到了“属嘱”;2004年湖北卷第11题C、D项考到“趣促”“闲娴”。广东高考历年所考词语均在120个实词以内。以单音节词为主。【考点透析】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3、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一)古今异义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如: 变 化 情 况 示 例词义扩大范围扩大色(古:脸色;今:颜色) 皮(古:兽皮;今:皮肤表皮) 病(古:重病;今:病) 江(古:长江;今:江河)兵(古:士兵;今:军队战争) 义项增多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 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词义缩小范围缩小臭(古:气味;今:坏气味) 金(古:金属

4、;今:金子) 丈人(古:老人;今:岳父)义项减少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 怜(古:爱,怜悯;今:怜悯)词 义转 移涕(古:眼泪;今:鼻涕) 偷(古:苟且;今:偷窃 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 走(古:跑;今:步行、行走) 狱(古:案件;今:监狱)感情色彩变化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 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 恨(古:遗憾;今:仇恨) 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锻炼(古: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今:锤炼)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以逍遥游为例:词语古义例句今义志记载志怪者也

5、。志向、志气之到去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常作代词、助词果然吃饱的样子腹犹果然。不出所料虽然即使如此虽然,犹有未树也。连词恶何,疑问代词彼且恶乎待哉。恶劣、凶恶无名忘记功名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为人知 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天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如“引”:意义例句本义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引申义拉左右或欲引

6、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拉长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宣州环波亭) 引吭高歌(成语)抽、拔出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纪)伸着 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拿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援引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引经据典(成语)引导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掉转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古字通假1. 通假的具体情况:解说举例注 意 点通假字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旦日

7、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同“背”)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同“无”)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石钟山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师说)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教材中注为“莫”同“暮”。 异体字音同义同,形不同。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俛”同“俯”)(过秦论)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2.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字义

8、分析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用A来解释,A字的字意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句子通顺,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A”通“B”。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报任安书)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句中“责”根据前文有“偿”,理解为“责任”是不通的,而理解为“债”可通,故可以断定其通“债”。句中“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景”通“影”,作状语。字音分析A与B原则上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例中的“知”与“智”、“颁”

9、与“斑”,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字形分析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被”与“披”,共同的声符是“皮”。“具”通“俱”,通假字“具”是本字“俱”的声符。“材”通“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四)词类活用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也是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可以改变,它的用法可以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名词、动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用方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

10、法等。本书在后文“专题9”有专题论述,在此不一一赘述。(五)偏义复词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指“异”,“不同”)昼夜勤作息。(作息:偏指“作”,“劳作”)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指“去”,“离去”)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指“姥”,“婆婆”)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兄长”)又如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

11、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六)兼词诸1、 用于句中,“之于”的合音,其中“之”为代词,“于”是介词。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穆公访诸蹇叔。(崤之战)2、用于句尾,“之乎”的合音。“之”为代词,“乎”是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盍“何不”的合音,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不”为否定副词。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焉1、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在其中”“从这里”“在这件事上”积土成

12、山,风雨兴焉。(劝学)青麻头伏焉。(促织)2、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里”“从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旃“之焉”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 无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左传)叵“不可”的合音,可直接译为“不可” 居心叵测(成语) 马岱曰:“曹操心怀叵测”(三国演义耳“而已”的合音词,可译作“罢了” 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鸿门宴)【南粤高考直析】【粤题精讲】1、2009年广东高考题2、(2008年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周访字士达,本汝

13、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访步上柴桑,

14、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散吏:闲散的官员。海昏:地名。对下列句子

15、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A应为“赈济”;B应为“抓获、扣留、收监”;D应为“高兴地降服”。此题几个词语均属常用词语,难度适中。】答案: C。参考译文:周访字叫士达,原本是汝南安城人。汉末时期逃避战乱到了江南地区,到周访已经是第四代了。吴地平定后,就在庐江寻阳安家周访年轻时沉稳坚毅,谦逊而且礼让,行事果断,周济穷困的人,家里没有剩余的财产。做了县衙的功曹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吏,周访推荐他做了主簿,与他结为好友,把女儿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做妻子。周

16、访被察举为孝廉,然后被任命为郎中、上等甲令,都不去就任这些官职。等到元帝渡过长江,命令周访参与镇东的军事。当时有一个与周访同姓名的人,犯罪应当处死,狱吏误会扣留周访,周访奋起还击扣留他的人,几十人都逃散了,然后自己到元帝跟前自首,元帝没有怪罪他。不久任命他做扬列将军,讨伐华轶。周访统领的厉武将军丁乾与华轶统领的武昌太守冯逸勾结,周访逮捕丁乾并杀了他。冯逸来攻打周访,周访率领军队迎击打败了他。华轶的将领周广烧毁城池来响应周访,华轶军队溃败,于是平定了江州。元帝任命周访为振武将军,命令周访和各路军队共同征伐杜弢。杜弢制作桔槔,攻打官军的战船,周访制作长岐枨,来抗拒他,桔槔不能够成为祸害。周访又乘小

17、战舰前往湘城,军队抵达富口。于是杜弢派遣杜弘出军海昏。周访徒步登上柴桑,偷偷渡江,与敌人交战,斩掉首级几百个。敌军退守庐陵,又在庐陵包围了杜弘,。杜弘扔到城外许多宝物,士兵争着捡宝物,杜弘趁阵前混乱突围逃出城。周访率领军队追赶他,获得鞍马铠甲武器不可胜数。杜弘逃入南康,太守率领士兵迎面痛击,又打败杜弘,杜弘逃向了临贺。元帝又一次晋升周访为龙骧将军。周访到了襄阳以后,致力于农业生产和训练士卒,勤于选拔人才接纳谏言。王敦以之为患,但是害怕他的强大,不敢有异心。周访的威严风范树立之后,远近的人都愿意归附,智慧勇气超人,成为中兴名将。性格谦虚,从不谈论战功。有人问周访:“别人做了一点好事,很少不自我宣

18、传的。您功勋卓著,却不说一句,为什么呢?”周访说:“将士们冲锋在前,周访有什么功劳!”将士因此更敬重他。周访训练军队简拔士卒,想要进攻中原,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善于安抚收纳军民,他们都愿为周访效死。听说王敦有不臣之心,周访一直切齿痛恨。王敦虽然怀有叛逆的心思,但周访离世之前,不敢为非作歹。3、(2007年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

19、殆尽。恨甚。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

20、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注:沈:弄脏。狃:因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询问B素与郭善

21、,登门造访 友好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味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记载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D项的“录”应为“抄录”。此题几个词语均属常用词语,难度适中。】答案:D。附:参考译文:郭生是淄博东山人,他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山村没有地方可以请教。二十多岁时,他的字画还有很多错误。以前,他家中狐狸作难,衣服、食品、器物,总是丢失,他深深地为狐狸的祸害而苦恼。一天晚上,他阅读自己的诗文,读完后,随手把诗卷放在案头。第二天一看,他惊呆了:自己精心写出的诗文竟被狐狸涂得乌黑,以至于连字行都分辨不清。于是,他只好选择稍稍干净的编辑起来读。他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后来,他又

22、收集了新写的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早上起来,见诗卷被狐狸翻开摊在案几上,墨汁几乎把它全部涂满了,他更加愤恨。刚好王生因事到东山,他与郭生是好友,登门拜访郭生时,见到被墨汁污染的诗卷,问是怎么回事。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并拿出残剩的诗给王生看。王生仔细地看了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地方好像可以删去。他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懂诗,它不仅不是你的祸害,而且你应该马上拜它为师。”过了几个月,郭生回头看自己的旧作,忽然感到狐狸涂得很对。于是修改了两篇放在案上,以观察有什么怪异。到天亮时,又被狐狸涂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只是用浓墨洒洒点点,弄得满卷都是。郭生感到奇怪,拿去告诉王

23、生。王生看了看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这好文章可以入试了。”这一年,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从此感激狐狸,常常买些鸡肉黍米,备给狐狸吃。他买了别人名稿,自己不选择,而是让狐狸选择。因此,他在县、府两级考试中都名列前茅。当时,叶公的文章,风格典雅,文词华美,家传户诵。郭生有一个抄本,爱惜备至,不料被狐狸倒了约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有剩余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叶公的题目创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没想到,狐狸又把它涂得漆黑。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但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文章内容不当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但自己每次惨淡经营地写一篇文章,总是被狐狸涂坏。他还是怀疑狐狸妄为,就拿了从前

24、被狐狸圈点很多的文章来试狐狸,狐狸又全部涂污。郭生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了!为什么以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于是,他就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分明锁着,打开一看,卷面却涂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印,后面就没有涂了。此后狐狸没有再来打扰。以后郭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划中。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为是,偏执于叶公的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真害人就是这样的啊!4、(2006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杜环,字叔

25、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

26、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槨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

27、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重然诺,好周人急 周:救济B. 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诣:往见C谭谢不纳,母大困 谢:道歉D. 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食:给吃名师剖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联系具体的语境判断。A项中“周”的解释为“救济”,是正确的。可以联想现代汉语中的“周济”,联想到“救济”。B项中“诣”,“往见”义在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有“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人教版高中教材指南录后序中有“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赤壁之战中有

28、“遂与鲁肃俱诣孙权”,再者根据后文有人名“谭”。C项,根据后文“不纳”(不接纳)和母“大困”(处境大为困窘)从而推知不是“道歉”的意思。又根据孔雀东南飞中的“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阿母推托谢绝媒人。“谢”应解释为“推托”。D项“食母”,如果望文生义,则是“吃常母”,其实这里的“食”对人来讲是“给(使)吃”之意,对物来讲就是“喂养”。只要联想初中课文捕蛇者说有“谨食之,时而献焉”,马说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就知道这里的解释是正确的。由此题可知,高考中文言实词的考查,虽非课本原文,但是,所有要理解的意思大多出自教材。只要读懂材料,联系所学教材内容,或联想现代双音节词,进

29、行适当推断,就可以回答准确。因此,要注意将教材读懂读透。答案:C。附:参考译文杜环,字叔循。祖先是庐陵人,他随侍父亲杜一元远游到江东作官,于是就在金陵定居。杜环特别好学,专精书法;个性谨慎而又有节制,很守信用,喜欢去救助别人的急难。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死掉,家庭破碎。常母张氏,年纪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同情常母年纪老迈,就告诉她说:“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常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前去投靠?”常母照那人的话去做,搭船去见谭敬先,谭却谢绝而不肯接纳。常母处境大为困窘,就再度随人到金陵,于是就向人打听杜一元家在那里,问:“杜一元现在可安好吗?”路上的人回

30、答她说:“杜一元己经死很久了,只有他儿子杜环还活着;他家就在鹭洲坊里。”常母穿着破烂的衣服,冒雨走到杜环家里。杜环正与宾客对坐,当她看到常母,大为吃惊,于是就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您为什么会到这里呢?”常母哭着告诉杜环原因,杜环听了也哭了。杜环扶着常母坐下,向她行拜礼,再把妻儿也叫出来拜见她。杜环妻子马氏脱下衣服让常母更换淋湿的衣服,捧粥给常母吃,又抱出棉被让常母睡觉。常母问起允恭这生所亲近、交情深厚的老朋友近况,也问起她的小儿子常伯章在那里。杜环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没有一个在这儿,常母不能够托付给他们,又不知道常伯章是死、是活,就姑且安慰她说:“现在正在下雨,等雨停了后,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

31、找他吧!如果真没有人事奉您老人家的话,我杜环虽然贫穷,难道就不能事奉您老人家吗?希望您老人家不要再多想了。”常母看杜环家境贫穷,雨停后,就坚决地要出去找常允恭其它的老朋友。杜环就叫丫环跟在她后面。到了傍晚,常母果然没找到任何朋友而回来了,这时常母才定居下来。杜环买回布帛,叫妻子替常母缝制衣裳。从杜环以下,杜环全家人都把常母当母亲侍奉。过了十年,杜环在外地遇到了常母的小儿子常伯章,哭着对他说:“太夫人在我家里,因为日夜思念着你而生病了,你真应该早点儿去看看她老人家啊!”常伯章好像充耳不闻,只说:“我也知道这件事情,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啊。”在杜环回家半年后,常伯章才来,常母看到了小儿子,两人抱在一

32、起痛哭。后来,常伯章看母亲年纪老迈,怕她无法远行,竟然拿有其它事情欺骗常母,就走掉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看她。杜环更加谨慎地事奉常母,然而常母更加想念小儿子伯章,病情突然加重了。三年之后就过世了。杜环替她准备了棺木,举行入敛安葬的礼仪,在城南钟家山买块地给她安葬,逢年过节去那儿扫墓、祭拜。史官说:“和朋友交往的事情真是难料啊!人们在意气相投的时候,常常拿自己的生命来作保证,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到了事态变化、形势窘迫的时候,根本无法实践他们的诺言、背弃离开对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更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亡之后而能够奉养他的亲人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

33、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人了!”应考方法盘点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1、 字形分析,看形推义。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均可推断词的基本意义。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归园田居)“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有“罗(网)、罟(网)、罩、罹”等。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与“一”、“三”相对

34、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徐)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B项)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

35、遍。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货赂”。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晏子治东阿)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例中由“货”推知“赂”指财物。“无”与“鲜”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危乎高哉!(蜀道难)亡去不义。(鸿门宴)例中,“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语有“爽约”。“危”为“正”义,成语有“正襟危坐”。“亡”有“逃跑”义,

36、“北”有“失败”义,成语有“追亡逐北”“亡命天涯”,词语有“逃亡”“败北”等。韩轨遂投城遁走(2004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A项)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据上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3)联想课文。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我们判断。如: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C项)鸿门宴中有:“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待”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

37、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析。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愿陛下矜悯愚诚。(李密陈情表) 其一犬坐于前。(狼)“愚”:例中作主语,我;例中作定语,我的。例是否可看成作状语呢?不行。因为它前面不能再补出主语。由此可知,“愚”符合名词特点(作主语、定语),词性应为表谦敬的名词。例,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可以为“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前后文,何来“一条狗”。其实,这里句子的主语是“其一”,即“其中的一只狼”,谓语的中心词是“坐”,“犬”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而非主语。正确的译文是“其中的一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又如“为之”这一结构中的

38、“为”,是介词,还是动词?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例“为之”后是动词“泣”,“为”为介词。例“为之”后是名词“所”,“为”为动词。因此,其区分格式应为:“为之”动词为:介词;“为之”名词为:动词。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2)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39、。 这两题每句的翻译要注意,实词“振”通“赈”,应译为“救济”;“罢”是通假字,通“疲”,应译为“疲乏、疲惫”。根据前后文,“振”后带有宾语,译为“振作”说不通,就要考虑通假。“民罢于征发”,如果按常规理解,“罢”有“停止、完结、罢官”的意思。老百姓不可能停止“征发”,那是当官的权力。因此要考虑通假。过秦论(中)有:“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论积贮疏有:“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6、熟悉传统,掌握常识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晁错

40、为内史,贵幸用事(2004福建卷第11题D项)“用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有“太后新用事”。要注意掌握我国古代有关的天文、地理、历法、官职及其变化和年龄、时间的特定称谓。以官职的任免为例: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表任命的:授、拜、除、封。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表恢复的:复、还。表辞官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1、。表主管的:知、典、主。考点对应直练(一)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义。1. 往往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起义)( )2. 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 )3. 何苦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4. 垄断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 )5. 自信宁信度,无自信(郑人买履)( )6. 结束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7. 老子遥见老子杖藜而来(中山狼传)( )8. 牺牲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9. 可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10. 烈士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11. 无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12

42、. 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13. 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14.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 )15. 感激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16. 深入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17. 有意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18. 有时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论积贮疏)( )19. 鞠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 )20. 中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21. 稍稍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22. 无赖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 )纵士卒无赖(段太尉逸事状)( )23. 于是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24. 大风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25. 中心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叶公好龙)( )26. 以为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27. 作文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8. 其实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29. 非常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30. 河北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31. 河南臣战河南(鸿门宴)( )32. 学者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33. 从而吾从而师之(师说)( )34. 不必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